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浩:在布鲁诺·舒尔茨和卡夫卡的魔法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令人不安的气质|纯粹阅读

纯粹Pura 2022-09-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Author 李浩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布鲁诺·舒尔茨是那种无法被归类的作家,超现实主义者、象征主义者、表现主义者、现代主义者……有时像卡夫卡,有时像普鲁斯特,而且时常成功地达到二者未能达到的高度。

  ———艾萨克·辛格

  

每次翻开他的作品,我都惊异于这个凡人怎样为我们创造出一整个世界,创造出另一个现实的维度……他构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宇宙,关于一个家庭的私密神话,以一种溢满生命力的语言写就。

———大卫·格罗斯曼

 

布鲁诺·舒尔茨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使现实完成到文字的奇异变形的伟大魔术师……他的语言艺术以其超载的美冲击我们,甚至令我们眩晕。

———约翰·厄普代克

  

富于幻想,对于生活世界充满感官性的理解,风格优雅机智,建立在一种神秘而清晰的理想主义美学之上,《鳄鱼街》和《沙漏下的疗养院》是独一无二、令人惊异的创作,似乎是从天而降的。

———J.M.库切


即便有卡夫卡的存在,布鲁诺·舒尔茨仍然写下了20世纪最有魅力的作品之一。

——余华


布鲁诺·舒尔茨是一位近乎自我封闭的作家。天才涌溢,热爱并沉浸于独自的书写。终身未婚。

——黑陶




电影《鳄鱼街》改编自波兰作家Bruno Schulz的同名短篇小说

有些作家会写下为数不少的平庸或相对平庸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或可维持他们在地域性的文史馆里占有光线黯然的一隅。这样的作家数量众多,他们也会赢得客气的尊敬。偶尔,某个卓越的作家还会从他们那里吸取,从他们已经僵硬的肋骨里“创造”出纸上的夏娃——那样的“新生”一方面会把他者的目光部分地吸引到旧肋骨上去,但也会使拥有旧肋骨的作家显得更为幽暗。
还有一些作家,他们写下同样数量众多的平庸或相对平庸之作,而仅凭几篇天才之作就被人记住。这仅有的几篇足够把他们从平庸中拯救出来,让他们上升为星辰:譬如写下《最后一只鹅》和《盐》的巴别尔,写下《士兵的重负》和《怎样去讲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的蒂姆·奥布莱恩,譬如写下《河的第三条岸》的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写下《鹰溪桥上》的安布鲁斯·比尔斯,也譬如写下《鸟》《蟑螂》和《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的布鲁诺·舒尔茨。
布鲁诺·舒尔茨 (1892~1942)
这些天才之作闪烁着卓然而锐利的光。相对而言,那些数量过多的平庸作品会加重阅读的失望。因为在阅读过他们的天才之作后,我们的“先期热情”受到了相应的调动,我们的期待可能过高——尽管这些相对平庸的作品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会和天才之作有着大致相同的羽毛或鳞片,它们也会埋伏着和天才之作类似的种子,然而那种不相称感还是极为强烈的。当然,那些平庸的或相对平庸的作品属于可贵的积累,同时,还为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天才之作提供着佐证与通道。我相信,每一个能够持续的写作者经历天长日久,或多或少会生出建造自己的巴别塔的念头。因此,在那些力不能及的平庸作品中,偶尔也可看出阶梯的延伸。具体到布鲁诺·舒尔茨,具体到由《肉桂色铺子》和《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两本小说集合并于一起的《鳄鱼街》,我看到的是更为清晰的连绵性,特别是那种弥漫于文字里的浓厚气息。虽然,他有时记下的只是缺乏故事性的场景,有时会被自己的叙述所吸引而旁逸出去,和叙事的主旨越走越远。
在写作中,布鲁诺·舒尔茨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略略类似于卡夫卡式的世界,它属于幻想和幻觉,能够清晰看到作家施展魔法时魔杖挥动的痕迹。在《肉桂色铺子》里,那个为父亲回家找寻“装着钱和极为重要的文件的提包”的孩子怀着清晰、日常而现实的目的却走向了童话般的幻觉之地,脱离了日常让他变得轻盈,“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明亮的冬夜里的这次光明之旅”——在这里,“我”的所遇都有轻微的奇迹感,尤其是陡然倒立起的天空,倒着旋转的星星,尤其是那辆马车,尤其是那个和“我”说话的小马,“它开始变得越来越渺小,简直像一个木制的玩具。我放开它,感到轻松和快活极了”。而在《鸟》《蟑螂》《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等一系列的小说中,“父亲”时而处在自己饲养的鸟群中慢慢带有了鸟的习性,时而变身为蟑螂从我们的日常中逃走,时而变成了一只蟹……


