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落探访VOL.23 | 千年白族村——诺邓村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引  言2011年胡·藤井研究室设立后,世界聚落研究的重心转向中国。开启中国居住文化调查,足迹遍布广袤中国大地,调查形态千差万别的聚落。这些中国历史文化村镇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着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居住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中国聚落与民居调查系列,这些聚落兼具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地域文化本土性。在丰富的民居形态、顺应环境的建构方式、朴素的生存状态的表象下,隐藏着独特的空间结构、营建秩序与空间图式、族群共同的空间概念与文化,赋予了聚落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


· 诺邓村全景(图源:云龙县政府)

诺邓村据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年白族村”,是由唐朝时樊绰所著,云南省最早记载南诏国时期的史籍《蛮书》中记载,存在的唯一至今原名称不变,少有的居民族别、语言、产业越千年不变的村落。作为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诺邓因其盛产井盐,历史上曾一度为滇西地区的盐米交易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占重要地位。与大理、保山、腾冲等地形 成的“盐米互市”关系而开通的“盐米商道”,是“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向东连接大理、昆明,南边通向保山、昌宁,向西连通腾冲直至缅甸北部的梅恩开江一带,往北则是兰坪、丽江、西藏,是云南“盐米商道”的起点与重要驿站,也在我国古代盐业上占有重要地位。

· 诺邓村全景(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诺邓火腿(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诺邓村除了以优质井盐闻名遐迩,其蔚然的文风也为人称道。随着盐业的兴盛,带来从四面八方涌入的外地移民,来自中原文化地区的他们同拥有地方本土文化的当地白族先民水乳交融,注重经商的同时也看重科举取第,虽地处边陲偏壤,却曾科名鼎盛,科举时代,仅诺邓村内就出有进士2人、举人5人、秀才400余人。诺邓古村座落在崇山峻岭之中,自唐代盐井开发以来历千余年,古村风貌基本未变,特别是明清以来形成的山村建筑景观依旧,原生态保存完好,是目前云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落之一。

· 世大夫第(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诺邓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南端的云南省云龙县,东西宽7.6公里,南北长8.35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村庄四面环山,诺水河穿村而过,村子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最高处的玉皇阁海拔为2100多米。

· 诺邓村地理位置(图源:云龙县政府)

诺邓村顺着地形高差,有垂直方向的区域划分,一般从下向上依次为耕地区、居住区、宗教区,诺邓村由于不以传统农耕为主要产业类型,所以没有集中分布的耕地区,而是以诺水为界分为两个居住区,一个地形较为陡峭的北山民居和相较平坦的河东民居。北山民居地势较陡、人口众多,居住较为密集的,河东民居地势稍缓,分布有盐局、万寿宫等公共建筑及较大型院落如黄家瑞四合五天井、贡爷院的河东民居。全村现有168座白族乡土民居院落,其中明清和民国时期院落103座、1950年至2000年修建的传统民居院落65座;有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寺观、庙宇、宗祠建筑20多座;有古街巷、村道5000多米。西南面古道上还有两道贞节牌坊,古墓、碑刻等则遍布四山。随着旅游业勃兴,诺邓人也走过了一段“拆旧建假”的古建修复之路。

· 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图源:云龙县政府)

聚落整体布局紧凑,道路狭窄蜿蜒,诺邓村的道路整体呈现不规则网状结构,在从盐井向上到大青树广场之间的路网间距较小,越往上部和河东民居区域路网间距越大。走在其中会有较为复杂,容易迷路的感受。

· 诺邓村街巷(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民居建筑由于局促的用地加上建筑顺应山势跌落,其屋顶往往层叠交错,形成所谓的“滴水”式屋檐。如位于河东民居的五滴水四合院,因为一滴雨水从天上需要分别经过五次屋檐才能跌落地面,因此得名五滴水。

· 滴水式屋檐(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行走其间,聚落中略感开阔的区域有三处,分别是位于入口的龙王庙及其前方广场、北山民居中间的大青树广场与河东民居盐局门口的小广场。其中,龙王庙广场侧通过一座小桥跨过诺水河,便是诺邓发源的核心—盐井。

