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摄大乘论》的种子思想
编者按:
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写一篇唯识论文。查阅自己写过的唯识文章档案,竟然发现了1994年在闽南佛学院读本科时比较早的一篇“《摄大乘论》的种子思想”,刊载于《闽南佛学》1994年第1期。
那时《摄大乘论》的课程,由济群法师教授。还记得,每次写的《摄大乘论》文章,济法师都给了全班最高分。当年的学习资料,在闽院档案室。1999年留学澳洲前,我在闽院档案室查阅过自己学生时代的试卷与文章资料。
尽管,这篇学生时代的旧作文很幼稚,但却记录了自己学习《摄大乘论》的一点心得。现在把这篇旧文从闽院网站下载,与大众分享。
深深地感恩唯识宗历代祖师,感恩闽院师长栽培,感恩道友照顾与支持,感恩一路护持的善友、居士。
愿佛陀正法久住!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祝师友们,法安道隆!
释行愿(坚钰) 合十
茫茫宇宙,渺渺有情,一切皆逃不出因因果果的规律。谁能违背得了它呢?关于因果的话题,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类浅易的因果道理是妇孺皆知。谁都懂得“豆种只结豆角,瓜种只结瓜果”这是必然的。但这必然因果中的“豆种、瓜种”的种子从何处来?源于哪里?以及其成为种子所需什么样的条件?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大多不会去了解、追究它,即使有了解者,也少之又少。正由于此,有必要来谈谈这一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摄大乘论》一书中对“种子”是怎样论述的。
一、种子的来源
关于种子的来源有三种说法:
1、唯本有说;
2、唯新熏说;
3、本有始起并有说。
《摄大乘论》认为:种子是熏习而来。
二、种子的种类
关于种子的种类,《摄大乘论》说:有“外、内”两类。外种,如谷、麦等;内种,就是阿赖耶识中的能生性。
三、种子的性质
关于种子的性质,《摄论》认为:不是善,不是恶,而是无覆无记的。它是没有善恶性可以明白的记别,所以叫“不明了”。从种子的能熏因与所生果上,谁也可以说有善恶,但在赖耶中,只能说它是无记。
四、种子的定义
1、刹那灭:有能生性的种子,刹那生起,随即坏灭。
2、果俱有:能生因之种子与所生之现行果俱时现有。
3、恒随转:赖耶的能生性,相续,无转易无间断,直到最后。
4、性决定:种子随能熏因之力而各别决定,如:善种决定起善行,恶种决定起恶行。
5、待众缘:种子要等待众缘和合的助成,转变方能生起现行。
6、引白果:各自种子引各自的果法。
以上六义,无论内种、外种,都必须具备,否则,不能成其为种子。
五、种子与熏习
熏习有能熏和所熏;种子要成为所熏,必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
1、坚:是有相对的安定稳固之意,虽有变化,但流动性小,能够保持熏习的能力,功能性不易散失。世亲菩萨以风和油来譬喻固定性和流动性:油比较固定,它的香气能保持到很远的地方而不散失;风流动性大,不能保持香气,随处飘散。种子如果流动性大,就不可能受熏,必须有坚固性。赖耶是属于相续一类,有固定性,所以就可以被熏习。
2、无记:属于中庸性,因为善不能受恶熏,恶不能受善熏-唯有无覆无记,能受善恶的熏习。譬如说极臭的大蒜,极香的檀香,都不能受熏。
中国的《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人之初,性应是无覆无记、不善不恶。至于说成长后的善与恶,那是由于他自身的业力所招感。因此,赖耶是无覆无记性,这样,赖耶是所熏习。
3、可熏:有容纳熏习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塑性。种子一旦没有可塑性,也就成了“朽木不可雕也”。
4、与能熏相应:所熏的还要与能熏性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例如:法师在某天某处讲法,信众听法接受佛法的熏习必须也在法师讲法的某天某处,否则,即使具备上述三义,不能成为所熏,因为不能与能熏相应故。
由上述可知,阿赖耶识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才是“熏习相”,缺少其中任何条件,都不能成为所熏。
六、种子的生因和引因
能生,是任何一法的能生之因;能引因,是一种能够引长残局,使已破坏的东西,获得暂存的力量。我们都知道,一切事物都遵循着成、住、坏、空的规律。当物体进入坏的时候,并不会立刻消散。如一期生命的存与亡,人死后,尸体不会立即散灭,还残留着,“任运地渐渐消灭”,这就是引因的力量。
七、种子与赖耶的关系
“种子与赖耶”是什么关系?《摄论》说: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赖耶是无覆无记的,在没有生果以前,不能分别种子间的差别,也就是种子处于非善非恶之中,与赖耶的关系为非一非异。
八、种子作用的差别
宇宙人生,有着多种多样的差别作用。这些差别与赖耶相关,而赖耶的差别就是种子作用的差别。有漏与无漏种,皆由熏习而来。有漏种由阿赖耶识与诸转识同时同处,俱生俱灭,赖耶带彼熏习而生;无漏种,从善知识所闻正法,如理作意熏习而成。
1、有漏种的分类,或分三种:名言熏习,我见熏习,有支熏习差别。或分二种:共相种和不共相种,[(有受尽相种,无受尽相种)、(粗重相种,轻安相 种)、(具足相种,不具足相种)]。其中共相种,是现起器世间的依报种子;不共相种,是现起根身的正报种子。