鳄鱼街
作者: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杨向荣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纯粹
出版时间: 2020-06

布鲁诺·舒尔茨仿若是一个拥有超强法力的魔法师,他可以轻易穿行于现实和幻觉之间,凡是他“经过之处”,那些平静的、平常的日常也立刻生出了幻觉的气息,即使在那些像《八月》《查尔斯叔叔》专注描述场景的文字里。在谈论布鲁诺·舒尔茨的时候,我总想把卡夫卡拉进来一起谈论,他们的相似度和之间的区别简直一样大,似乎可以铸造在同一枚镍币上。卡夫卡同样是伟大的魔法师,他甚至从一开始,就直接将你带入到魔法的境地里去:“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一个令人不安的睡梦里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变形记》)“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光亮也看不见……”(《城堡》)在布鲁诺·舒尔茨和卡夫卡的魔法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令人不安”的气质,看到他们的忐忑、犹疑,和夜晚的鼹鼠般的眼神,这样的感觉在布鲁诺·舒尔茨似乎更强一些。拥有魔法并未给他和他带来“造物主”般的自信,他们把在这个“非我创造的世界里”的真切感受也带入了自己的魔法世界。忐忑的、犹疑的、鼹鼠般眼神的不安得到了延续,它甚至对我这样的阅读者也造成感染。
一向,我看重文学的魔法性,看重作家“再造世界”的能力,相对于我们规范的、庸常的、刻板的和多多少少匮乏趣味的日常,我更愿意看见作家们创造性的发挥,愿意看到他们为文学增添的新质和新趣,这,应当是“稀薄的文学性”存身之地。在我看来,相较而言,它的意味也更恒久一些。

