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 | 滴,你要的通识核心课选课指南,请注意查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通识联播 Author 博雅GE
资 源 服 务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选课 通识核心课
前言
从2015年开始,北大教务部推出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系列,旨在探寻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将通识教育改革继续推进下去,并在过去两年内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本学期即将推出的31门核心课程将分为五个板块:中国文明及其传统、西方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与艺术,及科学与方法。其中,明清经济与社会、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与文明(文明的根基)、公法与思想史为本学期新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本篇推送中,每门课程均附上了基本信息和课程介绍,不少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好课附上了往期内容链接,可供查阅与回顾。
快打开这份预告单,一起来充实你的选课列表吧!
2018年秋季学期核心课程预告
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学手册修订为标志,北京大学开始了通识教育改革,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从2015年开始,北大教务部推出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系列,旨在探寻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将通识教育改革继续推进下去,并在过去两年内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2018年,音乐与数学、普通统计学、演示物理学、普通生物学(A)、明清经济与社会、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与文明(文明的根基)、中国当代法律与社会、公法与思想史等8门课程加入了通识核心课的总名单,其中4门数学、物理、生物类课程已经在春季学期走进了大家的学习生活,另外4门历史、艺术与法律类的课程则在本学期新鲜出炉,等待着大家的探索。随着通识核心课的覆盖面和丰富程度的不断提升,选修核心课将让越来越多的同学们直接成为文理综合、学科交叉理念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下面就将分中国文明及其传统、西方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与艺术,及科学与方法五个板块,对31门通识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分别作简要的介绍,以期方便感兴趣的读者对这些课程获得初步的了解。
中国文明及其传统
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
授课教师:历史学系 阎步克、叶炜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史料、表格和图片。网上提供的全部PPT幻灯片,课程大纲与参考书下载。14讲的课堂讲授,辅以2次课堂讨论。
往期链接:
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出了发达的政治行政体制,并在数千年中不断完善。这个体制构成了各种政治活动的基本框架,也是塑造社会形态的强大因素。本课程以古代官僚政治行政制度为内容。通过阐述历代基本制度轮廓,介绍主要官职设置,阐述并提示规律性现象、重大问题和发展线索,以此使学生对帝国体制的基本架构、变迁历程与政治特点,建立基本认识。
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
授课教师:外国语学院 罗炜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约占60%,以学生课堂讨论和小报告为辅,约占40%。
往期链接:
中德文化关系是东西方文化内部两种核心子文化——作为欧洲北方文化的条顿文明和作为亚洲北方文化的华夏文明——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本课程旨在从德语国家知识精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特定角度来揭示、阐明和佐证这种意义。本课程首先对中德文化交互关系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与德语语境中的中国图像演变脉络进行概述,以此为基础重点推介、研读和评析十八至二十世纪德语地区重要哲学家和文学家如莱布尼茨、康德、亚斯贝斯、歌德、席勒、卡夫卡等人涉及中国及其文化的代表性著述。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文功底,较好的英文或德文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视野并为深化相关研究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明清经济与社会
授课教师:历史学系 郭润涛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与网络论坛讨论相结合。 考试方式为期中和期末两次书面作业,成绩评定:期末40%,期中30%,讨论30%。
本课程试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理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发展的状况。着重讲述人口增长与流动、粮食和衣被等生活资料的生产、商品贸易与商人集团、市镇兴起与市场网络、货币与金融、政府财政制度及其变革等问题,阐释明清时代社会变迁及其对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西方文明及其传统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导读
授课教师:哲学系 赵敦华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课堂随机讨论互动
往期链接:
本课是西方哲学-文学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阅读课。全书90章要通读一遍,有重点地精读一些主要章节。尼采著作在中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这本代表作,自鲁迅开始已有十多个译本。本课使用最新译本进行解读。
西方政治思想(现代)
授课教师:哲学系 吴增定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本课程将主要采取老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两种方式。选课同学请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每次课程的阅读内容(参考内容请自行安排),并准时提交读书报告。
往期链接:
本课程是几位教师合作开设的西方政治社会思想系列课程的第三部分(其他课程:李猛,古代西方政治思想;吴飞,中世纪西方政治思想;渠敬东,现代西方社会思想)。本课程通过选择阅读早期现代西方思想经典,结合当代学者的研究,理解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历史起源和所应对的问题,思考西方现代性的思想发生机制及其内在困境。
《资本论》选读
授课教师:经济学院 方敏老师
学分:3
教学方式:课堂导读、课后阅读、小组讨论、课堂报告
