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波卜霍夫斯基(Johannes Bobrowski,1917-1965)是战后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表现了他在世时两方面的德国。1929年到1939年他住在孔尼格斯伯格(今加里宁格勒),就读于康德中学,一所教会学校。作为士兵他经历了他的诗集《撒尔马泰时代》所写到的毁灭:在崴喜塞尔、么塞尔、都脑和勒瓦围成的平原。结束战俘生涯后他回到东柏林,于此以编辑和写作为生,直到辞世。他曾获得诸如四七社奖、阿尔马—约翰纳-库尼克奖和海因里希·曼奖等文学奖项。重要著作有《撒尔马泰时代》(诗集,1961)、《勒维因斯·缪勒》(小说,1964)、《波伊楞多夫和鼠节》(短篇小说集,1965)、《气象》(诗集,1966)以及四卷本合集(1987)。
童年
那时候我
爱着黄鹂
钟声,在上头
射空,坠地
经过叶房,
当我们蹲在树林边,
一根草秆上串着
红色的莓子;推着
小小推车灰色的
犹太人路过。
午后在桤树的
黑影中有些牲口,
怒气的甩尾巴
赶飞蝇。
之后暴雨
迸裂天空;雨水具有
全部黑暗的味道
像大地。
或是小伙子
沿河边小道骑马过来,
在闪亮的棕色的马背上
大笑
去往深处。
篱笆后面
蜂如云鸣。
后来,经由刺丛在芦荡边
响起恐惧的
银鼓。
密如一体,一蓬荆棘
荫蔽着窗子和门。
唱歌的老妇在她的
香气的卧室里。灯泡
嗡嗡。男人们踏步
进来,很鄙视地
吆喝狗。
夜,长长的树杈在沉默中——
时间,无关的,苦涩的诗
一行连续一行;
童年——
那时候我爱着黄鹂——
道巴斯
风在其上动摇。
我们住在河边的棚屋里。
天色渐暗沿着河岸
芦苇咝咝。
那时我们是有心脏的
孩子。心脏吟唱我们年复一年。
和土地没有什么不同
来了霜和雨,
闪电和云,像时间——
像时间,
我们取得
又拱手交出,
果实的红。冬天
流进光线。
这就是过去。
我们把村子留给沙子。
勉勉强强像筏夫吆喝
我们搬走。
服从于辛酸,我们把木头
添在陌生人的火中,
还记得一支歌:从前
苹果树的花。
到底哪里
是我们要呆的地方?
总是泥巴,
土地,我们将躺在那里。
孩子们
找不到那个村子。
但是那些庭院,大河边的
苇际线——那道巴斯的岸地——
变黄的粮仓——
和驾畜,它从森林来——
鹰在空洞的蓝色中——
而且染色我们的眼力。
这样我们走到琴弓下面
这一年。并且向大地
清点我们的喜悦——
感觉到血液在太阳穴,
摸到头发然后是女儿,
傍晚你说:来,
最爱,你还在——然而
我不渴望。
报告
巴伊拉·格布隆克
从华沙逃遁
从格妥运输过来的,
姑娘
走了穿过几座森林,
带着武器,女游击队员
被抓住
在布雷斯特—立托夫斯克
穿者一件军大衣(波兰的),
德国军官
讯问了她,有张
照片,军官是几个年轻
人。制服挺阔
脸型标致,
其行为
无可挑剔。
平原
湖
那湖。
塌了
岸。云霞底下
鹤。白色的,突闪的
游牧民族
几千年。随着风
我从山中来。
我将在这里生活。我曾是
一个猎人,俘虏我的
却是草。
教我说话,草
教我死和听,
长久的,说话,石头,
你教我留下,水
莫打听,风,莫打听我。
致乌拉•维因卜拉德
我了解山的秋天。
我感觉到你的步伐
穿过云,石径上。
你还会来的。光线
诱惑你顺流而动。
爱情变得
飘雪一般,
轻,一个杂音越过血液。
总是,女友,在你的
天空刺进些小塔;
曾经是贝尔曼的歌曲,
却早就是自己的了,发着抖的
诗行,它不知道,他何往——
风一样的歌,
男人们昏暗的闹腾。
为了使我的歌声
变成拔高的音调,回荡
经过风和温柔的月光
从上面传回花园,
我把手
放到雪里。
只需要一个标记:
生活在这里。
被遗弃的房子
林荫道
被死者的步伐划了界。像回音
越气海
而来,林中地里涌出
常春藤,根
探出地面,寂静
随鸟儿临近,白色的声音。
房内
走着影子,一场陌生的谈话
在窗底下,鼠群
爬
过弹过的斯皮勒琴。
我看到一个老妇
在街尽头
裹着棕巾
坐于石头,
眼光朝向南边。
沙上
很多碎的硬的叶子
飞帘蓟开花。
那里天空
打开了,在儿童头发的颜色里。
祖国漂亮的土地。
托门克门村
中午的火烧焦着,
菩提树冒着烟子,
他走过那里满头白发,
有人说:
一会儿傍晚就降临了,
一个人开始唱歌。
田野将其传远。
再走几步吧,多勒莱提斯,
河想要耸起翅膀,
一只鹰,一个仇鸽兽,
森林和黑头目
直立起来,叫嚣着的
风卷过山。
那里生活着草。
这一天也从此驶离,
水井的绞架的
影子下面,窗光
无风,松脂灯说起
吱吱如鼠
祝福的话儿。