布鲁诺·舒尔茨漫画像
在弗·莫里亚克《小说家及其笔下的人物》一文中,这位作家谈及自己的创作,他以经验的姿态说明:“我摄取了现实中存在的环境、习惯、性格,但却赋予主人公以另一种灵魂。”我们看到,在布鲁诺·舒尔茨这里,弗·莫里亚克的这条经验得到了反方向的运用,他保留下了主人公的真实灵魂,却将现实中存在的环境、习惯、性格尽数做出了改变。他换出了不同的幕布,设计了不同的剧情,剧中的主人公也不断地更换着面目,然而我们却可看到的是某种“灵魂的恒定性”。
在题为《鸟》的短篇中,冬天和经营的失败同时笼罩了父亲,让他无可遁逃。父亲的养鸟行动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这当然可看作是“遁逃”的另一种方式:他买来了蛋,孵出了鸟,然后沉浸于鸟群中,这时的布鲁诺·舒尔茨在魔法使用上还有些小小的拘谨,他没有让父亲长出半根鸟的羽毛,尽管曾在小说中试探地提示,父亲和在“庄严的孤独中沉思着的”秃鹰越来越像,而且,“秃鹰和父亲共用同一个便壶”。接下来是几乎注定的惨败:那个叫阿德拉的女仆在扫除的时候推开窗户,父亲的鸟的王国立刻分崩离析,仅留下地面上的羽毛和一堆堆的鸟屎。“片刻之后,父亲从阁楼上走下来——他已经崩溃和绝望,犹如一个丢了王位和国土之后惨遭放逐的国王。”鸟的王国已经结束,而秃鹰的标本得到保留,尽管它遭受着虫蛀,灰色的绒毛也不断脱落着。小说说,那时父亲已经“死亡”,他和蟑螂的抗争中越来越染上蟑螂的习性,布鲁诺·舒尔茨的魔法已经更为自如,这时,他让“蟑螂性”在父亲的身上获得生长,不仅是习惯爬行,习惯躲在衣柜或鸭绒被的下面,“我有时看到他忧郁地望着自己的双手,查看皮肤和指甲的硬度,皮肤和指甲上开始出现蟑螂鳞片的黑点”。《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甲虫之变是前提,是支点,而在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蟑螂》中,父亲则经历着渐变的过程,被记叙的,就是这一过程。及至《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布鲁诺·舒尔茨采取了和卡夫卡《变形记》中近乎相同的魔法,从一开始,“多次濒临死亡,总是拖泥带水不能了却”的父亲就以蟹的面目出现……
是的,这不是单一的一出戏剧,在貌似有着某种延续性的时间里面,父亲的形象有了多次的变化:他像一只鸟,在变成蟑螂,成为了一只蟹。没错儿,父亲的一次次出现多少带有拖泥带水的性质,而变化之间也没有多少关联性。但是,确有一种恒定的东西,属于灵魂的、内在的东西,一直跟随着这个“父亲”,并成为它固定的影子。这条飘忽的影子,其实比父亲的任何形象都更为坚固。
停留于所有“父亲”身上的共同属性:《鸟》:“他开始和各种实际的事物渐行渐远。”“他总是听得心不在焉,神情迷惘,面露焦虑之色。”《肉桂色铺子》:“父亲已经魂不守舍,把自己出卖给另一个世界并且沉溺其中了。”他“完全融化进一个外人难以企及的领域,他甚至都不想跟我们谈论那个领域”。《蟑螂》:“父亲既然从来没有在任何女人的心中扎下根,他就不可能与任何现实打成一片。他不得不永远漂浮在生活的边缘,生活在亦真亦幻的领域和存在的边界。”而在其他的、写下父亲的篇什中,像《裁缝的布娃娃》《彗星》《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中,那种具有统一性的“父亲性”还在,他们拥有着共通的灵魂,即使经历着种种的变化,但还是能够被认出来,因为,它是“父亲”这个词最可触碰到的支撑。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作者: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陆源译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05


在布鲁诺·舒尔茨短暂的一生里,父亲被无数次地刻画、雕塑,他的形体一次次消失或改变,又在另一处一次次“拖泥带水”地重新复活,直到,父亲的精神性形象和他的精神性形象融合在一起。从某种意味上来说,父亲,也是布鲁诺·舒尔茨的“约克纳帕塔法”,布鲁诺·舒尔茨的高密东北乡,被反复书写,不断地叠加——布鲁诺·舒尔茨把自己的认知、审视、体味、悲悯和情感都注入进这个词里:父亲。
这里的父亲,是失败者,是零余人,我们可以见到他身体内部的软弱,这份软弱和他可以变幻的形象也是相连的,甚至相互证实。这个父亲:他是形容憔悴的苦行僧,一个病态的、干枯着的人;一个“仅剩一副小小肉体的皮囊和荒谬绝伦的怪癖”的人;一个和日常的生活渐行渐远的人;一个习惯把自己交给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些模糊不定的事物的人;一个生活在亦真亦幻的边界的人。在众多被塑造的零余人中,他凭借“父亲”身份和我们建立了血缘上的联系,更为明确地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可能是我们自己。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
作者: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陆源译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11

