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转债市场结构分析

蒋飞 贺昕煜 蒋飞宏观研究 2023-09-13


核心观点

银行类可转债是基金主要持仓品种。因为可转债“股债双重性”的特点,基金青睐配置该类品种,尤其是“固收+”基金。基金公司持仓可转债从2020年一季度的1078.85亿元增加至2022年四季度2899.05亿元,规模超过一倍。其中银行可转债占据主流,基金持仓市值前十中,有九只银行可转债。并且这些可转债偏平衡,不具有较强的股性。


按行业将可转债进行分类,前三大分别是银行业,科技业和化工业。在27个行业中,科技行业(计算机、通信、电子和国防军工)是中国可转债市场中发行数量最大的行业。截止2023年3月初,计算机行业、通信行业和电子行业发行的可转债分别占科技行业可转债总规模的20.73%,8.05%和63.25%。科技行业可转债的转股溢价率相对较高,平均转股溢价率为51.26%,高于全市场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43.27%。银行业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为21.24%,化工业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为39.91%,均低于全市场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而在年初,银行转股溢价率高于全市场,而科技转股溢价率低于全市场。


按转股溢价率将可转债分类为股性、债性和平衡性。转股溢价率可以衡量可转债的债性和股性,转股溢价率越高,债性越强,反之则股性越强。转股溢价率等于转债价格/转股价值-1。根据可转债市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和上证指数的关系,当股市下跌时,可转债溢价率升高,债性变强,当股市上涨时,可转债溢价率下降,股性变强。3月17日偏债型和偏股型可转债数量均为120只,均占总量25.1%;剩余的平衡性可转债数量为238只,占总量的49.8%,几乎占到一半。

1

 可转债基金持仓

在之前的报告中,我们提到,因为可转债“股债双重性”的特点,受到基金投资的青睐,尤其是“固收+”基金。基金公司持仓可转债从2020年一季度的1078.85亿元增加至2022年四季度2899.05亿元。2022年四季度,“固收+”基金(偏债混合和二级债基)持有可转债1706.19亿元,占净值比11.44%。可以看到,在四季度,“固收+”基金持仓可转债和占比均显著上升。

从基金持有市值来看,金融、银行可转债占据主流。基金持仓市值前十中,有九只银行可转债,包括已经退市的光大转债。基金持仓市值最多的可转债是浦发转债,合计180亿元,占该债券存量的34.41%,持有基金数量393家。从债券风格来看,基金持有市值前十可转债都是平衡型或偏债型。3月17日,基金持仓市值前十可转债平均价格111.92,平底溢价率-15.03%,风格趋向平衡。

从基金持有数量来看,仍以银行为主,但也出现了信息技术和农林行业转债。基金持有数量最多的是兴业转债,共549家基金持有,合计139亿,占该债券存量的27.38%。持仓基金数量前十中出现3只非金融银行业可转债,分别是养殖业的温氏转债、农业科技的通22转债和信息技术的隆22转债。3月17日,基金持仓数量前十的可转债平均价格115.12,平底溢价率-8.27%,风格也趋向平衡。

从基金持有量占存量比来看,主要分布在工业、信息技术和材料,前十中没有银行业可转债。基金持有量占存量比最高的是起帆转债,占比达到77.37%,合计市值10.97亿,共117家基金持有。从风格来看,基金持有量占比前十的可转债中有6只偏股型,包括已经退市的拓尔转债,4只平衡型,没有偏债型可转债。3月17日,基金持有量占比前十可转债平均价格167.44,平底溢价率46.36%,风格更趋向股性。

我们以基金持有数量、基金持仓市值和基金持仓占债券余额比例为标准来筛选基金重仓可转债。第一,筛选出持有该债的基金数量超过100家的可转债。第二,筛选出基金持仓市值超过10亿元的可转债。第三,按照基金持仓数量占债券余额比来排序得出2022年每个季度的基金前十重仓可转债,并按照基金持仓市值为权重,加权平均计算指数。

