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特伯夫诗2首赏析

Rutebeuf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吕特伯夫(Rutebeuf,或Rustebuef,约1245-1285),又译吕特贝夫,法国13世纪诗人。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大致知道他出身贫寒,是一个专业的行吟诗人。他们用简陋的小提琴沿街卖唱,但主要的活动是到贵族的府邸中演唱。他们唱民间传说、战争故事和骑士们的武功业绩,也唱自己编写的小诗。吕特伯夫的诗歌作品,保存下来的有宗教诗歌和个人抒情诗。著名的宗教诗歌有《圣母的九种快乐歌》、《十字军和反十字军的争辩》;剧本有《圣母奇迹》:《戴奥菲尔奇迹》等。个人抒情诗主要有《吕特伯夫的穷困》、《吕特伯夫的婚姻》、《吕特伯夫怨歌行》、《吕特伯夫之死》等,抒写他贫穷潦倒的生活和悲苦的情怀。




吕特伯夫的贫困


谈起我的贫困,

心中有千言万语,

但不知从何说起。

我坦诚地以上帝的名义

请您,法兰西王,给我恩赐,

假如您有慈悲之心,

我一无所有,

全凭东求西借度日,

可是现在谁也不再借给我了,

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个穷光蛋有借无还,

您不止一次去国外观光,①

在您身上寄托着我全部希望。

时光如此缓慢,

而我的家人偏偏是大肚汉,

谁也不知道为我节省点米钱。

我总是吃人家的闭门羹,

要么就是让人家给脸色看:

