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西肖墙

李复兴 太原道 2020-02-09

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出生在西肖墙,一晃七十多年过去了!我眼看着就奔八了!回忆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西肖墙是以明晋王府宫城之西围墙而得名的。1958年开通府东街时将西肖墙街一分为二,上世纪末拓宽道路时将北段和上肖墙、北肖墙合并更名为三墙路,南段并入柳巷北路。现在就说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记忆中的西肖墙。

我记忆中西肖墙路东最南端是一号院,那是由南郊吴家堡人开的一家裁缝铺,可以说是前店后厂吧!前面是店铺,后面住家裁剪衣服,掌柜的姓吴人称吴裁缝,此人精明能干,买卖做的很好,1956年公私合营后就关张了。他们门口是一座很高的电线铁塔,塔下有一家卖炸豆腐丸子汤的,火上经常坐着一口大锅,锅內煮着一只鸡,冒着热腾腾的汽,非常诱人,除了炸豆腐丸子汤外还有缸炉烧饼,晚上他们休息后就有卖鸡蛋醪糟的小摊在这里卖夜宵。一号院的北边是通往天地坛四巷的一个小巷口,再往北就是二号院,那是三间门面的无线电修理店,据说解放前是党的地下联络点,后院不大,先后有王姓、秦姓和柴姓三家住过,秦姓家的女主人是红旗中学(后来叫45中)教数学的赵老师;王姓人家全家都在半导体厂上班,和我家关系很好,后来搬到桥西半导体厂的宿舍去了;老柴一家也搬到迎泽大街二轻局的宿舍,这个后院还有一个更小的院子,听说是市公安局的房子,从后门出去就是天地坛四巷。三号是一家姓刘的河北人开的裁缝铺,时间不长听说就搬到了上肖墙。四号院就是我家,最早就三家人,后来就六、七家了,因为我妈当过街道主任,所以那时街道组织大家学习、开会都是在我们院,我们还有一个小后院,墙外就是天地坛四巷。五号六号共三间门面房,我小时候分别是裁缝铺和钟表店,1967年由房地局改建成了平房,分配给居民居住。七号院解放前是日本人开的商店,解放后是晋中地区驻太原办事处。好像没有八号,九号也是裁缝铺,前店做生意后院住家,掌柜子姓李河北人,二老膝下只有一女,他们去世后由女儿继承。过了九号就是十一号大院了(我记得没有十号),大院的南院住的孟姓和李姓两家人,姓李的好像是九号裁缝铺掌柜的親戚还是徒弟;还有一家姓陶的上海人,专做霓虹灯,很会跳舞非常风流,当时在附近很有名;北院住户较多,东房住的是夏老师一家,他是一个小学校的后勤老师,老伴也是街道居委会的干部,家有一儿一女;北房从东向西是刘大爷家,他是河北人,在钟楼街一家布店当店员,他有三个女儿四个儿子,我的二女儿还在他家托管过几个月,所以我们两家关系很好;再过来就是市体校排球教练王指导家,他儿子和我二女儿是同学;还有曙光药店的一家;再过来就是张姓人家,他是市商业职工医院的书记,爱人在街道上当过小组长,他家孩子也多,两男三女,其中一个和我二女儿是同学又是发小;西房原来是临街的铺面房后来改为住房后 ,门就向院里开了,里面住着刘姓张姓两家,两家的女主人早己过世。紧挨着的十二号也是个大院,分前后两院,前院住着张姓裁缝师傅和郭姓两家,张家的一个孩子和我二女儿也是同学;后院住的人家很多,上房原来是张家,解放后老头去世,老太太改嫁王家也住在这里,一个孙子和我大女儿是小学同学,一个孙女和我二女儿是同学;还有大光明眼镜店的叶先生(上海人)非常精明,老婆能说会道很会来事;另一家姓李的是车辆合作社修车的师傅,是男子汉大丈夫的作派,脾气古怪,常年看不起老伴也不和老伴说话,他家孩子很多,三男三女,老伴从小家贫不识字但力气很大,他的三女儿和我的大女儿是同学。十二号院北边我记得好像解放前是一家银行,解放后是无线电厂。再往北就是十八号院了,这是个东西向长条形的院子,里面有岳姓(文水人)一家,车辆社姓孟的一家,还有就是王家,裁剪衣服手艺很好,老伴姓陈是个热心肠的人,孩子很多五男二女,二儿子和我是同事,在宿舍同一栋楼里住过好几年。再下来好像是20号院吧,我记得女主人姓蔚,男主人比她大好多岁,是人民银行的老干部,女主人后来在人民银行的幼儿园上了班。再往北就是东西向的府东街了。1958年府东街改造时把西肖墻从中间一分为二。

