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元为何快速贬值?——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
核心观点
结论
受到俄乌冲突、美国加息的影响,日元在3月快速贬值。短期来看,因为日本与国际经济、政策和利率均出现分化,日元持续贬值。长期来说,日本自身经济低迷,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使其制造业难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日本在产业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又落后于中美,日元或将继续陷入低迷状态。
数据
3月1日,美元兑日元为114.92,到了4月1日已贬值至122.535,一个月时间贬值6.6%。贬值速度明显超过2020年至2022年2月的任何时段。目前来看,日元已处于快速贬值趋势。
要点
日元在3月快速贬值,主要是受到俄乌冲突的短期冲击和美联储加息的推动作用。日本是出口型国家且资源贫乏,俄乌冲突导致外需回落和能源价格高涨都将加速日本经济的衰退。欧美收紧货币政策,日本利率和国际利率的差距扩大,形成了日元贬值压力。疫情后,日元贬值已持续两年,未来半年或许有所反弹,但长期贬值趋势已经形成。
日本有意推动贬值,增加出口,促使贸易回到顺差。日本内需消费长期疲软,只能依靠增加出口来提振日本经济。日本维持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可以促使日元贬值。日元贬值意味着出口回升,贸易顺差有望扩大,可以靠外需提振经济。
日元贬值的长期因素是人口结构问题和产业技术落后。日本人口自2010年后进入负增长,劳动人口不足使得劳动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老龄化使得制造业产能难以扩张,产业难以技术升级。同时日本在电子产业的传统优势被中美取代,日本低迷的经济无法支撑其在高新尖端产业的持续投入,日本的传统技术优势已经消失,会逐渐被新技术产业淘汰。
1
3月以来日元快速贬值
3月初,世界发生了一件影响广泛和深远的国际事件——俄乌冲突爆发。随后金融市场出现了各种极端现象,其中之一就是日元的大幅快速贬值。3月1日,美元兑日元为114.92,到了4月1日已贬值至122.535,一个月时间贬值6.6%。贬值速度明显超过2020年至2022年2月的任何时段。目前来看,日元已处于快速贬值趋势。
1.1
俄乌冲突成为触发因素俄乌冲突将影响日本经济,触发了日元贬值的扳机。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对乌克兰进行“特别军事行动”,随后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受俄乌冲突的影响,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从3月1日开始,国际油价冲破100美元/桶,一周之内就上涨了接近40%。欧美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接踵而至,俄罗斯和欧盟经济都将受到冲击。俄罗斯央行预计2022年俄罗斯GDP增速或下降8%。3月份欧美PMI指数均出现回落,俄乌冲突的影响十分广泛。日本是出口型国家且资源贫乏,外需回落和能源价格高涨都将加速日本经济的衰退。
1.2
美联储加息推动日元贬值
美联储加息导致欧美利率上扬,日本仍维持低利率,贬值动能扩大。3月16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BP,开启了美国加息周期。但在加息之前,3月8日开始欧美利率就已大幅上扬。日本央行在3月初大幅购债扩表,日本央行资产总额从2月28日至3月10日增长了92%,抑制了日本利率上行的动力,促使日元贬值。随后美国短期利率持续上扬,日本利率基本平稳,美日利差扩大,日元贬值的动能继续增强。今年,随着通胀压力持续增强,美联储将不断提高后续加息幅度,年内剩余每次议息会议都可能加息,日元贬值成为趋势。
1.3
日元贬值已持续两年
国际主要货币中,日元贬值已持续两年。世界前五大支付货币是美元、欧元、英镑、人民币和日元。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人民币整体处于升值状态,尤其是2020年6月之后升值加快;与此同时英镑也处在升值趋势中,尤其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升值明显;欧元则是先升值,然后从2020年9月之后缓慢下滑;美元经历了先下跌后回升的过程,今年3月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只有日元在疫情后持续贬值,并且在2022年3月受到俄乌的冲击后快速大幅贬值。日元持续贬值的原因是什么呢?