· 盐局(图源:云龙县政府)

大青树是诺邓村中有三百多年树龄的风水树,树下高于周围道路的广场是村民们日常聚会、休闲的场所。广场前面横向的道路连接性最高,沿着聚落入口道路行走,都能走到聚落较为中心位置的大青树广场。大青树旁则是明代政府为了征税方便,在五井地区设立的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

· 大青树(图源:云龙县政府)

从大青树广场向上,穿过有“滇西第一木牌坊”之称的棂星门,便来到了位于聚落中地势最高,分布着明清时期的文庙、武庙、龙王庙等宗教建筑的玉皇阁建筑群。一道小小的木牌坊既区分又联系着聚落中普通居住区与祭祀宗教区,一群信仰各异,形式不一的的宗教建筑既各自独立又融汇共存。

· 棂星门(图源:云龙县政府)
· 龙王庙(图源:云龙县政府)

宗教信仰方面,诺邓村以深受儒释道影响的本主文化为主,多教并存。在宗教活动和庙宇建筑上,道教的特点更为突出,除玉皇阁庙宇建筑群及棂星门、孔庙(文庙)、武庙、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外,还有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星阁、财神殿、关帝庙等20余处遗址。同时诺邓村对祖先的崇奉是家家户户无一例外的信仰,“所谓国有史,家有谱,昭世纪而笃宗亲”,因此“家家设佛堂,处处有神庙”。白族、汉族聚落的寺庙多分布于聚落地形高处,占据整个聚落制高点的位置,并且这两个民族聚落中寺庙类型往往并不单一,既有佛寺又有文庙、武庙、龙王庙、土地庙等,诺邓村有基于白族原始信仰的本主庙。这一点体现大理地区多教合一、 和谐并存的特点外,也说明了回族的伊斯兰文化信仰的独立性。

· 本主庙(图源:云龙县政府)

在诺邓村中,盐业的兴衰与村落的发展息息相关,迁入村落较早的黄、徐两姓院落具有一定代表性,曾经的公共建筑黄家宗祠及民居院落黄必英四合院、徐氏三坊一照壁、贡爷院、黄家瑞四合五天井是村中较为代表性的建筑。

三坊一照壁——徐宅

据诺邓村的黄金鼎老人介绍,祖籍江西后因火灾从宝丰金泉井搬入诺邓村的徐姓,善于理财经营富甲一方,在村中素有“徐家的财”之称。徐家宅院主要的居住院落长14米,宽15米,正房一坊地面抬高1.2米,为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式布局,在主体院落的南侧和东侧分别设置两个入口前院,其中南侧的前院由于顺应整个诺邓村北山民居片区南低北高的地形,与三坊一照壁的主院有2.8米的落差,院落西侧修有二层楼的厢房,现主要为储藏堆放杂物之用。东侧前院靠近村子中心的大青树广场,是院落的主入口,两侧为一层楼的牲口圈。

· 三坊一照壁平面(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三坊一照壁(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徐宅(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典型四合院——黄必英宅

黄必英家因祖上是诺邓村里的木匠,故也称木匠家,此院始建于清代,现保存完好,是诺邓村中典型的四合院式院落。黄必英四合院整体坐北朝南布局,主要居住院落长约20米,宽约14米,加上搭建的偏院及前院总占地面积约324平方米,进入居住主院落的大门设置在院落南侧,在入口前还设有一前院,前 院通过位于东侧的入口与道路相接。在诺邓村北山民居片区主要道路多为南北向连接,导致进入院落的方向多为东、西两侧,由于来自中原地区对院落坐北朝南的习俗及礼仪要求,村中院落多采用黄必英宅这样设置前院的方式进行入口方向的转变。 

· 木匠家平面(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木匠家(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滇中一颗印——黄占前宅