这个失败的零余人是基本无害的。他只有避,抽身出去,心不在焉,却不曾生出榨取之心与危害之意。在卡夫卡的《变形记》里也有一个“父亲”,他是一个显然的榨取者,用硬颚咬开“亲情”这个词的皮肤缓慢而毫无羞愧地吸吮,这种吸吮在格里高尔·萨姆沙死后还会获得继续;《判决》:父亲强词夺理的宣判带有权力的傲慢和威严,格奥尔格只得去死——布鲁诺·舒尔茨写下的父亲则全然不同。有一个被反复用到的细节:女仆阿德拉只要动一动手指,装出挠痒痒的样子,就能让这个父亲“吓得惊慌失措,穿过所有的房间,砰砰地关上身后的一扇扇门,最后倒在最远的那个房间的床上,在阵阵痉挛性的大笑中一个劲儿地打滚,想象着那种他觉得难以遏制的挠痒”。父亲由此遭受着“摆布”,在他的身上没有那种威严感,他和父亲所象征的权力明显格格不入,只能是,一个较为彻底的弱者,一个让人怜悯和厌弃的“丑角”。他其实只要边缘的、幽暗的一隅,只要不伤害到他,就足够。
和其他被不断塑造的零余人不同,布鲁诺·舒尔茨的“父亲”有一个异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习惯独自的冥想,并能让自己沉浸其中;他有一个“另外的”、外人难以企及的领域。他是未完成的哲学家,是荒谬绝伦的思想者。《鸟》:父亲先是面对炉子“研究起永远捉摸不定的火的本质”,后来又展现了“对动物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激情,最初,这是一种猎人和艺术家浑然不分的激情”。《彗星》:父亲身上那种荒谬绝伦的思想者的性质获得了充分展现,而在《裁缝的布娃娃》中,一个可能的艳遇事件则被夸夸其谈的父亲和阿德拉联手毁掉,小说中第一次充分展示了父亲的那些冥想,小说说:“直到今天,我才理解了那个孤独的英雄,他独自发起一场战争,试图反击正在扼杀这个城市的无际的、本质的乏味。在孤立无援得不到我们认可的情况下,那个最匪夷所思的家伙捍卫着正在失落的诗意理想。”正是这点,布鲁诺·舒尔茨笔下零余人的独特性获得了建筑,并引发我们的唏嘘、感慨和悲悯。在另一篇文字中我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为少数的作家肯于并有能力将自己的肋骨抽出以完成创作,用他者故事言说自我和自我之谜,将自己的心血、力气和精神纠葛放置在里面,而不是按臆想的成功学配方和对未来的讨好进行勾兑——此时谈及的布鲁诺·舒尔茨也是如此。我相信这个父亲,也取自于他的肋骨,这一不及物的、处在另一世界的“冥想”的兴趣,一定是他和“父亲”所共有的。

鳄鱼街
作者: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林蔚昀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04

