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霍拉山下】三十七、返城记(董克荣 )

知青情缘 2024-02-02



霍拉山下


作者:董克荣 



       

语音:刚


三十七、返城记


   支青可以返城啦!消息风驰电掣般地传遍整个新疆,也传到霍拉山下远离团部的林园三连,让驻守在查通沟的上海支青激动不已。


   成立林园三连到现在,我们在霍拉山下工作生活了十多 年。从单身到建立家庭,又当了父亲母亲。长期的农业劳动肩上脱过一层又一层的皮,手上磨出厚厚的茧褪了又结。艰苦的生活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漫长的岁月磨炼了我们的意志。看到荒芜的戈壁滩年年都在改变模样,自豪的心情油然而生。


 沙枣树


   站在平顶山上放眼望去,房前屋后的沙枣树上结满成串的沙枣;远处麦田里沉甸甸的麦穗随风荡漾;茂密的苹果园里红红的苹果挂满枝头;一望无际的葵花田里,葵花盘低着头不再随着阳光旋转,我们知道葵花已经可以收割;一年一度的秋收又要开始,一派丰收景象。


   我站在家门口,听到猪圈里的肥猪正在哼哼讨食;看到母鸡跳出鸡窝咯咯地呼唤着让我取蛋。地窖里饲养一群胆小的兔子,它们围在一起静静地吃着青草,竖起的两只大耳朵警惕地倾听着,悄有动静立即钻进地洞。


   看到两个女儿董岭和董炯做完了作业在外面逗小毛驴玩,那毛驴嘴上衔着女儿喂它的白杨树嫩枝欢蹦乱跳。


   冬天冰封大地时,女儿与小伙伴们聚在水井边溜冰,也会去巴郎渠里敲冰玩耍。


女儿董岭、董炯在冰上玩耍。

   风和日丽时,我会骑自行车带着女儿在连队周围溜达,边骑车边讲故事。


   我自己动手建的套间房子已经造好,房间宽敞了,又做了柜子木床和桌椅板凳,也上好了油漆。妻子夏士澄每天下班后都会将房间打扫一遍,家里窗明几净整整齐齐,家已经像家的样子心情好舒畅。


   每逢周六,在劳动收工的路上,连队里的大嫂子小媳妇们边割猪草边开玩笑说,回家好好洗洗干净啊。有的甚至露骨地说,今天要过礼拜六啰!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的指向会心一笑,那挂满汗水的脸上充满了憧憬和快乐。


   一日三餐日复一日,平淡的日子其实是最幸福的。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里平静与和谐的生活,似乎已经做好了一辈子扎根山沟的准备。


   可是支青可以返城的消息,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支青们纷纷奔走相告,使原本平静的连队一下子沸腾起来。那天吃了晚饭后,大家都自动聚集在俱乐部边上的行政办公室里,一起讨论返城事宜。


当年农场自己的家里


    消息是战友沈德明带回来的,据说以后还有具体的措施出台。因为大家心里都没有底,谁也没有说话,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门外风吹沙枣树发出呜呜的声音如诉如泣,扰乱着大家骚动不安的心。


   霍拉山下贫瘠的土地上有我们亲手建起的家园,那是我们多年劳动的成果,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我们辛苦耕耘洒下的汗水,每一颗卵石都记载着酸甜苦辣的故事,往事永远停格在那片土地,留下我们生命中最为灿烂的青春时光。


   而上海是我们的故乡,那里有生我养我日夜思念我们的白发父母,还有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我们还没有老去,但早晚会落叶归根,还要尽赡养父母的一份孝心。


   面对现实时的犹豫,放在眼前的是回与不回真实的纠结,返城让我们每一个人处于两难的境地。


左边是行政办公室


    看看现今人们的生活,每到休息或者假期,为了逃离大城市的喧嚣,千军万马自驾开车或坐高铁,不畏交通拥堵路途遥远,去乡村游农家乐,割蔬菜摘水果,享受蓝天白云和田园生活,乐此不疲。当初争取回城,如今重返乡村,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回说当年返沪的条件大家都清楚,只要按条件对号入座。但是回沪后的工作安排却有不同。父母健在的可以顶替工作,没有顶替条件的由劳动局重新分配。夫妻都能回的叫“双顶”;夫妻只有一人能顶替的叫“单顶”。根据综合条件,有的可以回上海,有的去江苏或安徽农场,符合条件的喜出望外,没有条件的垂头丧气。林林总总的规定让人举棋不定。


