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良好的基层医疗体验:开启抗抑郁治疗的钥匙 | 来点评

医脉通 医脉通精神科 2019-06-30


医脉通导读


《来点评》栏目立足于领域前沿研究,并邀知名专家/一线临床医生分享精彩见解,旨在为国内精神科同仁搭建桥梁,实现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本期《来点评》,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黄剑主任,针对一项探讨抑郁症患者基层医疗体验与日后接受抗抑郁治疗情况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点评。


每6名成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的某个时间罹患抑郁症(MDD)。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有效的抗抑郁药及心理治疗方案,但只有不到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接受了治疗,从而导致不良的临床转归及过早死亡。


目前,抑郁症治疗的障碍包括缺乏医疗保险、居住于农村、患者认为不需要治疗、耻感、碎片化治疗等。除此之外,患者对基层医疗(primary care)环境体验不满意也是影响抑郁症优化治疗的因素之一,可导致患者拒绝接受抑郁症的治疗,或过早地终止治疗。


在国外,随着整合医疗模式(如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PCMHs])的发展,抑郁症越来越多地在基层医疗场所中得以管理。既往研究显示,患者正性的基层治疗体验(如医患沟通良好、患者本人参与治疗决策)与治疗依从性好、接受与指南一致的抗抑郁药治疗、临床治愈等显著相关。然而,这些研究普遍存在样本量小等局限性,而基层医疗体验与抗抑郁治疗的相关性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2018年6月,Jones AL等美国学者发表了一项大样本量研究,针对被诊断为抑郁症的退伍军人探讨了以下课题:正性的PCMH治疗体验是否可以预测日后开始或持续抗抑郁治疗。


该研究是一项横断面研究,数据来自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VHA)2013年的全国患者医疗保健体验的PCMH调查。该研究纳入了调查前1年内(第1年)诊断为抑郁症,并完成调查(第2年)的27362例退伍军人,从综合服务、医疗协作、自我管理支持及参与决策分享4个领域对患者的体验进行评估,每个领域分为正性/中性/负性。研究者根据治疗记录确定是否进行了抑郁症的治疗,后者定义为每年90天抗抑郁药治疗,或≥6次心理治疗就诊,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了PCMH体验与接受抑郁症治疗(第2年治疗占第1年治疗的比例)的相关性。


主要研究结果显示:


在第1年未接受抑郁症治疗的患者中(n=4613),包括综合服务、药物决策共享、自我管理支持在内的3个领域的正性体验,可预测第2年更多的起始治疗。


表1  第1年正性、中性及负性的基层治疗体验与第2年起始抑郁症治疗的关系


在第1年接受抑郁症治疗的患者中(n=22749),包括综合服务、医疗协作、药物治疗决策、自我管理支持在内的4个领域的正性或中性体验,可预测第2年更多的持续治疗。

 

表2  第1年正性、中性及负性的基层治疗体验与第2年持续抑郁症治疗的关系


总而言之,抑郁症患者的起始治疗及持续治疗均可影响其精神健康转归。在一家全国性的PCMH场所中,患者对整合医疗的体验,包括医疗协作、综合服务、参与治疗决策共享以及自我管理支持,均可预测抑郁症患者后续的起始及持续治疗。换言之,好的基层医疗体验或可为成功的抗抑郁药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献索引:Jones AL, Mor MK, Haas GL, et al. The Role of Primary Care Experiences in Obtaining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J]. J Gen Intern Med. 2018 Jun 8. doi: 10.1007/s11606-018-4522-7.



抑郁病人早期的不及时就诊增加了短期的痛苦和长期复发的风险。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的就医率,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是很重要的问题。良好的治疗体验,也就是在早期建立积极的医患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良好的医患沟通、患者的积极参与等,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参与。


精神疾病带来的耻感,会影响患者的积极就医,而抑郁病人的耻感尤其明显。医务人员的接诊态度,能够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帮助患者正确理解疾病的表现,消除耻感。


患者的体验,从医院的角度无非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是医院提供的就医方便性,抑郁患者本身连家庭琐事都觉得难以为继,看病越复杂,就越可能降低其就医的愿望。软件方面,不单单局限于医生的态度,也包括其他窗口部门人员的态度。所以,能够改善患者体验,降低患者耻感,增加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纠正其对疾病误区的方法、态度,都能够有助于改善其就医的积极性。另外一个角度,每个病人不同,需求也有差别,比如有人就喜欢用点中药,有的就喜欢少吃药,那么也要针对不同病人有所变化。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病人会觉得自杀是自己意志不够坚强的表现,为此就诊时不愿谈及此类想法。但医生坦然的态度,细致的解释,让患者明白自杀是抑郁的症状,如同感冒有可能发烧一样。病人会感觉到释然,也能够同意在有自杀想法时主动和家人及医生联系,这样避免了风险。这样的治疗关系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参与率。


  往期回顾  


纠正自我参照加工:抗抑郁药起效机制之一?

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使用SSRIs的出血风险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国内抑郁症患者:汇总分析

抗抑郁药早期无效:是否值得继续等待?

SSRIs是否降低老年女性的骨密度?

抑郁症患者自行停药的常见原因及高危因素

基于人格特质,预测抗抑郁药治疗效果?

及早关注高危因素,预防老年抑郁及睡眠问题

5-HT转运体结构与SSRI的作用机制

体育锻炼助力抑郁治愈:当下开始为时未晚

Cochrane系统评价:抗抑郁药治疗惊恐障碍

基于DNA甲基化状态预测艾司西酞普兰疗效

重视抗抑郁药的情感及行为副作用

吸烟与抑郁:一项全球性研究的启示

中国研究:抑郁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SSRIs助力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

抗抑郁药起始治疗不依从,得不偿失

氯吡格雷联用SSRIs:合理选药,规避风险

柳叶刀抗抑郁药荟萃分析:国内专家观点

心血管病伴抑郁:规律服用抗抑郁药的重要性

打消疑虑:老年人使用抗抑郁药不升高血糖

基因携手临床指标,预测抗抑郁药疗效

妊娠期抗抑郁治疗与后代孤独症风险

聊聊抗抑郁药那些「不可描述」的事儿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国内卒中后抑郁患者

多汗:抗抑郁药容易忽视的副作用

「夜猫子」注意:熬夜或损害SSRIs疗效

刻不容缓!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针灸治疗抑郁:传统医学遇到新挑战

失眠:惊恐障碍的高危因素

抗抑郁药禁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

抑郁症、抗抑郁药与体重增加

深部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的全球性研究

孕期服用抗抑郁药,会影响母亲哺乳吗?

抗抑郁药的肝脏安全性:一项回顾性研究

长期使用SSRIs是否升高青光眼风险?

Meta分析:抗抑郁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长期SSRIs治疗可延缓MCI进展为AD

抑郁症疼痛症状:双通道药物疗效一定更好?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哮喘共病抑郁症」的启示

火眼金睛:识别急诊中的惊恐发作患者

当抑郁患者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惊恐障碍:SSRIs与苯二氮䓬孰优孰劣?

全球焦虑障碍治疗现状及启示

预防抑郁症复发:哪些抗抑郁药表现更好?

产后抑郁对产妇及后代的深远影响

艾氯胺酮:难治性抑郁患者的新希望?

治疗急性抑郁:SSRIs和TCAs哪家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