成绩评估:平时成绩(课堂小组报告+个人期末论文):30% ;期末成绩(闭卷笔试):70%
往期链接: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最伟大和最成熟的经济学著作,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读的经典著作。“《资本论》选读”是中级程度的政治经济学课程,选取了《资本论》中最重要的理论部分进行讲解,使学生通过阅读原著,深入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和原理,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与批判。
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公法与思想史
授课教师:法学院 章永乐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基于原典文献阅读,进行课堂讲授,并辅以5次左右小班讨论
成绩评估:论文 (90%,期中论文+期末论文) + 小班讨论 (10%)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一系列中西思想名著原典的解读,思考现代公法秩序的一系列基本概念与基本前提,同时锻炼学生精读文本的能力以及通过思想史研究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并带学生了解国家建设与宪法变迁、帝国与国际法、政党与代表制、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等相关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学此课程做足相关的文献知识。课程内容将根据授课人的研究进展,逐年调整。
影片精读
授课教师:中国语言文学系 戴锦华老师
学分:3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往期链接:
课程拟以10-12部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著名影片为例,讲授电影艺术的基本特征。课程拟介绍电影的视听语言、叙事方式,同时讨论电影表意与电影文化的构成方式。课程将讨论电影的工业和商业品格,讨论跨国的文化工业系统对电影所产生的诸多影响。在此基础上,课程将进一步展开关于电影所呈现的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尤其是电影这门始终联系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同时有具有世界性的艺术如何呈现剧变中的今日世界及试图做出的应对、批判与建构。
伊斯兰教与现代世界
授课教师:历史学系 昝涛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和经典导读为主(75%),视选课规模安排讨论(10%),并安排两次观看视频资料(15%)。
往期链接:
本课程是为本科同学开设的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等经典的导读和理解;并在讲授中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与政学等多学科视角透视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教是当代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了解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与现状,是我们认识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条件。本课程将从文本和历史的角度讲述伊斯兰教与现代政治的关系。同时,也将就与现代社会/政治有关的重要专题展开讨论,如土耳其模式问题、世俗主义问题等。本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经典的介绍和导读)、伊斯兰文明史、中东现代史、世俗化问题、当代伊斯兰复兴。另外,在本课程中还将涉及中国的伊斯兰教问题。
经济学原理
授课教师:国家发展研究院 张维迎老师
学分:4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往期链接:
概括介绍经济学原理,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消费理论、厂商理论、一般均衡、垄断竞争、实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政府作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并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影像与社会
授课教师:新闻与传播学院 吴靖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成绩评估:论文反馈(30%),读书报告(30%),期末作品(40%)
往期链接:
这门课为喜爱和关注影像文化以及影像的社会角色的学生设计。课程的重点在于介绍和讨论组成当代社会视觉文化的重要媒介—摄影、电影、电视和新媒体—以及这些媒介的技术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本课程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简单介绍上述几种媒介出现、发展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的文化与社会史,重点在于这些媒介社会使用模式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二是介绍视觉文化理论与社会理论,探讨视觉表意的技巧和方式,人们解读和体验视觉符号的过程,以及观看所造成的社会关系;三是通过案例讨论影像与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考察影像如何维护、质疑或改变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重要观念,比如性别观念、有关自然和科学的观念、民族意识、阶层意识等。三个方面相互穿插,构成对影像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批判性考察。
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
授课教师:哲学系 干春松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成绩评估:论文、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相结合
往期链接:
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的建立,既有自身发展的因素,更因为西方现代化和殖民运动的扩展。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本课程所讨论的现代中国的建立过程,包括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涉及国家基本政治制度、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关键人物的探讨,试图给学生建立起认识现代中国的新视野。
人文与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
授课教师:中国语言文学系 吴晓东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成绩评估:中期作业(作品分析),占总成绩的50%;期末随堂考试(考察学生对学期讲授内容的掌握,占50%;作品分析,占50%),占总成绩的50%
