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二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2017-03-22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成长


过了满月以后,母亲逐渐恢复正常,婴儿也度过了易得“四·六”风的危险期,进入了正常的成长阶段,但保育礼俗仍在延续。


一、百日礼


婴儿出生第100天,称“百岁”或“百禄”,也是要庆贺的。


婴儿在百天内,无病无患,顺利度过危险期,能够健康成长,当然是件可庆贺的事,民间称之为“过百岁”,希望孩子长命百岁。


“过百岁”的礼仪和“过满月”没有什么不同,但保德地区一般不请客,只是自家吃一顿油糕粉汤。“糕”与“高”同音,希望孩子将来步步登高。



二、其它保育风俗


旧社会,生活水平不高,医疗条件差,婴儿死亡率很高,所以围绕小儿的顺利成活、成长产生了许多民俗事像。除了前面已经说过的外,还有如下几种:


(1)男扮女装。有的人家认为,男孩娇贵,比较难养。相对来说女孩卑贱,比较好养。所以将男孩妆扮成女儿摸样:札小辫、穿耳孔、戴耳坠、穿红衣服、穿花鞋,直到过了12岁生日,方恢复男孩本相。这种小孩多取名“假女子”。


(2)寄生。也称“寄名”或“寄保”。人丁不兴旺的人家,生了男孩,便托人或神寄养,只是一种形式,并不将小孩真的托养出去。


找人寄养,即是找一个男孩多的异姓人家、或亲戚、或朋友、或邻居均可,让小孩认作“保爹”、“保妈”,“保爹”、“保妈”用红线或红头绳编一个“长命索”送给小儿佩戴,便算允诺。


“长命索”又称“线锁儿”或“锁儿线”,是用一绺(一般为七根)红线或一根红头绳穿四个铜钱,打一个“卐”字结即成。有钱的“保爹”、“保妈”或买一个银锁送给小儿。这种寄保的小儿,往往以“保爹”的姓氏取名。如:陈锁住、郭保成、刘保大、徐拴住等。


托神佛寄保有三种情况。


一是寺庙寄名。孩子的祖父或父亲带上香纸、供品、布施等物,到附近寺庙,请求主持和尚将孩子寄名寺庙中,假作出家,以求佛祖庇佑其孩子长命。主持和尚陪施主上殿上香,献供、诵经,然后给小孩取一个半僧半俗的法名,如:观音保、佛保大、长生、寿生等。最后送给孩子一件佛珠或“长命索”,寄名算是完成。


二是求巫婆保佑。乡村中有一种巫婆,俗称“神婆”,“顶神人”,她是神的代言人。这些神虽说是这些神婆自已编造的民间俗神,而大部分是狐仙一类。但人们却认为这些神有广大神通与法力,因此也愿意将小孩寄保于这些神婆名下,托神保佑,同样是烧香上供、备礼磕头。同样是换来一条“长命索”。这些寄保的孩子往往取名神保大、有感应、二仙住等。


三是求家神保佑。在保德地区,一般人家尊奉四种神,分别是天地神、当方土神、财神和灶神。老百姓认为这些都是家宅保护神。所以生子之后,便寄保于其一家神名下,同样是烧香磕头,乞求家神保佑,自家准备铁锁、银锁或“长命索”,在神前供奉,然后在香头上方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给小儿带上,俗称“辫锁儿”。这个锁一定要戴12年,到第12个生日方可支除,谓之“开锁”。


对于这些各式各样的长命锁,有的实实在在常年佩带,有的则并不常年佩带,只是在过大年和过生日时戴几天而已。


寄保于天地神的取名“天保大”、“天成人”等,寄保于土神的则名“地保子”等,寄保于财神的则名“财保”、招财、“进财”、“福寿”等。


(3)魇胜。就是用巫术消避邪。


古代科学不发达,古人认为一切灾祸,都是鬼祟在作怪,于是也就诞生了各种消灾避邪的办法,与鬼祟抗衡。这就是巫医。巫医没有一点科学道理,只有某种象征意义,但它寄托了家长的苦心与希望。现在医药发达了,人们有病上医院治疗,但巫术的影响还残留在人们的心目中。


作为医术的巫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镇”,一类是“海上方”。

“镇”,就是选择某种物件作为“镇物”,用以“镇”住邪祟作怪。“镇物”有两种用法,一种用于居室,一种用于小孩本身。


居室镇法一般有以下五种:


一是请人画一张虎画,并写上“镇宅神虎”字样,贴在正面墙上,也有人家贴“平安符”的。


二是拴孩石用石狮,其用意和尊崇老虎一样,用它们的王霸之气,征服邪恶。


三是门头上插桃条避邪。


四是过端午节时门上挂艾驱“五毒”。


五是过年时,门口放擀面杖,切刀,以阻勾人性命的鬼祟。


用于小儿的镇法也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用衣物避邪。如:枕老虎枕、穿老虎衣、穿虎头鞋、戴狮头帽、虎头帽等。