   过了许久有人说:“返城是好事还是坏事现在还很难说。”


   有人开了头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人说:“新疆生活太艰苦,终究是当农民,日晒雨淋的,能回去当然好。”


   有的担忧地说:“我们都已经人到中年,又没有一技之长,回去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女儿放学后去割猪草

    又有人说:“上海寸土寸金,家家户户都是几代人挤在一起,现在我们拖儿带女回城去往哪儿住?


   对于去或留各人诉说着各人的理由,看似都有道理,流露出来的却是几多无奈。由于谁都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讨论不了了之。


   消息传开后,连队里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并不平静。在田间劳动休息时,大家都围在一起悄悄地议论着。


   在那段日子里,连长和指导员频繁地到团部开会,回来后也不传达开会的内容,尤其是连长贾焕章,成天拉着脸,见到我们也不说话,一脸高深莫测的样子。


   其实老职工们的心里都很清楚,这些上海青年都留不住啦。


   果然都留不住。可以调回去的细则有十条,大家都纷纷对号入座,往上海写信寄函,让父母和兄弟姐妹代办返沪手续。


   我和妻子都符合返沪的条件,但是我在上海没有顶替,我们属于“单顶”,这就预示着我今后的工作还是一个未知数。既然已经决定返沪,哪怕前途未卜也要往前走。


   我将文件寄往上海,让我的弟弟董克耀帮我办理。于是他奔走在居委会和派出所,终于办妥了返沪的各种手续。


   在林园三连我是第一个批下来的,说明返沪政策已经开始兑现。在我回沪的那一天,连队里许多人过来帮忙搬东西。


   日常生活必需品要运回去的。排长杨德凯帮我出主意,说,你买的木料准备带回去做家具,干脆将它钉成木箱,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装进去了。等回到上海,再把箱子拆开,木料就可以做东西,一举两得。大家纷纷说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唐小毛去找张保管要了许多钉子,帮我把木料钉成一个大木箱,把衣被等琐碎的东西都放进去,装了满满一箱。


   杨佩芬到学校去帮我把两个女儿领回来,小女儿说,饭还没有吃,作业也没有做完呢。当时我没有告诉过女儿返沪这件事,怕影响她们的学习,所以她们想着下午还要上课。杨佩芬说,你爸爸妈妈要到上海去啦,你们还在这里磨磨蹭蹭,快回去吧。又到伙房买了几个苞谷馒头夹了一些辣椒酱给她们带着路上吃。


   等大家帮忙把行李全部装上马车,何永其赶着马车,邵玉瑶陪我们一起坐上马车,到团部去换乘卡车。当马车起步大家挥手告别时,我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


 

营房后面的平顶山


    从八十年代开始,全国各省市符合政策的支边青年都先后打起铺盖回城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得以重新开始。城市越发肿胀,工作和生活越发艰难。返城不是重生而需要继续奋斗,以后在生活中寻找机会还是被生活击倒,是人生中的又一次选择。


   今后的道路果真是康庄大道吗?


   对于返城,我的顾虑很多心里很纠结,有对山沟里生活的留恋,也有对将来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担忧。可我最终还是离开了。


   小何挥动着马鞭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辕马拉着车昂起头奋力向前,马蹄有节奏地敲击着戈壁路上的沙石,我们静静地坐在车上,那哒哒的马蹄声似乎敲打在我的心上。营房渐渐地远了,高高的白杨树也看不见了,天渐渐暗下来,马车后面扬起的尘土挡住了视线,霍拉山也越来越模糊,只剩下灰暗色的轮廓。再见了林园三连,再见了查通沟,再见了霍拉山!