府东街以北西肖墙街路东从24号开始,这是山西机床厂的宿舍住着好多户人家。25号是个临街的小门面房,是姓石的北京人开的照像馆。26、27号是王氏兄弟开的车行,他们是代县人,家有老母,他的女儿现住东华门菜巿场附近,买菜时有时还会碰到她。28号是前店后院的李姓钟表店,他家孩子多,我记得他儿子好像和我还同学过。29号是个大杂院,住的好多家,只记得一个姓白的阿姨和我妈一起在街道居委会任职。30号是榆次人白姓兄弟经营的牙医诊所,(据说解放前是日本人开的),兄弟二人医术很好,两家人都是牙医 ,嫂子好像在山大一院,弟媳是南城区口腔医院的书记。30号就是西肖墙路东最北的院子了。

西肖墙路西最北的是经常关着黑大门的院子,据说是水利局。接下来的院子据说是国民党要人商震家的,解放后也成了居民大院。它的南面是居委会书记王大爷家,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只记得有一位姓左的阿姨在街道办的缝纫组上班,其它的记不得了!往南是一家自行车行,公私合营后就成了车辆合作社的一个门市部。再往南是一家粮店,那个时候粮食凭票供应,到过年的时候供应的品种较多,为能买的品种齐全经常排队的人很多,尤其是每年快到冬天的时候可以凭粗粮票买红薯,一斤粗粮票可以买到五斤红薯,这样排队的人就更多了!紧挨着粮店的也是一个居民院,我只记得院内有一个姓李的老太太,因为她曾经是反动会道门“一贯道”的点传师,所以经常要到居委会汇报思想,外出也要经过居委会批准。再往南就是商务印书馆,后来改成古旧书店。紧接着就是府东街。1958年府东街开通前这里有一家姓王的平遥人开的小商店,他的儿子和我是小学同学,还有一家木器厂,好像是42号院,后院非常大,所以街道上开会常在这里,我记得我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晚上跟大人去开会不小心还掉进了这个院子的一个大坑里呢!院里面也有我的同学。紧挨着的是一家洋铁铺,店主是姓赵的文水人,弟兄三个,老大老二经营店铺,老三上学。再往南还有裁缝铺和一个院子,里面也有我的同学。再往南也是裁缝铺,他家的女孩和我也是同学。这几个院子在1958年打通府东街时都被拆除了!剩下的几间房在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是我们的街道食堂。过了府东街往南是姓王的开的制旗店;还有一家做铁絲网的铺子,有一棵老槐树就是从这家人房子里长出来的,(就是现在柳北靠北的那棵老槐树);还有由姓石的北京人开的照像馆(他是25号照像馆主人的弟弟);这三个店铺后面是同一个大院子,我父亲的阎姓同学曾经住在这里,后来还住过杏花岭医院的魏大夫一家。接下来是50号,这也是一个很深的两进院,里面住的庞姓一大家人,他家专做治疗小孩儿受了惊吓而抽疯的良药“惊疯散”,据说传男不传女,他家人口很多,男主人也和我父亲是同学,还有刘姓和程姓人家,他们的孩子和我大女儿也是同学。接下来的51号院,现在柳北靠南的那棵非常有名的老槐树就长在这个院子里,这个院子也很深,也是前后两院,门口是一家洋铁铺,主人是姓赵的文水人,他老婆的姨姨是一位烈属刘老太太。再往南是52号院,我只记得房东姓韩,以前好像是做买卖的,是从外地搬迁回来的,其他几家不记得了。接下来的53号院,我小的时候前面的店铺是永乐园清真饭店,店老板姓尹,公私合营后就结业了,后院后来就成了住户,人家很多,其中祁阿姨也当过街道主任。54号也是个大院,住着好几户人家,其中贾阿姨也担任过居委会的干部,她老伴是乐仁堂中药店的,还有一家姓郝的平遥人,他家姑娘和我大女儿是同学,她们经常在一起玩耍,前面的店铺也是一家洋铁铺,主人是姓吴的文水人,他家孩子也很多。55号又是一个很深的院子,十几户人家 ,有姓任、姓赵、姓李、姓夏、姓段的等等,姓任的是民盟的,他老伴姓项是裕仁堂药店的会计,他的大女儿曾经和我是同学。58号是个大杂院,前院有个防空洞没有房子,后院很大住着十多户人家,有姓赵的,姓李的、姓付的、姓任的等等,还有一位在公交公司卖月票的,经常帮我的孩子买月票。再往南是62号,前店最早是车行,后院住家,有一户姓修的,刚解放时是新开路(现在的五一路)新开电影院(后来的五一电影院)的股东,他家孩子很多,他去世的早,好像是死于心脑血管病,他的一个男孩因误伤死于文革;这个院的前店后来是制旗社,后院姓李的有个女儿和我大女儿也是同学。紧挨着的也是前店后院,前店就是裕仁堂中药店,丸丹膏散样样俱全,后院曾经是伊斯兰教的礼拜堂,经常有虔诚的信徒来这里沐浴颂经做礼拜,后来也成了居民院。接下来就是柳巷饭店的后门,我小时候柳巷饭店叫杭州饭店,门前还有一眼井,据说曾经有人跳井被淹死,我们很害怕,后来饭店的门改在往楼儿底(现在的鼓楼街)拐弯的地方了。紧接着的是河北人刘掌柜开的保华车行和文水人梁张二人合开的二合成洋铁铺,公私合营后分别改成街道办的缝纫组和住家户。再南以前也是一家车行,(再再之前还做过日本人的梳头铺),公私合营后成了柳巷饭店的小店铺,后来就专门卖元宵,每年元宵节的前后几天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店里师傅们忙着滾元宵。柳巷饭店开了几十年,生意很好,那时的饼子五分钱一个,必须排队才能买到,甚至还要提前排队等候,尤其是那个凭粮票购粮的年代,因为供应的细粮很少,用粮票可以买到馒头,所以春节前总要排长长的队才能买到,而且大家都是拿着面袋买,一买就是几十个。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简直不能相信也不能理解了!

