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父子关系:人世间最为复杂幽微的情感

译林 群学书院 2022-04-07




在中外文学史中,父子关系早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与平静慈爱温情脉脉的母子关系相比,父子关系则更显辽阔与深邃。在作品《通往父亲之路》中,著名作家叶兆言聚焦中国式父子关系,以其六十余载生命体验,首度直面、致敬和反思父辈。他想通过这样一部作品,让大家观照到自己所熟悉的或者是周围两代人的父子关系。


2022年3月12日下午,叶兆言携新书作客南京先锋书店,与《通往父亲之路》插图作者、文画人赵蘅女士,《乔家的儿女》原著作者、编剧未夕以及南京大学青年学者陆远,一起与读者共同讨论了这份有时近在眼前却又难以靠近,人世间最为复杂幽微的父子情感。



活动现场(摄影刘青)



《通往父亲之路》新书品读分享会回顾

文 | 焦亚坤等

来源 | 译林出版社

图 | 刘青等



叶兆言:《通往父亲之路》相当于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


《通往父亲之路》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很多报道都为这部小说贴上了“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标签。叶兆言在采访中也曾提及,这的确是一部关于“父子关系”的小说。但作为一名小说家,他创作的时候更多考虑的还是作品的叙事方式与读者的阅读体验。


叶兆言认为,写作者处理一个题材,如果从影视角度来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电视连续剧,用很多集来说一个故事,也就是一个长篇小说的体量;另一种则是电影,《通往父亲之路》就相当于一部电影,在两个小时之内把故事讲完,这样一个体量读者一个晚上就可以读完。



写作这部小说,他坦言道,一方面是为这本书以后的长篇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对80年代的美好回忆。“80年代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写的都是中篇。写这部中篇,有对自己青年时代开始写作时的一种很亲切的回忆。”


叶兆言(图片来源:译林)


那么,创作《通往父亲之路》的初衷又是什么?叶兆言说,他还是“希望能写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说一些不一样的话,写一些不一样的关系,我想得更多的还是‘不一样’这三个字。这是我作为写书人最初的愿望。


《通往父亲之路》讲述了一对父子的故事。主人公张左出生不久,父母即因情感不和分开,母亲再嫁父亲另娶,他自幼由外公魏仁与外婆抚养,其父张希夷是外公魏仁的得意弟子,二人虽无血亲但志趣相投,堪称精神上的父子。魏仁、张希夷、张左三代人,是父子或师徒,有恩亲,也有离合与疏近。时光流转,晚年的张希夷声名大噪,父子二人亦交往渐密。但通往父亲的道路太漫长,有时候走得越近,感觉越远。《通往父亲之路》所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书中插图,“外公魏仁教张左练习书法”(作者赵蘅)


阅读是带我们用最小的成本

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在主持人陆远看来,这本书讲的是近代中国100多年以来三代甚至四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叶老师选了一个非常私人化的视角,他从几代知识分子相互之间父子关系的角度,来把这样一个非常私密的情感从这样一个小的切口入手,来谈整个大的时代的变迁。”


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学者,陆远认为本书除了父子关系,还有一条线讲夫妻跟父子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张左的爸爸后来离婚了,妈妈也离婚了,后来两个人又再次有了婚姻,张左也离婚了。”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让他想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一个观点:中国人的主轴是父子轴,就是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要重要。


“叶老师启发了我们,阅读其实是带我们用最小的成本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你每读一个故事,可能你接触到的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叶兆言(右)与陆远(图片来源:译林


父母热爱的文学和母亲没有学成的艺术

都留在我的血液里头了


谈及此次为《通往父亲之路》做插图,赵蘅直陈与妈妈杨苡的鼓励离不开:“她说叶兆言是南京最好的作家,你一定要给他画。”做出决定后,赵蘅开始做功课:把书熟读,做了人物表,还做了笔记,做了分析。“南方的晒霉,那个年代的邮递员穿什么衣服,背什么包,我都经历过。包括全家福也有意思,因为我的儿子娶了美国太太,我有一个混血孙子。”与本书主人公接近的成长年代、相似的成长背景,也令赵蘅自然把握本书情感氛围,精准还原了时代场景,让插图更具历史感与真实感。