你写满纸片:
天将大善,
而我看到了公平
等待,等到它下凡
然后到来愤怒。
我看见的城市
我看见的城市在灰尘的
风里,到处冒着困惑的
房顶,发黄的墙壁和钟楼
沉入大地。
帐篷,为又一个夜晚,
睡在天空底下,
来自死去的声音的
无数回响,破裂钟沿
罩着并在
老人面前冰冻。
而平原伸展
穿过它的廊巷,端出些
花园来;在广场上
开着的门的前面又逗留
片刻,在溢水的井边。
但夜深了,它就像
向下驾驶着宽流。
高耸的旗杆成林
挂着潮湿的
雾,飘的帆,更高处
是月亮。
我带着您
直到夜的边境。外面
蹲着,在森林拔高
之前,一个村子,吉普赛女人
一样,黑皮肤;晨曦中
就着扭动的火焰
她晃动炒锅,烟子
升起来,极细——
什么事?我数着捧着的
时间,一个声音
从森林传出,其影子
覆盖着路。
击落在你的
脚前的果子,接住,
正在变得陌生的人,
这致命的果核。
萧 开 愚 译
诗,有“讲理”的。即用诗的语言去议论、去说明某种情理、道理或哲理。这类诗,古人谓之“理趣”诗。宋人包恢《答曾子华论诗》云:“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包氏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是“理趣浑然”。说理,要说得有趣,避免空乏、枯燥,且“理”和“趣”要自然胶合,浑然一体,而非硬贴上去的两张皮,这就构成理趣诗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即言此而意彼,深入而浅出,理隐而趣显,读来轻松愉悦,耐人寻思,思有所得,进而产生某种精神上的快感,得到某种哲理的启智。因此,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认为,富于理趣的诗,“贵浑浑灏灏,元气结成,乍读之不见其佳,久而味之,骨干开张,意趣盎然,斯为上乘。”这是不错的。诗粗看是写景,实则有借景喻理:上山不易,下山也有难啊,故莫“错喜欢”,因为那山总是一岭接一岭,一峰连一峰,那障碍总是一个接一个的,所以切不可盲目沾沾自喜,停滞不前。爬山若此,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事业的进程中,不也是这样么?诗,平白如话,意丰辞浅,理趣盎然,实为难得。须指出,理趣诗首先是诗,因而诗中的“理”,也是脱离不了形象思维的,亦即或寓理于形,或融理于景,或寄理于物,或置理于事——这“理”总是伴随着形象的。——象杨万里上诗中的“理”就是和“山”、“岭”、“下岭”等形象联系在一起的;——象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理”,就是和“山”、“水”、“柳”、“花”、“村”等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否则,没有形象,诗趣遍无所依托,诗理便成说教。这是诗之大忌。再说奇趣。苏东坡有一条诗美学原则,谓之:“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③这里的“奇趣”,通俗点说,就是诗人由奇思、奇想、奇事、奇情而引起的趣味。这是一种异于一般的特别的审美现象。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说:“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使听众相信他们原来不相信的事情。”《庄子·秋水》篇里记有庄子和惠子在濠梁观鱼的一段毒化,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段对话在哲学史家眼里,也许是庄子搞诡辩的典型例证,但在诗人看来,却可以另作别论了。因为诗人有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因而总是爱主观主义些。因为诗人每爱玩弄手腕,诱使读者去相信他笔下新奇的怪诞的甚至荒唐的东西。——奇趣就是这样产生的。屈原在从鄂渚放逐到溆浦的途中,大发奇想:“驾青虬兮身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看,这里屈原的想法是多么的新奇有趣?