人人都知道守护自己的财产。

我差点含恨而死,

而您,我的好国王,却在两次旅行中

带走那些财主富人,使他们离我越来越远。

您远去突尼斯朝拜圣颜,

可那个国度十分野蛮,

那里的人根本不相信基督的尊严。

……

没有人向我伸出援助的手施舍点米钱,

冻得我直咳嗽,饿得我打哈欠,

我差点饥寒而死窘困至极点,

我身上无衣,炕上没席,

即使收容院也没有我这般可怜。

陛下,我不知这是何因缘,

根本不清楚什么是褥垫,

炕上除了几把草,

便是冷冰冰的土面。

陛下,我要让您知道,

我没有面包半片,

我所在的巴黎到处都是豪华的门面,

却没有我的一丁点儿财产。

上帝有眼却看不见,或者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的处境越惨就越把上帝怀念,

他怎么除了他自己没造一个慈悲的心肝。

我们思念圣父,上帝却把我们忘在脑后,

因为可恶的时光把我抛得老远老远,

它把我的家搞得空空如也,

我不再相信什么信念,

你瞧反正我是个穷光蛋。


葛 雷 / 译


吕特伯夫是法国中世纪维庸之前最重要的市民诗人。他出身贫寒,用简陋的小提琴或沿街卖唱,或到贵族的府邸演唱以谋生活。吕特伯夫生活潦倒却又嗜酒嗜赌,因此大部分时间他只能靠巴黎显贵们的施舍过日。但缪斯女神似乎偏爱垂青于他,即使生活如此落魄不堪,吕特伯夫仍然创作了大量流传不衰的个人抒情诗。
吕特伯夫本是其化名,意为“粗牛”的意思,他曾自嘲地称自己的创作为“粗人写的作品当然粗俗”,“因为他是粗人,他下笔时也粗”。但正是吕特伯夫所谓的“粗俗”使中世纪诗歌创作文风大变,把诗歌从理想式的高雅骑士爱情传奇拉回到现实中来。吕特伯夫的“粗俗”是现实主义的先声,他开诗人写自我的风气之先,其忏悔式的抒情和抨击式的讽刺对后代颇有影响。
该诗《吕特伯夫的贫困》写于圣路易九世第八次十字军东征之时,由于吕特伯夫在巴黎长期依靠王公贵族们的施舍度日,圣路易率军东征之后,吕特伯夫的生计便失去保障,使他及家人陷入极端困境之中。《吕特伯夫的贫困》不仅是吕特伯夫饥寒交迫生活的现实写照,并且如实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在宗教力量煽动之下对十字军东征的盲目热情。
该诗起首,吕特伯夫就感慨他的贫困已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全凭东求西借度日”,但“现在谁也不再借给我了”,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个穷光蛋有借无还”。故负债累累却又无能为力的吕特伯夫“总是吃人家的闭门羹”,看人家的脸色,并最终落到诗歌第三节所描述的那般惹人侧目的田地:“没有人向我伸出援助的手施舍点米钱,/冻得我直咳嗽,饿得我打呵欠,/我差点饥寒而死窘困至极点,/我身上无衣,炕上没席,/即使是收容院也没有我这般可怜。”
在吕特伯夫眼里,巴黎虽然提供给了他寄人篱下、苟延残喘的机会,但其小市民特有的经历使其切身体会到了现实社会的贫富不均,他写道:“我所在的巴黎到处是豪华的门面,/却没有我的一丁儿财产。”而其诗人般的感性又使其意识到了宗教欺世盗名的本性,他不由得在诗歌最后一节悲戚地感慨道:“我们思念圣父,上帝却把我们忘在脑后……”因此最后吕特伯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毅然抛却了对上帝的信念,他以谐谑的口吻写道:“我不再相信什么信念,/你瞧反正我是个穷光蛋。”总的说来,对宗教的嘲讽以及对贫富不均的控诉构成了吕特伯夫诗中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吕特伯夫的一贫如洗体现了十字军东征时代整个市民阶层的贫苦。