二是佩饰物避邪。除前面说到的“长命锁”之外,还有很多饰物,都有避邪作用。如小孩涎水牌子上的“连挂”有:鸡关刀、虎头铃、小铜镜、魇胜钱(非流通钱币,铸有“长命富贵”字样)、小玉件、七星钉(一个云头形小铁环上附带七颗左扭纹小钉,大概是一种武器),都取其降妖捉怪的意思。


立春以后,进入春天。老百姓认为,在草芽萌发之时,容易感染疾病。为了防止疾病侵犯小儿,所以母亲在立春那天要用黄布缝制一个“打春人人”缀在小儿衣服肩上,“打春人人”身着红肚兜,一手拿刀,一手拿棒槌,一派武士架势,防卫对象是一种叫做“捷脚子”的勾命鬼。俗言:“柏木棒槌柳木刀,捷脚子过来砍折腰。”


过年是旧的一年的终结,新的一年的开始,三十晚上是否能平安度过至关重要。所以做母亲的要将压岁钱缀在小儿衣服的肩上,同时还要配以辛辣之物如葱蒜、炮仗,以避邪祟,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方可除去。


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端午节”,是我国夏季的重要民俗节日。


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恶日,不仅“五毒”猖獗,而且瘟神、厉鬼纷纷出动,使人生灾得病,为了保护小儿,便给其戴五色线搓成的“长命缕”,俗称“花绳绳”,还要佩艾虎和香包。


艾虎,是一个布虎头,类似荷包,内装雄黄、艾叶、苍术等物。香包各式各样,有三角形,有卷云形,有八宝形,有豆角形,有布鸡、仙鹤等,鸡谐音“吉”取吉祥之义,仙鹤取长寿之意。


有的人家还要给小孩穿“虎头鞋”或“蛤蟆鞋”。


有的人家还要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前点一吉祥痣,或画一“王”字。


“海上方”意为“神仙方”。实际是指一种没有任何依据的民间习惯用的治病方法。常见的治疗小儿疾患的海上方有两种。


一是治疗小儿惊厥。术者手拿小儿母亲的鞋,或切刀,或包尿布的包袱,在小儿上空运来运去,口中念念有词,名曰“收惊”。


二是治疗小儿夜哭。有的小儿有夜哭之症,多数原因是消化不良或肠感冒引起的腹痛所致。但一些家长不明就理,用黄纸一张,画一个倒骑驴的人像,大概是张果佬的形象,因为张果佬是个长寿的神仙。一旁写几句类似咒语的顺口溜:


“天皇皇,地荒荒,我家有个夜哭郞,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然后贴到十字路口,认人念诵。


无论“镇法”还是“海上方”,根本不起作用,只是寄托了一些家长的美好期望。现在仍有这些魇胜的痕迹。但它仅仅是个民俗事象,而人们更加相信科学。



三、取名


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或代码。但名和字是不同性质的两码事。名有奶名(也称小名)、官名(也称正名或大名)之分。奶名是祖父母或父母亲给小孩起的俗名,一般在亲族范围内使用,呼叫时多不带姓;官名是小孩入学时或长大后,先生或文化人给起的名讳,是社会交际用名。


字,又称表字,是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名字,一般与本名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还有人在名字之外,另起别名,称“号”或“别号”。


这里重点介绍取奶名的习俗。


小孩取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的关乎小孩自身情况的取名,这类占奶名的大多数。另一类是寄托家长感情、期望及社会意义的取名。


关于小孩自身情况的取名。


(1)按出生地取名。如:地生、路生、院生、圈生、京生、晋生、汉生等。


(2)按出生时间取名。如:丙寅、丁夘、戊辰、辛未、壬申、小春、夏小子、秋忙、冬冬、种谷子、荒糜子、收秋子、过年子、双岁(年三十生)、围社(二月二生)、润月子、润年子等。


(3)按出生时发生的事件取名。如:狗揎门、绞脐子、鸡换人、酒围住、筛扣子、锄刨子、碹窑子、修盖子、逃荒子、反乱子、过兵子、买地子、安家子等。


(4)按生肖取名。如:善鼠子、牛人、虎虎、兔奴、龙龙、花蛇子、马子、羊羊、慈猴子、鸡子、犬孩、猪子等。


(5)按小孩体貌特征取名。如:黑子、白子(肤色)。记梅、记孩(有胎记)。圆奴、不浪子、板头、奔胪子、欧斗子(脸型)。花眼、可饧、国香、丑卜浪、丑次牛(容貌)。泪人子(喜哭)。捣石子(好动)等。