然而联想到他当时的政治遭遇,我们又会觉得他的此番奇想是在情理之中,不如此,就不能表现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君不见,在诗中常常人心可以腾飞,死人可以复生,晴天可以霹雳,怒发可以冲冠......君不见,在诗中常常人欣喜,山河扬眉欢笑,人悲哀,风云凝愁叹息;惜别时蜡烛可垂泪,兴至时星星亦媚眼......这般情景,尺寸难以计算,仪器无法测量,但谁不是深信不疑的呢?古来,谁人真的见过花会溅泪,鸣会惊心?但在“感时”和“恨别”那样的特定情势下,杜甫偏偏就是那样感受的,那样写的,我们也会相信那是真实的,一点不假。古来,谁人真看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但想到鲁迅和鲁迅的精神,臧克家明明就是那样认为的,我们也明明相信就是那样的,一点不假。这些诗是诗人写得怪,读者不以为怪,诗人以“奇趣”入诗,读者从“奇趣”会意。由此见出,诗之奇趣首先表现在它的“反常”上:即在内容上违反人们习以为常的所谓常理常事;然而又每每“合道”——合乎艺术之道——不合乎生活逻辑,却合乎感情逻辑。这两点必须照顾到,“合道”而不“反常”,诗必平板拘泥,落入俗套;“反常”而不“合道”,为趋新斗尖强求奇,必是故弄玄虚。故,清人何绍基说:“诗贵奇趣,却不是说怪话;正须得至理,理至处,发以仄经,乃成奇趣。”④(《写汪菊士论诗》)为此,诗人们常常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法以创造诗的奇趣,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借助夸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借助暗喻;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借助移觉等等。这些诗句,依然合于诗之理。是因为诗的奇趣有“理外之理”(宋代方中通语)。至于风趣,则更是为读者所倍加欣赏的一种趣味。它滑稽幽默,而不庸俗无聊;平易近人,而不索然乏味。近代文学家林纾说:风趣者,“见地高,精神完,于文字境界中绰然有余,故能在不经意处涉笔成趣。”(见林纾的《春觉斋论文》)唐代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就是一首别开生面,饶有风趣的小诗。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的本意是写作者在应考进士之前,想问一下张籍,自己的文章主考大人是否满意。可诗中却通篇写的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从“洞房”到“红烛”,从“昨夜”到“待晓”,都不离新婚,然而,聪明的读者是能于此煞有介事地谈笑风生中,深解其中真意的。再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从小离家,垂老方归,其间多少情思!可回到家乡了,天真的儿童却不能相识,竟然“笑问”又称“客”......真是风趣至极。可作品正是在这种滑稽而风趣的生活画面中,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切而又陌生,喜悦而又感伤的复杂心情。燕以均有一首《咏七夕》:“相看只隔一条河,鹊不填桥不敢过。作到神仙还怕水,算来有巧也无多。”这首小诗写得很有意思,讽刺性也很强。故袁枚评:“燕以均年虽老,而诗极风趣。”⑤(《随园诗话》)当代诗人流沙河堪称幽默大师。他的许多诗是风趣美的典范。请看他写于文革中的《故园六咏》中的《焚书》一首:读完这首诗,真个叫人哭笑不得。诗的主题是严肃的——鞭挞焚烧文明的那场浩劫,但主题的表达却是诙谐有趣的。诗人调动了细节描写(“夹鼻眼镜山羊胡”)、对比(“你在笑,我在哭”)反复、暗喻(“永别了,契诃夫”)等诸种艺术手段,造成了一种幽默诙谐而又极富讽刺意味的氛围,进而把读者诱入这个典型的氛围之中,先让你发笑,再让你笑后有所思,思而有所得。再看《芳邻》一诗。这首诗的前两节写邻居以前如何“待我极亲热”,最近造反当了官,和我“交情竟断绝”,其中用“春色”、“秋色”作喻,来描写脸色的变化,就有几分风趣。而最后一节则更为滑稽:这真是神来之笔。诗人他于结尾处一下子抓住了“小狗”这个可恶而又可爱的特殊形象,出人意外地投闭成趣,巧妙地讽刺了十年浩劫中那些“不如狗”的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实非大手笔所能致。