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隋唐部分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五发布古代文学。
~●~●~●~●~●~●~
——▲以上内容非正文▲——
◎袁行霈版◎
第四编 隋唐部分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标志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成熟阶段,盛于中唐,晚唐稍衰;还出现通俗文体俗讲和变文,扩大了文学传播影响,在文学由雅而俗过程中意义重大。
第一节 唐传奇
一、传奇。
(一)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二)释名。
1.“传奇”之名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宋尹师鲁将“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岳阳楼记》称为“传奇体”→后来才被认为是一种小说体裁,如元陶宗仪《辍耕录》即将唐传奇与宋金戏曲、院本等并列,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将所分六类小说第二类即《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定名为“传奇”。此后传奇成为唐文言小说通称。
2.发展历程。
(1)发轫期初盛唐。是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间的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不成熟。如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
①内容明显残存搜奇志怪倾向。②人物刻划和结构上已有较大提高,描写更生动。
③《游仙窟》唐传奇中字数最多,此期传奇中艺术较高。作者张鷟,诗文交错,韵散相间,华丽中有俚俗气息,颇具成熟期传奇体貌。
(2)兴盛期中唐—代宗到宣宗,名家名作蔚起,大部分作品产生于此时期。
①原因。
A. DE小说本身演进的结果。B.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提供的借鉴,如诗歌抒情写意、散文叙事状物、辞赋虚构铺排等,以诗歌影响尤为明显,使多具诗意化特点。元稹、白居易、白行简、陈鸿、李绅等诗人兼传奇家,将歌行与传奇配合,用不同体裁不同方式描写同一事件(如《莺莺传》《李娃传》《长恨歌传》都有与之相配的长篇歌行),提高地位,扩大影响;叙事上与古文兴盛有关。不少传奇作家兼古文家,如韩愈《毛颖传》,柳宗元《河间传》《李赤传》等构思技巧近传奇小说的作品均具古文笔法和风格。
C.特殊的社会文化风尚。中唐时,通俗的审美趣味由于变文、俗讲的兴盛进入士人群落,传奇伴随贞元元和之际由雅入俗的浪潮有了广大的接受群。
(3)衰退期晚唐。
①作品数量不少,出现不少专集,如袁郊《甘泽谣》、皇甫枚《三水小牍》、裴铏《传奇》、薛用弱《集异记》、李复言《续玄怪录》等。
②多篇幅短小,内容单薄,或搜奇猎异,或言神志怪,思想和艺术成就减弱。
③特色:随着中唐后游侠之风盛行,涌现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突出豪侠人格贤韧刚毅和卓荦不群,武功的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如《甘泽谣》之《红线》,《传奇》之《聂隐娘》《昆仑奴》,《集异记》之《贾人妻》等;传为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成就最著。
二、中唐传奇(一)—所存完整作品约近40种,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以爱情小说成就最突出。
(一)陈玄祐《离魂记》——标志传奇步入兴盛期。
1.约成于大历末,写张倩娘爱情。
2.用浪漫手法幻设情节,赞扬婚姻自主,谴责背信负约,突出自由爱情主题。
(二) 沈既济《任氏传》。
1.约作于建中二年(781),写贫士郑六与狐精精任氏爱情。
2.情节曲折,对任氏形象刻划出色,表现她多情、开朗、机敏、刚烈个性,在使异类人性化、人情化方面取得开创性成就。
(三)李朝威《柳毅传》。
1.写人神相恋故事,“风华悲壮”(汤显祖)。
2.柳毅形象丰满,性格豪侠刚烈;龙女温柔多情和勇于追求自由爱情;钱塘君勇猛暴烈和知错即改;洞庭君忠厚仁义、疾恶如仇。
3.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将灵怪、侠义、爱情成功结合,奇异浪漫,清新峻逸。
三、中唐传奇(二)—贞元中期到元和末。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完全摆脱神怪事,以生动笔墨、动人情感来表现人世间男女之情。
(一)白行简,字知退。《李娃传》约作于贞元11年(796),写荥阳生与李娃爱情。
1.以大团圆方式结局,但因为时代早,与明清戏剧小说中大团圆收尾不同;
2.肯定欣赏以荥阳生浪子回头、其婚姻重新得到封建家庭认可的团圆方式,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小说前半部背离传统、感人至深的男女恋情,消弱了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效果。
3.李娃是被人侮辱、身份低贱的妓女,清醒、明智、坚强和练达。
(二)元稹《莺莺传》。
1.由喜到悲,描写莺莺张生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始乱终弃”作结的爱情悲剧,细致展现莺莺这个冲破封建礼教樊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
2.莺莺一方面对情爱的渴望导致其礼防脆弱;另一方面对结局担忧使她在每次热情迸发之后表现出对张生的冷淡。莺莺与张生由相遇到结合的过程,既是一个情、礼冲突最后以情胜礼的过程,也是一个集渴望、担忧于一体,充满内心矛盾的过程。
3.张生自诩“善补过者”,其绝情客观上起到对爱情不专一的批判,产生悲剧力量。
4.非元稹自传。因为托名张生,有虚构成分;且多精湛的心理、细节描写,具高于现实的艺术美。
(三)蒋防,字子微。《霍小玉传》—中唐传奇压卷之作。
