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现双循环下新发展格局的抓手——《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点评

长城宏观团队 蒋飞宏观研究 2022-06-08

核心观点

4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问题突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民粹主义上升,使得市场资源变得尤为稀有,而优质的市场资源却是我国的巨大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支撑。其实,“统一大市场”这个名词在我国并不是最近第一次提出,2021年12月1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另外,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给出了相关表述,即“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我们认为其本质上就是用政府有形的手服务市场无形的手,但又尊重市场规律,不做过多干预,通过统一制度建设,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建设统一大市场无法一蹴而就,它是从我国底层逻辑上进行的顶层设计。我们认为,其背后也体现了中央想破除投资、房地产等老路发展经济的模式,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为消费、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等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宏伟战略铺平了道路。



1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解读

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根据意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原则是:立足内需,畅通循环;立破并举,完善制度;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系统协同,稳妥推进。主要目标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问题突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民粹主义上升,使得市场资源变得尤为稀有,而优质的市场资源却是我国的巨大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支撑。其实,“统一大市场”这个名词在我国并不是最近第一次提出,2021年12月1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另外,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给出了相关表述,即“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对于建设大统一市场,我们认为,这是从我国底层逻辑上进行的顶层设计,长城证券宏观团队对此有以下解读:

1、 什么是统一大市场,为什么中央要在当下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统一大市场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一个统一的规则和基础制度,市场的要素和资源可互相连通和自由流动;设施、商品和服务高水平统一;市场的监管有标准尺度,不正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受到进一步规范。我们认为其本质上就是用政府有形的手服务市场无形的手,但又尊重市场规律,不做过多干预,通过统一制度建设,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对于为什么当下提出,我们认为,建设统一大市场是当前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内循环”的有力支撑。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曾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手段,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在全球通胀叠加内需不振的大环境下,内部成本和流通效率集约优化可以增效降本,避免资源投入重叠,回避内卷。另外,去年中央也重提和推进共同富裕政策,因此“统一大市场”概念的推出可谓一箭双雕,为共同富裕也提供了基础环境。

2、 建设“统一大市场”不是内向的封闭政策,更不是要将计划经济重新搬上我国“经济舞台”。

建设“统一大市场”不是内向的封闭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意见》的出台也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层次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认为,在国内搞市场经济,一定是既国内“畅通无阻”,商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又国际出口做大做强,带动国内产业链发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它绝不是“只管内需不管外需”的封闭政策,也不是“只有内市场、隔绝外市场”的闭门造车。中国一直倡导国际合作、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在世界的产业链和贸易链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并以此发展国内经济实力,提高国民生活质量。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早已是不会重现的过去式,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也曾表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

建设“统一大市场”也不是要将计划经济重新搬上我国“经济舞台”。计划经济的本质是政府完全干预和制定市场规则及市场价格,各种生产要素也在政府限制下少流动或禁止流动,而“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却是要让各区域的市场规则统一起来,破除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的流通阻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要素市场化改革最近几年一直是中央在推进的首要改革之一,在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向纵深发展。另外,在我们的点评报告《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高质量发展》中也提到,当前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可以看到,国内越来越多的相关措施在发力,如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等。

3、 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抓手和实施路径是什么?

我们认为,首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比如在汽车、家电等一些较为成熟的消费市场,一定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事实上,市场对利润和风险的嗅觉较为敏感,利用竞争、营销等手段,可以自发去识别需求和诱导生产,正如《意见》中所提到的,“让需求更好地引领优化供给,让供给更好地服务扩大需求”,避免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率。但无形之手——市场失灵的情况也不可避免,这时就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调节,比如电力领域,去年国家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这是因为电力关乎国计民生,不能完全由市场力量调剂,需要国家必要的干预。

其次,在市场准入标准上确保全国“清单一体化”,不能各自为政,还要破除贸易隐形壁垒,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1)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印发了大量关于国内统一市场、阻止市场分割、抑制地方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划、工作报告等,有些政策是主要针对汽车、电力、烟草等特殊行业市场分割问题,有些政策则是关注营商环境、负面清单等。(2)互联网垄断也要被打破,譬如近年来阿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对中国整个互联网领域的垄断性也造成了一定范围的“小循环、小市场、小圈子”,使得多数新型互联网企业开始站队,是需要破除这种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作风。

另外,建设统一大市场要切中要害,修复重点领域缺陷。譬如:(1)意见中提到“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而此举可提高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因为近年来较多案例表现出民营企业家缺乏产权保护措施。(2)今年地方政府财政较为吃紧,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财政转移支付不能撒胡椒面,而是要流向需要的地方。(3)要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加快物流升级。“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物流和交通是商品调配的基础,是扩大内需消费、发展内循环的桥梁,因此在物流领域要多做文章,如可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交通运输设施、物流站点等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积极防范粮食、能源等重要产品供应短缺风险等。

