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正义的错觉”——互联网世界更需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千字文华 Author 先知书店
“当今人们对互联网有两种对立的未来想象,一种认为互联网代表了人类自由民主的未来;另一种则认为互联网带来的只能是浅薄、粗鄙和混乱。我不赞同这样的极端想象。”——徐贲《人文的互联网》
18世纪80年代末,法国底层社会开始盛行一种“八卦文学”的小册子,这种作品投法国底层民众所好,对路易十六、王后和权贵大臣的隐私进行添油加醋、夸大其词、抹黑编造,内容中充斥着对当时上流社会奢靡骄淫的记述,这让民众对路易十六治下的上流社会,越发地嫉妒和仇恨。
最终,如托克维尔所预见的,民众对权贵的嫉妒,成了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妒火攻心的民众们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不但攻占了巴士底狱,还将路易十六推上断头台。
然而,革命没有因为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而停止,革命党内部迅速地分化对抗——雅各宾派砍去了吉伦特派领导人的头颅,“热月革命”又把雅各宾派领导人罗斯伯庇尔送上了断头台。
原因如出一辙:前者的革命性不够纯粹、彻底。
诚然,旧的秩序存在着种种显而易见的弊端,但是,当越来越多激进的革命者,发动法国的底层民众,寄望于通过暴力革命建立一个纯洁无瑕的新世界时,人性中更为残忍、自私、贪婪的一面被释放出来,法国变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世界。
发端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思想史意义上现代世界的开端,此后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三场激进革命,不过是法国大革命的翻版或升级——
少数怀揣“圣化构想”的“知识人”,以抽象空洞的口号裹挟民意,酿成悲剧。因此,罗兰‧斯特龙伯格在书写现代思想史时,书名的副标题直接就定为“1789年至今”。
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暴力革命或许不会再发生,然而,在互联网世界,同样的命题,同样的叙事正在愈演愈烈。只不过,吹鼓手和乌合之众变了名称。
▌互联网时代的“群雄“与“群众”
伏尔泰曾将那些专门对国王、权贵的隐私进行添油加醋的潦倒文人称之为“文学贱民”,而在互联网时代,许多收割流量的“大V”、“网红”、自媒体像极了他们的传人。
趋炎附势、收割流量的自媒体和大V们,他们深谙人性和流量密码,一边利用大众喜欢窥私、妒嫉、幸灾乐祸等阴暗心理,一边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民众玩弄于股掌之中:
当”名人”“大厂” 大红大紫时,他们不吝肉麻的赞美;有朝一日对方走下坡路时,第一时间落井下石的,也是他们。
这些人像极了金庸笔下的江湖“群雄”——六神磊磊说,“喝彩的也是他们、心跳的也是他们,疑神疑鬼的也是他们,大惊小怪的也是他们,怒骂猛打的也是他们,拉稀跑路的也是他们”。
一句话,本事不大,戏份挺多,但不是大声叫好,就是大声叫骂;吃相也极度难看,无丝毫的独立精神可言,公义、爱国,只是他们博取流量的道具。
有“群雄”,自然有被他们收割的“群众”。
法国大革命后期,被“革命盟友”送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临刑前曾高呼:“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今天,技术互联网的便捷性、开放性,以及大V、媒体的情绪操纵,让大众更容易借“自由”、“正义”之名,行网络暴力之实。道德制高点上总是站满了愤怒的“吃瓜群众”,于是,痛打落水狗,墙倒众人推的戏码重复上演。
众口铄金之下,无数人化身“大法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道德审判。
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甚至信息管道被选择性关闭与开放的情况下,互联网上的道德审判,不仅是对法治精神的破坏,更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正义的错觉”——自己是绝对正义的,被审判的人是绝对罪恶的。
因此,互联网世界,关注公共议题,追求公平与正义是每个现代人最起码的责任,但时时警惕丑态百出的“群雄”与被操控的“群众”,则是一种美德。
▌互联网世界,
更需要“大胆的怀疑,小心的求证”
在互联网世界,很多信息存在断章取义的剪接或歪曲,因为这么做的成本非常低,代价非常小;还有很多信息,是信息管道控制者故意让我们知道的。因此,在互联网世界,反倒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精神。
即便信息为真,又有谁敢说自己是义人?技术的互联网如果离开“尊重隐私、重视逻辑、止于至善”等人文精神,互联网世界将会重演法国大革命的悲剧:先是“顶流”被道德审判、社死;然后是名人,最后可能就轮到普通人。
鲁迅当年在作品中谴责的“人血馒头”,在人文精神缺失的互联网世界,变成了各种型号的“流量与瓜”;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形式可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看客”,在互联网世界,变成了毫无价值操守的流量收割机,以及热衷于以“赞评转”或躲在暗处进行道德审判的吃瓜群众。
互联网很容易让人用情绪宣泄,来掩盖掉真正的问题;用站队,来代替明亮的对话和严肃的思考;用简单粗暴的批判,替代批判性思维。
当然,这里不是批判互联网,犹如我们不能批评法国大革命期间“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因为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技术革命,而“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类迈入现代文明的普适价值。
自由、平等、博爱,每一个价值都没有错,但放在一起追求时,就发生了严重的价值冲突——因为人类不是天使,不可能同时拥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与之相似,在互联网世界,实际上有两种面相:技术的互联网与人文的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但什么是人文的互联网呢?
