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宏观郭磊】七普人口数据简评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郭磊
guolei@gf.com.cn
报告摘要
第一,首先需要指出一点,普查数据、小普查数据、年度数据口径不同,不可混用。普查数据10年一次,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存量数据一次性修正”。比如按2020年底总人口的141178万,比2019年底增加1173万(正常年份每年增加400-800万)。实际上,这普查年的1173万并不是2020年一年增加的,它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存量数据统计的修正。
第二,存量人口的141178万,以及2020年比2010年增加7206万(2010年比2000年增加7389万),这两个数字都超出前期市场过于悲观的预期。过去10年净增加人口几乎持平于再往前10年(只少了183万)。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与2016、2017年二胎政策所带来的短期人口脉冲有关。2017年之后新生儿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还是十分明显的,增量形势仍比较严峻。
第三,2020年新生儿1200万,环比2019年下降18%左右,基本符合预期。前期已经公布的公安部户籍登记数据是较2019年下降15%左右。
第四,2020年新出生人口的下降是三个因素的叠加,一是疫情影响,产检医疗条件的变化、收入预期的变化和未来不确定性的上升导致推迟生育计划,对2020年来说,全球出生率历史新低的情况比较普遍。二是育龄人口的代际下行,即由于生育政策影响,1987和1990年之后新生人口曾出现两轮明显下行,这对应2017年后育龄女性人数的变化。三是“工业化-生育率悖论”。生育率的下降几乎是工业化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第五,简单来说,第一个因素代表“生育条件”,属短期扰动,估计主要影响2020-2021年;第二个因素代表“育龄基数”,需要及时、迅速进行政策调整,否则下一个阶段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而第三个因素代表“生育意愿”,它作为一个全球难题的规律性被很多人所忽视。但恰恰是这种规律性意味着挑战会更大。它可能和一系列内生原因有关,如现代社会体力劳动边际回报率的下降、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上升、住房和教育成本的上升等,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流动人口比例偏高,年轻人会面临“打工-返乡-结婚-生子”、“城市就业-买房-结婚-生子”这样两种典型路径,均会导致婚育年龄偏晚,从而带来生育率的变化。
第六,从这个框架去理解,要影响人口曲线,一则要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二则主要还是有针对性的瞄准“工业化-生育率悖论”,比如通过一系列组合政策降低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通过降低住房成本、教育成本、提升教育资源可得性来降低年轻人生养育的成本预期;通过更广泛的城市群建设,推动工作机会的区域多元化,降低因人口流动模式固化导致的代际晚育的现象。
第七,老龄化特征继续上升,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上行速度也比上一个十年更快。从世界银行口径数据看,全球65岁以上人口比重大约在9.1%左右,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为18.3%,中等收入国家为7.8%。老龄化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第八,本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已有2.18亿人,较2010年的1.19亿大幅增长。和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这一点是“工程师红利”形成的基础。
正文
首先需要指出一点,普查数据、小普查数据、年度数据口径不同,不可混用。普查数据10年一次,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存量数据一次性修正”。比如按2020年底总人口的141178万,比2019年底增加1173万(正常年份每年增加400-800万)。实际上,这普查年的1173万并不是2020年一年增加的,它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存量数据统计的修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我们需要简要了解普查口径和年度口径的关系。
根据国务院2010年颁布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位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调查,也就是1%人口抽样调查,又被称为“小普查”。在不进行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的年份进行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
不同口径的数据是不可直接混合计算的。
比如2016年初,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总人口数为137462万人;而2016年4月20日《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公布的“小普查”数据显示2015年人口总数为137349万人 。
存量人口的141178万,以及2020年比2010年增加7206万(2010年比2000年增加7389万)这两个数字都超出前期市场过于悲观的预期。过去10年净增加人口几乎持平于再往前10年(只少了183万)。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与2016、2017年二胎政策所带来的短期人口脉冲有关。2017年之后新生儿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还是十分明显的,增量形势仍比较严峻。
