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空间变得性别友好一点

江建国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一年前,我曾做过一个关于成都性别友好空间的选题,那时算是第一次清晰意识到:哦,看似更容易做到中立态度的空间设计、空间体验,其实存在着许多难以被意识到的性别隐喻


比如酒吧。昏黄的灯光,隐秘的唯一出入口,空气中弥散烟味,看不清脸的调酒师,皮革沙发与踩不到地板的高脚椅,锋利的铁艺装饰品……仅仅给你展现一个这样的空间,不得不说,它在透露一种更侵略性、更男性化的气质,作为女性是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到压迫、不安全的。


以及文身店。世俗印象里的文身店总是给人以不干净、不卫生、拥挤混乱的感受,不修边幅似乎就宣誓着某种反叛气质,于是我开始有意寻找一些女性文身师,发现她们有意或无意都更擅长创造干净与整洁的纹身空间,纯白的墙面、清晰开阔的工作区、柔和的音乐,像一个普通女孩的卧室一样。


创办11km daily的文身师kk

工作场景仿佛在一个女孩的卧室


还有商场以及各种商店,通常被认为是女性更喜欢进出的场所。室内过低的空调温度总会让人打一个寒战,以至于带一件披肩或薄外套出门成为没必要的默契;玻璃楼梯、透视楼层的设计,通透又能更好采光,但对女士实属太不礼貌。


提到的仿佛都是无伤大雅的细枝末节,或者肯定会被认为无非就是风格上的差异,没必要上升至对某种性别友好/不友好的层面,照顾到ta们提出的诉求就好了。实际上呢?是空间设计、空间体验中性别视角的缺失


我们当然可以规划客群,服务垂直群体,定义它是年轻人的、中年人的、精致女性的、运动爱好者的,但始终不能遗忘商业空间的底色是公共性。除了会所,商业空间无法是排外的姿态,立场上不应是照顾到谁谁谁、允许谁谁谁在这个场合出现,而应是不该出现一些空间设计、体验环节,是把某类人天然排除在外的


而这种细节,往往是以一种潜台词的方式出现。那些高度不够契合的所有座椅和扶手,让人感到过于灰暗压抑的大块色彩,空气中似有若无的烟味,灯光不够明亮的犄角旮旯,过于低的温度……


以往,我们对性别友好空间的期待,包括现在我问朋友们去这个问题,“你觉得性别友好空间应该做到什么”,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还是那些软性的内容,提供服务、提供帮助、提供支持,而对硬件的不完美有感知、少表达。而设计者、策划者,或者这么称呼,空间的规则掌握者,普遍在最初也都缺乏一种想象力、共情力:如果使用这个空间的人不是一个男性,女性和更多性别的人需要什么?


Aesop女性文学图书馆


应该蛮多人都看过《哈尔的移动城堡》,老年状态的苏菲和荒野女巫去王宫见莎利曼夫人,被迫爬上高高的台阶,苏菲很气愤,如果莎利曼夫人是真诚邀请她们来,又怎么会让老人受这样的折磨。这一刻,台阶即是一种不真诚


如果一个主打精致女性、女性友好的商场,做到了用粉色颜料画出女性车位,做到了配备上母婴室,却忘记了台阶会给推婴儿车的妈妈带来障碍,忘记了不清晰、不完善的导视会加剧不安全感,忘记了个子较小的女性需要高度更低的座椅,忘记了女性偏好更明亮的环境,忘记了女性普遍对干净整洁有更高的要求,而忽视对物业细节的频繁保养,“出戏”的瞬间便会从各个角落冒出来。


小红书上的母婴室分享


那设计维护一个性别友好的线下空间,需要考虑什么?


安全感。提供清晰完善的导视和地图是相当有必要的,让人对方向、出口心中有数;有用的监控,同时又是不侵犯隐私的监控;用合理的设计手法破除空间的压抑感,同时慎重地使用玻璃,不该出现的地方不要出现。


比起粉色(一种被定义过的性别色彩),在我亲身体验很棒的性别友好线下空间,白色反而是更多见的。这些场景的主营者会提到,白色能给女性和性少数带来干净敞亮的感受,特别在一些易被“污名化”的场合,比如酒吧和文身店,通体纯白的建筑物/墙面会让顾客感觉到更安全。


女性普遍对灯光的亮度也更敏感,昏暗一面可以制造氛围,一面也意味着不安全感的上升。与空间尺度匹配、亮度适宜的环境,从心理上能给予女性更积极的暗示。


现在业内外都爱讨论的,去设计发生在公共空间的社交,达成这种情况对男性或许是更容易的。在吸烟室、走廊、公共座椅、中央小广场,因喜好相同、臭气相投而迅速搭上话,形成这种社交场面的前提,是人们充分自信这个场合是自己的场子。而对多数女性和性少数而言,做到这种自信、这种信任感的快速建立,真没那么容易,被随意搭讪的可能性也令人在意。


