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道》85 - 十波罗蜜多 (智慧 -(一)智慧的种类)
第三部分 三士道
第三章 上士道
第二节 十波罗蜜多
六、智慧波罗蜜多
智慧的本质是对观察对象的鉴别能力和对善恶的分辨能力。就是分辨观察对象的黑白、善恶等等的能力。可以分为:胜义谛智慧、世俗谛智慧、利益众生智慧。
(一)智慧的种类
1. 胜义谛智慧
胜义谛智慧讲的是空性,就是缘起性空,是万法万物本质上的实性、本性。
对于缘起性空,各派的见解不一样,格鲁派持中观见,依据的是龙树菩萨的龙树六论。释迦牟尼佛曾经三转法轮,龙树六论出自于二转无相法轮。
龙树菩萨又称为龙猛,在佛教史上,是公认的登地菩萨,佛陀在《楞伽经》中曾经对龙树菩萨有过授记:
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
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
意思是说,在当时印度的南方碑达国,将来会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龙猛,在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内部产生争论时,他会站出来弘扬大乘中观正见,破除有边无边,诠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在其他的很多经典,比如《大鼓经》、《大云经》、《文殊根本续》等大乘经典和密续中,对龙猛菩萨也都有明确的授记,有些说他是一地菩萨,有些说是七地菩萨,有些说他成了佛。藏传佛教中,龙树菩萨被喻为“二胜六庄严”之一;在汉传佛教中,龙树菩萨被八大宗派奉为开山始祖,就是常说的八宗共祖。这样的大菩萨、圣者,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承认的,跟随龙树菩萨的教法来学修更是不会错。
龙树菩萨有五大弟子,由于根器不同,理解不同,对中观就有了不同的见解,慢慢地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比较著名的有两派,就是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对佛陀的缘起性空理解得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中观应成派,格鲁派就是持应成派中观见。
当时的印度佛教有四大教派,藏传佛教也有四大教派,这些教派在方便法门上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在正见上有高低。
正见不同不是指见解上有错误,而是说对佛陀缘起性空正见的认识是不是究竟、圆满。比如说,如果证悟了唯识派的正见,可以去除很多烦恼,但不能消除所有的烦恼。同样,证悟了中观自续派的正见,也只能去除大部分烦恼。所以,唯识派和中观自续派的正见都是不究竟的,但不能说是错误的正见。但是,如果证悟了中观应成派的正见,就可以破掉一切烦恼。所以,中观应成派的正见是最究竟、圆满的。
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中,格鲁派是中观应成派,用中观的见解解释空性;宁玛派讲的是大圆满,讲的也是空性;噶举派的正见是大手印,也是讲空性。虽然都是讲空性,但是讲法和角度不同,从人无我和从法无我的角度讲的空性是不一样的。
宗喀巴大师的著作中,对龙树六论和《入中论》的解释有厚厚的两大本,从任何角度来讲,对空性的讲解都非常完整、全面。藏区以前出现了很多派别,大的派别有宁玛、噶举、噶当、萨迦等等,小的派别就是热罗派、施身派等,出现了十八个小派。宗喀巴大师创立了格鲁派以后,再没有出现任何的派别,为什么呢,因为宗喀巴大师将其他各派最清净的传承、最精华的法门全部融入了格鲁派。比如,格鲁派的大手印、密集金刚来自噶举派,五部大论的辩经、三士道等法门来自于噶当派,胜乐金刚、十三金法等来自萨迦派,马头明王等来自宁玛派,大威德金刚是热罗瑜师的传承,大金刚手金刚传承自罗哲大师,施身法来自于玛吉拉准,息觉法来自帕当巴大师。所有各派最优秀的法门,全部融入在格鲁派中。所以,在胜义谛智慧,也就是缘起性空正见上,可以说,格鲁派的中观正见里,已经圆融了其他各派的正见,格鲁派的胜义谛智慧正见是最殊胜的,是最究竟、圆满的。
2. 世俗谛智慧
世俗谛智慧讲的是五明大法、十明大法这些智慧。比如说医学、工艺学、科学、哲学等等,这些都是世俗谛智慧。
要成佛,就要学习所有的知识,学的东西越多,越有利度化众生。
3. 利众生的智慧
利益众生的智慧是教授众生在今生和来世,积福报、行善断恶、消业障等等的方法,以及为众生服务、做事的智慧。
总的来讲,智慧波罗蜜多包括这三种智慧。
智慧非常非常重要,做任何事都需要智慧,有智慧做事才能成功。没智慧不只是很难成功,在做事的方式方法上也很难让众生欢喜。
《智慧百论》中说:
可见不可见功德,产生根源是智慧,
为了修出二功德,掌握智慧不可少。
成功不成功的根源就是智慧,想成就何种功德,能不能得以达成,靠的就是智慧。
往期连载:
造者和教法殊胜
道的根本是亲近上师
《三士道》9 - 亲近上师(供养侍奉功德-下/虔诚信敬功德-上)
《三士道》10 - 亲近上师(虔诚信敬功德-下/塑造上师像功德/思念祈请功德)
《三士道》11 - 亲近上师(当佛礼敬功德)/不敬上师的罪业(身罪业/语罪业-上)
《三士道》12 - 不敬上师的罪业(语罪业-下/意罪业-上)
亲近上师后如何修学
《三士道》21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可贵性/得到暇满人身的条件)
《三士道》22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珍惜暇满人身)
下士道
《三士道》24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一)人必定会死)
《三士道》25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都帮不上)
《三士道》26 - 人生无常(临终之相的差别/如何成就人生无常观)
《三士道》27 - 三恶道苦(堕三恶道的理由/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上)
《三士道》28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下)
《三士道》29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二)饿鬼道的苦(三)畜生道的苦)
《三士道》38 - 因果(十业道-如何消除业障;八福德人生;下士道总结)
中士道
《三士道》41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下/(二)八苦-上)
《三士道》43 - 苦谛(认识苦 -(三)三苦/(四)阿修罗道的苦)
《三士道》45 - 集谛(烦恼 -性质/危害/(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上)
《三士道》46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中)
《三士道》47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下)
《三士道》48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上)
《三士道》49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中)
《三士道》50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下)
《三士道》51 - 集谛(烦恼 -(四)根源/(五)生起的因缘/(六)过患)
《三士道》52 - 集谛(业/死 -(一)死缘/(二)业的触发/(三)死亡前后的注意事项)
《三士道》55 - 道谛(总述-(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道/(五)无学道)
《三士道》60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下/(三)智慧)
《三士道》61 - 灭谛(解脱-(一)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 /(三)无住涅槃)
上士道
《三士道》62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一)~(三))
《三士道》63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四)~(九))
《三士道》64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70)
《三士道》65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71~120)
《三士道》66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21~150)
《三士道》67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51~180)
《三士道》68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81~200)
《三士道》69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201~221)
《三士道》70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1)
《三士道》71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2,3)
《三士道》72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4)
《三士道》73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5,6,7(上))
《三士道》74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7(下))
《三士道》75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二)自他交换发菩提心 -1)
《三士道》76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二)自他交换发菩提心 -2)
三士道(下) 目录: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
三士道是终生的修行,事部班之前最起码要看三遍,读三遍,对菩提道次第有一个印象,以后慢慢读得越多越会深入。三士道不仅仅是加行班,事部班时还是要读,到了般若班还是要读,到了密宗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还是要读,是终生的修行。
以上摘自阿旺嘉措金刚上师《法海宝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