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本书 | 总的来看,读书还是比爬珠峰安全一些
5月10本书
总的来看,
读书还是比爬珠峰安全一些
10
《亚当的肚脐》
/ (美)迈克尔·西姆斯 著
侯福莉 王欣然 译
值得每个对人体感兴趣的人读读的书,但要先读序言,西姆斯说他是在一场大病中开始收集资料,写这本书的,他的行文就像一个仍未完全修复的身体。
09
《人行道王国》
/(美)米切尔·邓奈尔 著
马景超 王一凡 刘冉 译
我们认知全体的方式,是“尝其一脔”,所以那些针对局部的研究和描写,往往号称是书写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整体。像这本书,便是透过人行道形成的社区之日常,来表现某个版本的城市。角度当然是独特的,但写得好的难度很大,因为如果容易写、容易出彩的话,这个题目也不会冷门。
简·雅各布斯说,城市充满了陌生人,其中一些人具有侵略性,不过,假如城市具有多种用途,可以确保任何时候街上都有来来往往的人时,城市就是最适宜居住的。“受人尊敬的眼睛照看着街道,并留意着陌生人,陌生人就不会失控”——说得很好,但邓奈尔用一本书来验证这一说,就很累,与“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是一样的累法。这个摊贩、乞讨者、路人、警察以及“灰社会”(比黑社会程度轻许多的潜在违法团体)组成的社会,也许更适宜用纪录片的形式来表达,但也许这本书可以催生一些电影人的灵感。
08
《议程》
/(法)埃里克·维亚尔 著
孟湄 译
埃里克·维亚尔也算是个文体实验的爱好者,他写的书,从性质上讲,归属于历史纪实、小说和散文交接的那一小块区域,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大体属实的事件,而其中的气氛、人的心情,还有一些无法名状的偶然与必然,是小说的。
《议程》这本书是从一群德意志大亨密会希特勒,出资支持他的事业开始写起的,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历史背后的故事”,这些大亨,以及后边写到的奥地利首相许士尼格、法国总统勒布伦等人,他们在二战爆发之前的抉择,稍微变一下,也许就能挽救一些人命。大亨们在前线厮杀的同时默不作声地享受到了战争红利,但写出这个事实的讽刺性,其意义不如对许士尼格的刻画那么出色。这个颇有野心的小国独裁者,在希特勒最后通牒的面前,感觉到自己“充其量是牌局中的一员,伎俩平庸”,“真相把他一次次让步的痛苦秘密朝他的脸狠狠啐去。“
维亚尔这本书的篇幅和趣味,让我想起了写《古拉格的气象学家》的奥利维埃·罗兰。必须说,罗兰的想象力和笔力,比维亚尔差一大截了。
07
《大块》
/(美)加里·斯奈德 著
吴越 郦青 译
对加里·斯奈德,我是有点偏心的。他所醉心和不断书写的“东方”,包括中国和日本,在行家眼里大概不过是一些皮毛知识,是一个垮掉派诗人在完成了“环境主义转向”之后找到的一个情怀化的写作主题,但词句之间那份中肯谦虚的爱还真是满动人的。他总是会提及与中国山水画和诗歌的早期相遇,不管他的理解多么不足,这样的话却只有他能讲:“中国诗歌让我摆脱了对狂野山脉的过度依恋,用一种几乎潜移默化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事实:即便山再偏僻,也是人们可以生活的地方。”
06
《大自然的猎人》
/(美)爱德华·O.威尔逊 著
杨玉龄 译
威尔逊的书,出版商要包装成“科普”总是很勉强,因为真不容易读。在自传中,他说自己10岁就定了人生方向,读中学时就决心要当生物学家,根正苗红的起点,加上恳切实在的叙述风格,使得他的书总要比那些持有业余爱好心态的作者严肃很多。
05
《丈量世界:500条经典徒步路线中的世界史》
/ (英)萨拉·巴克斯特 著
袁田 译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其中丰富的照片,也不在于散见于每一条步道的“知识点”,而在于,可以说,这两者的结合所产生的体验感。出发,离开,继续,上,下,这些用于描述行途的用语,和地名、人名、实景图配合起来是很有效的,也使得掏出三五十万的真金白银,付给珠峰作为“上山费”这样的事情变得很无聊。
如果把161“琥珀步道”里对琥珀史的简述,222“印加小道”对西班牙殖民印加人的简述,以及294“罗伯·罗伊之路”就17世纪的苏格兰逃犯罗伯·罗伊故事的简述,再或388“西南海岸路径”讲到的走私史放在一起看,就会觉得书名里的“世界史”并不夸大。我们的问题在于游记攻略太多了,这种不包含攻略,也没有沿途心情记事,换句话说不鼓动你上手操作的旅行地理类的书,倒显得新鲜有益。
04
《猎人的一年》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
李以亮 译
77岁的米沃什,和一种散发着坟墓气息的日记格式的散文。这是习惯所致,他要对任何事情都加上重重的独白的、理性的音调,也是年纪到了,看到“历史悠久”这样的表述,不再觉得和自己无关。
别的作者会用日记为思维的松散混乱缺乏秩序开脱,米沃什却是用日记缓和他过于郑重其事的风格。要不是书中有一个个日期,这本书可能会被批评为boring。请看书中这么一句话:“我不认为自己会特别担心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紧张关系”——把“认为自己”这四个字拿掉有这么难么?
