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己亥年腊月十四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8-31

📣村民朋友们📣

一起来涨姿势!


2018年12月7日,乡村委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人民政府和湖南华凯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于陕西省杨陵区举办2018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全国自选基地)初赛阶段评审暨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学术交流会,特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做题为《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夏梦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商萌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速记稿整理,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并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全文字数

4560

阅读时间

14分钟





主讲人

张尚武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教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

大家好,谈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这里只是做一些非常粗浅的探讨,主要从乡村社会的再生产功能谈一些认识。


为什么谈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

之所以从这个角度切入,我想可以对比几个村庄案例。

江西婺源县延村&山西岚县长门村



一个是古徽州时期留下来的村庄——江西婺源县延村,它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我们去参观的时候,被它过去的辉煌所震撼。这个村的金氏家族已经出了三位院士,他们都是出去读大学的时候才离开这个村庄的,这里面也包括中国城乡规划专业的创始人金经昌先生,直到18岁才离开延村前往上海到同济求学。历史上这里还曾经有一个书院,我们不能不惊叹过去的村庄所具有的功能。

江西婺源县延村

另外一个案例是山西岚县长门村,距离太原大概150公里处。我们去的时候看到一个大概三四百人的村庄,村里的学校只有一个孩子,实在办不下去了,孩子跟着老师离开村庄住到镇上去了,原来的小学业将改成敬老院。这种局面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有,因为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连最基本的基础教育功能也难以维持。

山西岚县长门村

浙江天台县后岸村和张家桐村



另外两个村庄是2018年大学生竞赛的基地,一个叫后岸村,另一个叫张家桐村,它们位于浙江台州市天台县,距离县城大概二三十公里,周围有很好的风景资源,十里铁甲龙非常壮观,像峭壁一样。

后岸村与张家桐村区位

两个村庄仅有一河之隔,其中后岸村民宿经济搞得非常好,是个明星村,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称,被新闻媒体宣传为“后岸模式”。村里有一批从外面回来的企业家,把村民组织起来发展民宿,统一标准和服务,然后逐渐延伸到发展旅游、体育赛事等各种功能。

后岸村

跟它一河之隔的张家桐村,历史风貌更好,风景非常漂亮,吴冠中先生当年常在这里写生,但发展局面跟后岸村完全不一样,相对落后。实际上旅游资源都在张家桐村,但是后岸村借用它的资源把村庄发展起来了。 

张家桐村

吴冠中先生在张家桐村的写生

浙江奉化金峨村和雷山村



我的博士生正在研究的宁波奉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比如金峨村和雷山村,距离很近,都靠近奉化城区,属于近郊村。两个村地理区位相近、资源条件相同、产业经济和社会结构相似,但是两个村庄的面貌差别很大,一个是明星村,一个是薄弱村。浙江省推动的新农村建设中有各种各样的项目,这些项目是根据村庄本身的组织能力来投入的,谁组织的更好就能获得更多的奖励政策。在这方面,金峨村明显比雷山村做得更好。

金峨村

雷山村

什么样的乡村才具有生命力?



前面对比的三组村庄案例,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乡村才更有生命力?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思考的。我想有两个方面,都与乡村治理相关:

宏观

层面

即未来乡村的功能问题。

过去的传统乡村有着与城镇无差别的人居环境,尤其是乡村教育功能,城乡之间形成了功能互补,人力资源、资本、知识良性循环,乡村有着完整的、甚至相比城镇更为优越的社会生产功能,即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功能。但是现在的乡村与城镇其实差距很大,不仅仅是在物质生产层面,更大的是在文化生产层面。反过来思考,乡村振兴的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应该是让乡村重新具备这样的社会再生产能力,或者说要真正实现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如何去修复和重塑乡村的社会再生产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微观

层面

即乡村本身的基层治理能力。

我觉得有四个方面非常重要,包括集体经济能力、社区动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社会网络链接能力,而这些方面往往跟村集体领导班子能力有关,直接影响了村民响应政府推动、外部资源引入的实际效果。


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修复的几个问题的认识

1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再生产能力退化和社会结构瓦解互为因果丧失

乡村现在所处的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城乡发展效率差距造成要素单向流动,这个过程本身是一种城乡社会转型的过程,造成了乡村社会生产能力的退化和社会结构的瓦解。这对农村地区所造成的客观矛盾实际上是难以逆转的,是一种互为因果的矛盾。


农业落后、经济衰退带来农村人口流失、老龄化、空心化,传统乡村的治理结构不存在了,社区的自治能力不断被削弱。长期以来,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要素的配置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农村地区一直是薄弱环节、生活质量难以提高。特别是农村地区还有一个难以摆脱的缺陷,就是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分散的农村分布形态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叠加在一起造成一种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乡村地区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导致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的退化;对于每个个体来讲,也失去了发展机会。最终乡村落入了一种难以走出的衰退的境地,但也不得不说,这也是城镇化本身的一种规律。