我从出生到离开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年,同它一起经历了它的历史变迁,以上就是凭我的记忆想到的关于西肖墻的一些往事,还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记忆

家在太原 |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张小苏:后花园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游园时代,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湖滨会堂,心中一段美丽的梦

家在太原 | 远去的水西关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杂院杂思

家在太原 | 太原地名中的园

家在太原 | 府西街,曾经瓦房满街

家在太原 |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

家在太原 |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

家在太原 |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村庄:富民路18号

家在太原 | “后小河”与七一礼堂

家在太原 |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

家在太原 | 细数太原“马地名”

家在太原 |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 

家在太原 | 三代迎泽桥,多少人和事

家在太原 | 太原的老旧书店

家在太原 | 迎泽湖畔少年宫,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家在太原 | 细说晋源那些新地名的历史源流

家在太原 |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家在太原 | “韶九巷”名称探源

家在太原 | 四拗村——武家庄

家在太原 | 义井村的回声

家在太原 | 往事如烟典膳所

家在太原 | 寻访姑姑庵

家在太原 | 冶峪,抹不去的乡愁

家在太原 | 拥抱梅山

家在太原 | 遥想侯家巷

家在太原 | 程家村,矿机宿舍区的前生今世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园子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馆子

家在太原 | 姑姑庵六号,我的童年回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宽银幕

家在太原 | 水西门外与镇水神兽

家在太原 | 桃园路杏林巷的排房往事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太原老电影院

家在太原 | 印象·南市街61号

家在太原 | 我看太原庙前地区之变迁

家在太原 | 儿时太原同学家与一座城市50年的记忆

家在太原 | 寻访西校尉营古关帝庙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认一力”

家在太原 | 新泽巷遐思

家在太原 | 寻觅三圣庵

家在太原 | 回忆三十年前的太原生活

家在太原 | 姑姑庵的大水管

家在太原 | 西缉虎营街上倒灰渣

家在太原 | 家住五拐巷的童年记忆

家在太原 | 难忘姑姑庵二十八号大院

家在太原 | 道不尽的馒头巷——掏大粪

家在太原 | 儿时的酱园巷

家在太原 | 盛满回忆的人民市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