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韵:写小说就是走进一个秩序正常的世界

张垚仟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2021-08-09

去年,凭借《我们的娜塔莎》,蒋韵获得了“2020收获文学榜”中篇小说榜榜首。今年春,长篇非虚构作品《北方厨房》再度引起关注,让很多熟悉蒋韵的朋友感到惊讶,“你怎么写这么多啊?”


很简单,蒋韵说自己是在写作中寻求疗愈。“我是一个很脆弱的人,一听说新冠肺炎有什么症状,身体马上就有什么样的反应。”蒋韵坦言自己只能硬着头皮去写小说,“对我而言,写小说就是走进了一个秩序正常的世界。文学的救赎,是一种形容,更是一种实际的、治疗的功能,我很需要它。”


写作四十余年,蒋韵很难被划分为某一流派的作家,但在种种文学浪潮中,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写作视角和声音,坚守着对文学的热爱。当她对记者谈起自己的写作经历和文学理念,声音中的欢快与热忱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文学黄金的“八十年代”。


张垚仟 /文




 __01

在《我们的娜塔莎》中,女主角杜若为了读完一本借来的书而找朋友开病假条,这其实是作者年轻时候的事儿。蒋韵自幼就热爱阅读,少年时代是她阅读量最大的时候,当时,很多中外名著在热爱文学的年轻人中传阅。二十岁出头的蒋韵曾在车间工作,为了读完借来的《罪与罚》,尽管要扣钱,她还是请了一天半的假。


那时,蒋韵心中的好小说是《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是《安娜·卡列尼娜》。当她读到那篇轰动文坛的《伤痕》时,才觉得小说原来可以和自己的人生经验、感情这样接近。此时的蒋韵已考入太原师专,同学们对她说:蒋韵,你也可以写呀,你作文写那么好!


很快,《我的两个女儿》发表在1979年2月号的《安徽文艺》,引起了巨大反响。责编曹度给蒋韵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不吝赞美,他对蒋韵说:我在你身上看到了中国文学的希望!回忆起这封信,蒋韵不由感慨,一篇怎么看都很幼稚的处女作,也只有在那个浪漫的年代,才会有人这样庄严地赞美。


“浪漫、天真”的八十年代,也是蒋韵文学创作的准备期。因“文革”中断过学业,在文学写作的起点上,蒋韵坦陈自己比同时期的王安忆、铁凝要低。当时,各种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开天辟地般涌现、碰撞,对任何一个写作者,都不可能没有触动或影响,对蒋韵也是如此。当她读到莫言《红高粱》开头“我父亲”这样的叙述,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多么自由的叙述啊,你在小说世界里自由穿行。包括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都给了我一种振聋发聩的提示。”


在阅读和写作中,蒋韵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道路。1981年发表的《无标题音乐》已经凸显了她的写作特质,小说中描写了工人与市民阶层微妙的冲突与和解,关注个体生命以及人性与灵魂深处的震颤。蒋韵所关注的题材与当时的中心文学话题无关,尤其在“黄钟大吕”的晋军主旋律中,她的小说难免被认为带有“小资”情调。但当喧嚣的文学浪潮渐渐平静后,蒋韵的作品为更多读者和评论家所认可。


《你好,安娜》

蒋韵 著

花城出版社



 __02

2002年,蒋韵与丈夫李锐赴美参加了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者计划”,这次异国交流的经历给了蒋韵很多文学理念上的启发。


在纽约,蒋韵与朋友们每天出入各个美术馆、艺术馆,欣赏了很多经典艺术瑰宝,看到了许多前卫的艺术试验,蒋韵同时也感到了困惑,“任何一个新奇的想法,在这里很快就会被淹没掉,我怎样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自己不被淹没?”


