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城宏观】针对个人养老金问题该出手了——“个人养老金”点评

长城宏观团队 蒋飞宏观研究 2022-06-08

核心观点

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个人养老金顶层制度正式落地,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全面开启。

在《意见》正式落地之前,中央已经多次开会进行了相关文件审议和部署。例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将规范其发展;2021年12月17日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对广受期待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进行审议通过;另外,长城证券宏观组也曾在二季度宏观经济报告《美国加息提速,海外风险加剧》中预计《意见》将于二季度加速落地,养老储蓄试点或将启动,且大概率按照税收优惠的方式设计养老金账户制。目前从《意见》已公布信息来看与我们的预测基本一致。

通过《意见》可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另外,个人养老金并非是强制缴纳的,而是个人自愿参加的;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完全积累,且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

另外,《意见》中提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要加强指导和协调,结合实际分步实施,选择部分城市先试行1年,再逐步推开。对于此,我们认为,选择部分城市先进行试行符合中央对重大决策“先试点再全面”的一贯作风,而且目前从《意见》公布的内容来看,中央只是提纲挈领般先给出总体实施纲要,并没有像当时市场预期那样出台太多细节;预计在试行1年之后,中央将根据部分试点城市的具体效果来制定后续更适合国情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具体方针。另外,我们预计试点可能为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江苏等人口老龄化率相对较高的地区城市。


《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解读

4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个人养老金顶层制度正式落地,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全面开启。

《意见》指出,个人养老金的特点为本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并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个人养老金发挥了养老保险的补充功能,对协调发展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有着重要作用。《意见》还提到,国家将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且参与个人养老金运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由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确定。

在《意见》正式落地之前,中央已经多次开会进行了相关文件审议和部署。例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将规范其发展;2021年12月17日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对广受期待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进行审议通过;另外,长城证券宏观组也曾在二季度宏观经济报告《美国加息提速,海外风险加剧》中预计《意见》将于二季度加速落地,养老储蓄试点或将启动,且大概率按照税收优惠的方式设计养老金账户制。目前从《意见》已公布信息来看与我们的预测基本一致。

对于“个人养老金”的正式落地,我们认为,市场有以下关注和需要理清的点,长城证券宏观团队也进行对应解读:

1、什么是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

养老保障体系包含“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这一部分养老金是国家强制实行的,采取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形式筹集资金,为劳动者支付退休金,以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二支柱为补充养老基金,主要形式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这是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为其员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则是个人养老金。

当前,由于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一枝独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发展缓慢,覆盖面相对较小,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迫在眉睫。我国养老金第一支柱经过多年发展,覆盖较广,目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第二支柱方面,据统计,当前职业年金大约覆盖5000万人,企业年金覆盖2800万人左右,总覆盖人群仅有七八千万人;第三支柱刚刚落地,处于起步阶段。

2、当前国家为什么要实施“个人养老金”,使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落地?

首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在全国人口中占比18.70%,与2010年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5.44个百分点,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可见,未来我国人口将持续面临长期不均衡发展的压力。

其次,2019年,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报告指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在不断提升,如果不考虑财政补助,即在“小口径”情况下,当期结余于2019年就已经为负值;即使在“大口径”(考虑适当财政补助)下,2019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4.26万亿元,此后持续增长,到2027年达到峰值,然后开始迅速下降,最终在2035年也将耗尽累计结余。

可以看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充实养老的“钱袋子”使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央和政府近年来的长期养老战略目标和亟待解决的难题。而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金的落地,可以在基本养老保险上对当前养老问题给予极大支持。

3、哪些人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缴纳方式等具体细节是什么?

通过《意见》可知,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截止到2020年,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4.56亿人和5.42亿人,总人数将近10亿人,由此表明可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人口基数较广。

另外,个人养老金并非是强制缴纳的,而是个人自愿参加的。个人养老金实行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本人承担,完全积累,参加人通过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养老金账户,且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

4、给市场带来哪些利好?

4月21日,证监会召开机构投资者座谈会,提出要“围绕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从战略规划上重视权益投资,不断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实施长周期考核,促进强化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4月23日,经济日报刊文,指出“积累养老资产是长期投资”;“在我国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过程中,鼓励个人有效积累养老金有助于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资金来源,实现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可以看到,个人养老金的落地不仅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同时对资本市场也是巨大利好,由于个人养老金主要面向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投资需求,追求长期的绝对收益,对安全性和稳健性要求较高。当然,个人养老金的大力发展,也将带动长期增量资金配置权益产品。

5、《意见》中提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要加强指导和协调,结合实际分步实施,选择部分城市先试行1年,再逐步推开。

对于此,我们认为,选择部分城市先进行试行符合中央对重大决策“先试点再全面”的一贯作风,而且目前从《意见》公布的内容来看,中央只是提纲挈领般先给出总体实施纲要,并没有像当时市场预期那样出台太多细节;预计在试行1年之后,中央将根据部分试点城市的具体效果来制定后续更适合国情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具体方针。另外,我们预计试点可能为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江苏等人口老龄化率相对较高的地区城市。