最后说意趣。诗趣美固然是呈多元格局的。但说来说去,当以意趣为上。这是因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⑥(《姜斋诗话》)这是因为,“诗以意为主,以辞采为奴婢;苟无意思作主,则主弱奴强,虽僮指千人,唤之不动。”⑦(《随园诗话》上)意趣,通常谓之意境。意,乃审美主体之意识,之精绪,之思想;境,乃审美客体之景观,之物象,之画面。反之,则如枯木死灰,如行尸走肉,毫无半点诗美可言。“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因为诗人唰地一下子泼出一片盎然春意:红杏怒放,芳香四溢,枝头蜂蝶翩翩起舞,是活脱脱有声有色,是真切切有情有趣。晚唐诗人任翻,一日游天台巾子峰,曾题诗寺壁。云:“绝顶新秋生业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罢行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江水”,可他人已改。这使任翻大为钦佩。(《唐才子传》)⑧我们单从字面上打量,“一”改为“半”,很难说哪个字高下,若从意趣美上去体悟,就大不一样了,就会发现一字之易委实妙不可言:其一是改得真实,因为前峰遮月不可能映照“一江水”,这是其次,有时诗可不必泥实;其二,最是改得意境优美,这“半江水”月光明晃晃,那“半江水”山影暗幽幽,明暗变化不一,色调错落有致,同是明月朗照,却给人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之感。因而画面极富立体感。难怪后来有人在任翻题诗处又题一诗云:“任翻题后无人胜,寂寞空山二百年。”意趣美之于诗,应以“意”、“趣”浑成,寓趣于意,从趣见意为上乘,不可偏趣舍“意”,否则便走上极端,走上极端便失去诗美。唐人张打油,有一首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也有形象,也有趣,但因为无“情”无“意”,终无审美价值,所以读后只能聊人一笑了之。说诗有“别趣”,也许有人认为会削弱诗歌的思想性,尤其是会冲淡政治诗的严肃内容,这是一种误解。杜牧有一首名诗《赤壁》末两句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人许彦周评道: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真是开玩笑。我们说,老婆都被人掠走了,那江山不就完了吗?还要诗人饶舌么?还是杜牧高明。他于小风趣中完成了大主题。比较,许氏就有点不怎么懂诗了。
推荐阅读:
博尔赫斯诗8首
露易斯·格吕克诗2首
约翰·瑞博坦兹诗2首
莫里哀《情诗》
布瓦洛《致莫里哀》
拉贝诗3首赏析
塔契娅娜·莫塞耶娃诗选
特朗斯特罗默诗107首
策兰罗马尼亚语诗16首
吉增刚造诗5首
埃斯普马克诗4首
麦克里希诗3首
华莱士·斯蒂文斯《素初若圆》
保罗·德尔坎《向巴西的朋友们问好》
勒热夫斯基诗2首赏析
史耐德诗2首
泰德·休斯诗21首
施家彰诗7首
瓦科特诗7首
波格丹诺维奇诗2首赏析
拉季舍夫诗2首赏析
涅列金斯基-梅列茨基诗2首赏析
卡拉姆津诗3首赏析
莎士比亚诗7首
菲利普·拉金诗15首
茨维塔耶娃诗3首
佩脱拉克诗4首
卡萝·莫朵诗2首
波洛茨基诗3首赏析
苏马罗科夫诗2首赏析
毕尔格诗2首赏析
博尔赫斯诗5首
短歌行咏掌旗官基道霍·里尔克之爱与死
特列佳科夫斯基诗3首赏析
德尚诗2首赏析
吕特伯夫诗2首赏析
阿拉玛农《破晓歌》
加米涅夫《梦》
德米特里耶夫《一只灰鸽在呻吟》
汉斯·埃贡·霍尔特胡森《里尔克传》① ② ③
克尼亚日宁《黄昏》
勒热夫斯基《诗章》
康捷米尔《致智慧》
里尔克俄语诗6首
博尔赫斯《雨》
歌德诗12首赏析
罗蒙诺索夫诗4首赏析
席勒诗6首赏析
赫尔蒂诗2首赏析
赫尔德诗2首赏析
博尔赫斯《献给贝阿特丽斯·比维洛尼·韦伯斯特·德布尔里奇》
丽泽·穆勒诗6首
希尼《挖掘》
希尼《在外过冬(1966-1996)》41首
克劳狄乌斯诗2首赏析
莱辛《卫生》
马丁·路德《上帝是座坚实的城堡》
维兰德《哀悼玛丽雅·泰莱希雅女皇 1780年11月29日》
采尔提斯《致阿波罗,诗歌艺术的创造者,愿他从意大利莅临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