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原题
杭大轶事
新生代表
刚进杭州大学外语系77级,分在五班。最初五班的召集人是廖若。一次班会上,好像是交流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的感想,当时不知怎么想的,用英语谈了点看法。事后,大概廖若向年级主任徐潮文老师打了小报告,77级新生代表的差事不知怎么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周末回家看了几期“Peking Review”,拟了个稿子,送交班主任李根丽老师过目,然后就在252大教室“读稿”。两年之后,刘小明还不无挪揄地提起当年我引用的流行口号:“The ice is broken; the road is open.”
散文处女作
中学里写得最多的是政论文,也写过诗。散文则是在杭大初次涉猎。当时教中文的陈老师讲解散文要旨,即形散神不散,颇受启发。处女作“登山”获得陈老师青睐,在252大教室当作范文讲解,受宠若惊。
记得当作范文的还有潘大安的散文,题目似乎是“钱江潮”,还有另外两篇,好像有叶子南的,但已记不清了。
蒋炳贤先生
快班教师走马灯似的一换再换,这天轮到蒋炳贤先生,布置每人用英语写篇两百字的作文。我刚看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英文版(好像是黄天海借的),有感而发,洋洋洒洒写了大约两千字。
然而,蒋先生似乎不明散文之形散神不散的要旨,看了不知所云,在课堂上大大地奚落了我一通。
后来读研究生,又遇蒋先生出题,选了用句法结构来探究简·奥斯汀名著《傲慢与偏见》中柯林斯牧师致班内特先生信的内涵,居然得到蒋先生的赞赏。陈依群却大不以为然,说是:“Much ado about nothing.”
排球与法语
应该是大三或是大四,当时正在学习二外法语。五班与六班在外语楼后面进行排球友谊赛。六班的张宗义每次跃起扣球,都会喊“bon”,既像击球发出的声音,又是法语“好(球)”的意思,学以致用,影响深刻。
长跑达标
已经记不起当年为何体育课要长跑,达什么标。捣蛋之事倒还记得。有一回,在我的鼓动下,快班的男生不遵守体育老师的指令努力达标,却沿着运动场跑道集体慢跑,看的郑老师直摇头。
过目不忘
刚进杭大,对自己的记忆力颇具信心,夸口过目不忘。一天,魏向明在寝室里出题考证BUTTOCKS一字。当时信心满满,也不放在心上。第二天魏向明再度考核,却想不起词意。牛皮不戳自破。自此,再不敢如此自负。
荒唐的评语
1989年6月末的一天,在凌建平、张力群陪同下,参观了联合国大厦,见到唐可青。当时她拉着我的手,问我还记不记得当年她考联合国时我写的评语,说她参加集体活动不够积极。当年居然如此一本正经,伤害到同学的前程。悔之晚矣!
杭大校园
叫化童鸡与东坡肉
一次,不知是谁嘴馋,六幢舍友刘小明、吴永安、王之光、任国平和我,去了杭州酒家,一品杭州名菜叫化童鸡与东坡肉。说来惭愧,在此之前,尚未有体验,枉为杭州人。
东坡肉盛在砂盅里,色香味美,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只是比食堂的红烧肉高了个级别档次而已。而那叫化童鸡,则是从未问津过。剥落黄泥、解开荷叶,顿时香味四溢。
小小的一只叫化童鸡,怎经得住五个壮汉瓜分?记忆最深的是,吴永安把剩下的荷叶塞入口中,嚼得津津有味!
四年寒窗
杭大的四年,对“寒窗”一词体会颇深。那时没有暖气,寒冬早春,教室如同冰窟,长时间坐着看书,血脉不活,手脚乃至耳朵,都长满冻疮,晚上在被窝里钻心的痒。而且一年两次,冬暖初愈,早春又发,苦不堪言。当年春天亦带着耳朵套,成为校园一景。
交谊舞
大三的时候,跳舞的风终于刮进了外语楼。有天晚上,班上组织教同学跳交谊舞。在《蓝色多瑙河》《纺织姑娘》等舞曲悠扬舒缓的节奏中,陈雯和刘燕热情耐心地教大家三步舞。
姑娘生来能歌善舞,男生可就大为逊色了。教室里姑多僧少。这时,看到陶黎庆在门口张望,便把他拉了进来。再想将他推上去学舞,他可急了,差点没跟我翻脸,只得作罢。
想必陶兄当年正在热恋睡美人,岂可心有旁鹜,在众目睽睽之下怀抱其他女子?
太可怕
一年级,有天晚上在教室里看书。我平常都戴眼镜,看书时就摘了下来。不知看了多久,刚抬起头来,正巧赵雪芳经过我的桌前,吓得叫了起来:“太可怕了!”本人脑子一时还转不过弯来,什么可怕?我有那么可怕吗?
后来想想,可能是眼睛看书看得久了,直愣愣地,但还不至于像狼吧?也许是平常看到的我都带着眼镜,突然看到一双赤裸发直的眼睛,才会惊呼。
禁烟
77级的生源少数来自应届生,大都是文革十年积压的历届生。有些人上学前就是瘾君子,抽烟的习惯也就带进了校园。我班的郑达华就属此例。本人插队时,也曾学过,但抽不得法,烟熏泪流,终未学成。
进杭大后,便禁止同学在宿舍吸烟。不知当年之举,究竟是造福于同窗还是滥用职权?
个人卫生
当时杭大的卫生条件,尚属初级阶段。六幢共三层,每层有个公用卫生间,还有个无门的盥洗室。夏天,大家穿着短裤在盥洗室冲凉。冬天,学校的浴室开放后,大家赤身露体地合用几个莲蓬头淋浴,毫无隐私可言。
冬天洗热水澡是项奢侈,一般一月一次。平时每天只能到食堂打点热水洗脚。有位仁兄,具有超前的卫生意识,每晚热水洗屁股!一时成为佳谈。
摸黑洗脚
好不容易进了大学,大家十分珍惜学习时间,起早落晚,不甘人后。六个人住在一间寝室,不同的作息时间,自然会相互影响。于是定了室规,十点熄灯。
有些同学,胡波即是一例,觉得十点太早,常常过了半夜才回来。这时寝室的灯已经关了,便蹑手蹑脚地开门进来,摸着黑找到热水瓶和脸盆,尽量不发出声音,以免影响大家。刻苦学习与关心他人,两样兼备,这就是我们77级!
选自杭大外语系77级班级博客
版权事务请与后台编辑联络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应亚平:默默自学机会终于降临
王俐: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夏春秋:蓦然回首往事并非如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张建田:团里准备放弃的名额被我争取了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周大伟:同桌的你,你在天堂还好吗?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马申,他多要一张试卷把答案誊抄一遍
刘亚谏:录取通知书错了两字投了三条村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赵晓明: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陈中惠: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