 

霍拉山、开都 河


    告别霍拉山,离开查通沟,离开了林园三连。


   真的要离开,恋恋不舍的思绪油然而生,缠绵难忍。


   我支边新疆将近十八年,调去新建连队在查通沟工作了十一年,那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友情,有我的爱情,也有我的豪情。在那里我付出了许多,目睹了山沟里点点滴滴的变化,我热爱霍拉山下的一切。


   查通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自然物种。


   我见过霍拉山上成群的大头野羊,它们爬山如履平地快捷似飞;也见到过戈壁滩上欢快奔跃的野驴群,那急促的蹄声和吼叫把山谷震荡;天空中经常飞过成群的野鸽黑压压的一片;卵石沟里奔跑着野兔如追风逐电;田野里经常有狼和狐狸出没悄无声息;晚上在农田里值班浇水时,还看到树林里猫头鹰那双碧绿的眼睛;跨过沟壑会踢到抱成球状的小刺猬,让我既惊喜又怜惜。


 山上的羊群


    在种西瓜的沙土地上,我挖到过称为‘沙漠人参’的野生肉苁蓉;野地里的灰灰菜和苜蓿草我们经常拔回来凉拌着吃;在水渠边的草丛里寻找‘公鸡母鸡’(一种植物的地下茎)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放了学就会结伴去寻找,乐而忘返。


   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啊,所有这一切使得原本单调的戈壁滩显得那么多姿多彩、绚丽迷人。


   营房门前流过的巴郎渠水依旧清澈见底。我们从这条渠里担水做饭,冬天又在这里敲冰把冰块挑回家化水做饭。为了加大水流量,我们去过老龙口,在冰凉的开都河雪水里筑坝截水,又在上游炸石疏渠,如今巴郎渠水还是那样无怨无悔地奔流不息。


   我曾经参加过钻井,营房后面的那眼机井每天都在哗哗地抽水。有了深井后我们从此结束化冰用水,喝上了甜甜的深井水。


深井的动力房


    远远望去,平顶山上有我们用石头垒成的巨幅标语还清晰可见,‘要准备打仗’的豪言壮语曾经吸引部队的直升飞机两次前来侦察,让从未见过飞机的小学生们欢呼雀跃。


   连队的营房一排排。我们亲手在营房四周种下的沙枣树,现在枝繁叶茂,它为我们遮挡过无数风沙,年年秋天枝头上都会挂满金黄色的沙枣。


   当年我们栽下的苹果树已经果实累累,金秋十月,瓜果遍地,丰收在望。


   我和许多老职工一样,每年都要喂养一大群鸡和兔子,还养过猪,甚至还喂过一头非常听话的毛驴,它陪伴着我的一双女儿度过欢乐的童年。


   在家门口我种植一片菜地,西红柿、茄子和西葫芦每年都长得又大又好。


   熟悉的山山水水啊熟悉的花和草,熟悉的每幢营房和每一个人,过去的种种经历怎能忘怀,查通沟的生活让我无比留恋。现在离开了,记住这里生活场景吧,这里俨然是我的第一故乡。


 

办公楼


    再见了,雄伟的霍拉山,再见了,九曲十八湾的开都河,再见了新疆。


   我们为霍拉山增添了光彩,为开都河树起了丰碑,我们与共和国一起走过那段永远难忘的历史。霍拉山和开都河见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芳华!


   时光荏苒,曾经的青春岁月流逝。那里的人和事虽然海阻山隔,可是在我的心里从来就没有走远!


   今后,我和我的战友们将各奔前程,投身在茫茫人海里,重新选择生活的道路。我相信,经过那么多年的农垦生活,我们已经练就了像芨芨草般既柔软又坚韧的性格,生存的困境无可避免,只要努力奋斗,新的生活一定会向我们招手,再苦再累也难不倒我们曾经的支边青年。


   上海,我们回来了,既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路还是狭窄的路,楼还是过去的楼,改革的步伐艰难,遇到的困难重重。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她包容你也包容我,大家一起努力,新生活的跑道已经开启,我们将投身于新一轮改革的浪潮,展望未来,上海一定会翻天覆地变得更加美好!