最后,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提供了有效试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及区域一体化发展,本质上也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搭建骨架。据悉,2021年上半年,民建中央调研组曾受中共中央委托,赴湖北、四川、上海等地,就“形成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开展年度重点考察。

总之,建设统一大市场无法一蹴而就,它是从我国底层逻辑上进行的顶层设计。我们认为,其背后也体现了中央想破除投资、房地产等老路发展经济的模式,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为消费、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等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宏伟战略铺平了道路。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问题不及预期;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改革不及预期;疫情突发



证券研究报告:
实现双循环下新发展格局的抓手——《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点评
对外发布时间:
2022年4月14日
报告发布机构: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蒋飞 S1070521080001  
jiangfei@cgws.com,
李相龙 S1070522040001
lxlong@cgws.com.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

俄乌冲突导致新出口订单增速放缓——美国3月PMI点评

信贷扩张效果仍待观察——3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需求冷、成本热,物价暂稳——3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俄乌冲突导致新出口订单增速放缓——美国3月PMI点评
俄乌冲突导致欧洲PMI回落——欧洲3月PMI点评疫情反扑,制造业再次收缩——3月PMI点评
财政收支高增,卖地收入仍降——1-2月财政数据点评
美联储加息周期正式开启——美国3月份加息点评就地过年再发力,政策仍需再加码——1-2 月份经济数据点评
降息政策可期——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通胀处低位,政策仍不变——2 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俄乌战争或影响进出口——1-2 月份进出口数据点评
美国PMI或将受俄乌战争拖累——美国2月份PMI点评工业企业进入去库存阶段——1 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超预期但结构有待优化 ——1 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美联储三月加息即将落地——1月份议息会议点评国企改革:阶段性目标实现——“国企公司制改革成功”点评
从薇娅逃税被罚探索征税变革——金税四期上线点评
实质降息第一步——12月份经济数据点评信用增速暂时性回升——1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PPI同比顶部确立——12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点评
降息周期开启——降息点评托而不举,期待改革——12月政治局会议和降准点评货币政策可适度加码——10月份经济数据点评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点评
社融增速难以回升——10月份金融数据点评或已见顶的剪刀差——10月份通胀数据点评保持韧性的出口,新高的贸易顺差——10月份外贸数据点评
调控政策或有微调——9月份经济数据点评

国企改革:阶段性目标实现
币增速未如期反弹——9月份金融数据点评出口增速上升,贸易顺差继续扩大——9月份外贸数据点评
PMI指数进入较快下降通道——9月份PMI点评
央行积极应对房地产风险——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点评
“涨”的压力依然很大——8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外需+疫情促出口反弹——8月份外贸数据点评财政空间正在“跨周期调节“——7月份财政数据点评明年初M1同比或负增长——7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经济如期放缓——7月份经济数据点评




周报、月报、季度报


疫情影响超预期,政策放松再加码——20220411周报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继续缩窄——20220328周报金融委释放政策放松信号——20220321周报
稳增长需地产、货币政策发力——20220314周报
今年赤字率目标低于我们预期——20220307周报
欧美利率或快速上扬——20220221周报大类资产配置月报——二月月报预计今年或降息程度较大——20220124周报
基建投资启动了吗?——20220117周报美十年期利率年中或升破2.5%——20220110周报
中美经济或相向而行——一季度宏观经济报告信用收缩压力加大 ——20211227周报四季度GDP增速或低于4%——20211218周报在稳定的基础上搞改革——20211213周报
中央或定调明年改革突破点——12月份宏观经济报告
黄金价格或创新高——20211115周报降准条件或已具备——20211108周报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底或到2%——20211025周报
美国高通胀和中国房地产新动向——20211018周报
全球流动性预计进一步收紧——20211011周报
风险集中释放,系统风险可控——四季度宏观经济报告
预计8月份GDP增速跌破6%——20210917周报基建发力通胀难消——20210913 周报
对美股上涨仍持乐观态度——20210906 周报
市场突变缘起疫情美联储9月缩表概率不高——长城宏观20210816周报
年底前美国经济保持高景气——长城宏观20210809周报


专题报告


近期日元为何快速贬值?美国加息提速,海外风险加剧市场的信心来自于改革的决心
德国“债务刹车”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借鉴
如何理解当前社融增速?
俄罗斯受经济制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任务重、压力大、能完成——2022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2年政府债发行展望
疫情、地方财政和中国经济
美联储应尽早加息 ——海外宏观专题报告
改革,与时间赛跑2022年经济政策的重心破旧立新,储粮过冬——2022年宏观经济展望从“六大体现”解析共同富裕——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

房地产调控,经济阵痛期——当前宏观经济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