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一个航班的距离

陈曦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2021-08-09


南京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人们的心,也再次拉响疫情防控的警报。正如张文宏医生所说:“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新冠病毒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


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中国也在交出答卷;眼下的南京,一线抗疫人员不舍昼夜、加班加点,九百三十万南京人民勤勉温良、积极配合,各地驰援守护……上下拧成一股绳,始终都在高速高效地推进着核酸检测、隔离管控、流调溯源的工作。相信疫情的阴霾不久就将散去,坚强的“蓝鲸人”,经历了这次抗击疫情的考验,一定会学习到更多。


如果我们在更长远的历史中看待病毒,会发现,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疫共生的历史,每次疫情的发生,就是一次社会“压力测试”,这使我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病毒,建立更有效的预防、应对机制,直到彻底战胜。这是书籍里的人类抗疫史给我们的启示。


陈曦 /文





气候、疾病对帝国的影响


《罗马的命运》

[美]凯尔·哈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6月


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观,鼎盛期版图包括莱茵河以西的欧洲、小亚细亚以及广袤的地中海沿岸地区,以致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其权力的触角甚至伸及不列颠群岛和黑海。以引水渠、罗马大道、公共浴场和斗兽场为象征的罗马文明,至今仍点缀着上述地区并激发起无限的遐想。罗马万神殿修建一千八百年后依然完好如初,帝国的实力和工艺水平可见一斑。罗马帝国时期的各种拉丁文著作奠定人文学术的基础,但是这个伟大的帝国何以走向消亡?


在《罗马的命运》中,美国学者凯尔•哈珀凯尔·哈珀将宏大的历史叙述与最为尖端的气候科学和基因研究结合在一起,指出罗马帝国的命运不仅是由皇帝、士兵和野蛮人决定的,也是由火山爆发、太阳周期、不稳定的气候以及致命的病毒和细菌决定的。哈珀描述了罗马人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如何复苏,又如何再次面临危机,直到再也无法承受“小冰河时代”和反复爆发的鼠疫的打击。


作者在引言中说:本书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文明之一,如何发现自己支配自然的能力远不及想象中的强大。


——



瘟疫重塑城市和世界


《死亡地图》

[美]史蒂芬·约翰逊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年1月


这是一个关于瘟疫如何创造了我们今天生存的城市、世界的故事。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伦敦,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大都市,仅仅拥有着伊丽莎白时期古老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当时,每隔个四五年,伦敦就要爆发一次霍乱,每次爆发都要夺走伦敦上万条生命,进而波及到整个英国。


一位名为约翰·斯诺的医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证明霍乱存在于水中。在无人相信的情况下,一位牧师亨利·白石帮他绘制地图,将取水饮用的人们与未取水饮用的人们绘在同一张图上,将每个街区的死亡人数标在上面,越远离水泵,死亡人数越少。约翰·斯诺与亨利·白石拯救了伦敦城,那是英国最后一次发生霍乱。人们开始修建下水道,构建城市公共设施,保证水源的清洁,避免与污物处理源进行接触。这张死亡地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所有后人得益。


— —



唯有真相,才能打破社会的恐惧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美]约翰·M·巴里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8年7月


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是人类历史上传播范围最广、破坏力最强的传染病爆发。据最新的权威估计,丧生人数达到5000万至1亿,比人类历史上所有疾病爆发中死去的人都多。


该书详细回顾了大流感的暴发及其影响,并提出了人类理应关切的医学、公共卫生建设等问题。作者尤为关注的是,如果新一轮流感疫情必不可免,我们该做怎样的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教训是降低社会的恐慌——


恐惧源于蒙昧,就像在丛林中被未知的猛兽追踪着。恐惧使女人不敢照料自己的姐妹;使得志愿者不敢将食物带给那些病重的家庭,而让人们活活饿死;使得受过训练的护士不敢回应那些求救的紧急电话。恐惧,而非疾病本身,几乎将社会粉碎。如果社会将“人人为己”作为箴言,它就不再是一个文明社会了。所以,领导者必须珍惜公众对他们的信任,将真相公之于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打破对于未知的恐惧。