读者精彩留言



《返城记》跟帖,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董岭------我出生在新疆,看了《返城记》这篇文章感慨万千,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林园三连。当父母将要离开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建立的幸福家园时,有许许多多留恋和不舍。我也有同样的心情。那时我十岁,读三年级。那天下午要离开时我并不知道,还在学校里用向同学借来的一支钢笔做作业,被邻居急急忙忙地叫回家。结果那支钢笔被我带回了上海,钢笔的笔套还留在同学那里,我现在已经不记得是向哪位同学借的了,但就这件事我一直记得,因为那时候在新疆买一支钢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文中又看到了小时候天天能看到的平顶山,勾起了我许多的童年回忆……

 

董炯------我在《返城记》里看到小时候的照片,想起那时候的我刚上小学一年级,都不知道返城是什么概念,只是想着作业还没有做完怎么办。文章中的一点一滴勾起我童年的回忆,那些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了。

 

马家林------回眸摸爬滚打十八年的戈壁滩,当初的青葱少年一去不复返,青春的种子永远播洒在这片疆土上。呕歌魂牵梦绕的故土,芳华的记忆,铭心刻骨。感谢霍拉山!感谢查通沟!感谢林园三连!是你博大的胸怀容一代人在此成长、生存,滋养生活了十八年。“查通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自然物种。”更锻造了一批军垦战士顽强的品性。把一腔热血与汗水倾注于这片荒凉土地,开花结果的同时,也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犹如不起眼的小草,在承受了霍拉山的风吹沙扑后,变得更有生命力,点缀了这片土地,使之焕然一新。当返城大潮席卷而来,无法割舍的情怀油然而生。大势所向,容不得个人多虑,勇敢地踏上人生第二次征途。《返城记》故乡之恋,旧梦重温,感叹人生!借问人生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手抛袖,仰首东。

 

克 玲------霍拉山下這浩瀚的平原,雖然我們只可以從作者筆下認識到一鱗半爪,但作者的筆觸都清楚展開他和他同行的開荒戰士在征服這本來是一片荒蕪的土地時付出不少真情和血汗。他們引導水源,建造房子,開墾土地,勤務農作,種植果實,飼養畜禽,將環境由貧瘠變成豐盛,建築人間友愛真情。十多年之久,雖然他們在霍拉山下流過不少血汗,但是每天辛苦工作回家都有窗明几净的享受,擁有家庭的溫暖,懂得圓滿自足,真是難能可貴。返城的消息的確令作者百感交集,多少自豪的心血將要放下成回憶,返城後又重新面對另一個陌生的環境,像芨芨草屹立風中,隨遇而安,顛簸搖曳但堅強不倒。霍拉山上野羊依舊飛馳,戈壁灘中野驢照樣奔躍,野鴿依樣成群飛翔,野兔仍舊出沒卵石、狐狸経常悄無聲息;母鷄仍吱吱咕咕的提示主人有新鮮的鷄蛋吃,肥豬在哼哼叫討食,一齊看似如常,但主人要告別這麼多,返城迎接新的挑戰!

 

贺龙海------文章里所写的一切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回不回上海中思想斗争很激烈。那时在新疆小日子过得蛮滋润,一旦回上海又要从头开始,但支青回沪己经是大势所趋,这一过程确实是个痛苦的过程,尤其象我这样一回上海到最底层的里弄生产组,过去拿着行政级别工资,一下子什么级别也没有了,落差实在太大,尽管是最低层的生产组,别人对我们已到中年的返沪新疆人还看不大起,刚回上海之艰难生活,非常人可想,后悔之心油然而起,真不该回来呀!所以这篇《返城记》一定程度表明上海青年的心声!