(6)按小孩性别取名。如:女女、小小。除此而外,男性小孩多以生殖器起名。如:鸡溜、侯鸟、球儿、鸡子、溜子、鸡儿、鸡蛋、蛋人等。这种取名源于生殖崇拜。古人对性与生育充满了神秘感,产生了生殖崇拜,它是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很大,从以上这些取名看出,仍然保留着生殖崇拜的遗踪。


(7)按排行取名。如:大平、一峰、二绵子、三子、四子、五子、六子、七子、八子、九九、侯子(最小的)等。


(8)按祖父母某一人的年龄取名。如:五十八、六十一、六十五、七十六等。


以上两种取名方式保留了元朝痕迹。元朝统治中国后,将人类按贵贱分为四等,一等为元人,二等为色目人,三等为汉人,四等为南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规定汉人没有官职的不准取名,所以普通人取名,只好按排行取名或祖父母某一人的年龄取名,也有按父母亲年龄之和取名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四九便是一例。


(9)因寄保得名。寄保于神的如:佛保大、观音保、天保大、神保大、地保、财保等;寄保于人的如:郭保成、刘保大、殷留住、崔留成、王保贵等。


寄托家长感情、期望及社会意义取名。


(1)昵称名。如:奴人、命命、心心、命奴等。


(2)企盼名。如:心里想、称心、争气、强捉住、早来喜、满家喜等。

(3)祈神祈福名。如:福贵、有钱、有福、厚成、有富、有财、金梁、玉柱、禄万子、感应子等。


(4)图腾崇拜名。如:高山、槐树、榆树、牛乜子、马驹子、羊羔子、猪拉子、铜锤、铁蛋等。这些名字现实、质朴、信手拈来,即兴而得,但却保留了原始部落图腾崇拜的影子。“图腾”一词,属于印第安语的音译。意为“他的亲属”或者“他的标记”。原始人相信各氏族分别渊源于各种特定的物类,如植物、动物、日月星辰、高山大川等。它们与本氏族有特殊关系,是本氏族的象征或庇护者,故加以崇拜和保护。以上这些取名,或多或少反映出图腾崇拜的流变。


(5)取贱名。出于保育目的,民间有“贱名好养活”的说法,多用“丑”、“赖”、“不”、“臭”等字为孩子取名。如:丑人、赖货、臭屁、不顺眼、不待见、狗不理等。


另外,女孩取名,多用梅兰竹菊、珍珠玛瑙、希罕贵气、娇娥美丽、花芳香艳、金玉彩凤等字。



四、周岁礼俗


周岁礼即是诞生礼仪的总结,也是寿礼系列的开始,它既有双重性,又有过渡性,所以周岁礼显得比较隆重。


周岁礼,一般要宴请亲朋,以女眷为主。客人要送狮子帽、虎头鞋、娃娃枕、老虎枕、小儿衣物为贺礼,现在贺仪都改用人民币。


旧时,周岁礼俗中有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就是“抓周”,也称“试儿”。具体做法是,在小儿生日这天,将士农工商所用之器具置于桌上,小儿梳洗毕,穿新衣,抱至桌前,任其抓取,以测卜孩子将来的志趣、前途和从事的职业。如:文房四宝表示读书为文;算盘戥秤表示经济商贸;印信诰敕表示居官做宦;珍宝玩具表示贪婪玩耍;五谷表示农耕;钱币表示富贵等。其实小孩子抓取了什么,都和将来未必有多大联系。显然,抓周具有明显的巫术特点。而今,这种习俗早已不复存在了。


给小孩子拍一张生日照片倒成了一种定例。




五、开锁


孩子长到十二岁,已经过了一轮生肖,俗信认为小孩魂魄已全,已度过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期,已由稚子长大成人,保育习俗至此结束,以后则以大人身份生活了,所以十二岁生日是个有重大意义的生日,一些小孩贵养的家庭特别注重这个生日,除宴请亲朋外,还有如下民俗事项:


(1)开锁。在家神位前摆供上香,小孩跪拜,感谢神灵庇佑。然后家长或保爹、保妈将孩子脖子上戴的各种锁统通取下,放到神前。保爹保妈要送一顶新帽戴在小孩头上。这大概是古代冠礼的一种遗迹吧。家长要以衣物酬谢保爹保妈。


(2)理发。首先要将小孩脑后的“拽命小辫”剪去,然后将原来的“马鬃头”、“三拐毛”或女式“辫子头”理成一般的“青年头”或“学生头”。


(3)换装。一些穿红装的“十二红”或穿女装的“假女子”要脱去原装,改穿一般常服。戴耳坠者要除去耳坠。


至此,保育阶段全部结束,小孩进入正常发育成长阶段,逐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进入新一轮的轮回。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九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一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九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