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落探访VOL.24 | 马背上的回族村落——东莲花村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引  言


2011年胡·藤井研究室设立后,世界聚落研究的重心转向中国。开启中国居住文化调查,足迹遍布广袤中国大地,调查形态千差万别的聚落。这些中国历史文化村镇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着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居住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中国聚落与民居调查系列,这些聚落兼具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地域文化本土性。在丰富的民居形态、顺应环境的建构方式、朴素的生存状态的表象下,隐藏着独特的空间结构、营建秩序与空间图式、族群共同的空间概念与文化,赋予了聚落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


· 东莲花村鸟瞰(图源:人民网)
坐落于大理洱海南部上川坝子,红河支流的米汤河畔,三面环水的东莲花村,是一个典型的回族聚落,也是其所在的巍山县聚居的18个回族自然村落之一。由于地处 “茶马古道”滇藏线云南境内普洱至大理的主干线上,东莲花村再在上世纪40年代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这不得不归功于东莲花一支重要的商业力量——回族马帮。
· 东莲花村地理位置(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马帮文化是在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所谓马帮,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运输队的称呼。马帮有群、伙、帮之说,一般以九匹骡马为一群,三群为一伙,全部骡马加在一起就是一队马骡运输队,称之为帮。“喜洲帮”、“鹤庆帮”以及巍山的“回回帮”是“茶马古道”上著名的云南大马帮。20世纪40年代,巍山规模较大的回族马帮有100多帮,骡马5000余匹,当时巍山回族村村都有马帮,东莲花马帮就是其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支。民国年间因云集的马帮带来经济的繁荣,让东莲花村有“小上海”之称。

东莲花村的回族居民按照《古兰经》教义,有一日五次做礼拜的习俗,女性的仪式场所多在家里卧室自己的礼拜床上,男性则通常需要走到清真寺中完成相应的功课,因此整个聚落以始建于清朝初年的东莲花清真寺为中心,各居住院落围绕它兴建分散开来。


· 东莲花村清真寺(图源: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位于东莲花村中的清真寺占地宽广宏伟,民居庭院深深,部分大户人家还修有碉楼,具有特色的三层及以上的碉楼有5座。村内有多处“一壁照两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和同春”、“走马转角楼”等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建筑院落从清至今,除了部分院落采用砖木结构外,多为土木结构,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有22院。其中以具有一碉、二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的马如骥大院最为有名。2008年10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价值更加得到公认和重视。

· 东莲花村认知地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与滇西北大理地区白族典型合院不同,东莲花村民居既受到汉式民居合院影响,也有着回族居民由于不同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带来的特征:

在选址上,回族不以阴阳风水为原则,无背山面水等要求,讲求实用为第一,注重水源,由于回族不流行棺木葬而是以白布包裹“归真”之人的丧葬习俗,村落选址通常位于平坦干燥之地,滇西回族聚居区域多分布在山体间的平坝中,也和他们这一居住环境选择的习惯有关。

· 居住环境(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在朝向上,穆斯林信众做礼拜的方向需要朝向天房“克尔白”,所以中国的回族民居多体现着“以西为尊”的布局观念,除非遇到地形条件等的制约,民居院落大门通常不向西开,家中长辈多居住于西侧房间,做礼拜面对的也是房间内的西墙。

具体在室内陈设上,多喜好悬挂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工艺镜、教历、“都阿”(通常挂于院落门楣或堂屋中央,以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书写的带有祈愿祝福、消灾免祸的书法对子)、与以“克尔白”、植物、山水等为主题的图画,禁止陈设具体人物或动物的图画及雕塑。

· 装饰和雕刻(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另外源于伊斯兰的教义,回族非常注重居住环境的干净整洁,故院内一般情况不设置厕所与牛羊圈,都将其修盖在大门外或后院中实现人畜分离,定期打扫保证卫生,并在家中燃香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同时保证用水做到净污分流,使饮用水源远离厕所、牲口圈等污秽之地。大理地区由于气候适宜,植物品类繁多,各民族素来喜好养花养草,回族院落中也多设置各式花池、花坛或者部分栽植盆栽,院内花木千姿百态,颜色艳丽,各自飘香,既美化了居住环境,同时也调节了院落微气候。

· 院内摆放盆栽(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东莲花村的民居建筑整体风格统一为滇西大理地区回民族典型建筑形式,当时川滇黔三省有名的马锅头:马如骥、马如骐、马如清马家三兄弟,由于财力雄厚,人丁兴旺,在村内竞相修建的院落也最具有代表性。

豪华宅院——马如骥大院

· 马如骥大院(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马如骥大院修建于1934年,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竣工,是东莲花村马氏三兄弟宅院中最为豪华精美的一座。其由民国时期的大马锅头马如骥以一碉、二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的设置采用“六合同春”的布局而建。