修行人对治道生起时。只能断除不共相种,把共相种转为清净;因为共相种所现行的共相(器世间),是众有情共业所感,即使一人证果也无法改变,唯有凡圣对器世间的所见不相同。如《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佛土净”。佛陀所见世界是清净庄严的;而有情因烦恼习气,所见世界是五浊恶世。
2、无漏种寄于阿赖耶识中,它虽与阿赖耶识相合,而性质不同。它是清净无漏的,是法身。未现行时已能对治烦恼,不再造业。对治已造业力,又能因此奉事无量诸佛菩萨。现行后能长法身,解脱身,能断惑证真。
九、总结
由以上八点,我们可以约略知道《摄大乘论》“种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摄论》主要阐述种子是由熏习而来,有其自身的六种定义和无覆无记的特性,以及种子与第八阿赖耶识是非一非异的关系。由于种子是熏习所致,有漏种与无漏种皆含于其中,这样便构成了世界现象差别的种种不同。一旦有情造诸善业或恶业,便自食其果。假如是种的有漏因,便得有漏果——沉沦于六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轮回而没有止息;假如是种的无漏因,便得无漏果——清净,解脱能断惑,证真如。
鉴于种子在因果律中的功能作用,故每一有情众生在造作因时,务必要三思而行,千万小心谨慎,不要到果报现前时,才知生死之苦痛,大声呼救,那时悔恨,未免太迟了!
—————————————————
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相关其它阅读:
佛学论文:
【问佛访道】人類於感官現量和意現量是怎樣來認知世界的,其認知的心路過程如何?(一)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二)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三)
佛菩萨诞
忆佛念佛:
佛门 礼仪:
佛经导读:
【佛经导读】——《地藏经》的宗旨
【佛经导读】-《地藏经》缘起与概说
【佛经导读】八支圣道导向苦止息,三转四谛证无上菩提——《转法轮经》导读
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Mettà Suttaṃ》导读
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信愿行具足往生弥陀净土,花开见佛菩萨众倒驾慈航——《阿弥陀经》导读
【佛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金刚经》导读之一
【佛经导读】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导读之二
【佛经导读】化盲从信仰为智慧,从烦恼苦痛中解脱—《卡拉玛经》导读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吉祥经》导读
【修慈】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慈经》讲座之三慈的功德利益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系列讲座之—恭诵《吉祥经Maṅgala Suttaṃ》
云水随笔:
【随笔】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给禅修道友的一封信
【佛在人间】释尊说法和佛经结集处——王舍城(Rāja-gha)
杂文荟萃:
行愿法师: 建寺安僧风范千古,不舍众生乘愿再来——悼念常应法师
佛教历史:
【佛史】部派佛教之南传上座部纲要书《清净道论》——《印度佛教史》课程十
【佛史】部派佛教与南传佛教传承及大乘佛教萌芽——《印度佛教史》课程九
【佛史】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佛经结集与僧团分化——《印度佛教史》课程八
【读史】悟了什么?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印度佛教史》课程六
【读史】人间佛教导师佛陀生日是初八还是十五?——《印度佛教史》课程五
【读史】古印度本土民族、文化、信仰、修行与佛教——《印度佛教史》课程三
【读史】雅利安文明与印度佛教产生的背景——《印度佛教史》课程二
清净声呗:
【禅韵】Island of the Self心中岛屿——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问佛访道】赞佛功德殊胜行,自利利他皆吉祥—称赞佛陀十大名号
护教护法:
辱僧鞭尸谁之过?——由“万贤法师在闽南佛学院校友群骂人”引发的思考
是欺师灭祖还是佛门阿Q? ——读净旻法师《评议印顺法师‘大乘非佛说’》
佛印:学习能忍法师“‘印老大乘发展论’论理中的十点思考”感悟
谁是凶手?——山东肥城暴打出家尼师强送精神病院的邪教黑幕,呼吁政府、部门严厉打击传销及附佛邪教
【护教】向钱看何惧千夫指,昧良心顽抗反投诉——宝应县佛协强拆静修6庵、害死大士庵尼师与宁国寺僧人实名举报信
法华义辩:
【评论荟萃】宁可千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被人误一一评索达吉堪布讲《六祖坛经释》误人误己误祖师
支 持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