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道》84 - 十波罗蜜多 (禅定-下)
第三部分 三士道
第三章 上士道
第二节 十波罗蜜多
五、禅定般若蜜多
(四)修禅定的六力
修禅定时,除了要注意五过,并且要用八行对治之外,还必须要有住心体验,就是九住心,这九住心是需要由六力来成办的,六力其实前面都讲过了,这里再介绍一下。
1. 听闻力
就是听闻上师的教授。
2. 思惟力
不听闻就不知道怎么修习禅定,听闻后要对修习的方法、过患,以及禅定的功德等勤于思惟,才能转化成自己的理解。所以,闻、思非常重要,思惟力也能让我们认识到禅定时粗的分别念头。
3. 正念力
正念力就是一直观想禅定的定处。
观想释迦牟尼佛时,吃饭、睡觉都不能忘记观想,一直不能忘记观想,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忘记观想定处。休息或睡觉时,要先把心定在佛身上,然后再睡觉。如果这样睡不着,就观想释迦牟尼佛坐在枕头上,自己的头放在佛的怀里,或者大腿上,然后再睡。
4. 正知力
就是即时觉察昏沉掉举的警觉心,对沉掉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对细的沉掉的感知力。
5. 精进力
沉掉不再生起后,为了尽快远离沉掉,应该升起精进力,精进修行,才能彻底断除沉掉。
6. 串习力
彻底断除沉掉后,要生起坚持不断修禅定的心念,直至成就禅定。
这些对修禅定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禅定的九住心
修行者修习禅定,令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的过程中,会有九个层次的住心体验,就是九住心。
1. 安住心
能将心安住于定处,就是安住心。
这个阶段主要依靠六力中的“听闻力”,将心安住于所缘境,就是定处。
这个阶段只能将心短时间安于定处,无法久住,所以不能持续。此时,会发现心里的念头比没修禅定时更多,其实不是念头变多,而是因为没修过禅定,心没有静下来过,不知道心会产生这么多分别念头。
2. 摄住心
当心念对外在对象起反应时,能令心念返回,就是摄住心。
这一阶段主要依靠六力中的“思惟力”。修禅定一段时间以后,心住在定处的时间能长一点了,不那么散乱了。这时,可以体验到,心里的念头没那么多了,分别念头好像有时在,有时不在的样子。
在安住心和摄住心阶段,心散乱的时间都要比安住的时间长,沉掉时多,安住时少。
3. 解住心
当解知(分别理解)心对外在对象起作用时,能令心快速返回定处,就是解住心。
这一阶段,心一直持续安住在定处上。当心偶尔散乱,离开定处时,能立即觉察,然后把分别解知的念头重新安于定处上,所以叫解住心。
和前两个阶段相比,这时心散乱的时间已经很短了,并且能生起部分正念了。
4. 转住心
就是停止解知的心,而乐于安住。
这一阶段,由于已经能生起比较强的“正念力”,可以看住分别念头不脱离定处,所以,从此以后,定处不会再丢失了。但是已经开始有比较强的昏沉和掉举了。
第三与第四住心主要依靠六力中的“正念力”。从这时开始,正念就成熟了。
5. 伏住心
入禅定时间太长了,心感觉厌倦时,能让厌倦的心态折伏,就是伏住心。
在这个阶段,已经没有粗的昏沉和掉举了。但是由于对心的控制太紧,有可能犯细的昏沉。所以,要生起六力中的“正知力”来做观察,同时思惟八行中“信”所讲的修习禅定的功德,让心活泼一些,不再昏沉。
6. 息住心
内心有动念时,能让念头马上息止,就是息住心。
在第五阶段,为了避免细的昏沉,就要让心活跃起来,但是,如果心过于活跃了,就会有生细的掉举的危险。这时,必须生起能了知细掉举的“正知力”,及时感知并消除细的掉举。在这个阶段,已经不用担心细的昏沉了。
第五与第六住心主要依靠“正知力”。如果这个阶段的住心圆满了,正知力也就圆满了。
7. 灭住心
当心起沉掉时,能马上灭除,就是灭住心。
在第七阶段,由于前六个住心已经很圆满了,这时,基本没有昏沉和掉举了,但是,仍须对沉掉保持警觉,并生起六力中的“精进力”,彻底断除沉掉。
8. 性住心
当妄念停止时,就能觉察到心的本性是本来明净的,然后保持自然安住。
在这个阶段,打坐时只要在开始时,稍稍注意一下,就能在整个过程中不发生沉掉。这时的昏沉和掉举就像被打败的敌人,从一开始的强有力,然后逐渐减弱,最后彻底消失。所以,从第八住心开始,不再需要提起正知力了。
第七和第八住心主要依靠“精进力”。
9. 持住心
成就禅定后,要经常修,自然能安住在禅定中,也就自然地能行善止恶。
由于第八阶段不断地修习,这个阶段已经可以不用特别用心就能自然成就。所以,这时不需丝毫努力,就能入定。
第九住心主要依靠六力中的“串习力”。
中士道时,讲的是禅定的修持方法;上士道讲的是成就禅定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对修习过程中住心变化的认识和处理。两部分加起来,才是圆满的禅定修持方法。
往期连载:
造者和教法殊胜
道的根本是亲近上师
《三士道》9 - 亲近上师(供养侍奉功德-下/虔诚信敬功德-上)
《三士道》10 - 亲近上师(虔诚信敬功德-下/塑造上师像功德/思念祈请功德)
《三士道》11 - 亲近上师(当佛礼敬功德)/不敬上师的罪业(身罪业/语罪业-上)
《三士道》12 - 不敬上师的罪业(语罪业-下/意罪业-上)
亲近上师后如何修学
《三士道》21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可贵性/得到暇满人身的条件)
《三士道》22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珍惜暇满人身)
下士道