蒋韵至今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她回国后,却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不去想这些了,什么是好小说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谁制定的?以前我们总是孜孜不倦地在探讨这样的问题。其实很多东西原本就是缺席的。”蒋韵感到了一种挣脱和自由,回国后的第一篇小说《在传说中》,便是她根据故乡传说而进行的个人诠释,“以前我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可能会想是不是会被人说‘小情小调’,还有没有人写这么古老的情感模式?但回国后我就全都不想了,我偏要写一个老故事,我已经什么都不在意了。”

《青梅》

蒋韵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抛开了写作观念上的束缚,蒋韵写作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也许是基因使然,她开始向中国古老的文学传统中寻求资源。曾经,文学青年们谈起属于中国的文学资源,想起的就是章回体和白描,蒋韵逐渐感悟到,中国文学传统中最有价值的审美资源,是乡愁和巨大的生命悲情。


“这一点,无论在中国的诗词、戏剧、还是小说——比如《红楼梦》中,表达到了极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能够像我们一样,将乡愁和生命悲情,高度意象化、象征化,成为整个民族灵魂的印记,这显然是无人可以企及的文学高峰。”


这样的认知,使得蒋韵的小说沉淀出古典内蕴与现代品格相融合的特质,用冷静客观的审美态度去审视这个时代的浮躁与喧嚣,用古典诗意的笔触记录着那些失去的、被遗弃的,乃至漂泊的情感体验。




 __03

在新作《北方厨房》中,蒋韵通过描摹奶奶、母亲以及蒋韵自己主厨的三个时期,以食物串联起一部类似编年史的北方家庭的烹饪史。尽管不是一位典型“女性主义作家”,但作品中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也构成了蒋韵的个人特质。


“我不是典型的女性主义写作,但我非常热爱我女性的身份。从小我就庆幸自己是一个女孩儿,如果我是一个男孩子,我的世界可能会变得苍白。”一些男性朋友曾问过蒋韵,为什么你的作品里女性角色都特别好,男性大部分却没有担当、没有血肉,对此,蒋韵回应,“我就是更愿意描写女性,描写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故事,喜欢写她们的悲喜,我想这也算一种‘女性主义’,我爱女性,爱在小说里写女性。”


蒋韵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妻子和母亲。蒋韵与李锐的结合可以说充满了八十年代的浪漫气息。那时,文学同道者总是聚在一起谈文学,蒋韵是作者,李锐是编辑,也总是在讨论会上碰面,加上“好事者”的撮合,两个人自然而然地在一起了。“虽然李锐现在身体状况不太好,但我们任何时候都是彼此的第一读者。”


蒋韵的女儿笛安,也是一位作家,曾获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在年轻读者群中,也许笛安的受众度还要高于蒋韵。蒋韵非常热爱写小说,但她最初其实并不希望女儿笛安也走上写小说的道路。在她看来,写小说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天赋支撑,更重要的是,她很讨厌文坛。


“我非常非常喜欢写小说,但我讨厌文坛,我也不喜欢混文坛的人。我希望她能严肃认真地去做事,我怕笛安成为混文坛的人,但目前她还没有这个迹象。”蒋韵说。




对 话

用小说展现内心的刻痕


读品:最近有在读什么书吗?

蒋韵:这两天手边在读废名的《少时读书》,我觉得特别好,写得特别有意思。我写了《北方厨房》这篇非虚构,所以也在看马尔克斯写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看看大师是怎么写非虚构的。我现在也是一个姥姥,要给孩子讲故事,所以最近又开始读《绿山墙的安妮》,这些读完了打算读一读黎紫书的《流俗地》,黎紫书是马来西亚一个很重要的华文作家,也是我的朋友,反正这个夏天就是读书吧。


读品:小说之外,您好像很少涉猎其他文体?

