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愿法师:讲经交流会上的演讲《普门品导读》
编者按:
2017年贵州省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11月12、13日于安顺豪生温泉大酒店隆重举行。会议由贵州省佛教协会主办,安顺市佛教协会协办,安顺市东林禅寺承办。这是在贵州省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上的演讲《普门品导读》与实况录音,受大众的要求,特别分享,请聆听。
行愿 合十
《普门品导读》提纲
尊敬的静波法师、心照法师、通睿法师、通植法师、藏青法师,各位法师、居士、善友、同修:
早安,吉祥!
非常感恩讲经交流会,感恩长老法师的推荐,有这么殊胜的因缘,与师友们一起来法喜佛法的喜悦与光明。
末学行愿,1990年在弘福寺慧老和尚座下皈依佛法僧三宝,法名“通钰”,就读僧伽培训班,藏青法师曾经教过我们僧伽培训班。
今天,与大家一起来分享学习《普门品》的一点心得。
佛教传入中国二千五多年来,观音菩萨(Avalokiteśvara)的名号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观音菩萨观察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只要听闻念诵其名号,观音菩萨立刻寻声救苦。因此,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的慈悲愿力,深入人心。
观世音菩萨,梵语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的名称是姚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 350 ~409)Kumārajīva三藏法师的旧译,玄奘法师新译为“观自在”,大乘汉传佛教称为“观世音菩萨”。
在大乘佛教的国土,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化身处处,寻声救苦。以观世音菩萨为主的大慈大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即观音菩萨随类化身,救度一切苦难中的众生。
诸经中王——《法华经》
《妙法莲花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说法经过四十余年,将入涅槃时的开示。《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偈颂说:“我为佛道,于无量土,从始至今,广说诸经,而于其中,此经第一。”所以,《妙法莲华经》又被称为“诸经中王”。
一、《法华经·普门品》的缘起
本经是大乘佛经中的无尽意菩萨请问佛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陀答菩萨提问宣说观世音菩萨修行功德,由此开启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处处寻声救苦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缘起。
二、《法华经·普门品》的概说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二十八品《法华经》中之第二十五品,《普门品》历来是汉传佛教僧俗四众弟子日常持诵的佛教圣典之一。每天四点的早课,一些佛教寺院都会念诵《普门品》。
《妙法莲华经》梵语Saddharma(妙法)Pundarīka(白莲花)Sūtra(经),简称《法华经》有三种译本。其中,姚秦鸠摩罗什法师(Kumārajīva)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多字,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最流行版本。《法华经》属初期大乘佛经,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八十一页说:“初期大乘经的传出,约自公元前五十年到公元二百年顷。”
《普门品》属于《法华经》流通分其中之一品。在《法华经·普门品》中佛陀赞叹观世音菩萨的修行功德,因为观世音菩萨具足一切色身三昧,环游十方世界,根据一切有情众生的需要,寻声救苦而教化六道众生,流通《法华经》。
三、《法华经·普门品》的宗旨
《法华经》以开权显实为宗旨,以缘起性空为基础,以无上一乘为归趣。因离开缘起无佛教,离开权实无法华。
四、《法华经·普门品》“普门”含义
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含义深刻:经中“普”字,为平等之义,观音菩
萨以平等心普遍利益一切有情,不论六道中那一类众生与观音菩萨有缘都会得到菩萨的接引、教化;“门”有出入、通行之意,观音菩萨以慈悲门接引众生入于一乘佛道成就菩提。所谓“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天降甘露,不润无根之草。”门亦可解释为类,因众生有种种不同之类,例如:人类、天类。人类又有男人、女人;有国王类、宰官类。不论什么类的众生,什么样的世间,众生当以何生得度者,观世音菩萨都以平等、智慧与慈悲,现身去接引他、教化他、救度他,这就是观音菩萨说法平等之普门,而普门又分慈悲普门、说法普门、方便普门等。
五、《法华经·普门品》的修持方法
观音菩萨证得色身三昧,变化自在,救度众生。那么,色身三昧是什么?如何修持?