《人文的互联网》作者徐贲老师在书中指出:“人文的互联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考。”
“互联网对每位个体使用者都有重要的当下政治、社会和文化意义。如果没有人,或者不是为了人,技术或媒介都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技术的互联网过了头,
人文的互联网很缺失
技术的互联网是单向度的、看得见的一路向前——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互联网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人文的互联网是看不见的,互联网上的人文精神常滞后于现实的道德与伦理;
技术的互联网被各种各样的”增长、效率”所裹挟,而人文的互联网,却被技术的互联网淹没,直到被集体性的选择遗忘。
我们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技术的互联网过了头,人文的互联网严重缺失。其结果是,技术进步对人类的自由意识和自主性——这恰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没有提升,反倒扼杀。
过去几十年,社会层面的人文启蒙刚有起色,而互联网世界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在吞噬着改革开放四十年艰难形成的些许共识,而且早晚会沿着法国大革命式的历史叙事,波及现实中的你我他。
因此,徐贲老师这本《人文的互联网》就显得更加重要。在“技术神话““网络大革命”的时代,这本书很可能是严肃思考“人文的互联网”——这一被严重低估的大问题的首部作品。
我们正深受其害的“网络暴力“、”认知浅薄”等问题,其实只是“人文的互联网”缺失所显现的冰山一角。
这一问题到底有多重要?徐贲老师在书中开宗明义写道:
“我不是一个技术控,相比起技术的互联网,我更关心的是人文的互联网。因为人文的互联网所展现的现象和行为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人文问题:历史、政治、社会、心理、认知、道德、价值观。“
“人文互联网”的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们用不同于前互联网时代的方式,重新思考人的思维、记忆、理解力、想象、审美、知识好奇、价值判断。”
▌互联网时代,
我们的知识、思维与价值体系亟需更新
互联网时代有三大“怕”:和不关注现实的人聊历史,与缺乏历史素养的人讨论未来,以及听不具备哲学家气质的人讲大道理。
难能可贵的是,徐贲老师并不是讲一大堆空泛的理论和道理,也没有和技术精英聊未来,而是从人文的视角,一边回到历史纵深,一边紧扣技术前沿,重新思考我们正在遭遇的种种危机:
读写障碍、机器时代的情感、智力危机、公共精神的崩坏、批判性思维的陷阱,等等。
这些问题,不专属于某一个阶层或群体,而是每个人都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或虽意识到却一直在逃避。因此,阅读《人文的互联网》,实质是解决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更新知识、思维与价值体系的大问题的开始。
当然,能驾驭如此重要、专业而又跨学科问题的,绝非庸俗之辈。徐贲老师,这个对国内很多读者来说或许有些陌生的名字,却被许纪霖教授称赞为“既是文学的、又是历史的、哲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一种纯粹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老师对徐贲的评价,更多偏向他的学问与独立精神。但事实上,能写好《人文的互联网》《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等作品,除了学问,还需要有对技术驱动的新时代,以及对中国独有的问题意识的感知能力。
这种能力,仅有渊博的学问是堆砌不出来的,还需要一个人独特的经历与人生体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徐贲老师亲历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父亲徐干生的遭遇,多年后,即便已担任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他依然坚持着对公共问题的思考与写作,这种坚持或许与他早年的经历不无关系。
但这种坚持,让他成为目前少有的跨越了前互联网时代、博客时代、智能时代,却依然活跃的学者。
徐贲老师独特的经历,让他的文字既厚重,又与时俱进;关注的问题,既有公共性,却又关乎每个人;他的思考,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独特的问题意识;既有人文关怀,又没有脱离这个正在巨变的时代。
因此,洞悉我们正在遭遇的危机,以及关乎每个人的重要问题,都不可不读徐贲。您可点击下方链接,收藏《人文的互联网》,还可在规格中,一键收藏徐贲“互联网时代的人文通识七书”(含绝版好书)。
美术:刘煜阳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猜您喜欢(点击下方标题即可观看):
3. BBC纪录片《文明》全9集
4.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
5. BBC纪录片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10. BBC纪录片《护齿真相》
11. BBC纪录片《酒的真相 》
25. 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70.闲谈美国大学tenure track制度:菲尔兹奖得主也曾挣扎
81.BMC子刊:50万人大型研究,喝任何咖啡都能降低肝病风险
83.专访理论物理学家内森·塞伯格:数学对终极物理学理论的导引
99. Netflix 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大爆发 》全6集
110. BBC纪录片《性格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 )
113. 2021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身体感受冷热、触觉的科学解释
114.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获奖
118. 联合二甲双胍,四类常见降糖疗法效果有何差别?ADA重磅发表“迄今最大最长”研究
121. 诺奖青睐的触觉研究是怎么做出来的?| Piezo封神之路(上)
123.专访丁奎岭:化学诺奖发错了吗?合成化学的下一个突破在哪里?