可以看到,在上半年,基金重仓可转债指数、可转债指数和沪深300指数较为接近。2022年三季度,股市下行,但是利率下调,债券价格上涨,可转债有债性托底,可转债指数均强于股市。基金重仓可转债指数和可转债走势基本接近,基金重仓可转债的波动更小一些。2022年全年来看,基金重仓可转债指数和可转债指数基本接近,优于沪深300走势。

2

可转债行业分类

以目前存续的可转债发债企业按行业划分,在27个行业中,科技行业(计算机、通信、电子和国防军工)是中国可转债市场中发行数量最大的行业。截止2023年3月初,该行业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数量为76个,占全部该行业上市公司数量的7.5%;其规模达到了636.37亿元人民币,占该行业全部该上市公司市值的0.42%。其中利率水平相对较高,截至2022年底,科技行业可转债的平均票面利率为3.99%,高于全市场可转债的平均票面利率3.56%。但细分来看科技行业可转债的转股溢价率相对较高。截止2023年2月,平均转股溢价率为51.26%,高于全市场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43.27%。计算机行业、通信行业和电子行业发行的可转债分别占科技行业可转债总规模的20.73%,8.05%和63.25%。

我们选取成交活跃度靠前的19家可转债作为行业代表,跟踪测算该行业的正股指数和可转债指数。

我们发现疫情发生以来,科技行业正股指数与股票行业指数走势较为一致,说明科技行业主要公司都发行了可转债。但分析行业可转债指数和正股指数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分化。当正股指数下跌时,可转债指数具有一定的上涨趋势;当正股指数上涨时,可转债指数反而呈现上涨趋势。

银行业发债余额最大,虽然只有存续19支可转债,但却达到2920.55亿元,平均单支可转债的金额为153.71亿元。银行业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9只,占该行业上市公司数量的42%,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银行业可转债的平均票面利率为3.41%,低于全市场可转债的平均票面利率3.56%。同时银行业可转债的转股溢价率相对较低。截至2023年2月底,银行业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为33.38%,低于全市场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43.27%。

我们通过计算出银行业正股指数来和申万行业指数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数据的起伏波动是大致相同的,从2020年开始银行业的市场波动状况并没有明显的高涨或者回落。银行可转债指数与正股指数也整体表现出反向关系,直到2023年以来两者走势几乎一致。

基础化工行业发债50只债券,债券余额为469.44亿元,平均单支可转债的金额为9.38亿元。基础化工行业发债上市公司数量占该行业的12.7%。截至2023年2月底,化工业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为39.91%,低于全市场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43.27%。


化工行业无论是正股还是转债指数都与股票行业指数走势较为接近,也就只有2023年以来发生轻微背离。与银行可转债指数走势一样,化工可转债指数整体呈现下跌趋势。

3

可转债风格分类

转股溢价率可以衡量可转债的债性和股性,转股溢价率越高,债性越强,反之则股性越强。转股溢价率等于转债价格/转股价值-1。根据可转债市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和上证指数的关系,当股市下跌时,可转债溢价率升高,债性变强,当股市上涨时,可转债溢价率下降,股性变强。2023以来,转股溢价率先跌后涨,说明可转债市场先是随着股市上涨而股性增强,股市回落后债性增强。3月17日,可转债市场平均转股溢价率44.72%,处在历史高位,偏向于债性。

市场上以平底溢价率为标准将可转债分为平衡、偏股、偏债三类。与转股溢价率相似,平底溢价率 等于转股价值/纯债价值-1。平底溢价率越高,转股价值越高于纯债价值,说明其股性越强,反之则债性越强。一般而言,平底溢价率大于等于20视为偏股型可转债,平底溢价率小于等于-20视为偏债型可转债,介于之间则为平衡型可转债。一只可转债的风格在不同时期也会产生变化,我们以2023年3月17日的平底溢价率为准来分析市场上的可转债风格。

3月17日,市场上一共有120只偏债型可转债,占总量25.1%,不过从规模而言,偏债型可转债债券余额合计3469.6亿元,占可转债市场的42.5%。偏债可转债平均转股溢价率86.19%,平均平底溢价率-36.44%,平均价格111.23。偏债型可转债集中度较高,债券余额前30只偏债可转债占偏债可转债规模的80.7%。偏债可转债债券余额前5只都是银行业,且债券规模较大,均超过100亿元。