2

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乡村宏观治理与基层能力建设将是长期挑战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顶层设计,将面临乡村衰退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动态性的挑战,要扭转这种局面,不是一个短期可以完成的,所以这也构成了对乡村治理的一个长期的挑战。即使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非常高程度的发达国家,乡村问题还是存在的。我们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规模大、速度快,在非常短的时间里甚至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实现了整体的、历史性的转变,所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更加突出。理解乡村振兴,需要把它放在城乡发展关系转变的角度来认识,我们所处的局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果,也是市场作用的一种规律,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公共政策。

3

乡村振兴根本在于转变城乡发展关系

一个国家要同步实现城市和乡村现代化,需要扭转或者延缓乡村衰退的趋势,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希望扭转过去的这种城乡发展关系。这种关系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离不开国家对于城乡发展关系的价值取向,需要宏观层面自上而下推动与微观层自下而上内生动力的结合,需要充分把握新经济环境下科技发展与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机遇。


转变城乡发展关系,首先是认识层面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强调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今年一号文件里面也谈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要转向“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政策层面的一种推动,也离不开把握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产生的新机遇,当然机遇背后也有挑战。其一,要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交通、教育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转变,这可能会影响到乡村的新的发展功能;其二,要关注人口和要素双向流动的新趋势;其三,要关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需求的变化,看到知识型社会对学习的需求,而有一些功能是城市并不具备的,比如自然教育,以及能够体现地域性传统的文化教育等等;其四,要看到生产方式的改变,比如城乡产业融合、互联网融合等等。


在关注治理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乡村地区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城乡要素流动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手段。对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城乡之间应该保留的差异性,也应该有新的认识。城乡之间应该形成一种融合关系,这种融合是互补的,没有主次之分。

4

乡村宜居性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三个认识维度



宜居性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包含社会功能层面。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何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认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宜居性跟人的发展和需求层次是密切相关的。可以把“二十个字方针”分为三个维度:生活富裕是目标维度,产业兴旺是支撑维度,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是基础维度。基础维度实际上也包含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生态宜居,一个乡村地区首先是要能够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其次是治理有效,要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治理环境、治理模式;再者是乡风文明。在这三个基础维度之上,才能够实现产业发展,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最终真正实现乡村地区社会再生产功能的再造。

不同发展阶段人的需要

修复和提升乡村宜居性的三个层次



乡村宜居性的内涵包含狭义的宜居环境——物质生活环境质量,也包含广义的宜居环境——社会生产环境,也包含了一个乡村地区治理能力的提升。


可以把乡村宜居性的发展分为几个层次:

基本

层次

乡村要能够留得住人,满足生计和尊严,改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创造发展机会。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很大程度上是首先要解决这个层面的问题,特别是对扶贫攻坚中的“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保障,这是最基本的。

第二

层次

乡村要提升吸引力,能吸引人,实现城乡功能互补、融合发展的格局。

第三

层次

乡村要提升竞争力,能培养人,提升乡村文化和教育功能,让乡村回归成为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

5

关注“三农”问题分化及差异性

另外一个角度也要关注,三农关系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差异性。传统的乡村人居环境的形成是人地关系决定的,跟自然关系密切,形成相对封闭的农业、农民和农村对应关系,比如气候、资源会影响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生产生活方式等。但是现在的乡村处在城乡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乡村地区的发展系统是开放的,传统的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封闭关系被打破。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生产发展形态、社会组织形态,面临多样化的发展前景、挑战和不同的路径选择。


这种发展前景会影响乡村地区的功能和人口结构,导致乡村治理方面也碰到不同的问题。可以划分四种地区:




城乡整体转型地区

比较典型的像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外围的农村地区,其农业生产功能退化、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常低。




农村功能转型地区

就像前面提到的后岸村,是传统的农业农村地区,但随着新功能的植入,村庄功能发生变化。




农业生产转型地区

农业劳动力缺乏、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对一些乡村地区产生影响。




传统农业农村地区

仍有很多这样的地区,面临贫困的长期挑战。

因此不同类型的地区在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治理问题上,面临的矛盾不同,会带来差异化的前景。


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与乡村规划建设

再有一点是谈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和乡村规划建设的关系。乡村规划的本质是干预市场失效,培育社会再生产能力。这个过程既包含目标导向,也包含问题导向、过程导向以及规划实施导向。


乡村规划是多层次的,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不同层面的乡村规划应当关注的问题和重点工作内容不一样,比如在微观层面,更多的是要关注跟基层治理能力的一种结合。乡村规划是多类型的,如有更新、保护、发展等不同侧重的规划。乡村规划也是阶段性的,随着乡村地区的发展,其工作内容也会不断改变。最早多关注物质生产环境等狭义的人居环境的更新,逐步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再者进一步拓展社会再生产的功能。所以乡村规划本身也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工具,而乡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过程也是一个治理的过程。


结语


人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修复社会再生产功能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乡村振兴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生活富裕是目标,产业兴旺是手段,而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是基础。


乡村规划建设不仅是物质环境更新、生态环境修复,更重要的是社会再生产功能和能力的重建。


乡村治理强调多元化的主体——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共同参与;强调治理的过程——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强调治理的层次——从宏观中观到微观。

谢谢大家!

图文 | 夏梦丹、商萌萌、邹海燕 整理

审核 | 乡村委秘书处

审定 | 张尚武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62.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1.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