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师馨一:扎根基层的农大青年先锋
【校友名片】
师馨一(右上)接待全国妇联考察团
师馨一,女,中国农业大学2018届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毕业后被招录为陕西省定向选调生,先后在咸阳市礼泉县委办公室、袁家村、烟霞镇、团县委工作,2022年至今担任共青团礼泉县委书记。
“袁家村的生活节奏堪比北京,忙的时候都是一路小跑,我这步速就是在村上练出来的。”回忆起初来袁家村的工作,师馨一这样说道。
袁家村,62户,286口人,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一年却能接待600多万游客,旅游收益高达10亿。这便是师馨一基层工作的起点。师馨一的足迹遍布整个袁家村,每一条错综的小道上都流淌着她的汗水。
与传统的扶贫村不一样,袁家村是陕西数一数二的好村,是全国排得上号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选择了袁家村并不是选择了安逸和富裕,而是选择了繁忙和责任。这几年的基层工作,从全国各地的旅游接待,到不可胜数的文字材料;从村民的纠纷调解,到游客的投诉协调;从疫情的风雨无阻,到汛期时的不休不眠——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这就是师馨一日常的繁杂工作,像一颗螺丝钉般连轴转的日子已然成为她的工作常态。
师馨一表示,既然走了这条路,就要俯下身子、沉下心思,做群众工作的热心人,成为群众的知心人。未来,她继续立足本职岗位,牢记母校“解民生之多艰”的教导,为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奋斗,不负青春韶华······
选择:偶然的缘分
谈到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陕西选调生时,师馨一用“偶然”一词总结了她下乡之路的起点。当时各省到北京片区招生,师馨一作为山西临汾人,陕西选调生并不是她的首选,这次考试更多的是为了为后续的国考和山西选调生的考试积累经验。没有心理负担的师馨一轻松上阵,竟收获了意外之喜——她考上了。
再三考虑,师馨一决定到陕西工作,用师馨一的话讲“这是一场豪赌”,就这样“阴差阳错”般地踏上了这片三秦热土。
初见:重重的挑战
与土生土长的当地工作干部相比,选调生是“空降兵”。如何适应基层生活,如何架起与村民沟通的桥梁,如何实现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对于初入职的师馨一来说,都是一道道难题,是她必须经历的“破茧成蝶”的过程。
刚来到镇上的师馨一看着宿舍里比她年龄还大的家具陷入了沉思,就像习总书记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说的那样,如今摆在眼前的需要过新“五关”——思想关、语言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从现代化城市来到生活条件堪忧的基层,这是师馨一必须面对的 “思想观”的转变和“生活关”的适应。
除了住宿办公条件比较艰苦,与当地村民交流也是一个大问题。听懂方言、学讲方言是顺利推进工作的基础,与群众打交道同样考验着选调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习惯了说普通话的师馨一面对当地人湍急的方言,一时有点不知所措。经过几年的历练,如今在采访中师馨一还时不时蹦出几个当地方言词汇,当真是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解决了“思想关”和“语言关”,横在师馨一面前的便是“劳动关”,铺天盖地的工作牵着师馨一连轴转。起初,师馨一主要负责袁家村考察团的接待工作。26页稿子,一个多小时的讲解工作,半个月要出徒,短时间内把自己炼成一个熟悉袁家村发展历程的“人肉导航”,这对路痴又脸盲的师馨一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记住每一条土路,了解每一段村史,甚至了解政策,与实践结合成了工作的必修课。
谈到这些与袁家村的“初交手”,师馨一表示最早虽然在袁家村吃了不少苦,但是也是真真正正得到了锻炼。“咱们农大的学风还是比较务实,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农村总是有一定的情怀的。”作为一个农大人,农大教会了师馨一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农大培养的乡村情怀也让她并不后悔来到袁家村这片土地。
蜕变:破茧终成蝶
驻村期间,络绎不绝,师馨一为来袁家村参观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各级1000多个考察团宣传介绍袁家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做法,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讲解员。同样的话说一千多次,同样的路走一千多遍,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认真做,这是师馨一讲的在袁家村学到的大学问。
到了乡镇工作后,除了日常纷繁复杂的业务,还要承担包村工作。师馨一总共负责两个村,一个平原村,一个山村。最让师馨一印象深刻的是每年的汛期,窑洞容易渗水坍塌,师馨一都要带着包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劝说村民转移到安全地方。有些村民不愿意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祖屋,觉得师馨一他们小题大做,或是拒不搬走,或是白天装作搬走,晚上又偷偷回到窑洞,这给师馨一的基层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每一回雨季,师馨一都要把村上全部排查一遍,确保这里头不住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提到为何能扎根基层,师馨一动容地说:“我来陕西虽然是外地人,但是我所到的单位和遇到领导同事都很好。这五年,走过的每一个单位,遇到的每一任领导,相处的同事们,像接力赛一样,一程又一程,送我跑到了今天。”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毕业五年的成长过程中,师馨一学会了耐住性子、俯下身子、撸起袖子,更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亦师亦友亦亲人的父老乡亲。
“人心换人心”,作为一名高校硕士生,师馨一有着985的光环,但她依然选择从在这一方小小的乡村启航,她不是不向往大城市的光鲜,也不是不憧憬市里的良好环境,只是那份对这份工作的初心和这片土地的情怀支撑着她背井离乡,在这里生根发芽,用她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农大人的情怀。就像农大校训说的那样“解民生之多艰”,师馨一把校训写在了礼泉这片茫茫大地上。
师馨一(中)雨季查看包抓村土坝汛情
期盼:对后浪的祝愿
师馨一目前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采访期间,她非常忙碌,积极奔走,为清华博士团驻礼实践牵线搭桥,为困境学子四处奔走筹集善款,为返乡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抽空筹备全县团代会,用她的话说“通过共青团这样一个凝聚青年、组织青年的平台回报陕西、回报组织的厚爱”。在采访中,师馨一多次说到“学习”这个关键词,向书本学政策,向同事学方法,向群众学经验,扑下身子肯学肯干,把农大踏实务实的学风发扬光大。
想要提升自己,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善于抓住当下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渠道,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未来,我们将牢记今年年中钟登华书记在来陕看望选调生座谈会上‘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殷殷嘱托,继续秉承校训,学习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奉献在基层,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受党委书记钟登华委托,党委常务副书记张东军看望慰问在陕西省礼泉县工作的选调生校友代表,图为师馨一(右一)介绍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情况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总要有青年人敢为人先,接起乡村振兴的时代火炬。单人为人,双人为从,三人为众。只要我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越到“船到中流浪更险,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就更要万众一心,让振兴美丽乡村的建设,在我们青年一代的双手中,稳稳接力,开拓一年辉煌。愿在校的这代后浪可以紧追师姐的脚步,做农大先锋,成为解民生之多艰的英才。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
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校友故事 | 刘宁:从中以楼到科技部再到蒋坝村,砥砺初心,见证成长
校友故事 | 王建忠、郑文静:你守望稻田,我守望你——农大伉俪的校友故事
作者:水产222班丛琳
编辑:荆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