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吕特伯夫虽然看见了巴黎灯红酒绿之下穷人家徒四壁的惨境,但一无所长的他在意识到了宗教安慰如同海市蜃楼的本性之后,仍然把“法兰西王”当作其最后的救命稻草。他的落魄和寄生虫似的生活方式最终决定了他对朱门富豪犹豫不决和充满矛盾的态度。本诗仅短短四节,却每节都有吕特伯夫对圣路易九世的呼告,如“陛下,我要让您知道,/我没有面包半片”,因为“在您身上寄托着我全部希望”。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此刻的圣路易九世可能已完全听不到了吕特伯夫的呼告。根据历史记载,十字军在13世纪已成强弩之末。第七次(1248—1254)和第八次(1270)十字军皆由法王路易九世(1226—1270在位)发动、领导。第七次十字军进攻埃及惨败,路易被俘,1250年以大笔赎金赎回。第八次十字军进攻北非突尼斯,路易九世在军中罹疫身亡,军士败退。这两次东征即为本诗中所提到的两次“旅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吕特伯夫三次在本诗中以中性词汇“观光”、“旅行”和褒义词“朝拜圣颜”来形容十字军东征这场横跨整个中世纪的世纪血战,可见当时市民阶层对十字军东征的盲目热情。公元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蒙号召前来听教的教众前去讨伐被回教徒占领的圣地耶路撒冷,他说“那片圣地被卑贱的奴隶奴役着,你们的职责就是把圣地从野蛮人手里拯救出来”。狂热的教徒们被教皇极富煽动性的演讲激起了热情,他们坚信完成了这项任务就能得到上帝的宽恕,他们纷纷领取十字的标志。不久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漫长战役就此拉开序幕。教皇的初衷是希望打击穆斯林对基督教的蚕食,但随即十字军东征从一场为理想——即“天朝王国”——而奋斗的战役沦为被统治阶级利用进行掠夺的工具。但在广大市民眼中,这仍是一场“朝拜圣颜”的正义之战,即使聪明如吕特伯夫也依然认为圣路易九世发起的对突尼斯的第八次十字军东征是一场“维护基督的尊严”的战斗。另外,正如恩格斯在谈到十字军东征的结果时指出的那样:“十字军东征的结果是贵族阶级的削弱,市民阶级和王权的加强以及农奴解放的开始。”因为十字军东征期间,封建主为筹措战费急需金钱,曾让部分农民以金钱赎买自由,或减轻部分封建义务;有些封建主在战争中死亡了,他们的农奴也往往得到了自由。而封建主参加十字军,远离家乡,其中不少人战死,不少人定居东方,因而削弱了西欧的封建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王权。故吕特伯夫不由得埋怨他心中的“法兰西王”:“而您,我的好国王,却在两次旅行中/带走那些财主富人,使他们离我越来越远。”但这些封建主的离开无形中加强了市民阶层的力量和发展。因此,《吕特伯夫的贫困》更是一首关于十字军东征的现实主义诗歌,它一方面体现了十字军东征后市民的贫困潦倒,一方面如实反映了市民阶层对这个充满悖论的征战的矛盾态度。
总的说来,全诗让人体会最深刻的是诗人生活的艰辛,但吕特伯夫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对如此潦倒生活的超然诙谐的态度。一句“时光如此缓慢,/而我的家人偏偏是大肚汉,/谁也不知道为我节省点米钱”不由得让人感慨其诗歌内在的幽默和诗人苦中作乐、自我调侃的勇气,故吕特伯夫的诗歌“粗俗”却并不庸俗,通俗却并不流俗,他的“俗”使他真正成为市民诗歌的领军人物。( 何 畅 )