“一颗印”是云南合院式民居形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主要分布于滇池附近的滇中南区域,其中以昆明地区院子四边墙的长度和宽度基本相同,平面呈方形的“三间四耳倒八尺”最为典型。“一颗印”式院落在大理白族地区并不多见,诺邓村也仅有黄占前家完全采用这种形式,及杨叶香家结合自身情况采用 类似袖珍四合院。黄占前家“一颗印”合院长15.8米,宽14米,相对于典型 的昆明地区“一颗印”形式有所改进,首先体现在倒座房的尺寸上,倒座房进 深3.8米,远远大于八尺。其次倒座房和天井相接的明间设有屏障,屏障两边 开门可进入内院,据主人介绍,只有到了重要节日,中间的屏障房才打开。天 井空间长宽各为4.2米和3.4米,内铺设形状各异的石块,并在下沉院内四周设置排水沟,雨天下雨时,人们将排水沟堵住,即可将水汇集于天井内供洗刷用,用完后排走,这样的设置同样出现在其他许多院落内。

· 一颗印平面(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一颗印(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四合五天井——黄家瑞宅

诺邓村中大型的公共建筑及占地面积较大的院落,多分布于诺水河东南侧坡度较缓的河东民居区域,作为村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合院式民居,黄家瑞宅便修建于河东公共建筑盐局旁,院落长宽约30米,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为典型的四合五天井布局,院落四角随着耳房的增设与外墙形成四个小的漏角天井,并在东南侧开设入口。该院落与平坝地区四合五天井较为不同的是,随着地形的变化将正房地面抬高1.1米,以及四坊建筑每一坊明间隔墙都向内退出一段“敞堂”空间,其中仍以正房一坊的堂屋地位最高。 

· 四合五天井平面(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四合五天井院入口(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多重院落——贡爷院

始建于清中期,因清朝时祖孙三代出过数名贡生,所以被称为“贡爷院”的组合式院落也位于河东缓坡地段,作为村中最大的重院,其平面较为复杂,有“一门进五院”的说法。诺邓村重院的平面组织区别于平坝地区较为规整轴线对齐的组合方式,常以适应地形纵横发展的院落平面有机组合,贡爷院便是典型,其以中间一条直通入口的台阶式走道,分别串联位于走道两侧的四合院与三合院。而前后的三合院与四合院并不追求轴线对齐,以各自适应地形的形态横向展开,通过各自开向走道的门得以进入居住院落,既相互联系又各自保持独立,体现了山地院落群对地形适应的灵活性。

· 贡爷院平面(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贡爷院(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END


往期回顾

「建筑文化」

兔年新春・院士专访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下)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上)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建筑家」

建筑大师面对面|胡昂《大师之芒·日本现当代文化建筑巡礼》

建筑大师面对面|妹岛和世《建筑与环境》

建筑大师面对面|竹山圣《缺失的想象力》

建筑大师面对面|原广司《原广司×京都站》

建筑大师面对面|藤井明《从聚落到城市》

建筑大师面对面|山本理显《建筑创造未来》

建筑家妹岛和世VS胡昂对谈录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聚落探访」
建筑家梦想的传承 | 纪念东京大学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五十年
聚落探访VOL.22 | 卡罗高原上巴塔库族曼「歇山屋顶住居群落」
聚落探访VOL.21 | 曼达拉山地上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20 | 也门境内顺应自然的「求心型聚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

聚落探访VOL.17 |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

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

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1972年·圣托里尼岛

穿越时空的探访——世界聚落研究50年

「庭园细见」

庭园细见VOL.21|日本室町时代的庭院美学转向

庭园细见VOL.20|中日庭园文化“异质”探寻

庭园细见VOL.19|高松·栗林公园
庭园细见VOL.18|京都·高台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7|京都·西芳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6|京都·大德寺瑞峯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15|京都·东福寺本坊庭园
庭园细见VOL.14|京都·无邻庵庭园
庭园细见VOL.13|京都·平安神宫神苑庭园
庭园细见VOL.12|冈山·后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1|水户·偕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0|金泽·兼六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9|京都·修学院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8|京都·桂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7|京都·南禅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6|京都·醍醐寺三宝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5|京都·银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4|京都·龙安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3|京都·鹿苑金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2|京都·天龙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宇治·平等院庭园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B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B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