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136)威宁中水遗址:填补贵州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

许定华 李玉荣 云上毕节 2022-03-30

演唱:姿果
词曲:苏诺


2006年5月上旬,贵州威宁最西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镇——中水镇的人们一如往常,日子冗长而又平凡地过着,村民们以自己几乎是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重复着一年又一年的农事。


▲威宁彜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镇(图源 凉都微视)


在中水的群山和坝子之上,一片青葱的绿意正装点着人们丰收的渴望。一百余平方公里的中水小镇,在阳光下平静而又安详。


2006年5月上旬,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国家文物局内,中国文物报和中国考古协会的专家们炯炯有神的目光,越过长江黄河、穿越千山万水,正热切而又庄重地注视着贵州威宁最西端这个极不起眼的小镇——中水镇。


此时,国内考古学界最权威的专家们,面对“中国200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命题,不约而同地写下了“中水遗址”。2006年5月9日,“中水遗址”正式成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威宁彜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考古遗址(聂宗荣 摄影)


这一天,中水依旧慵懒地躺在乌蒙大山的怀抱之中,平静而又安详。


对于中水来说,三千年只是一个梦的过程,至于梦中有怎样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或者是平静安详,那就需要考古专家们一一解迷了。


中水遗址包括鸡公山遗址、吴家大坪遗址、营盘山遗址、红营盘墓地、银子坛墓地等。


▲鸡公山文化遗址(图源 乌蒙视界)


鸡公山遗址山顶海拔1939.5米,遗址分布在山顶处,总面积约四千平方米。主要遗迹有祭祀坑、墓葬、灰坑、建筑等,并被命名为“鸡公山文化”。

▲中水出土的陶器(2005年2月5日摄)(图源 乌蒙视界)



吴家大坪新石器遗址位于中水镇中河上游大河湾西岸,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因长期雨水冲刷形成的檀沟断层有砾石,大量的兽骨和陶器残片,磨光石器,也是贵州文化考古的重点地方之一。


红营盘和银子坛墓地,两墓地紧邻,但器物、葬制等却有很大差异,这对探讨当时这一地区居民集团构成提供了重要资料。红营盘墓地所在地发现的陶器极为独特,贵州此前考古从未见过。银子坛墓地发现儿童墓葬,表明当时夭折的儿童也可以葬入公共墓地。


▲吴家大坪遗址(图源 乌蒙视界)


在中水遗址中,以鸡公山遗址为代表的中水史前遗址群的发掘,使贵州第一次发掘出功能较为全面的山区史前聚落遗址,填补了贵州史前考古的许多空白。虽然没有发现这数种古文化遗存之间直接存在着地层叠压关系,但根据陶器可以看出它们彼此之间既存在时间上的早晚关系,又存在着相互联系。这些不同时期文化类型遗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系列。


鸡公山遗址位于中水镇前河村与后河村之间的山岭上,距中水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左右,距威宁县城100公里,距云南昭通20公里。山岭长约两千米,宽1500米,分布面积约十万平方米。这里早在1985年就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水出土的碳化稻谷(图源 乌蒙视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贵州考古工作者就已经开始先后在这里展开考古调查。20世纪60年代遗址考古出土的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是贵州省内考古的首次发现,1970年发现的碳化稻谷距今已3100年左右,成为贵州省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碳化稻谷遗存。2002年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和青铜器等文化遗物,填补了贵州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


▲中水汉墓出土的突缘玉镯(图源 乌蒙视界)


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对中水史前至汉代遗址与墓地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清理出祭祀坑、墓葬、灰坑和房址等二百余处。在鸡公山上发掘出的三百多个土坑,其中80%出土有碳化稻米,被誉为贵州省最早的“粮仓”。


▲威宁中水苹果(叶光良 摄)


2005年9月至11月,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对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进行了第2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近三千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房屋建筑、沟和路等丰富遗迹二百多处,基本弄清了整个遗址的聚落布局。出土遗物中完整和可复原的陶、石器近千件,为鸡公山文化的命名提供了标准器形和典型器物组合。


中水出土的文物(图源 乌蒙视界)


在鸡公山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了大量水稻标本,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这些稻米的存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稻草的形式捆在一起,另一种是把稻米做成熟饭团以后,在祭祀活动的时候,将其焚烧。考古人员还发现,这些稻谷颗粒短胖,植株矮小。它比时下人们在水田种植的粳稻还要短小,而粳稻本身就比其他的稻种要短小;因此专家认为它不像是水田种植的,应该是旱稻。


▲中水出土文物:牛头形铜带钩(图源 乌蒙视界)



▲中水出土文物:飞鸟形铜带钩(图源 乌蒙视界)


鸡公山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贵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和聚落考古的空白,还为研究分布在贵州西北部与云南东北部地区的新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典型器物组合,为探讨贵州地区和完善西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水出土的文物(图源 乌蒙视界)

此外,在鸡公山遗址中还发现数量众多的祭祀坑,在西南地区史前文化遗存中尚属首次;在云贵高原发现以祭祀为主要功能的山顶遗址,为中国西南地区史前山地民族原始祭祀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中水出土的文物(图源 乌蒙视界)


从2000年至2005年,中水一度成为全国考古的圣地、热点和焦点。考古学者们发现,中水是目前贵州省境内远古文化遗留最丰富的地方。


时至今日,中水考古还远未结束,还有许许多多先民们遗留下来的宝藏尚未被发现,中水地下宝库到底隐藏有多深刻多丰厚,这毫无疑问地值得期待。


威宁县中水镇(图源 凉都微视)

印象乌撒丨梦里的家(视频来源:威宁融媒)

作者许定华简历

许定华: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主任记者,1978年7月出生于贵州威宁。先后担任过威宁自治县羊街中学教师、羊街镇团委书记、羊街镇党委政法委副书记、威宁报社社长(总编)、威宁自治县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威宁每日新闻》总编、毕节日报驻威宁记者站站长、毕节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威宁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等职,现任中共威宁自治县委办公室主任。

系贵州省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贵州省第五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贵州省党委系统舆情信息先进个人、贵州省乡村青年文化模范个人、毕节市第六届青春献给试验区“十佳青年”(提名)。先后获得各种表彰奖励近百项。

已出版个人新闻专著《许定华新闻集2006-2012》;主编新闻集《崛起威宁2012》《威宁精神:向贫困亮剑,创跨越奇迹——纪实威宁2013》《情满威宁——威宁自治县建县60周年知名人士访谈录》(1、2集),《精彩威宁2014》《跨越威宁2015》等。

已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当代贵州、毕节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余万字





作者李玉荣简历

李玉荣,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威宁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报刊部负责人、编辑、记者,文学作品在《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青年作家报》《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有散文诗入选《2018中国年度散文诗》。先后在《农民日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西部开发报》《黔中早报》《毕节日报》《乌蒙新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千余篇(条)





作   者:许定华 李玉荣

编   辑:吴春妹编   审:秦   恒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