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精确定位”得失谈
【李晶专栏】
高考志愿“精确定位”得失谈
原创作者|李晶
01
在很多父母眼中,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原则就是分数线。达到了哪个分数线,就报对应的学校或专业。而且这个分数最好一点也不要浪费,否则就会觉得吃亏。
因此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你现在只需要专心复习,不要想志愿的事。如果高考成绩过不了分数线,现在想再多都是白搭!”
所以有些孩子会想:“考够分数线就行,多了没用。学什么专业也无所谓,拿到成绩再想也来得及。”
抱着这样的想法,填报高考志愿就成了一道“精算题”。目标就是分数效能最大化,损失最小化。
然而,有些孩子上了大学后会逐渐发现,填报志愿时被忽略的“兴趣、擅长与意愿”变得对自己越来越重要,甚至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而向父母妥协。当他们终于决定用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就出现了以下两个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1
在高考中超常发挥的周浩,名列青海省理科第五名。这本是意外之喜,却给他的命运带来了巨大波折。
从小就喜欢拆卸机械的他,本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老师和父母却都认为这样高的分数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
万般无奈下的妥协,却使他一直不能适应北大生命科学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的专业和纯理论的课程,都让他痛苦不堪。
经过两年的挣扎,周浩终于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开始了新的人生。
已经成为学院最优秀学生的他说:“我毫不后悔自己后来的选择,而且很庆幸。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
典型案例2
曾想报考北大中文系的女孩刘丁宁,高考夺得辽宁省状元。在家长关于历练、全额奖学金、和教学环境的引导下,她选择了香港大学。
但是内心的落寞和遗憾还是让她退了学,重新参加高考,并在第二年再次夺得状元后如愿以偿。
在别人眼中,他们的高考志愿无疑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学校知名、专业热门,高考分数也与录取分数高度匹配。然而事情的发展兜兜转转,最终却仍然回到了他们最初为自己规划的道路。
说起来,他们所走的弯路实在可惜。虽然父母认为自己的建议让孩子得到了最大利益,然而时间证明,孩子因此失去了更多时间和更好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当时的精确定位让孩子得到更多,还是失去更多呢?
02
想清楚这个道理,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的目标学校和专业。
小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虽然最好大学和最热门专业的大门都向她敞开,但她仍然对高考志愿的填报非常谨慎。
她认为这关系到一个人未来几十年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很大的事情,需要长时间准备。她说:“很多人在高考填志愿前一个星期才想,这就很糟糕!”
小沙所在的中学有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宗旨的创新素养培育计划,很多同学都同她一样,进入高中后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专业或职业。
对于自己的专业,小沙很长时间都没有明确的想法。因为没有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向,所以她通过各种尝试辨别感受,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然后用“排除法”做最后的决定。
以下是小沙的思考过程:
生物专业:我高中所在的科技班,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个科研课题。我当时选择了生物课题,但做了之后发现不是很喜欢,就决定将来不学生物。
纯理科:我初中时学过奥数,也得了很多奖,但纯粹是为了考上好高中,为了达成目标而去做的。虽然学得不错,但并不喜欢。
经济类:很奇怪,我从小就不喜欢经济。后来看了一些相关文章,发现经济学理论都是基于一个基本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这是我特别不喜欢的一个假设,因为没人是纯理性的。我不是说经济学没有价值,但这不是我的思维方式。另外,我在清华大学网站上查了这个专业的课程,有些课我看着就不想学,感觉是一种负担。
心理学:我高中时接触过心理学,不是很感兴趣,也不太适合我。虽然我有很强的意识想与人交往,也愿意参加社会工作,但从本质上来讲,我不是一个特别外向的人。我跟别人打交道也很开心,但不会主动去做这件事情。
律师:我不喜欢吵架和辩论。
医学:我不喜欢西医,对中医比较感兴趣,但中医院校录取分数太低。
工程类:我不喜欢冷冰冰的机器。
小沙说:“虽然我从高中就开始考虑这件事,但真正决定还是在准备填报志愿时。”
她最终选择建筑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从小就一直保持的对绘画和艺术的喜爱。同时,建筑是科学、人文与艺术的结合,这与她各科均衡的特点也非常匹配。
通过小沙选择专业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对自己兴趣和强弱势的了解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审慎态度绝对超乎父母的想象。父母还要明白:孩子的路将来只能他自己走,也必须他自己走。这也是不能将分数作为填报高考志愿最重要依据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问题上,父母可以给孩子建议和指导,但绝对不能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甚至代替他做决定。也不能引导孩子过分看重分数线,而轻视或忽略自己的兴趣与擅长。
另外,对于爱好较少的孩子,父母还要创造机会,多带他走向社会,帮他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降低误选专业和学校造成的机会成本。
03
做好了前期准备,父母如何指导和配合孩子做好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呢?
预先列出两个清单:
喜欢和不喜欢的专业与课程
这两个清单是后续专业筛选的基础,一定要由孩子主导完成。如果其中掺入了过多父母的意见,之后工作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最终的决策也会与孩子的意愿相距甚远。
提前借近年的
《普通高等学校填报志愿指南》
由于每年变化不大,其中的学校和专业明细都可以作为切实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当拿到当年的《指南》后,父母一定要特别关注目标学校和专业的变化。
在《指南》中筛选出
专业和学校的备选名单
这个步骤由于工作量较大,可以由父母辅助完成。同时注意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划定领域,而要尽可能扩大范围,让孩子的选择面更宽。
查询大学官网或直接咨询
获取相关专业的课程明细
由于历史沿革和院系管理等原因,一些专业名称会令人产生歧义。如果没有仔细了解,就会出现孩子入学后才发现专业方向与自己的预想偏差极大的情况。而提前了解专业课程明细,就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将备选名单中的学校和专业
按录取分数排序
通过前几个步骤的筛选,父母可以根据往年的录取分数,将这些大学和专业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这个范围可以比孩子成绩的震荡范围更宽一些,以适应孩子后期成绩的变化。
根据孩子的成绩
分层次确定初步志愿表
这个步骤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志愿填报,一定要让孩子主导。在排序和取舍中,父母可以参与意见,但决定权必须掌握在孩子手里。这样做不仅因为它关系到孩子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更能让孩子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特别提示:
一个金融专业毕业的孩子向妈妈诉苦:“每天都要加班到十二点以后,早上九点还要准点上班。长期如此,身体实在撑不住。”妈妈特别心疼女儿,却不知道怎么帮她。
其实,很多看起来收入很高的工作,加班都是常事,很多年轻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这是很多行外人不了解,更没有亲身感受,而又确实存在的事实。
没有十全十美的专业,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高考报志愿时,父母不必过多考虑就业和收入,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兴趣和擅长。
只要未来从事的工作是他喜欢的,即使专业再偏,他也能开创出自己的天地;即使起点工资再低,他也能走出他自己的精彩。
(本文为李晶原创投稿,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欢迎关注李晶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作者签名售书,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