2020年人口总数为141178万,比2010年普查数据的133972万增加7206万,这两个数据都是超前期市场悲观预期的。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比2000年增加为7389万。
过去十年人口增长的7206万比2000至2010年的7389万只减少183万,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于2016、2017年二胎政策放开背景下的短期新生人口反弹。
2016年、2017年新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1723万,比2010-2015年年均值高了110万左右,比2000-2010年的年均值高了126万。
2017年之后,新生儿数据下降比较明显,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为1523万、1465万、1200万。
2020年新生儿1200万,环比2019年下降18%左右,基本符合预期。前期已经公布的公安部户籍登记数据是较2019年下降15%左右。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5月11日在发布会上表示,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数量有所回落。初步汇总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依然不小。
1200万是确切数还是约数尚待详细数据,按照1200万,则环比2019年下降18%左右,大致符合预期。
2021年2月8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2019年同一口径数据即户籍登记的新生儿数为1179万 。这意味着这一口径下2020年新生儿下降15%左右。
2020年新出生人口的下降是三个因素的叠加,一是疫情影响,产检医疗条件的变化、收入预期的变化和未来不确定性的上升导致推迟生育计划,对2020年来说,全球出生率历史新低的情况比较普遍。二是育龄人口的代际下行,即由于生育政策影响,1987和1990年之后新生人口曾出现两轮明显下行,这对应2017年后育龄女性人数的变化。三是“工业化-生育率悖论”。生育率的下降几乎是工业化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第一个因素是疫情影响,在前期报告《人口趋势及疫情影响》中我们指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生率在2020年均出现显著下行,出生率历史新低的情况比较普遍。疫情影响出生率主要源于产检医疗条件的变化、收入预期的变化和未来不确定性的上升导致推迟生育计划。数据显示疫情导致较大比例欧洲育龄夫妇推迟育儿计划。另一个可参照案例是2003年非典疫情,北京地区出生率曾从2002年的6.6‰大幅降至历史最低点的5.1‰。考虑到新冠疫情对年初的影响会落在2020年,二季度起的影响主要落在2021年,2021年出生率数据可能会继续偏低。
第二个因素是育龄人口的代际下行。由于国内出生人数在1987年是一个高峰,1987和1990年之后曾出现两轮明显下行,这对应2017年后育龄女性人数的变化以及这轮新生儿人数的快速下降。
第三个因素是工业化-生育率悖论。这几乎是工业化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需要对这一过程的艰巨性有充分预期。比如韩国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22.6‰降至2018年的6.4‰,印度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36.2‰降至2018年的17.9‰,越南粗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31.9‰降至2018年的16.8‰(相当于中国1996年前后水平)。欧美下降较慢,但同样处于下行趋势中,美国1970、1980、2018年分别为18.4‰、15.9‰、11.6‰;德国同时段分别为13.4‰、11.1‰、9.5‰。
以总和生育率来看,1990年美国、韩国、印度、越南分别为2.1、1.7、3.6、3.6,2018年则分别为1.7、1.0、2.4、2.1。总和生育率显著偏高的国家,如尼日尔、索马里、刚果(金)、马里、乍得、安哥拉、布隆迪、尼日利亚,均属前工业化国家。
简单来说,第一个因素代表“生育条件”,属短期扰动,估计主要影响2020-2021年;第二个因素代表“育龄基数”,需要及时、迅速进行政策调整,否则下一个阶段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而第三个因素代表“生育意愿”,它作为一个全球难题的规律性被很多人所忽视。但恰恰是这种规律性意味着挑战会更大。它可能和一系列内生原因有关,如现代社会体力劳动边际回报率的下降、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上升、住房和教育成本的上升等,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流动人口比例偏高,年轻人会面临“打工-返乡-结婚-生子”、“城市就业-买房-结婚-生子”这样两种典型路径,均会导致婚育年龄偏晚,从而带来生育率的变化。
“工业化-生育率悖论”可能和几个因素有关:
(一)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生活目标更为多元化;
(二)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随农业、手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体力劳动对家庭财富的边际回报下降;
(三)女性的人格和职业更加独立,劳动参与率上升;
(四)住房、求职和教育成本上升,导致生育、养育的成本大幅上升。
(五)养老体系逐步形成,养子防老的功用下降。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流动人口比例偏高,年轻人会面临“打工-返乡-结婚-生子”、“城市就业-买房-结婚-生子”这样两种典型路径,均会导致婚育年龄偏晚,从而带来生育率的变化。还有就是女性劳动参与率尤其偏高。
