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五 生活习俗(二)

2017-03-25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民居


民居就是民众居住的地方,是人们休养生息的住所。民居不仅能反映时代特征、经济状况,也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体现形式。原始人寻找洞穴居住,只是为了遮风避雨,防止野兽的侵袭。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演进,人们的居住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用极大的努力去营造一个最佳的生存环境,达到安居乐业的目的。


安居乐业是个奋斗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很不容易。它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受经济条件的困扰,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顺应规律、适应条件、量力而行,努力改变居住环境,使其变得越来越好。


村庄


村庄是众多的人聚居的地方,或同姓一村,或异姓一村,前者称“父子村子”,后者称“乱家百姓村子”。


一、村址选择


村庄是人们聚居的地方,自然条件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们尽量利用有利条件,回避不利条件。在居住地的选择方面,首先联想到一个词语那就是“风水”,虽然被堪舆家演化为一种玄学,但风和水确实是人们都关注的地理要素。所以保德县的村庄无论大小,基本都是依山傍水,背阴向阳。


依山,不仅可以避风,而且可节省建筑材料,比如直接在土山上挖个土窑洞即可居住。还可以“靠山吃山”,就近利用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们在生活中时刻都离不开水,饮食离不开水,洗涮离不开水,养殖离不开水,种植离不开水,所以村庄都选择在河流或大井泉附近。

背阴向阳即座北向南,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吸收充足的阳光。



周围有肥沃的土地,也是建村的先决条件,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土地,没有土地,便没有生活的依赖。保德地貌复杂,呈现梁峁沟塔之状。塔地既平缓,又耐旱,是最好的耕作土地,所以保德许多村子都建在塔地上,故有“七十二塔”之说。


此外,选村址,还要考虑交通便利,保证安全,风景优美的因素。


二、村庄命名


村庄命名,依据甚多。保德村庄命名主要形式有:


(1)以地理方位命名。如:东局(角)、西梁、南里、北山、前会、后村、下流碛等。


(2)以地形命名。如:阳塔、阳坡、墕头、山头、石洼、石塄、牙(崖)前塔、胶泥圪瘩、大黄坡、深沟等。


(3)以地物命名。如暖泉、麻堰、桥头、庙峁、枣林、桑园、杏岭、柳树沟、榆树里、杏岭、化(桦)树塔、青菅圪瘩、香草峁、铺房墕、芦子沟、故城等。


(4)以姓氏命名。如:梁家村、路家村、崔家甲、赵家庄、郝家里、秦家寨等。


(5)以姓氏加地形命名。如霍家梁、贾家峁、孙家沟、郝家塔、赵家山、冯家川、秦家河、王家岭、郭家滩、杨家湾、傅家圪台、张家圪坨、刘家畔等。


(6)以历史掌故命名。如:义门、花园、行宫墕、马蹄罕等。


(7)以吉祥寓意命名。如:太平沟、太平头、兴旺庄、旺塔、官居、榆铁(裕贴)等。


(8)以其它方式命名。如:炭峪沟、铁匠铺、见虎墕、石塘等。



三、村庄结构


村中的资产按所有制性质可划分为私有部分和共有部分。


私有部分包括居民住所及附属物。如:房屋窑洞、院子、畜圈、厕所以及房前房后的零星树木等。


墓地多建在村外,一般为某一户或某一家族所有,每一块墓地,最多可埋葬五辈,五辈以后则另选择墓地。


共有部分包括村委会办公室、配电室、学校、村办企业、作坊、戏台、寺庙、水源以及用水设施、道路等。


耕地、森林为集体所有,其它国土资源、矿产资源为国家所有。


村庄部局,以地形而定,由此而形成街道网络。



四、公众事务


村,既是一个人口合法聚居的地方,也是一个最基层的政权单位。


村行政机构,一直在党支部领导下工作,负责村中的一切行政事务。如,选举人民代表、组织生产、发包土地、管理教育、合作医疗、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民事纠纷、拥军优属、生活保障、公益事业以及上级政府安排的各项任务。


而村民的另一些公共事务,除村政治理外,更多的是靠村民互助来完成。这种互助是一种礼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互助性是保德农村的一大美德,一家有事,全村帮忙,一派和谐景象。


谁家起房盖屋,村人再忙也要抽空来帮几天工,不要说报酬,就连吃饭也回自己家里吃。



凡遇婚嫁丧葬等大事,村人更是全力以赴,义务帮忙,有的不请自到,指派什么营生干什么营生,而且尽职尽责,实心实意帮人家把事情办妥办好。对办事主家来说,帮忙的人越多越体面,有威望高的人帮忙更荣幸。


村中发生纠纷,往往由村中年龄大、威望高的人出面调解。调解人公道正派,一不向潘,二不向杨,他说的是放在桌面上的大道理。调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经过调解往往能化解矛盾,使当事人心服口服。


有村人得了卧床一类的病症,左邻右舍都要拿食物去探视,充分体现了友爱情结。

(续)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四  生活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二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九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一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九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