他像一只鸟,在变成蟑螂,成为了一只蟹——父亲身上有种模仿的嗜好,这种嗜好拉拽着他不断改变,从习性到外形——他的这些变化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人,“古尔杜鲁”,在《看不见的骑士》里被卡尔维诺创造出的人物,这个奇怪的人也总是随意地“丧失自我”,在鸭群里他会把自己当成鸭群的部分,在青蛙中间他就把自己看成是青蛙,而在梨树中间他就是梨树,遇到刺猬他就会成为另一只刺猬……就连这个名字,古尔杜鲁,也是丧失自我的表征之一,在另一个人的口中另一段讲述中他的名字也会发生改变,另一个名字也可以对应到他。在布鲁诺·舒尔茨笔下,在父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另外种类的“自我丧失”:精神上的趋近让他和苦行僧式的秃鹰越来越像;逃避的习性让他成为了蟹,而在《蟑螂》一文中,他身上有了蟑螂的品质并非是出自于品性的接近而是屈服:“他已被疯狂所俘虏,不去与这种充满迷惑性的巨大吸引力对抗,反而完全地向它屈服。”“白天,他还能用体内剩余的力量来抵抗,与自己的痴迷作斗争。但是,到了夜晚,这种痴迷就会完全将他制伏。”父亲的这一变化多少有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性质,他未必多喜欢自己的这一变化,甚至有着抵抗和厌恶,但那种屈服的快感让他生出痴迷。事实上,这一“痴迷”多少是弱者的普遍状态,布鲁诺·舒尔茨抓住了它,甚至显得并不用力。
“如果我们只考虑主旨,并且用释义的破坏性的工具来读它们,那么一首活泼的流行歌和一首具有悲剧色彩的诗会变得没有区别。诗的意义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音响、速度、词汇、文学典故和传统惯例——理解所有这些都需要圆通的技巧。”理查德·威尔伯的这段话我深以为然,诗是如此,小说亦是如此,一篇文学作品或其他的艺术品,对我们构成吸引并让我们深深痴迷的往往并不简单来自它的主旨,它的社会学意义,而是它的风格和结构,而是它的音响、速度、词汇和意味,而是它时时散发着的多汁的气味。是故,我也极为认可苏珊·桑塔格“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的强烈呼吁。它需要我们建立起对“色”的敏感,感知文字之色文学之色的色阶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感知每个字、词嵌于句子中时的丰富毛细血管,以及将它不经意取出时的痛感和渗出的血;它需要我们建立对风格和结构的敏感,通了它的得失和平衡,并为其中的微和妙发出感叹。它也需要我们的“情感投入”,同故事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共同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可能和种种挫败,从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发现我和我们,并由此生出深深的悲悯。它,较之普遍的阐释更有意义也更接近艺术,就布鲁诺·舒尔茨的写作来说,假如我们取消掉它的风格性考虑,只考虑其主旨,它的魅力至少会减少一大半儿。
布鲁诺·舒尔茨作品插图
布鲁诺·舒尔茨是那种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风格性那么突显,让你绝不会把他和另外的作家混淆。假如说,依照纳博科夫的说法,卡夫卡的小说语感只有“黑白两色”的话,那在布鲁诺·舒尔茨这里则骤然色彩缤纷起来,他习惯在色彩之上涂抹色彩,让它生出某种直至过强的璀璨感;他习惯有意的妆饰性,就像克里姆特在自己的绘画里所做的那样。布鲁诺·舒尔茨的文字本质上是诗的,有着教堂穹顶彩色玻璃的性质。
“昏黄的冬日来临了,四处弥漫着无聊。铁锈色的大地上铺着一层白雪,犹如一条磨得露出织纹的寒碜的桌布,上面满是窟窿。这张桌布不够宽大,有些屋顶依然暴露在外,它们就这样屹立在那里,有的呈黑色,有的呈棕色,有的是木椽顶,有的是茅草顶,像一艘艘载着被煤烟熏黑的大片阁楼的小舟……”这段文字,是小说《鸟》的开始。在这里,比喻被充分地使用着,新奇而贴切,简直让人叫绝。比喻有某种的连绵性,它们之间还有相扣的环儿,这种方式也颇有新奇感。在诸多同时代及后时代的作家那里,具有修饰性的形容词是尽可能抹掉的,而在布鲁诺·舒尔茨的文字里却是叠加,甚至是反复地叠加,他把每个词都打磨得有了细细的光。和性格相联的“反方向风格”让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在语感上呈现了极强的异质性,也会生发出小小的不适来:它显得过于文艺
我想布鲁诺·舒尔茨应当遭受这样的指责,就像这种“过于文艺”的指责也会针对于莎士比亚和马尔克斯一样。在简洁和修饰之间,我承认以我的偏好会略略地倾向于修饰一些,因为它们有时会让我讶异,让我拿出更多的耐心反复品味。还因为它们时常会有特别的陌生,这种陌生使它们区别于庸常。
区别于庸常,属于布鲁诺·舒尔茨的那种奇妙的魔法性也可以局部建立,让你惊讶于他的奇思妙想,让你对这份奇思妙想怀有会心的敬意。在一篇小文中,卡佛曾谈到,作家应保持“对每一次的日落和旧鞋子保持惊讶的能力”——是的,这是一种可贵的能力,一种值得作家们反复自我提醒的能力,他需要在所有的熟视无睹中做出重新的发现,让一切的旧都有初见的新奇。《肉桂色铺子》中小说写到“我”穿过距离校园很近的公园,灌木丛中时常有黄鼠狼、貂鼠等动物出没,布鲁诺·舒尔茨发现了属于这些动物身上的“羊皮般的臭气”,这时幻觉来了,想象来了:“我们怀疑,它们中间就有这所学校陈列室里的展品。虽然那些展品的内脏已被摘除,毛也拔了,但仍然感觉得到在那个白晃晃的夜晚,在空空荡荡的躯壳中,那种永恒不变的本能发出的声音,那种木偶般的焦灼欲望,它们回到这片灌木丛中只是为了过上片刻虚幻的生活。”
布鲁诺·舒尔茨用他繁华的甚至有些过度的繁华包裹的是忐忑、敏感,和小小的忧郁。在他奇妙的、极具魅力的语词后面,我们能感觉他目光的躲闪,像一只只肯在夜晚出没的鼹鼠。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布鲁诺·舒尔茨诗篇
作者: 黑陶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
出版时间: 2020.06