— —



流行病是一种社会“压力测试”


《人类大瘟疫》

[英] 马克·霍尼斯鲍姆 著

中信出版社

2020年5月



英国医学史学者霍尼斯鲍姆研究了人类历史上大量的流行病,包括鼠疫、流感、疟疾、鹦鹉热、蓝死病、军团热、艾滋病、埃博拉、SARS、寨卡等等。


他发现,每次大流行病到来之时,人们几乎都会经历从傲慢无知到恐慌焦虑,再到歇斯底里的过程。在瘟疫面前,大多数人只能束手无策地陷入绝望或寻求救赎,但也总会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相和攻克的办法。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学、免疫学、疫苗学、医药学不断取得进步,人类的疾病防疫体系也越来越健全,但据估计,自然界有160万种病毒具有流行或大流行的潜力,其中任何一种病毒溢出其原来的宿主,跳跃到人类身上,都可能酿成一场可怕的人间灾难。在全球化时代,瘟疫流行的速度也在急剧加快,一趟国际航班就可以让病毒跨越大洲和大洋,蔓延到全世界,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成为一项越来越紧迫的国际议题。


如何看待隔离政策与人们自由生活的矛盾?霍尼斯鲍姆认为,生活在道德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人们,有时需要出让个体的经济自由,以维护生命和道德的神圣性。


— —



敬畏病毒,就像敬畏台风海啸一样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美]理查德·普雷斯顿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3月


《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美]理查德•普雷斯顿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年5月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美国非虚构作家普雷斯顿曾深入埃博拉疫情暴发之地,探寻这种致命生物病毒的缘起。《血疫》的巨大的成功,使普雷斯顿成为了首个以非医师身份获得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的获奖者。


在普雷斯顿看来,新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病毒,都可以被视为“自然的复仇”。地球就像开启了针对人类的免疫系统。在自然界,若某个物种的数量变得庞大并且过多的时候,经常会暴发一种病毒,由此来减少这个物种的数量和规模。这是自然界对某个物种数量的控制机制。对人类来说,病毒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场自然灾难。我们应该敬畏它,就像我们敬畏台风或海啸一样。那么人类该如何防范这个自然界的控制机制呢?简要来说,就是投入更多的钱在公共卫生建设、疾病监控和医药研发工业上。


他认为,对于中国以及许多发达国家来说,去帮助穷国加强公共健康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保护本国安全也是有利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地球上每个人的安全性。


— —



不该遗忘的人和历史


《鼠疫与近代中国》  [日]饭岛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4月


《发现伍连德》  礼露  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7月


《白雪乌鸦》  迟子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8月


1910—1911年中国东北爆发的肺鼠疫,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爆发的最后一场大规模鼠疫。日本学者饭岛涉的《鼠疫与近代中国》一书,闪回东北肺鼠疫流行时期,看看当时的中国如何防治肺鼠疫,并借助20世纪初的制度改革带来卫生制度化,使国家开始积极地参与卫生事务中。


通过《发现伍连德》,我们逐渐看清了百年前这场鼠疫阻击战的历史面貌。伍连德最先通过病理解剖辨明了鼠疫的种类,查明了那场“肺鼠疫”是通过空气与飞沫传播,而非惯常以为的跳蚤。因而,相比于其他同行所奉行灭老鼠、灭跳蚤的老方法,伍连德隔离与消毒的防疫措施更见实效。鼠疫过后,他在哈尔滨创建了一系列防疫处与医院,成功抗击了哈尔滨1919年夏季的霍乱肆虐与1920年肺鼠疫的再度流行。不过,这位拯救了东北的防疫事业先驱、华人世界首位诺贝尔奖候选人,身影渐渐消散在身后的纷乱历史之中,而少有人记起。