吕特伯夫之怨(节选)


上帝一下子夺走了我

拥有的一切,让我与约伯

  成了朋友。

那只视力最好的眼睛

现在已再也看不清

  前面的路:

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

对那只眼来说,正午

  也漆黑一团。

如今,我要什么没什么,

满心哀愁,痛苦地坠入

  失望的深渊;

除非像过去那般

有个好心人,大慈大善,

  伸出双手

把我从深渊里头

拉出,这残疾使我难受,

  使我忧郁,

我不知道怎样活下去,

也得不到任何乐趣,

  这就是我的惨状。

也许是我过去太放荡;

以后我不能再那么狂,

  理智一些,

坏事恶习,一定要杜绝,

有何用?我已受害,一切

  都已太晚。

太晚了,我看见险情,

我已经掉入了陷阱。

  上帝啊苍天,

你为我们受苦担惊,明年

保佑我精神正常身体康健,

  拯救我灵魂。

如今,我的小儿子刚刚出生,

我的马被围栏撞倒伤身,

  跌断了大腿;

奶妈天天逼债,不停地追,

纠缠我,敲诈我,因为

  她奶了孩子。

不给钱,她会大闹一气。

但愿让孩子降生的上帝

  给他以财富,

给他以生存的食物,

也减轻减轻我的重负,

  使我能够

不让孩子感到难受,

也免得自己天天发愁,

  像现在这样。

我一想起来就沮丧,

因为家里空空荡荡,

  柴没一捆,

叫我如何过冬抗寒?