市场上一共有120只偏股型可转债,占总量25.1%,不过偏股型可转债规模较小,债券余额合计790.6亿元,占可转债市场的9.7%。偏债可转债平均转股溢价率24.41%,平均平底溢价率61.24%,平均价格182.94。偏债型可转债集中度较低,债券余额前30只偏债可转债占偏债可转债规模的59.4%。偏债可转债以材料和工业为主,材料31只,工业29只,占偏股可转债数量的一半。

平衡型可转债在可转债市场中数量最多,一共有238只,占总量的49.8%,债券余额规模3922.5亿元,占可转债市场的47.8%。平衡型可转债平均转股溢价率33.99%,平均平底溢价率-0.74%,平均价格124.65。平衡型可转债的行业分布较为广泛,以工业、材料、信息技术为主,不过在前5只规模最大的平衡性可转债中有3只银行可转债,且规模也都超过100亿元。

综合来看,从数量角度,可转债市场以平衡型为主,从规模角度,可转债市场以平衡性和偏债型为主。偏债型可转债的转债价值较高,而偏股型可转债的转股价值,平衡型可转债介于两者之间。从剩余年限来看,偏股型的剩余年限较长,其平均久期也略长。从策略而言,一旦转股价值较高,可转债持有者就可以转股获利,不再持有债券,这也是偏股型可转债规模较小的原因之一。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利率下降不及预期;信用违约增加;股市波动加剧。

可转债市场结构分析——固定收益研究报告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3月22日报告发布机构: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分析师:

蒋飞

S1070521080001  jiangfei@cgws.com 

贺昕煜(研究助理)

S1070122050027  hexinyu@cgws.com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

二季度或再降准一次——2022年4月央行降准点评

【长城宏观】针对个人养老金问题该出手了——“个人养老金”点评

【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评【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

【长城宏观】忘掉数据回落,警惕需求反扑——美国7月通胀数据点评【长城宏观】欧央行展现强硬“鹰派”态度,欧美或将持续加息——欧央行7月会议纪要点评疫情扩散,PMI进一步回落——11月PMI点评

物价降速加快,加息仍有空间——美国11月通胀数据点评

 开年收入增速下降,支出强度仍在——1-2月财政数据点评如约而至——降准点评 欧央行顶住压力,再度加息50bp三驾马车复苏节奏快慢不一——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环比仍较高,二次通胀趋势明显——美国2 月通胀数据点评

社融结构初步改善,居民信贷难言回暖——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通缩未走,通胀未至——2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1-2月外贸数据点评务实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点评

出口订单意外反弹,带动生产提速——2月PMI点评

美国下半年通胀反弹风险加剧——美国1月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总量创新高,但社融结构仍待改善——1月金融数据点评
消费修复初步确认——1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欧央行强硬加息——欧央行1月加息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内需修复第一步——1月PMI点评

年度小结和2023年看点——12月财政数据点评

防疫政策优化,消费快速复苏——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仍需坚持走完加息路程——美国12月通胀数据点评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12月外贸数据点评

通缩趋势仍在延续——12月通胀数据点评

抗通缩仍是主旋律——12月金融数据点评

差别化房贷政策继续加码,降息周期延续——1月房地产政策点评

美国制造业PMI指数继续下行——美欧12月PMI点评

美联储或将继续加息至5.5%——美联储12月会议纪要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周报、月报、季度报

【长城宏观】人民币汇率料将兑现我们预期——20220425【长城宏观】八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原油指数暴跌,大类资产指数创年内新高——20230320周报
硅谷银行破产,美国经济风险显现——20230313周报
三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三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GDP跟踪指数持续回升——20230213周报
二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或在5.5%以上——20230116周报元旦假期出行迎来修复——20230103周报
一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专题报告

【长城宏观】短期利率的再思考——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湖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再议十年期国债利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河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3年可转债市场或迎来良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川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M2/GDP的新形势:或将持续上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季度出口为何快速下滑?——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如何看待IMF下调中国中期GDP增速?——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美国失业率为何再创新低?——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会持续走高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天津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2年度总结——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