往期链接: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选择20世纪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行一个学期的讲授。教师在讲授与分析经典作品的同时,也会相应地对作家的生平、创作的总体风格和作品的历史背景、审美情调以及思想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在丰富选课同学文学视域的同时,提升同学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理解、鉴赏和认知,有助于感受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化和历史,进而训练同学们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
佛教艺术和考古:南亚与中国
授课教师:考古文博学院 李崇峰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 教师课堂讲授15次,组织学生讨论3-5次。
往期链接:
我们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对经典著作的深度阅读,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研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源流。具体内容以时代为纲,拟从建筑、雕塑和绘画三重视角讲授佛教艺术的题材、样式及内涵,重点介绍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打通南亚、中亚与中国的佛教艺术,使选课学生加深对文明传统的理解,具备跨文化的视野,认识问题背后的历史渊源,为下一步的专业教育铺垫基础。
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与文明(文明的根基)
授课教师:艺术学院 贾妍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课程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要授课形式,整个授课的80%时间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主要用PPT、板书作为教学手段,讲授核心知识。
本课程在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基础上,通过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艺术与建筑的起源、发展、风格特点及历史流变的讲解和考察,引导学生理解作为“人类文明摇篮”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特有的视觉与物质文化。课程力图突破西方传统“东方学”框架下的文明视野,以中华文明为观想本体和潜在的比较对象,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盛衰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文明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与能力。方法论层面,课程致力于在讲授中引入艺术史学科的一些基本研究路径,即从视觉材料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通过对“图”与“物”的观看、解读和阐释,探索其背后独特的文明形态与文化传统。
大学国文
授课教师:中文系 杨海峥、程苏东、张颐武、许红霞、范晓蕾等多位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本课将采取课堂讲授、讨论与写作形式相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堂讲授占60%,讨论占20%,写作占20%。
往期链接:
“大学国文”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汉语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最基本途径。本课程将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在中外文学作品赏读,汉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以及口才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培养与训练。
古代小说名著导读
授课教师:中国语言文学系 刘勇强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能安排一、两次讨论。
往期链接:
本课程着重介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古代小说经典名著。这些名著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等最重要的小说体式,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感染力;又以其不拘一格的叙事与描写,展现了小说家对人生体验的深刻把握;而其中丰富的精神底蕴,则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化、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演进过程。本课程将结合不同名著的特点,突出评述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同时讨论其在当代文化生活与建设中的作用,从而提高选修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西方美术史
授课教师:艺术学院 丁宁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授课过程配有大量精美的幻灯资料和记录片,有些是教师在欧洲实地拍摄的。另外,有专门的网上课程特区:http://wah.bdwm.net/。目前《西方美术史》的教学(暑期课程)进一步延伸到了欧美的诸大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面对艺术的原作进行教学。
往期链接:
西方美术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的存在与发展见证了西方文明的价值取向和更迭,是物化形态与精神表达的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蕴涵了让后世感受和理会内中丰富而又鲜活的精神力量的价值。西方美术史十分迷人,尤其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常常令人倾倒,难以忘怀。所谓“经典”(classical)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我觉得,无论是学文还是学理的大学生,都应该了解一点美术史,这是感受和理悟人类第一流的文化成果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专为大学素质教育开设,特别侧重介绍西方美术史经典作品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读解西方美术杰作的能力,以此加深对欧洲文化的理悟,提升自己审美的趣味。
授课过程配有大量精美的幻灯资料,有些是授课教师在欧洲实地拍摄的。另外,有专门的网上课程特区:http://wah.bdwm.net,可供浏览主要作品的图像以及交流学习体会等。
每学期有440位左右的同学进入本课程,结束时意犹未尽。相信他们会在今后的生涯里继续自己的西方美术史之旅。
艺术史
授课教师:历史学系 朱青生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讲座。
往期链接:
艺术史连续讲授十次,每次14-15讲,对世界艺术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呈现,揭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的差异。此课程不设先修课程,每年在秋季学期开设一次,首讲导论说明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并说明本次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结构关系,末讲总结本次内容的问题指向。
