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寻觅三圣庵

太原道 2020-02-09


寻觅三圣庵


本文作者:郭浒

 

太原过去有一些街道以庵为名,如姑姑庵、五福庵、地藏庵、三圣庵,我家就住在三圣庵。三圣庵位于城南,东临海子边。三圣庵在清代为三圣庙,民国初为三圣庵。街道呈三岔形,一条正南正北的南街,一条正西正东的西街,一条西南走向东北的斜街。南街和斜街都直通海子边,两街最短,路北只有我家相邻31号和32号的两串院子。西街北通地藏庵,南达中校尉营、袁家巷,西顶头就是西校尉营。学校、戏院、饭店、成衣铺、旅社都在这一街区。

 

三圣庵地势低洼,夏日雷雨频发,附近街巷的雨水全流向三圣庵。雨势如洪,为阻挡雨水漫灌海子边,在南街的南口和斜街的东口用条石砌起两道石拱阻挡流水。在斜街的西口开了一个泄洪口,引水入文瀛湖,泄洪口用铁栅栏阻隔。

 

三圣庵有着厚重的文化气息。街上有三座标志性建筑。一是坐镇岔中心供奉儒、释、道三位圣人的“三圣庵”,坐东面西和相距不到百米的西校尉营小学面对面。庵院山门是面阔三间、长挑檐的硬小顶建筑,正殿廊厦空阔。

 

另一标志性建筑是位于南街中段路东一座精致的庭院,临街墙上有砖雕的“张贯三图书馆”六个大字。张贯三先生是大名鼎鼎的山西宿儒,典籍收藏广盈,以藏书立馆在我国北方是少见的。先生个子不高,夏日黄昏经常能看到老先生坐在大门口沉默不语。进出者皆鸿儒大家,我只进去过一次,仅在外院呆了一会儿。

 

第三座标志性建筑是位于斜街路北的太原基督教会,黑漆大门,院形不规整的两进院。院内种有不少树,主建筑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

 

三圣庵街上有两家杂货铺,卖油盐酱醋、米面糖果。一家在斜街西口,掌柜姓郝有病容,待人友善。店内有一台压面机,街上人家做事筵早上吃打卤面的面条都在他这里压。还卖“盘旋”、“帽合”、“火烧”吃食,稍带卖韭菜花和辣椒酱。另一家在西街,货品少,掌柜老滑,我们不喜欢他。三圣庵地处省城繁华地段,游公园去桥头街、柳巷都很方便。上学就近,一出家门就看到了西校尉营小学的校门,我们家族有近20人毕业于这所学校。三圣庵让我难忘的是它的文化气息。


 

话说三圣庵


本文作者:王继祖

 

当年的三圣庵是一条“Y”形街巷,清代的地方志中没有记载,民国中叶的《太原指南》中说:“三圣庵,东至海子边,南至东校尉营,西至中校尉营、右字巷、麻绳巷。”在上世纪50年代初城市改造中,右字巷、麻绳巷、袁家巷以及东校尉营西段、小袁家巷西段、三圣庵西出口西段等街巷被拆,被一条新的街道“柳巷南路”所取代。闹市中的丁字路首次在太原的城市建设中变成了十字路口。

 

三圣庵这个街名,实际上就是一个佛寺之名,寺宇早不见踪影,街名却留存下来。街名向世人招示:此街原有尼姑道场,供奉“西方三圣”,所以叫做“三圣庵”。所谓“三圣”,佛家有“西方三圣”、“东方三圣”之称。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即中为阿弥陀佛,左肋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肋侍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称他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够接引念佛众生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另外,所谓东方三圣,即琉璃药师佛及左肋侍日光菩萨、右肋侍月光菩萨。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地名普查中,有说三圣庵庙原有儒教孔夫子、道教老子、佛教释迦牟尼三尊圣像,取“三教归一”之意故名。这种说法是不确的。严格地讲,在中国的各个教派中并没有“三教归一”之说,也没有“三教归一”这个词。但是,从儒家、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到后来中国本土教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西来,这些诸家学说和诸教学说,在佛教本土化和道教发展过程中,相互融汇,相互补充是客观存在的,都成为华夏文化或者说汉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但不存在谁归谁的问题。至今佛、道、儒自成体系,各有门户,何来之“归一”?


 

从“三圣庵”到“三圣庵”街,究竟是先有寺宇,还是先有街道,就目前所占有的资料还一下难以说清。但是,寺宇和街道都是明代之后产生的,这似乎没有疑义。因为明之前,这里是宋金太原城的东城墙,海子边乃是城外护城河的一个部分。而且,此街名得之于寺宇名,也脉络清楚无须多辩。因为我国的村社名和街巷名的产生是当地土著在生活、生产中约定俗成,逐渐产生的,民国之前官家并不过问。或许,明拓展太原城后,这片土地进入城中,天长日久居民聚居,民宅日增,遂成街巷,而在这个过程中佛家亦在此化缘修庙,“三圣庵”落成。于是“庵”名成为“街”名,也在情理之中。

 

诠“三圣庵”之名,以我陋见,“庵”,作为佛教专用名词,原指隐世修行者所居之茅舍,据《释氏要览》载:“草为圆屋曰庵,西天僧俗修行多居庵。”但后来的庵演变为佛家道场,不在囿于圆形,形式渐多,用来命名比丘尼(即尼姑)所居寺宇之名。

 

据当年地名普查的资料记载,我们寻觅的三圣庵,“位于柳巷南路北段东侧。”有三个出口,成“Y”形,总长约330米,宽约6.6米,街区住宅多为旧式瓦房建筑,颇有太原老城传统风貌,可惜容颜不再,已成为记忆中的憧憬。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记忆

家在太原 |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张小苏:后花园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游园时代,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湖滨会堂,心中一段美丽的梦

家在太原 | 远去的水西关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杂院杂思

家在太原 | 太原地名中的园

家在太原 | 府西街,曾经瓦房满街

家在太原 |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

家在太原 |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

家在太原 |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村庄:富民路18号

家在太原 | “后小河”与七一礼堂

家在太原 |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

家在太原 | 细数太原“马地名”

家在太原 |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 

家在太原 | 三代迎泽桥,多少人和事

家在太原 | 太原的老旧书店

家在太原 | 迎泽湖畔少年宫,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家在太原 | 细说晋源那些新地名的历史源流

家在太原 |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家在太原 | “韶九巷”名称探源

家在太原 | 四拗村——武家庄

家在太原 | 义井村的回声

家在太原 | 往事如烟典膳所

家在太原 | 寻访姑姑庵

家在太原 | 冶峪,抹不去的乡愁

家在太原 | 拥抱梅山

家在太原 | 遥想侯家巷

家在太原 | 程家村,矿机宿舍区的前生今世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园子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馆子

家在太原 | 姑姑庵六号,我的童年回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宽银幕

家在太原 | 水西门外与镇水神兽

家在太原 | 桃园路杏林巷的排房往事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太原老电影院

家在太原 | 印象·南市街61号

家在太原 | 我看太原庙前地区之变迁

家在太原 | 儿时太原同学家与一座城市50年的记忆

家在太原 | 寻访西校尉营古关帝庙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认一力”

家在太原 | 新泽巷遐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