上海女性友好空间“好好笑”

夸夸会是这里的特色活动


然后是公平与包容性


厕所问题,不言而喻,这里不必多加赘述。只额外提三点细节,其一是第三卫生间,一种更有包容度的选择;其二是使用何种标识,单纯的男女或更性别中立的图案与文字;其三是维护,女性及其他性别真的会更在意干净卫生,乃至更多物业保养细节,并由此决定对一个空间的好感程度。


basecamp的厕所

 

许多设施的高度、功能性也需要仔细考量。之前跟成都的性别友好酒吧muchroom的主营者和设计师聊天,听到一个很可爱的故事:为了设计出更符合多数女性坐高的椅子,ta们到处跑咖啡馆、餐馆、家具店,坐到合适的就立刻掏出卷尺来量,没带尺子就用烟盒去比照。


其实就是很小的一个细节,但你马上能get到ta们的用心。能用是门槛,不是真实诉求,就像地铁、公交上的所有拉环,踮踮脚也不是不能够到,但不舒服、别扭。我们现在不仅是要去追求能用就好了,设计也可以作为一种促进公平、促进包容的手段。


成都性别友好酒吧muchroom


以空间设计、空间体验的角度去跟各种非男性消费者聊天时,我还收集到不少性别差异蛮大的例子。比如自己并非不喜欢潮流,平日里也会消费潮牌和潮鞋,但确实没想到身边的男性同事男性朋友,会那般盛赞COSMO;比如天目里的水景细节做得很棒,自己也会尤其在意商场对景观、绿化的维护,而男生对此莫名无感;比如进到商场后,女生更乐意进店里等人,而男生更乐意呆在公共座椅、后勤通道等人。


女性以及更多性别,似乎是对环境语言、空间语言更敏感的人群。ta们衡量体验的良好与否,往往是涉及感官的方方面面,室内温度是否宜人、空气中喷的是哪款沙龙香、环境音的分贝是否过大、主题色是什么、这里的灯光拍照好不好看……类比世俗印象里男性易对科技、机械、装修的硬核内容有追求,其实这样对体验的敏锐感知,何尝不是另一种层面的hardcore。


诉求其实一直在,特别当所有人都知道,消费市场的主体是女性时,我们的线下空间依旧没那么擅长从更多性别、更多人的视角去看世界。这事儿是吊诡的,但另一面说,这也是已经暴露出来的痛点,大家都在期待着改变。


天目里


做跨儿派对的一个朋友曾跟我提过ta对性别友好空间的想法,我印象很深:当人群真的对了,空间、体验上的一切都将不再是障碍与隔阂。讨论线下空间的性别友好,本质上,和适老化改造、无障碍设施等等,最终都是同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应被更真诚恳切地对待


空间是辅助,是想法的落地,是可以凭借相对中立、稳定、客观的姿态去影响、传达观点的方式。在一整套观念的表达里,空间不应脱节,也完全可以成为文字、图片、视频之外,同样有感染力的传声筒。



*头图为维也纳的女性工作之城Women-Work-City






项目/

上海·张园/上海·INS复兴公园/上海·现所/

成都·REGULAR源野/成都·COSMO/

成都·远洋太古里/成都·SKP/

北京·冇街/北戴河·阿那亚/杭州·天目里/

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未来社HOUSE/

苏州·仁恒仓街/宁波·槐STAGE/宁波·DEMOHOOD/

无锡·运河汇/海口·世纪海角/长沙·INPark/

大阪·SEE SEA PARK/日本·Share Lounge/

日本·春日台社区中心/曼谷·The COMMONS


品牌/

cottee/跳海/Need!/Standard Nerds Club/

观夏/話梅/BAsdBAN/tazaTe/而意/

hAo mArket/Aesop/山海四合/Blue Bottle/

FREITAG


趋势/

chatGPT/社群/公共艺术/街区经济/

/反消费主义/捡“垃圾”/市集/

上海和成都的品牌流动/户外生活方式/

小店联合/氛围感/松弛感/主理人/在地化/

茶馆/邀请函/杂志报刊/熟年消费/

标准品牌非标表达/孤独者经济


观点/

“网红”商业的渡劫/让商业回到真实中/

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商业地产人的语言困局/

公共性,城市更新的价值底色/城市更新乐与苦/

成为“六边形”商业人/如何“做死”一个商业项目/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招商创新/未来商管走向何方/

放下对标执念/告别网红时代/品牌的基本是对人类的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