 

崔紫君------我们这一代人充满理想,看你的文章,读你的心灵世界,再回首往事,居然不悔,居然留恋。我们的青春如暴风雨中绽放的花朵,活色生香。想当年我回沪的心情与作者一样,面对不可预期的未来,有期盼,有留恋,但更多的是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正如高尔基所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这一代人经受过风雨洗礼,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

 

张禾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这篇"返城记"写得情真意切,写出了当时纠结的两难心境,也写出了对自己亲手创建家园的眷恋和对前途未卜的担忧。这是每个经历过返城的支青们都有过的心态。时间过得真快,返城已三十多年了,但曾经的岁月永远定格在脑海中。感谢这段人生经历,它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往事并不如烟,返城时的纠结,其实也是我们支边青年对曾经献出过青春的那片土地的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结……

 

洪美丽------这篇《返城记》写得太好了,把当时的情景,心情都写得非常真实,虽说回上海是大家的愿望,但是生活在新疆的几十年里付出的心血怎么舍得说走就走呢?人的一生真的不容易啊!一代支青,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他们的经历和精神感动过无数次!望他们幸福、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

 

顾世惠------拜读了《返城记》离开新疆的场景仿佛就在昨日,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留恋。文章像是带我去了那里一样,是多么的美。也让我感觉到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既高兴又有许多的不舍。高兴,回上海了。不舍,原本荒野的土地,如今改造成美丽的家园,是多么的不容易,克服多少困难呀!但作者没有怕字,排除障碍,勇往直前!这种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努力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是金子在哪里都能散发出光芒。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何雪玲------看了《返城记》,想起我在安徽插队落户的往事,真是一幕幕出现在眼前……。得知我们能回上海,激动呀,做梦也没想到。我记得办回沪手续,最后要到当地各级政府机关(生产队,大队,公社,区,县)去盖章。转眼我回上海已有40年了,往事如烟但那段经历永记心头。下面是我保存的下乡通知和返城证明:



 

陈美玲------看了《返城记》,想想当时的支青们有许许多多的不容易,在新疆十多年的打拼,从单身小青年到一个个幸福满满的家庭,又有可爱的下一代,这也是他们在新疆十几年奋斗打拼后所得的财富啊。在返城到自己故乡上海,一切又从零开始,不论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由于他们的勤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来,有知足的心态,有聪明的才智,一句话,天道酬勤,一点没错,老天爷是公平的,今天他们的幸福生活都是勤奋而得,我在此衷心祝愿老支青们身体保重,健康快乐每一天。这篇《返城记》太有感染力,勾起这么多当时这代曾上山下乡的同伴,他们都心潮澎湃,思索万千,也让我沟起曾在崇明农场灯泡厂工作到返城时情景,好像历历在目,我算幸运的,由于父亲宠爱,帮我一路舖好,顶替父亲厂里的工作很顺利,而董先生返城,一切从零开始,由于你脚踏实地,知足的心态,聪明好学的精神,为人处事等,一步步走来,都很不容易,我也看你多篇文章,很敬佩你,好人一生平安,健康快乐。

 

王汉荣------@克荣?6?1,你的文章我虽然还没有每篇都拜读,但已收藏了不少,以后慢慢看。为你丰富的经历、真实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点赞!

 

Li yongming------董老师的文章字字真情,篇篇精彩!大家评论很多啊!

 

夏茗钰妈妈------很喜欢作者干净流畅的文笔,故事让人回味,信仰让人崇敬。愿我们的将来亦有能成文的春华,能成书的秋实。

 

陈佳妮妈妈------我也曾在新疆读书,当年我倒是送给许多同学钢笔,那是我爸爸让叔叔从上海寄来的。

 

杨 峥------已经有三十六篇随笔,写得很好,可以合成一本集册出版。

 

Minmin------她们小时候都割过猪草呀!我是十二虚岁回上海的,小时候在新疆只放过一只羊,还放过两窝老母鸡和小鸡娃子,还赶走过老鹰。

 

宋丽敏------值得留恋的岁月时光,难以忘怀。永远也忘不了曾经生活和奋斗过的地方,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岁月,有苦,有乐……

 

吴立昐------再见了,天山脚下的二十一团,再见了新疆!我成长的天地,始终让我亲近,无尽的爱,使我永远无法走远,正如作者说,无法走远。

 