风险提示 


缘政治问题不及预期;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养老金改革不及预期;疫情突发。


 


证券研究报告:
针对个人养老金问题该出手了——“个人养老金”点评
对外发布时间:
2022年4月25日
报告发布机构: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蒋飞 S1070521080001  jiangfei@cgws.com,
李相龙 S1070522040001  lxlong@cgws.com.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

二季度或再降准一次——2022年4月央行降准点评

增速下降的收入、加快的支出——一季度财政数据点评疫情冲击经济,期待地产回升——一季度经济数据点评
通胀创新高,美联储委员强化紧缩预期——美联储5月FOMC会议前瞻二季度或再降准一次——2022年4月央行降准点评实现双循环下新发展格局的抓手——《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点评欧美通胀继续上行,加快货币紧缩步伐——欧美3月份通胀数据点评疫情扰动,四月出口仍不乐观——3月份外贸数据点评信贷扩张效果仍待观察——3月份金融数据点评需求冷、成本热,物价暂稳——3月份通胀数据点评俄乌冲突导致新出口订单增速放缓——美国3月PMI点评俄乌冲突导致欧洲PMI回落——欧洲3月PMI点评疫情反扑,制造业再次收缩——3月PMI点评
财政收支高增,卖地收入仍降——1-2月财政数据点评
美联储加息周期正式开启——美国3月份加息点评就地过年再发力,政策仍需再加码——1-2 月份经济数据点评
降息政策可期——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通胀处低位,政策仍不变——2 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俄乌战争或影响进出口——1-2 月份进出口数据点评
美国PMI或将受俄乌战争拖累——美国2月份PMI点评工业企业进入去库存阶段——1 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超预期但结构有待优化 ——1 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美联储三月加息即将落地——1月份议息会议点评国企改革:阶段性目标实现——“国企公司制改革成功”点评
从薇娅逃税被罚探索征税变革——金税四期上线点评
实质降息第一步——12月份经济数据点评信用增速暂时性回升——1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PPI同比顶部确立——12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点评
降息周期开启——降息点评托而不举,期待改革——12月政治局会议和降准点评货币政策可适度加码——10月份经济数据点评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点评
社融增速难以回升——10月份金融数据点评或已见顶的剪刀差——10月份通胀数据点评保持韧性的出口,新高的贸易顺差——10月份外贸数据点评
调控政策或有微调——9月份经济数据点评

国企改革:阶段性目标实现
币增速未如期反弹——9月份金融数据点评出口增速上升,贸易顺差继续扩大——9月份外贸数据点评
PMI指数进入较快下降通道——9月份PMI点评
央行积极应对房地产风险——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点评
“涨”的压力依然很大——8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外需+疫情促出口反弹——8月份外贸数据点评财政空间正在“跨周期调节“——7月份财政数据点评明年初M1同比或负增长——7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经济如期放缓——7月份经济数据点评



周报、月报、季度报


人民币汇率料将兑现我们预期——20220425周报美国消费增速向正常水平回归——20220418周报疫情影响超预期,政策放松再加码——20220411周报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继续缩窄——20220328周报金融委释放政策放松信号——20220321周报
稳增长需地产、货币政策发力——20220314周报
今年赤字率目标低于我们预期——20220307周报
欧美利率或快速上扬——20220221周报大类资产配置月报——二月月报预计今年或降息程度较大——20220124周报
基建投资启动了吗?——20220117周报美十年期利率年中或升破2.5%——20220110周报
中美经济或相向而行——一季度宏观经济报告信用收缩压力加大 ——20211227周报四季度GDP增速或低于4%——20211218周报在稳定的基础上搞改革——20211213周报
中央或定调明年改革突破点——12月份宏观经济报告
黄金价格或创新高——20211115周报降准条件或已具备——20211108周报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底或到2%——20211025周报
美国高通胀和中国房地产新动向——20211018周报
全球流动性预计进一步收紧——20211011周报
风险集中释放,系统风险可控——四季度宏观经济报告
预计8月份GDP增速跌破6%——20210917周报基建发力通胀难消——20210913 周报
对美股上涨仍持乐观态度——20210906 周报
市场突变缘起疫情美联储9月缩表概率不高——长城宏观20210816周报
年底前美国经济保持高景气——长城宏观20210809周报


专题报告


近期日元为何快速贬值?——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美国加息提速,海外风险加剧——二季度宏观经济报告市场的信心来自于改革的决心—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
德国“债务刹车”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借鉴
如何理解当前社融增速?
俄罗斯受经济制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
任务重、压力大、能完成——2022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2年政府债发行展望——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
疫情、地方财政和中国经济
美联储应尽早加息 ——海外宏观专题报告
改革,与时间赛跑2022年经济政策的重心破旧立新,储粮过冬——2022年宏观经济展望从“六大体现”解析共同富裕——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

房地产调控,经济阵痛期——当前宏观经济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