书中插图,“外婆指挥张左在屋顶晒霉”(作者:赵蘅)


赵蘅每年都要从北京赶回南京为母亲过生日,交稿时间临近的时候,恰逢母亲杨苡102岁的生日,母亲主动劝赵蘅别回来,“一定要把这个活好好完成,一定要言而有信”。参加这次活动,母亲也格外重视,“我母亲和姨妈是读者叶圣陶的寓言长大的,她说我们家和叶家这两代人应该就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赵蘅是著名翻译家赵瑞蕻、杨苡夫妇之女,与叶兆言均为文化世家出身。同为“名人之后”,二人却有着相异的心态。“像我这样一个人到哪儿都做孙子真的很尴尬,40多年写了很多东西,我个人一直最想摆脱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但这样的身份也让叶兆言“不太容易骄傲,确实很难得意和满足”。与叶兆言的烦恼不同,赵蘅则认为父母他们热爱的文学和母亲没有学成的艺术,都留在她的血液里头了,父亲赵瑞蕻毕业于西南联大,是名副其实的才子。但是在女儿赵蘅眼中,爸爸迂腐,天真,胆小,但他努力,永远坐在书桌前用功,是一个绝对的好爸爸,他特别爱孩子,还鼓励女儿写作。“我又在他们的鼓励下这么走,但是现在我走出了我自己。”

 

赵蘅在现场(图片来源:译林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父母

生命的延续更需要主动承担


年少不懂父爱深,懂时已成中年人。《通往父亲之路》也让同在南京的作家、编剧未夕(本名杨筱艳)触动颇深。去年未夕原著且担任编剧的电视剧《乔家的儿女》备受关注,里边一个极为自私不顾儿女的父亲乔祖望更是令很多观众恨得牙根发痒。未夕从写作者的角度提供了一个理解作品的思路,她认为乔祖望与《通往父亲之路》中的父亲张希夷二人,都是不想做父亲的人,张希夷就是一个永远的精神上的儿子。“对于他来说,可能通往父亲的道路是一个永远的死胡同。”为什么张希夷能够和他的岳父魏仁处得很好,甚至和继续素素的关系也很不错,本质上他是一个怕麻烦、不想承担的人。“就像乔祖望一样,他根本上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物,他自私自利,怕那种负担,儿女是你生命的延续这是没错,可是这是一个好重好重的担子。”


未夕在现场(图片来源:译林


未夕希望大家读这本书,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你很难想象父亲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很难想象他们恋爱、结婚的场景。可能在很多人的感觉当中我的父母生下来就是父母,他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年纪,生下来就是一家子。”她认为,不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会有完全不同的相处模式。


谈到与自己父亲的关系,未夕更为动容。因为父亲年轻时工作繁忙,常年出差,未夕与他关系非常隔膜,但是当父亲年老,俩人开始莫名地亲切起来,父亲为女儿出书骄傲,会用微信给她发信息,甚至会因为女儿没有及时告知自己是否回家而坐立不安。她深有感触地讲道:“什么叫中国式的父女关系、父子关系?有的时候那是一种不能言说的伤痛。”

 

分享会现场(图片来源:译林、刘青)


有趣的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还有一段佳话。《通往父亲之路》封面由青年设计师朱砂设计,而朱砂则是叶兆言老友朱新建之子,叶兆言第一本小说的封面是朱新建设计的,而他第一篇带插图的小说则是朱砂设计的。“这个封面很有意思,一个台阶,黑和白,通往父亲之路,你觉得你是想往上走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父子关系。”这些奇妙的相遇都凝聚在了这本小书中。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