1.霍小玉温柔多情、清醒冷静又坚韧刚烈;其血泪控诉和复仇意绪,表现了一个备受欺凌的弱女子的愤怒和反抗,坚韧刚烈中透出凄怨;其死是悲剧终点、高潮,揭露封建等级制度的丑恶和封建礼教的残酷。
2.妙于叙述和描写,善于选择能反映人物性格和心态的典型场景,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精细描写和刻划。如对李益通过对具体情事的叙述描写,着力揭示在个人意志和家长权威对立中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写出他由重情到薄情、绝情,绝情后仍复有情的两重性格,既增强真实性,又增强艺术感染力。
3.在语言运用、气氛渲染、枝节穿插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明胡应麟:“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之传,故传诵弗衰。”(《少室山房笔丛》)
(四)借寓言、梦幻以讽刺社会—《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最具代表性。
1. 沈既济《枕中记》写卢生与道士吕翁。
2.李公佐,字颛蒙,曾撰有《庐江冯媪传》《古岳渎经》《谢小娥传》等传奇。《南柯太守传》作于贞元18年(802),写游侠淳于棼梦游“槐安国”。
3.这两篇作品借梦境凝缩唐代士子情志欲望,又借梦境的破灭说明功名富贵的虚幻,由此讽刺汲汲于名利富贵的士子,揭露官场黑暗。主旨不无佛道思想影响,但所反映内容却具现实真实性,描写笔法细致逼真,批判的锋芒异常冷峻,达到真幻错杂、由幻到实、“假实证幻,馀韵悠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效果。
(五)历史故事题材。
1.如《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高力士外传》《上清传》《安禄山事迹》等。
2.陈鸿,字大亮。《长恨歌传》
(1)白作《长恨歌》,陈鸿作传。情节与《歌》略同,批判意图明显,目的“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
(2)具体描写中重心在玄宗与杨贵妃死别之后相思之情上,受《长恨歌》影响。
四、晚唐传奇之《虬髯客传》。
(一)杨素宠妓红拂私奔李靖的爱情故事,二人与虬髯客结交故事。
(二)具英雄气概,不系心个人恩怨,不以武功见长,以对时势的清醒认识和对未来的明智抉择展示出大侠的胆气和精神境界。
(三)通过人物对话、行动和细节描写,刻划人物性格,李靖沉着冷静和才智、红拂慧眼识英雄而敢于奔就的胆识,虬髯客雄大气魄和爽直慷慨。
五、现存大部分唐传奇都收在宋初《太平广记》里。艺术成就:
(一)始有意为小说。
1.与传录异事、粗陈梗概而无甚作意的六朝小说相比,更重审美价值,重愉悦性情功用,“作意好奇”(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协作动因及基本模式:友朋相遇,“各征其异说”(《任氏传》);“会于传舍,宵话征异,各尽见闻”(《庐江冯媪传》),最后由长于叙事者整理成篇,录而传之的基本模式。
3.目的:将奇诡动人的故事传示与人,既博得知音同道的叹惋,又借以展露文笔才华,“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任氏传》);部分作品表现节烈、宣扬神道、讽刺政敌,或在篇末论赞中强调惩劝意味。
4.总体以愉中性情为旨归,关注个性生命和个体情感,展示人世生活,借以寄寓个人的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言:“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谕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
(二)有闻加工,无闻虚构,使具有意为之之奇、大加渲染发挥后之奇。
1.以神怪异梦为题材的作品基本手法为虚构想象;以历史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长恨歌传》《霍小玉传》等也不泥于史实传闻,而是根据创作的需要幻设情节,多方描绘环境,巧妙编织对话,深深探寻人物的内心隐秘,有目的地再创作。
2.结构布局上往往采用史传方法,明确交待时间、地点,甚至标注年号,故意造成真实感,但在故事展开过程中不受其限,把虚构想象和逼真地细节描写结合。
(三)现存传奇篇幅一般不长,但在艺术构思上大都奇异新颖、富于变化。
(四)人物。不仅善于以精湛的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来表现性格特点,尤工于白描式肖像摹写,往往三言两语,飞笔传神。
(五)语言、辞采等的成就:叙述事件简洁明快,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有些虽施以藻绘,却有明丽之美;更善于用诗化语言营造含蓄优美情境;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一、俗讲。
(一)佛家讲经因听讲者不同,分僧讲与俗讲。俗讲乃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宗教性说唱活动。
(二)来源。
1.我国固有的说唱传统。
2.更主要的来源是六朝以来佛家的讲道化俗手段:“转读”与“唱导”。
(1)转读,或称咏经、唱经,指讲经时抑扬其声,讽诵经文。是随佛经传入,改梵为汉适应汉语声韵特点而产生的读经方法。梁慧皎《高僧传·经师经》谓:“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唐代转读经师吸收民间声腔,以取悦俗众为务,向大众娱乐方向发展。
(2)唱导是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于唐代发展。
3.转读、唱导及偈颂歌赞的梵呗,融讲说、咏唱为一体,形成唐代俗讲。
(三)唐代盛行俗讲,法师有海岸、体虚、文溆等,以文溆尤为著名。
(四)俗讲由佛家讲经衍出,讲者尽为僧徒,即俗讲僧:有主咏经的都讲,主讲解的法师,主吟偈赞的梵呗等。
(五)仪轨。维那鸣钟集众→法师、都讲上堂升高座,作梵,念菩萨;说押座;开题,说庄严、忏悔、受三归、请五戒、称佛名等→正式讲经先由都讲咏经原文若干,法师即就经文敷陈讲解,继以唱辞。一段完了,例以套语催经;于是都讲再咏经若干,次又由法师解说。如此反复,直至讲毕→以解座文结束。