蒋韵:我还是特别喜欢写小说,写散文的时候,经常写着写着,突然间感觉这个题材有点浪费,我为什么不能把它写成小说。而且写小说特别自由,散文对写作者的要求更高。散文对于人生体验的深度、锐度、厚度都有更高的要求。我觉得我是一个很浅薄的人,我经不起散文的考验。


读品:从《晚祷》到《你好,安娜》,近几年,“罪与罚”成了您在小说中关注的主题,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

蒋韵:我觉得生活中的很多人缺少罪恶感。很多人不管经历了什么事情,好像都不会给他的生命刻上什么痕迹,而且特别会自我开脱,有自己的托辞。我觉得这是挺恐怖的一件事儿。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抑郁症者患者,我想很多人只是没有把内心深处的刻痕展现出来,人们不可能都那么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活着。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缺少对“罪与罚”意识的书写。


读品:您曾说“在人生中几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是写小说把我救了”,文学带给你怎样的力量?

蒋韵:在我青春期的时候,读了很多文学经典,如果没有这些书,没有它们对我的滋养和抚育,我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也不会成为一个作家。文学拯救了一个青春的灵魂。近几年,因家人接连生病,差不多有三年的时间,我一个字都没写。后来家人病情好转,才感到内心空荡荡的,才觉得说文学是自己的生命并不算夸张,后来写了一个中篇小说。那段时间我可能是长期不和外界接触的缘故,特别不想见人,我怀疑自己有点抑郁。好在写小说救了我一把。



本期人物


蒋韵  1954年生于山西,籍贯河南。著有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我的内陆》《隐秘盛开》《行走的年代》《你好,安娜》等,中短篇小说集《心爱的树》《完美的旅行》《水岸云庐》《想象一个歌手》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奖项,亦有作品被译为英、法、西班牙、韩国等文字。现居北京。


 



编辑:张垚仟


 © copyright 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阮仪三 |康震 | 张欣 | 东西 | 张新科 | 韩东 |汪朗 | 陈彦 | 大头马 |程永新 | 苗怀明| 梁鸿 |南帆 | 俞律 | 胡学文 |邵丽 | 程杰 |吕德安 | 许钧 |冯骥才 |王尧 | 万玛才旦 |王彬彬 |黄子平 | 田晓菲 | 赵本夫 |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 路内 |赵敦华|杨雨|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 蒋广学 |于坚 | 徐风|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 贾樟柯 |黄荭|范金民|臧棣|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 西蒙·范·布伊|多米尼克·西戈 | 严歌苓 | 格非 | 许子东 | 鲁敏 | 马原 | 叶舟 | 葛剑雄 | 韩青辰 | 张纪中 | 叶兆言 | 闻人悦阅 | 刘震云 |  白先勇 | 阎连科 |池莉 | 张怡微 朱德庸 | 韩松 | 马伯庸笛安 | 李洱 | 梁晓声 | 王大进 | 孙甘露 |包慧怡 | 郭爽 | 刘晓蕾 | 孙频 | 孙惠芬 | 祝勇 | 班宇 | 毛尖 | 吴俊 | 陈楸帆 | 蔡骏 | 叶弥 | 黄菡 | 刘亮程 | 迟子建 | 徐则臣 | 顾彬 | 刘东 | 

理想国


张清华:解梦,探知人性的秘密 |麦舟的朋友圈:一位考古学家的日常 |  张道一:孔子见老子,带了一只雁 | 清宫档案 | 乾隆帝的一天 |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么你只有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 | 袁凌:在别处,书写时代留下的刻痕 |  杨筱艳:《山海情》背后的南京小学英语老师 | 扶霞·邓洛普:给西方人写中国菜谱 当代未婚青年,开始独立思考婚姻大事 | 李静睿:喜欢有点俗气的爱恨情仇和跌宕起伏 |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 l 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 初浪给后浪的十二堂传统文化课|编舟记:“苏版”中国好书的诞生 | 视频 4·23 相约玄武湖 读不一样的人间四月天 | 叶兆言×余斌、毕飞宇×张莉、王安忆×张新颖 | 对谈,打捞作家的文学人生 | 口罩下的出版行业 | 图书编辑会被倒逼成视频主播吗?| 90后作家周恺:时代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河流与苔藓的关系| 汪政、张光芒 | 灾难文学如何回应现实| 诗人之所以还能存活到现在 那是因为他的诗来自灵魂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

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