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湾区治理||“1105”模式:番禺政务服务改革的创新经验

南方治理 2024-06-27



“1105”模式:番禺政务

服务改革的创新经验



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



      “一网通”开办企业,开启营商改革“新里程”。番禺区作为“广州市开办企业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改革示范区,率先推出“一网通办、一窗领取”,通过市区联动机制,印发系列配套改革文件,组建专项工作团队,设置企业开办服务专区,全区导办人员集中轮训,广泛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兑现惠企政策企业开办零成本,压减流程至1个环节,用时压减至最快0.5天。今年3月,番禺区发出全广州市首个新开办企业“大礼包”(营业执照、一套5枚印章、发票、税务Ukey一次性免费领取),番禺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番禺企业开办运行模式获省优化营商环境“开办企业”指标工作小组的肯定。自“一网通平台”上线运行至今,番禺区共发放开办企业“大礼包”9912份,预计全年为企业节省开办费用1000多万元,大大节省开办企业成本。




      “一件事”主题套餐,定义政务事项“新标准”。以制度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创新事项标准化编制,利用“思维导图”+“颗粒梳理”的方式,使用导图技术,绘制政务服务事项“一张图”。围绕企业和群众关切的“一件事”,如开办便利店、餐厅、美发美容店,按照“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的标准进行优化整合,统一受理、协同审批,全面呈现每一事项“从哪里来、找谁办、怎么办、办多久”,实现“按图索骥”。通过交互式智能问答,为每个申请人生成个性化办理材料清单,展现清晰办事流程,实现“一件事一次办”,番禺区政务服务中心以思维导图的创新办事方式成功申报成为广东省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



      “零跑动”不见面审批,开启便民服务新模式。疫情防控期间,为减少人员聚集风险,区政数局会同邮政部门推出“一次不用跑二维码”,制定《番禺区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免费邮寄速递服务的实施细则》,申请人扫一扫EMS二维码,申请材料免费邮寄至区政务服务中心。同时,通过网站、微信、咨询电话等渠道,广泛进行政策宣传,鼓励、引导群众网上办、自助办,实现企业和群众一次不用跑即可办理服务事项。今年以来,为企业提供免费双向邮政速递服务2381宗,据不完全统计,区综合受理平台受理移动或网上申办业务超过13万宗,全区7个24 小时智慧政务大厅自助办理业务近7万宗,“不见面审批”成效显著。



      5G+VR“政务晓屋”,打造智慧政务新平台。利用5G、远程视频、VR等技术,整合各部门资源,设置云坐席实时视频指导办理,开启科技加政务新体验,提供便捷的非接触式“面对面”政务服务以及贴心的“手把手”全程指导,打造一个跨部门、跨系统、跨模式、跨地区的实时互动非接触式政务服务平台,有效破解跨城通办和事项联办等政务难点问题。通过与南海、顺德、中山、清远等多地互设“政务晓屋”,推动跨区域实体大厅业务相互融合,实现真正的异地受理、异地办理。同时,通过合理布点晓屋推动“放管服”改革,从“打通最后一公里”到“覆盖最后一公里”,实现政务改革扁平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政务服务走进千家万户,5G+VR“政务晓屋”创新经验两次登上“学习强国”,并获广州市“放管服”改革调研督导组充分肯定。



       “大党委”集约化改革,党建引领政务发展新动力。探索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大党委”模式,强化党对一线审批服务窗口组织力量的全面引领。实施“支部建在窗口、先锋亮在岗位”,深度融合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日常审批服务工作,按照业务关联和审批改革需要,在中心“大党委”下设若干个党支部,主动回应和满足企业群众政务服务诉求,整合政务服务资源,促“物理整合”为“化学融合”,变“单项改革”为“系统集成”。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再造工程。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以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建筑施工许可、财产登记、缴纳税费等指标为目标,以企业群众办理“一件事”为导向,通过跨部门流程再造,进一步减材料、减环节、减事项、压时限,构建更符合实际的审批运行机制。



      接下来,番禺区政务服务中心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坚持“为民、利企”,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便民、高效、公正、贴心”服务,将中心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政务服务综合体,为增强我区政务服务软实力和营商环境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020年9月23-25日,一窗(北京)互联网科技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与战略发展研究会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2020全国政务服务‘软实力•新发展’论坛”。经全国政务服务软实力指数小组层层筛选及评审,深入挖掘全国政务服务改革优秀案例,番禺区政务服务中心被组委会专家组授予“全国政务服务最具创新力政务服务大厅”称号。



番禺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领导应邀出席论坛,与国内政务服务领域改革的相关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多地的政务服务同仁分享了创新的经验,并受到与会媒体的关注。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
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
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8期:疫情之下的社工行动
珠江会讲||第29期: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珠江会讲||第30期:疫情之下的社区行动珠江会讲||第31期:疫情之下的弱势关怀珠江会讲||第32期:疫情之下的北美观察
珠江会讲||第33期:疫情之下的印度观察
珠江会讲||第34期:疫情之下的瑞士观察
珠江会讲||第35期:疫情之下的伊朗观察
珠江会讲||第36期:疫情之下的日本观察
珠江会讲||第37期:疫情之下的德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38期:疫情之下的荷兰观察
珠江会讲||第39期:疫情之下的俄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40期:疫情之下的伯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41期:疫情之下的杰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42期:疫情之下的麦城观察

阅读推荐
南边随笔||陈潭: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南边随笔||陈潭:变革时代的他者叙事
南边随笔||陈潭:伶仃洋边的时代阅读
南边随笔||陈潭:北回归线上的学术张望
南边随笔||陈潭:让服务运转起来
第一观点||陈潭:让思想运转起来
第一观点||陈潭:把教育找回来
南边随笔||陈潭:在《遇见墨脱》里遇见高度
第一观点||张惠:加强国际卫生应急治理网络的韧性建设
南边报告||黄鑫: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报告
全球治理||于洪君:靠“家里蹲”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观点||刘森峰:后疫情时代的智慧人居
第一观点||易富贤:新冠疫情的生命核算和人口政策反思
南边评论||易富贤:人口与老龄化视角下的各国抗疫
大国治理||易富贤:东北衰落和广东崛起的人口经济学
南边评论||谢治菊:以扶贫精神培育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第一观点||杨孟著: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南边评论||杨孟著:碳关税博弈与中国碳政策选择
南边评论||何瑞豪:彰显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
南边评论||何瑞豪:传递疫情治理的中国温度
资治一鉴||中国影像方志:湖南常宁
资治一鉴||帝国生物战:瘟疫肆虐两千年
健康治理||后半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打开方式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CNKI来源集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南方治理评论》主要设置有“学术一线”、“数字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南国讲堂”、“伶仃书评”、“回归访谈”等栏目。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