132. 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英语:瑞士人是如何彼此沟通交流的?
137. 马斯克脑机接口新进展:猴子用意念打“乒乓”游戏丨环球科学要闻
138. 人口出生率正式跌破1%,我们将面临现实版的“老鼠乐园”吗?
142. 恼人的唇疱疹又发作了……新发现揭示了它反复发病的机制
143. 《细胞》子刊:科学家首次实现胰腺导管类器官的体外建模
162. 时代变迁中的科学与科学家形象丨纪念霍金诞辰80周年
166. 哈佛研究表明:每天7克橄榄油,降低心脏病、癌症、痴呆症等风险
194. Nature人类行为:“坏事传千里”背后的归因偏误
196. 食药同源!首次证明,食物干预与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一样有效
197. 旷世杰作:世上最精美且技术难度最高的大理石雕塑竟出自他之手丨艺海拾真
198. BBC纪录片《艺术爱好者指南》(An Art Lovers' Guide (2017))
200. 该睡不睡,心脏遭罪!我国学者发现打破昼夜节律致心脏病的机制
204. 捏住老虎的后颈,它会不会像猫一样变乖?丨奇怪的动物知识
209. BBC纪录片《英伦四季》(The Great British Year )
221. 躺着减肥来了!真实世界研究:睡懒觉可减少卡路里摄入,有助于减肥
229. BlueAntMedia 纪录片《神奇动物的一天》全8集
234. Nature:直接“吃掉”塑料!华人科学家开发塑料降解新工艺,最快两天内完全分解
241. Nature子刊:咖啡续命!喝咖啡降低坏胆固醇,降低死亡风险
242. Nature热点综述 | 癌症的全身系统性免疫与治疗
249. 为什么李元芳、展昭、白玉堂,都有这个共同的“体制内职称”……
254. 美国成就美国,美国反对美国:《五月花号公约》四百年
255. 吃降压药、吃他汀的人,可以吃柚子吗?橘子、橙子呢?
256. 试管婴儿并不生于试管——胚胎何时起成为“人”?| 展卷
262. 忧伤!我国学者发现,新冠病毒会导致“蛋蛋”萎缩和损伤
264. 你身体里无处不在的DNA,有些可能是肿瘤细胞的邪恶计划
271. Nature子刊:喝鲜榨果汁降低免疫力?高果糖饮食损害免疫系统
272. 母系遗传关系是怎样鉴定的?| DNA亲子鉴定的科学原理
275. Science:重磅!高脂饮食伤肠道损菌群,促进心脏病
284. 心心相印的梦想,脑脑接口的真相:马斯克追求的“传心术”有可能实现吗?
288. Nature子刊:癌症在种族之间发病有何不同,中国人最易患哪种癌?
291. 美学者呼吁教改:科学哲学走进中学课堂,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298. 这位有诗人灵魂的女数学家,她每篇论文都值一个博士学位
302. 超大规模研究,个子高增加患癌风险,每高10cm,增加14%
304. 从超级计算机到量子计算机的飞跃,或将解开物理学中最神秘概念!
310. 科学怎样打败科学家:达尔文相信男优女劣,进化论却不相信
318. 50万国人研究证实:不好好刷牙,致癌!血管疾病也会增多!
321. Nature子刊:仅喝3个月酸奶,促进代谢健康,降低糖尿病风险
328. JAMA子刊:酒,无论喝多少,都会增加心脏病、高血压风险
329. 肥胖不仅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而且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