《三士道》24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一)人必定会死)
《三士道》25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都帮不上)
《三士道》26 - 人生无常(临终之相的差别/如何成就人生无常观)
《三士道》27 - 三恶道苦(堕三恶道的理由/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上)
《三士道》28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下)
《三士道》29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二)饿鬼道的苦(三)畜生道的苦)
《三士道》38 - 因果(十业道-如何消除业障;八福德人生;下士道总结)
中士道
《三士道》41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下/(二)八苦-上)
《三士道》43 - 苦谛(认识苦 -(三)三苦/(四)阿修罗道的苦)
《三士道》45 - 集谛(烦恼 -性质/危害/(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上)
《三士道》46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中)
《三士道》47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下)
《三士道》48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上)
《三士道》49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中)
《三士道》50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下)
《三士道》51 - 集谛(烦恼 -(四)根源/(五)生起的因缘/(六)过患)
《三士道》52 - 集谛(业/死 -(一)死缘/(二)业的触发/(三)死亡前后的注意事项)
《三士道》55 - 道谛(总述-(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道/(五)无学道)
《三士道》60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下/(三)智慧)
《三士道》61 - 灭谛(解脱-(一)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 /(三)无住涅槃)
上士道
《三士道》62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一)~(三))
《三士道》63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四)~(九))
《三士道》64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70)
《三士道》65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71~120)
《三士道》66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21~150)
《三士道》67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51~180)
《三士道》68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81~200)
《三士道》69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201~221)
《三士道》70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1)
《三士道》71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2,3)
《三士道》72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4)
《三士道》73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5,6,7(上))
《三士道》74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7(下))
《三士道》75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二)自他交换发菩提心 -1)
《三士道》76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二)自他交换发菩提心 -2)
三士道(下) 目录: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
三士道是终生的修行,事部班之前最起码要看三遍,读三遍,对菩提道次第有一个印象,以后慢慢读得越多越会深入。三士道不仅仅是加行班,事部班时还是要读,到了般若班还是要读,到了密宗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还是要读,是终生的修行。
以上摘自阿旺嘉措金刚上师《法海宝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