没有一个人会这样惨,

  无能如我,

我从未这样短缺过,

房东来要钱,说

  快付租金,

家当已几乎全部卖尽,

我身上甚至没有背心

  抵御寒冷。

这痛苦我实在难忍,

连我的诗也都发生

  巨大变化……


胡 小 跃 / 译


中世纪后期,在法国文学史上出现了有相当影响的三位著名抒情诗人——奥尔良、吕特伯夫与维庸。奥尔良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浪漫主义之幻想;维庸之作颇有象征主义色彩,富有现代气息;而吕特伯夫的出现真正将现实主义带入了中世纪抒情诗歌。
吕特伯夫身世不详,据说这个名字是他自己起的。在法语中,“吕特”(Rute)的拼法接近“粗鲁”、“壮实”(Rude),“博夫”(beuf)则是“牛”的意思。这个名字本身就反映了吕特伯夫的人生态度。俗话说,“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吕特伯夫颇具现实主义的文风体现了其不媚俗,不矫情,像牛一样沉重、朴实、坚韧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文雅做作和空洞浮夸的艳情诗和宫廷诗的离经叛道。但悲哀的是由于其出身贫寒,缺乏谋生技能,又终身为疾病所缠绕,种种生活的艰辛使其不得不投靠达官贵人,替他们写诗取乐。如此坎坷的生活经历使其诗歌和文学创作庞杂纷乱,体裁多样而缺乏个性。其诗歌作品包括宗教诗歌和个人抒情诗。同时,吕特伯夫又创造了法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剧本——奇迹剧《台奥菲尔的奇迹》,以及小故事集《蔬菜市场故事》和传奇《列那狐的故事》等。《列那狐的故事》中那只聪明狡猾的法国狐狸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但吕特伯夫写得最好、流传最广的还是一些反映自己悲惨命运的个人抒情诗,如此首我们所谈及的《吕特伯夫之怨》。
《吕特伯夫之怨》写于吕特伯夫身患眼疾之时。整首诗歌以对贫困现实的如实描写为基调,并大量穿插以吕特伯夫的内心独白。诗歌起首就点明了吕特伯夫的处境:“上帝一下子夺走了我/拥有的一切,让我与约伯/成了朋友。”根据《圣经》记载,约伯极为富有,且极具忍耐精神,上帝为了试探他,夺去了他所有财产和女儿,但他却忍耐了下来。由于圣路易率军东征,本靠人供养的吕特伯夫顿时陷入了如“约伯”般一贫如洗的境地。该诗如一面精确的镜子忠实地反映了种种吕特伯夫饥寒交迫的窘境。首先,吕特伯夫谈到“我的小儿子刚刚出生”,嗷嗷待哺急需奶妈,但奶妈却“天天逼债,不停地追,/纠缠我,敲诈我,因为/她奶了孩子。/不给钱,她会大闹一气”。另外,“我的马被围栏撞倒伤身,/跌断了大腿”,且“家里空空荡荡,/柴没一捆,/叫我如何过冬抗寒”,更火上加油的是“房东来要钱,说/快付租金”,而此时吕特伯夫早已弹尽粮绝,正如他所说,“家当已几乎全部卖尽”,而他“甚至没有背心/抵御寒冷”。以上种种描述与吕特伯夫的其他抒情诗《吕特伯夫的贫困》、《吕特伯夫的结婚》、《冬天的贫困》和《夏天的困苦》相映成趣,如实体现了吕特伯夫穷困潦倒,“穷的连朋友都被风儿带走了”的一生。此时此刻,诗人就如同一位普通的劳苦大众,以一种极为朴素平实的口语体讲述了自己的落魄。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申诉,更是对法国中世纪下层人民饱受贫困煎熬生活的真实再现,无怪乎吕特伯夫被称为除维庸以外法国最伟大的市民诗人。
撇去家徒四壁的生活之苦,吕特伯夫的眼疾更令其生活雪上添霜。他叹息道:“那只视力最好的眼睛/现在已再也看不清/前面的路:/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对那只眼来说,正午/也漆黑一团。”而对以文字谋生的吕特伯夫来说,眼疾所带来的痛苦更胜于他早已习惯的贫困,并使他“满心哀愁,痛苦地坠入/失望的深渊”,且经历了一系列内心挣扎。这本是人之常情,坚强如弥尔顿也曾在其《我的失明》中感叹:“我这样考虑到:未及半生,就已然/在黑暗广大的世界里失去了光明。”起初吕特伯夫习惯性地求助于那些达官贵人,希望“像过去那般/有个好心人,大慈大善,/伸出双手/把我从深渊里头/拉出”,转而他幡然醒悟到自己放荡不羁的生活早已使自己深陷囹圄。姗姗来迟的内省解救不了现时的贫疾,因此他只能乞求于上天,“上帝啊苍天,/你为我们受苦担惊,明年/保佑我精神正常身体康健,/拯救我灵魂”,并且“但愿让孩子降生的上帝/给他以财富,/给他以生存的食物,/也减轻减轻我的重负,/使我能够/不让孩子感到难受,/也免得自己天天发愁,/像现在这样”。从对达官贵人的求助到对上苍的乞求,如此微妙的心理波动在吕特伯夫大白话般的独白中得以栩栩如生的展现,并充分体现了他绝望无助的境况。
虽然全诗不乏怨言,但明显存在一种吕特伯夫式的“亲切的幽默”。一方面,吕特伯夫喋喋不休地抱怨:“我不知道怎样活下去,/也得不到任何乐趣”,“没有一个人会这样惨,无能如我”;但另一方面,一句“让我与约伯/成了朋友”充满自我调侃的意味,让人不由得会心一笑。诗后半部分一句“这痛苦我实在难忍,/连我的诗也都发生/巨大变化……”更体现了其诗歌现实主义的特点。即使高雅如诗歌也需要现实中殷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浪漫的抒情诗也只会变成“怨言”。因此,吕特伯夫是“第一个真正把诗带回到现实生活中的诗人”,正是他“把诗从高不可及的圣坛上拉了下来”,让诗歌洗净铅华,以琅琅上口的语言为普通民众所接受。( 何 畅 )