欧洲文学选读
授课教师:外国语学院 Thomas Rendall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往期链接:
Thomas Rendall | 欧洲文学选读 · 课程大纲
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仔细阅读欧洲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两部史诗——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和但丁的《神曲》,希望能使学生对于欧洲的古典传统和基督教传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课本使用两部史诗的英译本,课堂教学全部使用英语,书面作业和考试都用英语。
音乐与数学
授课教师:数学科学学院 王杰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教学由以下部分构成:任课教师现场讲授、基于微信群组的小组讨论、基于微信群组的问题讨论与答疑、课程音音响库与视频库资料支持、根据教学内容进展专设音乐问题讲解、课后作业及自主研究题等。
往期链接:
希望通过介绍音乐与数学(也包括一些声学方面的知识)之间密不可分、却又为常人所不知的关系,以期探讨音乐这门抽象的艺术与数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互动,比较两者的思想方法之异同,打通文理界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分析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科学与方法
演示物理学
授课教师:物理学院 穆良柱、李湘庆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手工制作30%,实验录像制作30%,期末实验考试40%。
往期链接:
课程采取以实验贯穿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教学。具体作法是,精选若干演示试验,组织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題,讲解相关的物理规律,引导学生感悟物理学的精髓,使学生对物理学获得一个初步而准确的整体印象,作为今后自身扩展科技知识的基础。
普通心理学
授课教师: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方方老师
学分:4
教学方式:课程讲授为主。
往期链接: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及心智过程的科学。普通心理学作为一门概论性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主要领域,包括感觉与知觉、意识、学习与记忆、智力与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人格与动机、心理障碍与治疗及社会心理学。课程首先介绍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并从生物、进化、认知和社会文化等视角对各个子领域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重要的理论和发现进行介绍。
实验心理学
授课教师: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吴艳红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课程主要由主讲教师讲授为主(70%),以学生报告、讨论为辅(30%)。
往期链接:
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心理学的各个分支都需要用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可以说实验心理学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可以概括为:为通过实验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的学习,基本具有独立设计心理学实验并分析研究结果的能力。课程首先介绍实验方法、心理物理学方法、反应时等一般研究方法,然后选择注意、知觉、视听觉、记忆、思维、意识、心理语言学、情绪与归因等主要过程说明上述方法的应用。
化学与社会
授课教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卞江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结合课堂讨论,二者内容之比约为3:1。学期论文采取选题方式,由老师提供部分选题以及部分文献资料,目的是提高讨论的效率。学生仍然可以自由选题,但应参考选题的要求。讨论课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主动搜集信息以及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往期链接:
这是一门面向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理科课程。课程的重点放在化学(或科学)与人类社会紧密相关的领域,着重讲述化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课程引入大量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领域的进展以及这些进展与社会发展的交互促进。课程分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和“化学与生命”三个单元共9课,详细讨论和介绍科学与社会的深层次联系,使学生将人文、社会与科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知识宝库。
生物进化论
授课教师:生命科学学院 顾红雅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教学将采用多媒体、录像、动画、建立讨论网站、组织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
往期链接:
进化论是生物学基础的基础,其基本原理适用于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该课程的目的主要使同学们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论点的的产生、修订、发展和不断完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拉马克进化论、木村的中性理论、古尔德的间断平衡理论有所了解。本课程将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讲起,试图用进化的原理和规律对从远古的化石到现今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从生物的形态改变到遗传物质的变化、从生物分子的起源到人类的起源等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上世纪50年代几位著名的种群遗传学家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的木村先生虽然不如达尔文有名,但他提出的“中性进化论”曾被认为可以推翻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轰动世界;现在人们意识到无论是中性理论还是间的平衡理论都是对达尔文计划理论的一种重要补充。随着人类基因组的快速进展,各种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线虫、果蝇、拟南芥、水稻、玉米、小鼠、黑猩猩,甚至以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等生物的基因组的测定,人们在对生命有了更深入了解的同时又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本课程将试图从进化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进化随时随地发生在生物的各个层次中,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如何进行研究?本课程将给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科研进展来说明这些问题。总之,本课程将在讲授进化论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基础上,向大家介绍进化领域的最新方法、研究成果和动向,使大家真正明白一位遗传学大师的话:“离开进化,生物学将毫无意义”。