再一次,我把卡夫卡和布鲁诺·舒尔茨放在一起谈论。我觉得,在他们的笔下,“世界”只是一个狭小的针孔,顺着这个针孔进入的领域也只有很少的人,只能容下某个个人和他的家庭,和这个家庭密切相关的少数问题。在卡夫卡那里,某个个人更多的是K,是格里高尔,而在布鲁诺·舒尔茨这里,某个个人更多的是父亲。
故事围绕着某个个人展开。他们,甚至动用剪刀,截断了这个个人和外部生活的一些联线,所以在他们的小说里,几乎没有金钱或金钱的力量,没有商业贸易,“既没有党也没有意识形态及其行话,没有政治、警察或者军队”(米兰·昆德拉《某处之后》)——是的,他们的小说里没有这些,但他们抓住的却似乎是某种本质,某种人生的秘密隐藏,某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精神处境,“一种并非历史的决定的却或多或少是永远地伴随着人的可能性”。
小说,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以及卡夫卡的小说,在这一基础上缓缓地伸出触角,探向“人类沉默着的幽暗区域”。这是一口足够幽深的井。


()


布鲁诺·舒尔茨(1892~1942),波兰籍犹太作家,死于纳粹枪杀。生前职业是一个中学图画教师,波兰犹太人,出版过《肉桂色铺子》《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两本小说集。他生前默默无闻,死后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写作的巨大价值,被誉为与卡夫卡比肩的天才作家。另外,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画家,在欧洲超现实主义美术和电影领域有着重要影响。



李浩,1971年生于河北省海兴县。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作协副主席。曾发表小说、诗歌、评论等文字。著有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将军的部队》《父亲,镜子和树》《变形魔术师》《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评论集《在我头顶的星辰》《阅读颂,虚构颂》,诗集《果壳里的国王》等,共计20余部。

本文原载于《世界文学》 2016年第6期,作者:李浩












# 火焰上的辩词

吉狄马加  

本书是中国杰出诗人吉狄马加的主要诗歌作品合集,也收录了作者在全球文化领域发表的致敬感言和文化宣言。作为作者的代表性文本,本书为其国际译介外推范本。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辑是诗歌,精选了作者近200首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全貌,诗人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意蕴深刻,奔放自由,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辑是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展现了中国当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诗人——吉狄马加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

扬之水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文脉传承:第二届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文献集

中央文史研究馆  编著

本书以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二届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项目为依托,汇集王蒙、刘梦溪、仲呈祥、郑欣淼、吴江、陈来、尼玛泽仁、龙瑞等中华文化艺术名家讲课及与学员互动实录。从诗词修习到书画研习再到戏曲品鉴,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文献集,主题鲜明,内容生动,不仅为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使广大读者对中华传统艺术精髓要义与美学精神有一个整体感受和体会,可以培养读者的兴趣与爱好,提升读者的审美修养与艺术品鉴能力。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