贫穷的诗人 愤怒的诗人

—— 评法国中世纪抒情诗人吕特伯夫


在灿若星河的法国文学史上 ,吕特伯夫的名字并不那么耀眼。关于其生平 ,我们只知他是中世纪的行吟诗人 ,出生于香槟省 ,生活于 13世纪下半叶的巴黎 ,至于其它情况 ,我们只能根据其作品进行想象和推测了。但是 ,吕特伯夫在法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并不可低估 ,后世的诗歌 ,不论是针贬时弊的叙事诗 ,还是抒发情怀的抒情诗 ,以及具有说教色彩的教谕诗都可以从吕特伯夫的作品中找到渊源。他在自己时代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是 13世纪的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难怪有人将吕特伯夫和 15世纪的维庸并称为中世纪法国抒情诗的双星。“吕特伯夫”其实并不是诗人的真实姓名 ,而是他给自己取的一个绰号。关于该绰号的含义 ,众说纷纭。 
一种解释认为: 吕特伯夫 ( Rute-beuf)是由两个各自具有意义的词构成 ,即 rudeboeuf,在法语中 , rude的意思是“粗野” , boeuf则是“牛”的意思 ,这样“吕特伯夫”便成了“野牛”的意思。或许是因为自己相貌粗糙 ,性情暴躁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诗歌冷嘲热讽 ,话中带刺 ,诗人才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并不雅观的绰号。另一种解释认为: “吕特伯夫”的发音与rudement Oeuvre(即艰辛创作 )谐音 ,或许诗人贫困的物质生活条件阻碍了他的创作 ,他需要象牛一样在生活中、在创作上辛勤艰苦地劳作。但是在古法语中 ,“吕特伯夫”一词最常见的形式是 Rustebué s,该词的前半部分 ruste(也写作ruiste)意思是“刚劲”、“暴躁”, bué s指的是去势的耕牛 ,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 ,便反映了诗人矛盾的双重人格。他本来是一头桀不驯的公牛 ,然而在现实中却不得不象象牛一样默默耕耘 ,供人驱使 ,诗人失去了自我 ,放弃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总之 ,诗人的这个绰号不论作何解释 ,在让人谈笑之余 ,也颇令人回味。作为一位行吟诗人 ,吕特伯夫的作品经常是应王公贵族之邀而作 ,因为他在生活上依附于这些人。
其诗歌反映的多是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吕特伯夫是一位现实性很强的诗人 ,目睹了 13世纪一些重大的社会和政治斗争 ,其作品强烈地讽刺了当时盛行的托钵修会及其保护者们。他极力宣扬十字军东征 ,希望恢复对上帝的信仰 ,以拯救当时江河日下的民风。吕特伯夫的创作题材广泛 ,他还写了一些幽默风趣的寓言故事 ,并创作了描写埃及的圣玛丽及匈牙利的圣伊丽莎白的生活以及一些献给圣母玛丽亚的诗。他还写有一个剧本 ,反映了泰奥菲尔教土的堕落及赎罪过程。这位泰奥菲尔教士也许就是诗人的化身 ,诗人借他描写了自己的心灵历程。吕特伯夫的创作涉及了当时的各种文学体载 ,其作品嘻笑怒骂 ,尽露笔端。贫穷是贯穿吕特伯夫诗歌创作始终的一个116DOI: 10.16345 /j.cnki .cn11 -1562 /i .1997.02.019主题 ,这与十三世纪盛行的抒情诗的基调很不协调。
在当时 ,爱情一直是诗人们创作的源泉 ,诗中的主人公是不食人间烟火 ,甘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骑士和贵妇 ,骑士慷慨、勇敢、潇洒 ,须闯过种种考验和难关 ,才能赢得贵妇的芳心。而在吕特伯夫的诗中 ,我们却找不到一丝一毫如此浪漫的气息。也许吕特伯夫太懂得柴米油盐的重要性了。他的诗中弥漫的是浓重的烟火味。贫穷是他终生未能摆脱的生存状态 ,在他心中已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所以他一落笔便显露出自己的“穷酸相”。诗人对此也不加掩饰 ,而是直率地用第一人称来抒发。他的诗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或许就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方面 ,吕特伯夫堪称法国个人抒情诗的先驱。吕特伯夫是不幸的 ,但这不幸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他除了靠吟诗 ,换取王公贵族的一点施舍外 ,便一无所长了。他不会任何手工劳动 ,经常借此解释自己的贫穷与不幸: “我不会用手劳动”(《吕特伯夫的婚姻》 ) ,他感叹不能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处境 ,因此在贫穷面前只能空悲切了。而且 ,除了命运的不公外 ,他还染上一些不良嗜好和恶习 ,如懒惰 ,不思进取 ,迷恋赌博等。