地球与人类文明
授课教师: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陈斌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课程第一至第十四周每周1讲,共14讲,第十五、十六周进行期末论文材料准备。教学方式采取课堂讲解、课后阅读、影视作品欣赏、分组讨论、课上报告和野外实习及实验相结合。
往期链接:
本课程结合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智能移动计算等各项实验教学技术,展现地球演化过程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鼓励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积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演化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基本逻辑,并能积极思考人类文明未来发展之路。
地球与空间
授课教师: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郭召杰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参观与报告
往期链接:
《地球与空间》是面向北京大学非地质与空间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进大家对地球演化历史、行星空间等基础知识的了解,使同学们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问题等。本课程地球部分重点围绕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颗美丽星球,介绍它的内部结构与演化历史、气候与能源问题、人类对地球科学的研究历程等内容,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为了能增进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和趣味性,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了室内矿物与岩石实习、虎峪野外实习、参观地质博物馆等内容,使课程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得到极大的增强。
世界文化地理
授课教师:城市与环境学院 邓辉老师
学分:2
教学方式:本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图片、幻灯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世界地理格局的变化过程。鼓励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同学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眼光分析世界的初步能力。
往期链接:
《世界文化地理》是为全校文、理本科生开设的通选课,旨在介绍世界文化地理的格局及其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世界上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与空间分布的特点。具体内容包括:世界文化地理的基本研究方法,世界文化区的划分,世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区域差异,城市的起源与扩散,城市形态的区域差异与特点,世界主要语言、宗教、人种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地理大发现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地缘政治与世界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特点,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化现象及其伴随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等。
普通统计学
授课教师:数学学院 耿直老师
学分:3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期末闭卷考试。
往期链接:
本课程是专为全校文理科学生开设的通选课,是无需高等数学基础而能介绍许多实用数据分析方法的课程。除了介绍常见统计学的内容外,还将介绍许多非统计系学生一般学不到的内容,如聚类分析、列联分类、非线性回归建模与预报等。本课程每人一台含有专用统计程序的计算器,文理科学生学起来非常生动有趣。特别是本课程的练习题都是真实的观测记录,它们是由任课教师多年收集的来自经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近二十个不同学科的社会报告,统计局公告及科学文献记录。此外,学生还在本课程中通过自己的统计实验来验证许多数学规律,如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及Monte-Carlo计算等。
逻辑导论
授课教师:哲学系 陈波老师
学分:3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平时5次小测验(大约2周一次),占总分25分;课程中间看一部与推理和论证有关的电影。写一篇影评,3-5千字,占总分15分;期末闭卷考试,占总分60分。
往期链接:
本课程试图给学生传授关于逻辑学的一般观念,逻辑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的大致的整体形象,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技术和技巧,以及隐藏在逻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精神。课程目标可分别从三个层面来谈:
观念层面:讲清楚逻辑学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逻辑学的来龙去脉、目前状况和主要分支,使同学们对逻辑学有一个整体的轮廓性了解,给有兴趣进一步学习逻辑学的同学指明路径。
知识层面:传授一些具体的逻辑知识,主要是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的知识,也讲一点归纳逻辑和论证理论。并通过练习、作业、考试等环节,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习惯和能力,以改善其日常思维。
素质层面: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在遇到一个复杂、困难的问题时,先精确地确定问题之所在,把该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问题,逐个找出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可以操作的程序、模式、方法和准则,给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检验它们的真假对错,等等。简单地说,按程序操作,按规则办事,一步一步来。
稿件 | 通识联播
编辑 | 严亦平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