骆一禾著;陈东东 编

骆一禾,一位被低估的诗人、编辑和批评家。《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是由骆一禾的代表诗作、诗歌评论、书信等汇编集成。精选收录骆一禾代表性短诗59首、中型诗14首、“祭祀”系列诗9首、长诗《世界的血》,诗论及创作论6篇,诗歌评论5篇,书信7篇。从诗歌到文论,从评论到书信,全面立体呈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风潮。



# 星核的儿子——骆一禾纪念诗文集


陈东东  编著


骆一禾是中国当代杰出诗人,著有短诗《修远》《为美而想》、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他不仅对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而且其诗作具有沉静的生命体验与谦和的人性抒写之美。《星核的儿子——骆一禾纪念诗文集》是由7篇诗歌、37篇文章、1篇录音整理稿组成的一部纪念骆一禾诗文集。其中既有对骆一禾生平的追忆,又有对其诗歌创作的探究,此外,行文之间还回顾、反思和总结了当代诗歌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

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仁慈江湖

樊国宾 著

《南方周末》专栏作家樊国宾用汪洋恣肆的文字、博大广袤的渊博学识、精深通达的哲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与灵魂的对话。

李敬泽、张宗子、朱又可、多马等联袂推荐。


夜晚灼烫:凝定的时间肖像

黑陶 著

作家张炜、散文家冯秋子联袂推荐,“新散文”代表作家、“诗人散文家”黑陶以独特而富有诗意的写作和具有高度辨识度的语言风格,拓展散文写作疆域,表达来自时光深处的记忆和“父性”江南的面孔。


彭程作品系列

彭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彭程作品系列”共包含三部,分别为《大地的泉眼》《心的方向》《阅读的季节》,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新散文代表作家彭程最新自选集。彭程的文字从容、宁静而诚挚,散文书写中的一股清流,写作风格凸显质朴的美学和深刻的内涵。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 著

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张爱玲传(修订版)

张均 著

张爱玲,一个人的传奇人生折射出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文学评论家於可训、文史学者陈子善、《百家讲坛》主讲人彭玉平诚意推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在大量张爱玲文本资料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轴,将张爱玲的个人生活与文学生涯对称而陈,全景式探究其冷观人世喧闹、深谙生命哀伤、谨遵内心真实的完美主义追求。




# 独坐羊狮慕

安然  


《独坐羊狮慕》是一部自然文学书稿。“羊狮慕大峡谷”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武功山境内,以拥有独特美丽的自然生态,素有“植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美誉。作者自2014年底至2020年春,用长达6年的时间,远离尘世喧嚣,独处羊狮慕腹地,观察记录大峡谷四季风光变化,以独家第一手资料,描述一个人和一个大峡谷的故事,书写瞬息万变的山间风景和内心变化,呈现了一个写意与工笔的自然王国和精神王国。



# 肖沃奇怪故事集

利奥波德·肖沃  


《肖沃奇怪故事集》是爸爸肖沃讲给儿子鲁诺的故事。肖沃讲述的故事构筑了一个怪物、奇异生物与动物的国度,既表达了亲情、爱情、道德以及各种关系的建造,又在表达荒诞的同时表现了人类灵魂的瘀伤。他的作品寓言一样简短,诗意而平静,不露声色的批判,这是肖沃的典型风格。这些看似荒怪的故事,往往能比现实世界更能直达真实,引人深思。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保罗·策兰 著;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 界限之书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界限之书》为埃德蒙·雅贝斯代表作之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在形式上,文本属于断简残编型,思维跳脱、风格特异;在内容上,着眼于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索和探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洞见。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END ●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冯秋子主编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萧耳·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于赓哲·唐开国朱夏妮·新来的人新九叶集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聂晓华·生别离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汉声·松阳传家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 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彭程作品系列 丨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樊国宾·仁慈江湖|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