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罗际明:伤痕累累的入学通知书

2017-07-23 罗际明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近照


        罗际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人。复旦大学新闻系77级、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员班毕业,在云南打过仗,在西藏戍过边,军衔至大校,职务至正师。转业后担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著书编书多部。现已退休。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正在昆明军区陆军32师服役。“现役军人可以参加高考”的政策规定,让我有幸乘上了恢复高考的首班车。


        我们这届大学生是在特殊时期招生的,当年冬季考试,开学时间是1978年春季(3月1日),录取通知则在开学前一个月陆续下发。等待录取通知,对渴望读书的每个考生都说,都是不小的精神折磨。我也是一样,每天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望那一纸“命运之书”的到来。

        大约是1978年2月上旬,军区干部部通知,我已经被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学校正式的录取通知书很快就会寄到师里,现在可以做入学准备。听到这个好消息,我非常激动和兴奋。

作者1984年在老山前线阵地。


我心想,上大学没有更多准备的,用几个小时把日常生活用品打成行李就可以了,眼下最重要的是多为部队做一些工作,以感谢部队对自己的培养,感谢战友们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这段时间,我带着感恩的心情卖力地干活,同时也逐步移交工作和自己保管使用的军队物资。

        进入2月中旬,当地一些考生陆陆续续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下旬,我的通知书还没有到,我心里直打鼓:不会中途出情况,不让我上学了吧?我请师干部科的同志问问上面,答复是没有变化。眼看快到月末了,我的通知书仍然没有到。

作者担任西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时在乃堆拉山口留影。


28日,即2月份的最后一天,我沉不住气了,请假跑到街上邮电局,请业务员帮我查一查,是不是有一封上海复旦大学寄到部队的信函。业务员看我很着急,认真查询了一番,遗憾地告诉我,没有发现这样的邮件。

        我心灰意冷地回到营房,迎面碰到政治部一位干部,他高兴地说:快到部里去拿啊,你的通知书寄到了。我一溜小跑赶到政治部办公室,如获至宝般地拿到了复旦大学寄给我的信函。


复旦大学发给作者的《入学通知书》


        信封的边角已经磨烂,一副长途跋涉、伤痕累累的模样。拆开信封,里面有一张《复旦大学入学通知书》和一张《复旦大学学生入学注意事项》。通知书上写着:“陆军三十二师政治部转罗际明同志:经批准你入我校新闻系新闻学专业学习。请于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七日至二月二十八日凭本通知到校报到。”落款是“复旦大学革命委员会“,签发时间是”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我所在部队驻地是云南省临沧县(现为临沧市),上海到本地的普通信件一般要7天左右,如果遇到雨季、公路塌方中断,则要10天以上。恢复高考后第一次招生,全国邮局和交通部门都为考生大开绿灯,邮寄录取通知书比一般的信件要快。可是我的通知书为什么晚到呢?


复旦大学给作者发信的信封


一看信封我就明白了,原来学校寄出通知书时,没有在信封上写明投寄地址“云南省临沧县”,而仅仅写了部队的番号。信件到了昆明邮电局后,工作人员不知道三十二师的准确地址,所以在信封上标注了“试下关”的字样,而下关属大理地区,是三十一师所在地。寄给我的通知书就这样先到了下关三十一师,绕了一个圈才转寄到了临沧。




复旦大学发给作者的《入学注意事项》


 谢天谢地!不管怎样,总算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我第二天就踏上了难得的求学之路。从临沧乘上长途客车,经过两天到达楚雄地区的一个叫广通的中转站,然后肩背手提三件行李,像急行军一般步行到两三公里外的火车站,乘上了去昆明的火车,又从昆明乘火车三天三夜到达上海。整个行程,马不停蹄,足足用了6天时间。


作者在复旦大学求学时留影。


        3月7日,我带着一身疲惫到达复旦大学报到。新闻系这届新生共59人,按报到时间顺序排学号,给我的学号是最后一名:7713059。系里的老师问我,开学一个星期了,你怎么才来呀?我讲了迟到的原委,大家感动地说,守卫边疆的解放军,上大学真不容易啊! 

 

作者编著的部分图书。




本号获授权推送,图片由作者提供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周伟林:复旦经济系77级校园生活掠影

陈小鹰:感恩那些帮我和没帮我的人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班级”的老师们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司马城:高家兄弟姐妹的高考之路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张宝林:1978年,唤醒沉睡的记者情结

陈卫:冬天的高考点燃我一生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吴晔:三天高考喝凉水几乎饿晕倒

王利明,改变命运的一次考试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应亚平:默默自学机会终于降临

王俐: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陈中惠: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他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

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上)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下)

樊克宁: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陈平原:说出你我的故事

1982版中国大学生

《那三届》:中国高考的记忆

李水山:"77级"自画像:

我们承载着时代精神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