所以,出生率和生育率下降具有内生性,对这一过程艰巨性要有充分预期。
从这个框架去理解,要影响人口曲线,一则要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二则主要还是有针对性的瞄准“工业化-生育率悖论”,比如通过一系列组合政策降低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通过降低住房成本、教育成本、提升教育资源可得性来降低年轻人生养育的成本预期;通过更广泛的城市群建设,推动工作机会的区域多元化,降低因人口流动模式固化导致的代际晚育的现象。
政策似乎也已在框架上瞄准这两个方向。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指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未来相关政策值得关注。
老龄化特征继续上升,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上行速度也比上一个十年更快。从世界银行口径数据看,全球65岁以上人口比重大约在9.1%左右,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为18.3%,中等收入国家为7.8%。老龄化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2010-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十年的2000-2010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有所加快。
本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已有2.18亿人,较2010年的1.19亿大幅增长。和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这一点是“工程师红利”形成的基础。
本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0767人,而2010年这一人口数为119636790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00525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7163489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965882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032人上升为1508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8788人下降为3450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6779人下降为24767人。
核心假设风险:宏观经济变化超预期,外部环境变化超预期,政策去杠杆力度强于预期。
郭磊篇
【广发宏观郭磊】宏观政策:兼具疫后回归、控杠杆、跨周期三种特征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数据初步验证贸易共振假设
【广发宏观郭磊】政府工作报告的几个数字要点
【广发宏观郭磊】中期视角下的七个政策方向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延续强势
【广发宏观郭磊】PMI数据与第三轮脉冲
【广发宏观郭磊】融资环境收敛驱动BCI小幅放缓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企业利润的特征和趋势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广发宏观郭磊】经济数据符合复苏中期的内生特征
【广发宏观郭磊】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广发宏观郭磊】寻找确定性——2021年宏观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郭磊】PMI和BCI继续上行印证经济环比趋势
张静静篇
【广发宏观张静静】六大类海外资产的泡沫化程度及其前景——大类资产配置系列(三)
【广发宏观张静静】“百日新政”结束,拜登已为2024大选铺路
【广发宏观张静静】货币政策等因素或令10Y美债收益率全年呈M型——4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点评
【广发宏观张静静】由四因子模型看Q3美股调整压力
【广发宏观张静静】拜登加税及基建政策将如何落地?有何影响?
【广发宏观张静静】美联储为何暂时不提供削减QE信号
【广发宏观张静静】原油:1年的逻辑与10年的故事
【广发宏观张静静】疫情、美国经济结构变化与股房比拐点
【广发宏观张静静】再谈10年期美债:驱动因素、前景及影响【广发宏观张静静】拜登刺激或将助力美股迎最后一波Risk-on
【广发宏观张静静】美国地产:周期拐点还是昙花一现?
【广发宏观张静静】警惕预期差——2021年海外宏观经济展望
【广发宏观张静静】历史上美国再通胀回顾:现象、成因与资产表现
吴棋滢篇
【广发宏观吴棋滢】财政预算报告有哪些增量信息【广发宏观吴棋滢】开年财政数据有哪些特点【广发宏观吴棋滢】中国PCT专利:第一背后的结构特征与方向【广发宏观吴棋滢】全国农民工数据分析及推论【广发宏观吴棋滢】2020至2021年:专项债投向将发生哪些变化?【广发宏观吴棋滢】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有哪些关注点?【广发宏观吴棋滢】2020年财政数据有哪些特征?【广发宏观吴棋滢】债务率与财政环境【广发宏观吴棋滢】回归再均衡:2021年财政政策展望【广发宏观吴棋滢】税收收入增速持续加快映射微观复苏
贺骁束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从义乌小商品指数和CPI背离看通胀结构趋势
【广发宏观贺骁束】猪肉价格为何出现一轮上行
钟林楠篇
【广发宏观钟林楠】信用收缩的三个规律
【广发宏观钟林楠】本轮信用扩张周期或顶点已现
【广发宏观钟林楠】回归常态化——2021年货币流动性展望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待近期信用环境的变化
王丹篇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