观音菩萨多生累劫发大菩提心,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菩萨六波罗蜜,特别是修习大乘慈心三昧,圆满具足慈无量心。以无人、无我、无众生的千百亿化身之平等智慧功德力,寻声救苦、变化自在、随缘救度一切众生。因此,众生当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就现何身去度他学佛修行,趋向生死解脱。
1、什么是三昧?三昧(梵samādhi,巴samadhī,藏tiṅ-ṅe-ḥdsin):指禅定境界,是修习禅定的人,以禅观所缘,把心定于一处,不散乱的状态。又称为“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
三昧,即心定于一处,故称“定”。
修习三昧者,远离惛沈、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修习三昧者,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
修习三昧者,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
修习三昧者,是正心的行动,使心合于法的依处,故称“正心行处”;
修习三昧者,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名“息虑凝心”。
2、生得定与修得定
凡修习三昧者,将心集中在专一的对象——“所缘”。定有生得定、修得定二种:
(1)生得定,谓生于色界、无色界(俱为定地),为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指色界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等四定,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定,合为八种定地。
(2)修得定,谓生于欲界(散地),经由修行力所得之定心。
上述二定,于色界定中,即称为生静虑、定静虑;于无色定中,则称为生
无色、定无色。生得定是前世业力的结果,修得定由修行而得。当念佛者的心一境性,到达三昧的状态时,以三昧力生起正智慧,进而与所观境合,分明了知,悟得缘起性空的真理。
3、九住心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称此九住心为‘九种心住’。指内住、等住(又称续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说︰‘从初学的摄心,到成就正定,有九住心,也就是住心的修习过程,可分为九个阶段︰
(1)内住︰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散;儒者称为放心,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一样。修止,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内心所缘上来,不让他向外跑。
(2)续住︰起初摄心时,心是粗动不息的,如恶马的腾跃一样,不肯就范。修习久了,动心也多少息下来了,才能心住内境,相续而住,不再流散了。
(3)安住︰虽说相续而住,但还不是没有失念而流散的时候。但修习到这,能做到妄念一起,心一外散,就立即觉了,摄心还住于所缘中。到这阶段,心才可说安定了。
(4)近住︰这是功夫更进了!已能做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了,先为制伏。这样,心能安定住于所缘,不会远散出去,所以叫近住。
(5)调顺︰色声香味触──五欲;贪瞋痴──三毒;加男女为十相,这是能使心流散的。现在心已安住了,深知定的功德,也就能了知“欲”的过失。所以以静制欲,内心柔和调顺,不会因这些相的诱惑而散乱。
(6)寂静︰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诱惑,还有内心发出的“不善”法,如不正寻思──国土寻思、亲里寻思、不死寻思、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等。五盖──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对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免受他的扰乱。到这,内心是寂静了。寂静,如中夜的寂无声息一样,并非是涅槃的寂静。
(7)最极寂静︰上面的寂静,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还不是没有现起。现在能进步到︰寻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灭。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缘的过程。但修止成定,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强,从(5)到(7),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心静而又净,这才趣向正定了。
(8)专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于同一,能不断的,任运的(自然而然的)相续而住。
(9)等持︰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功夫纯熟,不要再加功用,无作行而任运自在的,无散乱的相续而住。修习止而到达这一阶段,就是要得定了。修定的方法不一;到达的时间,也因人而不同。住心的教授,也说有种种,如八断行等都是。但从最初摄心,到成就正定,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依圣者所说︰修止的方便过程,不会超越九住心的,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门。所以修习止,应依此修习,而认识自己的进程,到了什么阶段,以免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
六、修习观音菩萨的慈心
学习《普门品》,如何才有真实的受用?学习《普门品》可分三层次:
一、世俗祈求保佑型:祈求观音菩萨加被保佑自己与家人顺利平安。
二、发起出离心:向观音菩萨学习,修习慈心,慈悲自己,慈悲有缘众生
三、发大菩提心: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悲悯众生苦,发起菩提心,修菩萨行,广度有情众生。
慈心的修习方法:
1、对自己修慈
2、对敬爱者修习慈心:对父母师长修慈
3、无限制遍满慈
检视自己学佛修行:
学佛人应以佛陀教法,自我检验:
每天念佛,我的身、口、意的烦恼是不是比不念佛时减少了?