杨佩芬------这篇《返城记》又将我带回到那个时代。的确,那时的思想波动很大,说到底是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那么多年,战友之间彼此的感情比自己家里的兄弟姐妹还要好,但考虑到儿子的前途,最后我选择回来还是对的。看完这篇文章心里有种说不清的味道。写得真好。

 

韩沧新------小董又一篇新作《返城记》看完以后一夜末眠,睡梦里又把我带回离别了几十年的新疆,以及自己返沪时的情景。小董的经历真实反应了我们这些支边青年的酸甜苦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返沪是件好事,但回到上海后又怎样?我同样可以流着眼泪告诉大家我回城后的故事。当初立志在新疆干一辈子,谁知道会有返城这一天。真要离开那块热士心里也不是滋味。记得八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卡车上装了二个大大的木箱,我抱着儿子带着女儿告别了八连众乡亲,当卡车经过八连子女校时,学生一下从各个教室冲了出来,把卡车围得一层又一层,几百个学生挡住了卡车哭着叫着,老师别走,老师别走,我的心象被撕裂了一样,我也放声大哭,我讲,孩子们,老师也舍不得你们啊!我会回来看你们的。卡车缓缓的往前开着,孩子们还在后面跟着。至今我一想到这场面我还会流泪。至于返城以后怎样我会写的。

 

王晓光------八十年代初,当时听到支青可以返城的消息,大家无不欢欣鼓舞。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奋斗,连队的面貌虽然有所改变,但是生活还是艰苦和单调的,仍旧抵挡不住上海这座城市的吸引力,能够回到上海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愿望。那时候看到哪个人能调回去,无不充满了羡慕和期待的眼光。可惜当时的政策并不是人人都能回沪的,除了双顶,单顶,还有农村户囗去新疆的,剩下的要么什么也不要,拿着袋袋户口自己跑回来,要么继续留在那里战天斗地。我就是属于最后的那一种,直到正式退休才告别了新疆回到了上海生活,也总算是落叶归根,梦想成真了吧!

 

彪 汉------事从容有余味!人从容有余年!收藏《返城记》,再从容回味当年返城重投人生的甘甜与享受!也为成功人士而自豪!经历过值了!

 

应照静------史无前例的一代支青和知青,在那里度过了最美的青春年华,一去就是十几年、几十年,在那个地方吃过苦,流过汗,快乐过,彷徨过,迷茫,艰难,成长,成熟……怎能忘记?有一种情感与经历,能让我们回味一生,那就是知青生活……留下的记忆,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知青生活磨炼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意志,更是一部痛苦蜕变的成长史,往住不堪回首。《返城记》阅后,作者丰富的支青经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曾经付出了美好青春的那一方土地所特有的情感,感染了我,久埋在心底的知青情结慢慢散开,曾经的成功与兴奋,纠结与徬徨,哭过笑过,苦过累过,那十年,所经历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十年插队,有八年时间担当了农村赤脚医生,肩背药箱,走村串户,不分白天黑夜,寒冬炎夏,哪家有病人,哪村有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哪里有溺水、触电、伤亡事故,哪里就有我忙碌的身影,防病治病,卫生宣教,忙得不亦乐乎,从而和那片土地,那里朴实的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记得知青大返城政策下达,知青陆续分批返城,我也按政策顶替上调,1979年11月28日那天,一早,上海化工研究院派来接我的卡车还没到,屋前场地上己经站满了“父老乡亲”,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捧来鸡鸭蛋,有的送来新米蔬菜,有的拉着我的手泪眼婆娑,有的默默地帮我把行李搬出来,一切都在无声中,车来了,搬妥行李,当我爬上卡车的一眨那,泪水啊止不住地往外流,车启动了,父老乡亲的队伍随着车向前移动,不停的挥手,哭着喊着,“小应医生再会”、“小应娘娘来啊”、“小应伲想侬哦”……扑实亲切的语言在耳畔徊荡,车开到了拖拉机路上,一阵扬起的尘土,一双泪奔如潮的眼帘,模糊了追着的人群,挥手,不停的挥手……挥手。

 

蒋方龄------往事如烟,岁月如梭。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小董在返回上海前,摆了一桌酒席,请了数位战友与大家道别……。

 

黄建华----看了这篇《返城记》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有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自己付出后的回报。《返城记》很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大家的心态。而我是在返城风前就离开新疆,没有他的这种感受。也许是个人经历的不同,也许是自己的期望值太过,总之我是在无奈无助无望的情况下自行调走的。也舍不得同甘共苦的战友们,但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梦想,觉得还是应该再闯一下,尽管前途未卜……。为作者的一身正气点赞!