· 马如骥大院平面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主院落东西向宽24米,南北向长38米,加上一个宽12米,长16米的附属赶马人院落,占地1104平方米。大院吸收汉族合院式民居营建形式,与大理地区白族、彝族等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结合回族自身的宗教文化及使用特点修建完成,以它分工明确的院落布局,具有特色的建筑风格,精湛的木雕、绘画等装饰工艺等,远近闻名为乡亲们所称道,成为东莲花村回族民居院落群中的龙头老院。


· 马如骥大院内部(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锅头之家——马如清大院

· 马如清大院内部(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马如清大院修建于1945年,从占地面积来看,院落南北向最长74米,东西向最宽65米,总占地4312 平方米,是村中仅次于东莲花清真寺的地方,同时也是东莲花村中最大的一个民居院落。

· 马如清大院平面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大院南北布局,由主院落、赶马人居住院落与遛马院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马如清是三兄弟中的大哥,也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马锅头之一,以对马的喜爱出名,因此院落设置中除了对人居住使用的需要,也有对马匹训练、休息、饲养的考虑,仅用于马匹打滚休息与驯养的遛马院就达1500平方米,约占到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 马如清大院(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马如清大院供马锅头自己居住的宅院位于整个大院南侧,以东西向前院、 中院、后院三院布局的形式展开,并在院落角部设置碉楼,被称为“一门两碉通三院”,与位于大院西北侧的两层共计17间的马厩,通过中间的回马院串联起来布置。

· 院落角部设置碉楼(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商贾宅院——马如骐大院

· 马如骐大院(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马如骐大院修建完工于1945年,与马如骥大院和马如清大院距离稍远,位于东莲花村的东南处。院落整体平面相较于前两者也呈规整的南北向长方形布局,东西宽约25米,南北长约35米,占地875平方米。大院由上院、下院组成,整体布局类似云南石屏地区的“四马推车”型,主入口与马厩设置在下院,上院则主要为主人居住使用,上下院中间由一道照壁隔开,并在院落东南角部设置碉楼。

· 马如骐大院平面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马如骐大院(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东南角部碉楼(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虽然马如骐大院占地面积为马氏三兄弟中最小,但其紧凑合理的院落布局,精美的木刻雕饰、图画彩绘等建筑装饰与现在保存较完好的建筑结构,仍然展现着曾经的辉煌,同时也体现着东莲花村中建筑院落的多元文化融合。

· 彩绘与木刻雕饰(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大屋古院——张建清大院

· 张建清大院(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张建清大院建于1941年,位于东莲花村西北,东西宽约44米,南北长约48米,占地2112平方米是。1856年杜文秀起义失败,包括东莲花村在内的永建镇回族村寨被清政府围剿几乎无一幸免。直到1880 年(清光绪五年),迫于舆论压力,清政府招抚各地的幸存回民回归原籍,东莲花村仅有马氏老祖三人归籍落户又因只有一家回族无法居住,所以与张氏老祖“搭伙合屋”。

· 张建清大院平面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在东莲花村中,张、马为大姓,除了马氏三兄弟的宅院,张建清大院也规模较大并具有代表性。曾经的人丁兴旺造就了张建清大院为四个四合五天井式院落组合成一个大的四合五天井而成,现在由于改造修建新房留存老院落只有一半即两个四合五天井院落,建筑装饰较马氏三兄弟大院显得简单质朴。

· 简单质朴(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END


往期回顾

「建筑文化」

兔年新春・院士专访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下)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上)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建筑家」

建筑大师面对面|胡昂《大师之芒·日本现当代文化建筑巡礼》

建筑大师面对面|妹岛和世《建筑与环境》

建筑大师面对面|竹山圣《缺失的想象力》

建筑大师面对面|原广司《原广司×京都站》

建筑大师面对面|藤井明《从聚落到城市》

建筑大师面对面|山本理显《建筑创造未来》

建筑家妹岛和世VS胡昂对谈录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23 | 千年白族村——诺邓村
建筑家梦想的传承 | 纪念东京大学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五十年
聚落探访VOL.22 | 卡罗高原上巴塔库族曼「歇山屋顶住居群落」
聚落探访VOL.21 | 曼达拉山地上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20 | 也门境内顺应自然的「求心型聚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

聚落探访VOL.17 |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

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

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1972年·圣托里尼岛

穿越时空的探访——世界聚落研究50年

「庭园细见」

庭园细见VOL.21|日本室町时代的庭院美学转向

庭园细见VOL.20|中日庭园文化“异质”探寻

庭园细见VOL.19|高松·栗林公园
庭园细见VOL.18|京都·高台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7|京都·西芳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6|京都·大德寺瑞峯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15|京都·东福寺本坊庭园
庭园细见VOL.14|京都·无邻庵庭园
庭园细见VOL.13|京都·平安神宫神苑庭园
庭园细见VOL.12|冈山·后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1|水户·偕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0|金泽·兼六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9|京都·修学院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8|京都·桂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7|京都·南禅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6|京都·醍醐寺三宝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5|京都·银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4|京都·龙安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3|京都·鹿苑金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2|京都·天龙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宇治·平等院庭园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B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B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