高度自知的操练会带给读者以压力,就连米沃什的自嘲和谦抑,也是严正到令人畏惧的。比如有一则,他说到书架上都是自己的书的各种译本,“这样一个守财奴,经常在一种激动状态下,反复计算着自己的塔勒”,然后又说,虽然自己书多,却并不清楚后人会记住哪几本,又说成为“经典”的《被禁锢的头脑》,在他眼里是“次要作品”,等等。他会引用自己的诗句来降低自己的位置,也会毫无前兆地掷出某个观点,仿佛面前有一大群俯首帖耳的观众。
03
《整个巴黎属于我》
/(美)莱斯利·M.M.布鲁姆 著
袁子奇 译
我还不知道寻常写法之下的海明威是什么样,就知道这本关于海明威的书的写法不同寻常。《流动的盛宴》明明那么难看,像聂鲁达那本《我曾历尽沧桑》一样,我觉得是作家所写的最浅薄无聊的回忆录之一,但经布鲁姆的书补救后,似乎其中也不乏有趣的句子了,比如“我曾经憎恶这些富人,因为他们在我做错事的时候支持我、鼓励我”之类,就仿佛给一场乏味的足球赛编了五分钟的进球集锦一般。
海明威和巴黎的那拨人,最大的能耐就是没钱也能到处走,还能住并不廉价的酒店,看价格不菲的演出,聚会,饮宴,但海明威自己写的话,总免不了吹嘘之态,而布鲁姆这本书却可以将这一事实呈现得更像一个纯粹的奇迹。海明威配得上书中的描绘,又自恋又残酷,不记旧情,用得着某人时拿他当孙猴子,用不着时拿他当猴孙子。这本书给他加足了分,因为布鲁姆做对了每一道多项选择题。
02
《简朴的哲学:为什么少就是多?》
/(美)埃默里斯·韦斯特科特 著
叶品岑 译
韦斯特科特对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的两本书最熟悉,一是《凯恩斯传》,二是罗伯特和他儿子合写的《金钱与好的生活》。这两本书都有中译。作者说,凯恩斯在1930年就预测说,工业资本主义带来的生产力的增长,将在一个世纪内给所有人带来更多的闲暇,普通工作时间将降至15小时以下,但他的预言落空了,为什么?《金钱与好的生活》中讲,是因为凯恩斯低估了资本主义的影响的难以控制性:资本主义促使人们永远难以餍足,有了好的还要更好的,不停地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因而不停工作。
但韦斯特科特提出了质疑:人们未必渴望更多,问题的症结在于,体制束缚了个人的自由。那些想要闲暇的员工,仍然身不由己地加班加点,只因雇主贪得无厌,压低工资,少雇人,加码工作量。这个质疑很有力,推翻了摊到所有人头上的责任,而将其归结为一小部分人的罪恶。
01
《泽诺的意识》
/(意大利)伊塔洛·斯韦沃 著
黄文捷 译
一直想开一次“至爱书”写写这本书的,因为我是《泽诺的意识》最理想的读者。泽诺并不是我想成为的人,不如说,他是我的某个可能成为的成年版本。
泽诺做的每件事,都事与愿违,他的动机都是良好的,但他的理性能力是歪曲了的,然后他再凭借这种非正常的理性去把自己的经历解析给精神分析师看。他一直说,他想表现出善意来,为此没有什么罪过可以忏悔,但他又不能不对后果,比如没能戒烟,比如害得他的交易所合伙人自杀身亡,表示遗憾和困惑。泽诺说,古伊多之死让他很悲痛,“所以我觉得,只有千方百计地让我自己吃亏,要么用我的签字,要么拿出我的钱财,才能减少这悲痛”,像这样的解析,小说里到处都是,它只能证明一点:如果凡事都诉诸理性分析,凡事都将变得滑稽。
泽诺最让我觉得亲近的地方就是他的犹豫不决,往往是泛滥的同情心,让他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在任何一个做选择的当口,他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多种矛盾的力量联合推向一个他难以自控的方向。但这其实又是求安全的做法,即使物质受损,良心上也不用担负责任。
往期回顾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本文系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