2
贬值的表观原因
2.1
国际经济走势分化
在疫情后全球经济的恢复阶段,欧美日中的经济增长出现分化。中国工业受益于疫情的及早控制率先复苏,并恢复到原有增长速度,直到2021年因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才开始下滑,目前经济增速仍处于世界较高水平。美国和欧洲工业生产恢复基本同步,美国复苏势头稍强于欧洲,目前两个国家的工业品价格已经失控,随着欧美货币紧缩政策相继实施,欧美增长速度将受到影响。日本工业生产复苏势头较弱且速度较慢,2022年1月,日本工业生产指数增速回落至-1.03%。随着国际国内不利因素增多,日本工业可能再次进入衰退。
日本制造业增速与中美差距进一步扩大。2022年2月,美国制造业生产增速为7.75%,日本为0.32%,两者制造业生产增速差距在10%以内。但是若换算成美元计价,日本的制造业生产增速为-8.26%,美国和日本的工业生产增速差扩大到16.01%,日本制造业已经再次负增长。这说明日本不仅仅生产速度在放缓,叠加日元持续贬值的影响,日本制造业的相对需求在加速回落。国际经济走势分化,中美保持增长势头,欧洲受俄乌冲突影响复苏中断,日本工业则重回荣枯线。
2.2
经济复苏的力度推动美欧日货币政策调整。美国经济恢复最快,不再需要宽松货币刺激经济,反而为控制通胀,美联储已加快收紧的步伐。3月16日美联储如期加息25BP,开启了本轮加息周期。根据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随后的记者会上讲话,市场预计5月份美联储就会缩表,并且可能加息50BP。如前所述欧洲经济复苏稍弱于美国,欧央行在一季度仍维持着宽松货币立场,但已宣布将提前结束购债,准备转向紧缩货币。欧央行用相对谨慎的收紧方式,主要是为了减轻美联储加息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欧洲经济下滑的风险。
日本继续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央行在2016年2月将基准利率下调至-0.1%后就一直实行低利率。日本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长期将短期利率维持在-0.1%,并通过购买长期国债,使长期利率维持在零左右。疫情爆发之后,日本央行加大债券购买力度,并持续至今。虽然欧美已逐渐表示要退出宽松政策,但日本央行还在努力维持宽松的力度。3月,日本央行货币政策会议表示,“日本没有处于通胀持续超过2%的情况,因此,重要的是通过维持货币宽松政策来支持经济从疫情中复苏。”
欧美通胀已失控,中日通胀温和可控,造成货币政策分化。由于供应危机和货币宽松,疫情后美国通胀逐渐失控。欧洲叠加能源供应短缺影响,通货膨胀形势同样严峻,压力不断上升。但中日通胀始终保持低位,没有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理由。日本长期消费低迷,经济增长缓慢,几乎不存在通胀问题。日本物价如果折算成美元计价,物价水平实际还在下降,因此对于日本来说,只要美国把通胀控制下来,日本通胀自然可控。超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给日本造成通胀问题,日本经济的问题不在于货币政策。
2.3
国际利率走势分化,日本利率相对弱势。疫情至今,各国利率走势不尽相同。中国长期利率先上行,后小幅下行调整,总体上保持稳定。而美国利率大幅上行,十年期国债利率已经突破2.5%,到年底可能会达到2.8%。欧盟长期利率持续为负,甚至比日本利率都低,但2021年四季度开始回升,今年一季度转正后快速上扬。日本利率在日本央行的无限制购入长期国债的作用下维持在零左右,在欧美利率大幅上扬时期也基本保持弱势,回升幅度较小,到现在10年期国债利率只回到0.22%左右。
宽松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缓慢导致日本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一国利率反映了该国经济状况和其货币政策基调,日本利率较低主要因为日本工业生产再次回到零增速区间。欧洲工业生产增速也和日本相近,但利率已经出现了大幅上升,主要是因为欧央行并未像日本一样以控制利率为目标。日本是典型的保利率而弃汇率的政策取向,长期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将十年期利率控制在零左右。
3
贬值的根本原因
3.1
以邻为壑提升出口份额
疫情期间,贸易差额和货币价值相互影响。以美元计价,2020年疫情发生的当月,中国从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日本从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全球贸易总量明显下降。随后各国开启经济刺激计划,全球贸易总量回升,并创新高。在2020年上半年,由于日元升值,日本贸易表现出逆差。之后日元进入贬值趋势,日本贸易又回到顺差,直到2021年第三季度。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期间,基本上只有美国是贸易逆差,中日欧为贸易顺差国,这一阶段也是各国经济复苏较快时期。而2021年四季度至今,几乎只有中国是顺差国,美日欧均为逆差国,这一阶段也是人民币升值最快的时期。
日本有意推动贬值,增加出口,促使回到贸易顺差。日本维持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保持与美国相对较大的利差,可以促使日元贬值。汇率贬值则意味着出口回升,贸易顺差有望扩大,经济得以提振。日本内需消费长期疲软,只能依靠增加出口来提振日本经济。目前,欧洲和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就是有意推动币值缩水,扩大出口、降低进口,促使贸易再次顺差。
3.2
人口负增长是主要内因
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是日本经济走向低迷的主要内因。2000年后,日本老龄化加快。就业人数中55岁以上人数比例从2002年的23%上升至2022年的31%。2010年后,日本人口负增长,且速度逐渐加快,2021年日本人口减少0.34%。人口负增长导致劳动力短缺,产能无法扩张,进而造成日本制造业的衰退。同时,老龄化也限制了产业升级的能力,因为新产业需要掌握新技术的年轻人才,老龄劳动力创新意愿较弱。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日本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的双重难题。潜在经济增速较低无法支撑日元升值。
3.3
中美主导新的产业革命
中美主导新兴产业投资,日本经济低迷无法支撑科技投入。在中美日三国里,日本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日本经济的低迷使其研发投入几乎没有增长。中国自2000后开始提升研发占比,同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中国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并在2013年超过日本。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研发占比继续提升,日本和中美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差距会越来越大,科技水平也会越来越大。全球新产业革命需要以高强度的科研投资为支撑,只有中美具备全面参与建设新兴产业的经济实力。