 

花月仙------董克荣,你好!看你的文章很享受!写得真好!你的生活阅历很丰富多彩,每次看你的文章,边看边感觉到我一下子仿佛也融入到此情此景中,你的记忆力超强!文笔太棒了!谢谢!

 

龚韬英------那是我们永远魂牵梦萦的地方!

 

君子兰------返城记可以出本书了。支青返城是那年代的潮流,是一种不可阻挡的一条洪流。对吧!知青返城先从云南西双板纳开始的。......

 

王丹珠------那时在新疆老想着哪一天能离开这么艰苦的地方,可真的调令下来了又是那么的舍不得。正如作者所说:“那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友情,也有我的豪情。”

 

郑大------董老师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谢谢分享!两个千金多可爱啊!董老师刚到上海时,一切顺利吧!

 

陈 庆------谢谢您让我们一睹青年时的风采 ,承载着您的青春 ,热血 ,奋斗,还有那段生命里的美好时光. 希望这份记忆给您现在每天都带来幸福和温暖!文章里有您写的青春、友情、豪情,让我不自由自主地想到,您还没写上一段您自己的爱情故事呢!

 

愚 牧------董先生就写新疆连队的事,能写出这样多文章来,故事表达得又很生动,每个人物刻划得很有性格,还充满了正能量,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十八般武艺都能精通,我很喜欢看他写的文章。

 




作者简历


董克荣,1944年出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一团,曾当过农工、团宣传队演员、炊事员、文化教员、小学校长。1981年回上海在街道集体单位当营业员。1985年考入上海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后调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工作。曾担任区人大代表、上海市侨联委员、区侨联副主席。曾在《上海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上海侨报》、《上海法制报》、《经济时报》、《书评报》、《中国仪电报》、《南市报》、《南市外贸报》、《计划管理通讯》、《浦江同舟》、《国家安全通讯》、《黄浦侨音》、《花溪》、《炎黄子孙》等报刊和杂志刊登文章200余篇。2004年退休。




作品荐读

霍拉山下(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一、收工曲(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送饭(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失  书(董克荣 )

【霍拉山下】四、一封航空信的启示(董克荣)

【霍拉山下】五、小乐队(董克荣 )

【霍拉山下】六、献血(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七、苇子湖的故事(董克荣 )

【霍拉山下】八、豫剧团里的高手们(董克荣 )

【霍拉山下】九、绝  配(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伙房学艺记(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一、厨师人生(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二、老友一民 (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三、成长(董克荣 )

【霍拉山下】 十四、向往宁静的生活 (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五、奔向查通沟(董克荣 )

【霍拉山下】 十六、夜行(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七、打井(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八、临时卫生员(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九、那山、那水和那驴(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种植‘百号’(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一、鸡倌(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二、为了水(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三、‘老牛班’里那些人(一)(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三、‘老牛班’里那些人(二)(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三、‘老牛班’里那些人(三)(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四、电影迷(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五、老猪头(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六、一块欧米茄手表(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七、情殇(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八、养猪协奏曲(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九、取邮之路(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好老师任秀丽(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一、改变(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二、只差一步(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三、贺礼(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四、一斤黑木耳(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五、造房子(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六、连长贾焕章(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一、黄河路的女人(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二、孔来福的幸福晚年(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三、谜案(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四、“厕所”梦(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五、文字工具的演变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六、循环农业村诞生记(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七、鸟儿情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八:幸福养老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九:台湾行(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动物的野性(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一、与时俱进的大妈们(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二;长寿的秘籍(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三、又见芨芨草(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四 、踏着‘地标’游法国第戎(董克荣 )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霍拉山下】三十七、返城记(董克荣 )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