我念佛有法喜吗?念佛让我身心,宁静安乐吗?
忆念佛陀十力、四无畏等的修行功德,我对众生的悲苦,有慈悲心吗?
七、总结
成佛的《法华经》教导我们发一乘菩提心,行菩萨道,福德资粮圆满,终必成佛。最后,愿一切众生如观音菩萨一样发菩提心,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功德圆满,究竟成佛! (关于提问,我将在下一篇中讨论)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支 持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
请在文章下点二维码关注后,留言。
相关其它阅读:
佛学论文:
【问佛访道】人類於感官現量和意現量是怎樣來認知世界的,其認知的心路過程如何?(一)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二)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三)
佛菩萨诞
忆佛念佛:
佛经导读:
【佛经导读】——《地藏经》的宗旨
【佛经导读】-《地藏经》缘起与概说
【佛经导读】八支圣道导向苦止息,三转四谛证无上菩提——《转法轮经》导读
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Mettà Suttaṃ》导读
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信愿行具足往生弥陀净土,花开见佛菩萨众倒驾慈航——《阿弥陀经》导读
【佛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金刚经》导读之一
【佛经导读】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导读之二
【佛经导读】化盲从信仰为智慧,从烦恼苦痛中解脱—《卡拉玛经》导读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吉祥经》导读
【修慈】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慈经》讲座之三慈的功德利益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系列讲座之—恭诵《吉祥经Maṅgala Suttaṃ》
云水随笔:
【随笔】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给禅修道友的一封信
【佛在人间】释尊说法和佛经结集处——王舍城(Rāja-gha)
杂文荟萃:
行愿法师: 建寺安僧风范千古,不舍众生乘愿再来——悼念常应法师
佛教历史:
【佛史】部派佛教之南传上座部纲要书《清净道论》——《印度佛教史》课程十
【佛史】部派佛教与南传佛教传承及大乘佛教萌芽——《印度佛教史》课程九
【佛史】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佛经结集与僧团分化——《印度佛教史》课程八
【读史】悟了什么?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印度佛教史》课程六
【读史】人间佛教导师佛陀生日是初八还是十五?——《印度佛教史》课程五
【读史】古印度本土民族、文化、信仰、修行与佛教——《印度佛教史》课程三
【读史】雅利安文明与印度佛教产生的背景——《印度佛教史》课程二
清净声呗:
【禅韵】Island of the Self心中岛屿——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问佛访道】赞佛功德殊胜行,自利利他皆吉祥—称赞佛陀十大名号
护教护法:
辱僧鞭尸谁之过?——由“万贤法师在闽南佛学院校友群骂人”引发的思考
是欺师灭祖还是佛门阿Q? ——读净旻法师《评议印顺法师‘大乘非佛说’》
佛印:学习能忍法师“‘印老大乘发展论’论理中的十点思考”感悟
谁是凶手?——山东肥城暴打出家尼师强送精神病院的邪教黑幕,呼吁政府、部门严厉打击传销及附佛邪教
【护教】向钱看何惧千夫指,昧良心顽抗反投诉——宝应县佛协强拆静修6庵、害死大士庵尼师与宁国寺僧人实名举报信
法华义辩:
【评论荟萃】宁可千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被人误一一评索达吉堪布讲《六祖坛经释》误人误己误祖师
佛门 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