日本丧失传统优势,新尖端技术产业薄弱。电子产业是日本的传统优势项目。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电子产业走向分化和衰落,电子产业产值逐年下滑。日本在新尖端技术产业薄弱。目前,尖端技术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数字创意产业。相较中美,日本在这些产业缺乏优势。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迅猛增长。美国虽然产品出口少,但依靠技术优势能够获取知识产权使用费。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消费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日本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却小幅下滑。日本的传统技术优势已经消失,会逐渐被新技术产业淘汰。
4
结论
受到俄乌冲突、美国加息的影响,日元在三月大幅贬值。短期来看,因为日本与国际经济、政策和利率均出现分化,日元持续贬值。长期来说,日本自身经济低迷,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使其制造业难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日本在产业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又落后于中美,日元或将继续陷入低迷状态。
风险提示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
俄乌冲突导致欧洲PMI回落——欧洲3月PMI点评
疫情反扑,制造业再次收缩——3月PMI点评
财政收支高增,卖地收入仍降——1-2月财政数据点评
美联储加息周期正式开启——美国3月份加息点评就地过年再发力,政策仍需再加码——1-2 月份经济数据点评
降息政策可期——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通胀处低位,政策仍不变——2 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俄乌战争或影响进出口——1-2 月份进出口数据点评
美国PMI或将受俄乌战争拖累——美国2月份PMI点评工业企业进入去库存阶段——1 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超预期但结构有待优化 ——1 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美联储三月加息即将落地——1月份议息会议点评国企改革:阶段性目标实现——“国企公司制改革成功”点评
从薇娅逃税被罚探索征税变革——金税四期上线点评
实质降息第一步——12月份经济数据点评信用增速暂时性回升——1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PPI同比顶部确立——12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点评
降息周期开启——降息点评托而不举,期待改革——12月政治局会议和降准点评货币政策可适度加码——10月份经济数据点评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点评
社融增速难以回升——10月份金融数据点评或已见顶的剪刀差——10月份通胀数据点评保持韧性的出口,新高的贸易顺差——10月份外贸数据点评
调控政策或有微调——9月份经济数据点评
国企改革:阶段性目标实现
货币增速未如期反弹——9月份金融数据点评出口增速上升,贸易顺差继续扩大——9月份外贸数据点评
PMI指数进入较快下降通道——9月份PMI点评
央行积极应对房地产风险——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点评
“涨”的压力依然很大——8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外需+疫情促出口反弹——8月份外贸数据点评财政空间正在“跨周期调节“——7月份财政数据点评明年初M1同比或负增长——7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经济如期放缓——7月份经济数据点评
周报、月报、季度报
稳增长需地产、货币政策发力——20220314周报
今年赤字率目标低于我们预期——20220307周报
欧美利率或快速上扬——20220221周报大类资产配置月报——二月月报预计今年或降息程度较大——20220124周报
基建投资启动了吗?——20220117周报美十年期利率年中或升破2.5%——20220110周报
中美经济或相向而行——一季度宏观经济报告信用收缩压力加大 ——20211227周报四季度GDP增速或低于4%——20211218周报在稳定的基础上搞改革——20211213周报
中央或定调明年改革突破点——12月份宏观经济报告
黄金价格或创新高——20211115周报降准条件或已具备——20211108周报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底或到2%——20211025周报
美国高通胀和中国房地产新动向——20211018周报
全球流动性预计进一步收紧——20211011周报
风险集中释放,系统风险可控——四季度宏观经济报告
预计8月份GDP增速跌破6%——20210917周报基建发力通胀难消——20210913 周报
对美股上涨仍持乐观态度——20210906 周报
市场突变缘起疫情美联储9月缩表概率不高——长城宏观20210816周报
年底前美国经济保持高景气——长城宏观20210809周报
专题报告
市场的信心来自于改革的决心—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
德国“债务刹车”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借鉴
如何理解当前社融增速?
俄罗斯受经济制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
任务重、压力大、能完成——2022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2年政府债发行展望——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
疫情、地方财政和中国经济
美联储应尽早加息 ——海外宏观专题报告
改革,与时间赛跑2022年经济政策的重心破旧立新,储粮过冬——2022年宏观经济展望从“六大体现”解析共同富裕——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