因为2003年“非典”的流行,长在白山黑水间的作家迟子建发现了她此前“一无所知”的这段历史,据实虚构了小说《白雪乌鸦》,把掩埋在历史深处的这幅画卷重新抖搂出来。作家描写灾难中人们的恐慌,也透露人性的光辉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希望。中国民众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不屈和乐观,总能形成了一股向上而超然的群体的力量。


— —



我们需要有良知的专业人士


《张文宏医生》

程小莹   著

《收获》2020年冬卷


“共产党员先上”的急促里有义不容辞的担当、“闷死病毒”通俗科普了斩断传播链原理、“防同事”表达了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从专业领域“出圈”,无数网友把他的防疫金句挂在嘴边。15万字长篇纪实作品《张文宏医生》,基于大量口述“解密”张文宏的硬核与柔软。


传主虽很红,但这部作品却写得很质朴。几乎没有抒情或渲染,读来却有恰到好处的质感,这种质朴的行文与张文宏实实在在的言行高度吻合。“他很少回忆往昔,他关注当下。”作者程小莹记得初次见面拿出准备好的4000多字的提纲和张文宏沟通写作思路时的情景。后来他们陆续见过几次面,但拿出整块时间进行访谈,对抗疫一线的大忙人而言近乎奢侈。程小莹用作家的眼睛默默观察张文宏的工作状态、待人接物,其举手投足间的大量细节被悉数转化到作品里。








编辑:张垚仟


 © copyright 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阮仪三 |康震 | 张欣 | 东西 | 张新科 | 韩东 |汪朗 | 陈彦 | 大头马 |程永新 | 苗怀明| 梁鸿 |南帆 | 俞律 | 胡学文 |邵丽 | 程杰 |吕德安 | 许钧 |冯骥才 |王尧 | 万玛才旦 |王彬彬 |黄子平 | 田晓菲 | 赵本夫 |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 路内 |赵敦华|杨雨|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 蒋广学 |于坚 | 徐风|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 贾樟柯 |黄荭|范金民|臧棣|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 西蒙·范·布伊|多米尼克·西戈 | 严歌苓 | 格非 | 许子东 | 鲁敏 | 马原 | 叶舟 | 葛剑雄 | 韩青辰 | 张纪中 | 叶兆言 | 闻人悦阅 | 刘震云 |  白先勇 | 阎连科 |池莉 | 张怡微 朱德庸 | 韩松 | 马伯庸笛安 | 李洱 | 梁晓声 | 王大进 | 孙甘露 |包慧怡 | 郭爽 | 刘晓蕾 | 孙频 | 孙惠芬 | 祝勇 | 班宇 | 毛尖 | 吴俊 | 陈楸帆 | 蔡骏 | 叶弥 | 黄菡 | 刘亮程 | 迟子建 | 徐则臣 | 顾彬 | 刘东 | 

理想国


张清华:解梦,探知人性的秘密 |麦舟的朋友圈:一位考古学家的日常 |  张道一:孔子见老子,带了一只雁 | 清宫档案 | 乾隆帝的一天 |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么你只有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 | 袁凌:在别处,书写时代留下的刻痕 |  杨筱艳:《山海情》背后的南京小学英语老师 | 扶霞·邓洛普:给西方人写中国菜谱 当代未婚青年,开始独立思考婚姻大事 | 李静睿:喜欢有点俗气的爱恨情仇和跌宕起伏 |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 l 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 初浪给后浪的十二堂传统文化课|编舟记:“苏版”中国好书的诞生 | 视频 4·23 相约玄武湖 读不一样的人间四月天 | 叶兆言×余斌、毕飞宇×张莉、王安忆×张新颖 | 对谈,打捞作家的文学人生 | 口罩下的出版行业 | 图书编辑会被倒逼成视频主播吗?| 90后作家周恺:时代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河流与苔藓的关系| 汪政、张光芒 | 灾难文学如何回应现实| 诗人之所以还能存活到现在 那是因为他的诗来自灵魂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

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