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R.S.托马斯诗9首

英国 威尔士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R.S.托马斯(Ronald Stuart Thomas,1913-2000),威尔士诗坛泰斗,二十世纪最强硬,最纯洁,最持久的抒情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丰厚,多次获得各种诗歌奖项,包括女王诗歌金奖。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七十年代以前的诗作主要是关于威尔士的乡民与风光,历史与文化,以及他们自己做牧师的体验。从七十年代起诗人与“隐身上帝”的对话,探索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所以他又有当代最伟大的宗教诗人之称。其诗风与人一样孤傲,严谨洗练,硬朗不屈,在英诗坛独具一格。
1940年,托马斯与爱尔西结婚。她是一名很有才华的英格兰画家。临终前,他为她写下了这首诗,被公认为英语中最优美的抒情诗之一。这横跨半个世纪的爱情真是动人。从前我和你一样,是这样认为的。再次细读时,却感到一些理性和平静。那么,翻开诗去背后看一看。
他深爱着爱尔西吗?其实,托马斯和爱尔西从没有我们想象中那种深刻爱情。他们都是各自孤独的人,一个写诗,一个画画,相互陪伴并不多,也不似其他夫妇般交流。托马斯对感情始终保持冷静与克制,这源自家庭的影响。“我认为我不是个很钟情的人,”托马斯说,“我不是在一个富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我母亲惧怕感情。你也会继承这点的,是不是?我认为我的儿子(大学教师,现已退休)可能会认为他也是这样一种爱的受害者。我想让爱尔西多给他一些示范性的影响。”
可是,他们也走过五十年了对吗?事实上,多少夫妇都是如此相伴一生的。垂垂老矣,有另一半先逝去,痛哭到失去理智的人很少见。两个人相处一辈子那么长,舒适比深入更能持久。如果你深爱过一个人,就知道自己可以为对方做多大的让步。过犹不及,激情过后的平淡会让曾经深爱过的人感到巨大的落差。此后暴露出原本因为爱不自觉掩盖的本性,加上日常生活的琐碎,被打败的婚姻不计其数。细水才能长流。
爱太浓烈时就容易“绑架”对方的自由。反而像托马斯和爱尔西这样平淡无奇的婚姻,因为互不干扰而持久。某种程度上说,互不干扰也是一种舒适。像左手和右手般舒适自在的婚姻才会持久,持久本身就是一种深刻了。尽管,这一对左右手各自感到孤独。





苏 轼 论 诗 歌 创 作

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苏轼强调有感才写诗,鄙弃有意而为诗,他在《江行唱和集叙》中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诗歌是诗人生命体验的产物,只有当诗人“有不能自已”时才能摛管挥毫,闭门觅句固然已属下乘,为诗造情就更令人生厌。这一方面要求诗人向外丰富自己的见闻阅历,一方面向内体味咀嚼生活的真意,“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送参寥师》)。如果没有“观身卧云岭”的透悟,“阅世走人间”就可能流于走马观花,永远不能品味出生活中深永的“至味”,“阅世”并不必然带来体验,没有体验的诗则必然空泛浮浅。
与注重内在的体验相联系,艺术上苏轼提倡自然天成。要做到自然天成就得有使人无所顾忌的环境与心态。他讨厌禁锢诗人的外在框框,为此他批评了王安石“好使人同己”(《答张文潜县丞书》)的毛病。诗人自己也必须破除内心的禁忌和束缚,要有“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诗颂》)的气度。情感上力戒字雕句琢,“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在情感与艺术上都绝不牵强,抒情则“冲口出常言”,行文则“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答谢师民书》),这样就能达到“天工与清新”的创作佳境。
艺术趣味的单调与视野的狭窄,不可能成就苏轼这样的大家。苏轼的视野开阔且趣味广泛,他从上自《诗经》下至当代的诗人那儿吸取营养,其诗风的豪放飘逸似李白,体物入微似杜甫,畅发议论又近韩愈,冲淡高旷近于陶渊明。壮年他追求豪迈奔放,他在《王维吴道子画》一诗中说:“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他的诗歌创作恰似石苍舒的草书:“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石苍舒醉墨堂》)像李白一样,他也欣赏那种“兴酣落笔摇五岳”的创作方式,同样也激赏并追求那种豪迈奇纵的诗风。
素数晚年转而看重平淡悠远的韵味:“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周紫芝《竹坡诗话》)显然,他认为与“气象峥嵘,五色绚烂”相比,平淡是一种更成熟的艺术境界。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苏轼虽然肯定李、杜“英玮绝世”“凌跨百代”的雄才,但更向往魏晋那种“高风绝尘”的神韵,更喜欢“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评韩柳诗》)的趣味,因而他崇敬李、杜,但更仰慕陶渊明;佩服“豪放奇险”的韩退之,但更亲近“温丽靖深”的柳子厚(《评韩柳诗》)。平淡简素而又韵味无穷是他最推崇的艺术境界,而这种艺术境界的典范就是陶诗,所以他老来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晚年受尽人生的颠簸和政治的迫害,他需要在精神上实现对现实苦难的超越,陶渊明那种萧散冲旷的风姿、那份恬淡静穆的心境正是他所企盼的。



推荐阅读:

品特诗7首

洛尔娜·克罗齐诗8首

图维亚·鲁伯纳诗14首

叶莲娜·亨里霍芙娜·古罗诗10首

尤金·奥尼尔诗6首

扎加耶夫斯基诗10首

阿米亥诗歌15首

阿米亥诗33首

弗拉迪米尔·霍朗诗16首

米罗斯拉夫·霍卢布诗4首

伊希·沙切克诗4首

布劳提根《悉尼绿色大街的布鲁斯》

安妮·米开尔斯《双河湖》

安德拉德《白色上的白色》

穆罕默德·达维什诗30首

米洛斯拉夫·赫鲁伯诗14首

弗丽德里克·迈吕克诗7首

加瓦兹·加弗里诗3首

杰顿·凯尔门迪诗4首

纪伯伦《论孩子》

布罗茨基《我坐在窗前》

曼德尔施塔姆《哀歌》17首

聂鲁达《疑问集》

佩索阿诗5首

罗伯托·朱亚罗兹诗9首

本·琼森诗3首

里尔克论塞尚

里尔克《豹》

印度《阿达婆吠陀》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室利·奥罗宾多诗2首

里尔克《果园》

里尔克《时辰祈祷·修士生活》

奈瓦尔诗17首

夸西莫多抒情诗15首

米斯特拉尔诗15首

密茨凯维奇《歌谣·11首》

司各特《末代行吟诗人之歌·第一歌》

尼采诗15首

鲁文·达里奥《秋声》

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20首

拉马丁诗10首

夸齐莫多诗16首

卡尔内诗20首

叶芝诗14首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诗14首

华兹华斯诗17首

叶夫图申科诗17首

济慈诗20首

里尔克《预感》

里尔克《大火过后》

堀口大学诗3首

金子光晴诗3首

印度《梨俱吠陀》

金井直《木琴》

里尔克诗15首

里尔克诗14首

里尔克诗3首

里尔克礼赞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仲春辞国门 畏途横万里 越淮乘楚嶂 造江泛吴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