(六)俗讲底本是讲经文。《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保存最完好,此外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双恩记》等。
(七)散韵结合,说唱兼行。说为浅近文言或口语,唱为七言,间用三三句式六言或五言;其上往往有平、断、侧、吟之类的辞语,标示声腔唱法。
(八)讲经文取材于佛经,思想内容为佛教教义。一些作品往往突破宗教藩篱,映照现实世界,生活气息浓郁。如《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维摩诘讲经文》对魔女的描写,铺陈渲染,辞藻华丽,有骈文的节奏声韵美。
(九)俗讲在宋后即无记载,但民间“说话”中有“说经”,演说佛书。后世乐曲系、诗赞系说唱诸艺,如宋陶真、鼓子词、诸宫调,元词话,明清弹词、鼓词、宝卷等,都可溯到俗讲,其一段散文叙述,一段韵文歌咏,说唱故事的体制,可看出俗讲影响。
二、“转变”就是说唱变文,演出的专门场所称为“变场”。
(一)变文简称“变”,是转变的底本。现知明确标名“变文”或“变”者有8种:《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八相变》《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汉将王陵变》《舜子变》(又题《舜子至孝变文》)、《前汉刘家太子变一卷》(《前汉刘家太子传》)。残佚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目连变文》等。除《舜子变》基本为六言韵语、体近赋文,《刘家太子变》全为散说、体近话本外,其馀共同特点:
1.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说为表白宣讲,多用俗讲或浅近骈体;唱为行腔咏歌,多为押偶句韵的七言诗。与讲经文相比,变文一般不引原经文,唱辞末句也无催经套语,不标“平”“断”“侧”(说明唱腔与讲经文也不同)。
2.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有过阶语作提示,如“……处若为陈说”,“……时有何言语”之类(有人说是演唱前指示图画的套语)。讲经文没有。
3.变文演出或辅以图画。这种文图相配形式,是后世“全相”“绘图”小说滥觞。
(二)变文是说唱艺术,有民族文艺的基础;也有佛教文学的影响。
(三)以题材分四类:
1.宗教性变文,《八相变》《降魔变文》《破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
(1)通过佛经故事的说唱,宣传佛家的基本教义。
(2)与讲经文不同,不直接援引经文,常选佛经故事中最有趣味部分渲染发挥,较少受佛经拘束。
2.讲史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汉将王陵变》等。
(1)多以一个历史人物为主,撷取轶事趣闻,吸收民间传说,加以渲梁。
(2)多取材于汉代故事,表现对故国的眷恋与对乡土的思念。
3.民间传说题材变文,有《舜子至孝变文》《刘家太子变》等,虽假借历史人物,无历史根据。
4. 取材于当时当地重大事件与人物,《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
(四)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演述故事—艺术特点。
1.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的想象,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活泼的语言。
2.变文作为转变的底本,是供艺人说唱用的:根据说唱需要,说表与唱诵结合,叙事与代言并用,融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
3.想象丰富,把简略粗疏的故事,通过扩充细节,大大充实。如《史记·伍子胥列传》《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记述简单,《伍子胥变文》丰富。
4.艺术结构上大多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同时波澜起伏,设悬念,如《降魔变文》。
5.在故事矛盾冲突中刻划出生动的人物性格。如伍子胥的智谋勇毅,王陵母的大义凛然,张议潮叔侄的卫国忠心。
6.语言大都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杂用俚语方言、谚语成语,新鲜活泼。
7.修辞上常用比兴、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谐音、对问等手法,加强表现力。
(五)影响。
1.散韵结合演唱故事的体制影响到唐传奇。
2.宋元后,各类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都与变文有血缘关系;一些故事情节,往往为后世小说、戏剧吸收,如《王昭君变文》故事影响马致远《汉宫秋》杂剧、张时起《昭君出塞》杂剧、明无名氏《和戎记》《青冢记》等传奇。
~●~●~●~●~●~●~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76 《左传》(十五 、十六)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09 同义词辨析08 引申义与假借义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服饰与饮食类基础字形讲析
课程说明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大历诗风
杜甫
辞赋、骈文与散文
永明体与宫体诗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东汉文人诗
先秦文学
*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第8集 涅槃
第7集 变革
第八集 芳华永驻
第七集 浴火重生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三个小黑点。
●以下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