因此 ,他总感到自己是生活于社会正常轨道之外的边缘人 ,需要依附于一个又一个的大人物才能生存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应邀而作 ,或者是为了支持某项事业 ,如十字军东征等 ,或者颂扬某位王公贵族 ,或者为了取悦别人。要想赢得别人一笑 ,必须表现出幽默才行 ,这样 ,诗人自己的生活窘境就成为其嘲讽的对象了。春天、爱情、美德等美好的东西历来是抒情诗传统的主题。但是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一下吕特伯夫的诗歌 ,就会惊奇地发现 ,他的作品倒是很有一些现代色彩。他抒发的不是春天的生机 ,而是冬天的萧瑟;不是纯洁高尚的爱情 ,而是不幸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不是友谊、勤劳、勇敢等美德 ,而是自己和社会的种种恶习和弊端。我们不是从中可以感受到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某种味道吗?冬天一直是吕特伯夫诗歌的时间背景 ,这当然不是诗人对冬天的偏爱 ,而是他从冬天的景致中看到了自己。冬天在他笔下是一派光秃秃的肃杀景象: “在树木落叶的时节 , / 枝头不再有一片树叶 , /没有落到地面。/ 在这寒冷的冬天 , /贫穷从四面向我开战 , / 将我击垮 , /也搅乱了我的生活路线。” (《冬天的晦气》 );“懒汉 ,你可真好运 , /树木剥光了树枝 , /你没有棉衣 , /身体将直冒寒气” (《沙滩广场懒汉之歌》 );“当树上不再有叶子、鸟儿不再歌唱之际 , /我已是痛苦至极” (《吕特伯夫的婚姻》 )。这落叶的树木便是诗人一无所有的写照: “今年冬天 , / 我没有任何衣服可穿 , /我的歌声被忧伤和苦涩充满”(《吕特伯夫的诉说》; “冻得真咳嗽 ,饿得打哈欠 , /我不名一文 ,悲伤可怜 , /没有被子没有床板” (《吕特伯夫的贫穷》 )。
诗人也偶尔提到夏天 ,但夏天和冬天同样不好过 ,七月和二月没什么区别 ,而且写夏天也是为了烘托冬天的难过:“我就象野柳 /或枝头的鸟儿 , /夏天我歌唱 , /冬天哭泣忧伤” (《冬天的晦气》 )。诗人感叹道: “上帝绝妙地为我更替着四季 , / 夏天是黑色的苍蝇咬我 , /冬天则变成了白色 (即雪花—译注 )” (同上 )。雪花在诗人笔下不再是纯洁的象征 ,也不是用于描写美好的景致 ,而是被喻为令人作呕的苍蝇 ,我们是否从中体味出一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呢?婚姻在他笔下更是没有一点浪漫喜庆味道 ,让他感到的是无助、无能和无奈。妻子在他眼中没有一点圣洁的光环 ,诗人用调侃的语气描写了她: “她既不可爱 ,也不漂亮 , /她结婚时已是五十高龄 , /她枯瘦如柴 , /我不用担心会戴绿帽子” (《吕特伯夫的婚姻》 )。婚后的生活是一如继往的贫困 ,诗人在谈到它时半是辛酸、半是幽默: “我不用担心朋友或陌生人 / 来偷任何东西 , /我的家里没有两捆柴 , / 当我在家时 ,还有一个疯子在那里冻得发抖” (同上 ): “别骂我迟迟不归 /因为我不受欢迎 /如果我两手空空 /别人就不高兴…… /你可知我何以为生 / 对明天的企盼 /就是我的节日” (同上 )。婚姻带来的是接踵而至的不幸 ,使其在贫困的泥潭中愈陷愈深。孩子出世 ,却无法喂养;保姆因不能按时得到工钱 ,威胁要抱走孩子;房东催着索要房租;妻子117奄奄一息……娶妻生子本是人生一大快事 ,在诗人笔下却成为痛苦的源泉。他无米下锅 ,无衣可穿 ,无柴可烧。而且 ,因为贫穷 ,朋友们也一个个离他而去 ,“我想是风把他们吹得无影无踪 , /所谓友谊只是一场空…… /从来就没人把我安慰 , /也没人舍得为我破财” (同上 )。朋友们不仅不帮忙 ,反而来敲诈他: “我可怜的那点家产 /已被一个朋友抢走 , /当我悔恨自己破财交友 , /已为时已晚” (同上 )。
诗人转而寻求保护者的帮助 ,但是 ,一些人 ,如布里什梅尔 ,只许下空口诺言 ,其他人 ,有的进行十字军东征了 ,有的死了 ,有的改变了主意 ,诗人仍是无依无靠: “伟大的国王 ,如果我失去了你 , / 我在世上便失去了一切依靠 , /没有人伸手帮忙 , /没有人破财而助 /……陛下 ,我不知往何处去。/ 我的身体已习惯了稻草 , /但一张草床根本称不上床 , /而我的床上只有稻草” (《吕特伯夫的贫穷》)。诗人可谓是彻底的一无所有了 ,他的诗也正是诞生于这种一无所有的状态中。诗是诗人在绝望中所能抓住的唯一救命稻草 ,是诗人借以忏悔、聊以自慰的唯一工具 ,是诗人在漆黑冰冷的现实中所能看到的唯一亮光。生活的不幸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狱 ,而他的诗好象是从坟墓中发出的呐喊。我们从中看到了孤独的诗人在强大黑暗的现实中进行的绝望的挣扎。13世纪 ,托钵修会在法国广为盛行。
修会的教士们以乞讨为生 ,宣扬苦行禁欲 ,反对奢移享乐。吕特伯夫的许多诗篇就是鞭笞托钵修会的。在诗人看来 ,该修会最大的罪恶就是虚伪。他用一系列比喻来影射修会 ,诸如灰烬下面的火 ,装死的狐狸、披着羊皮的狼等。他揭露了教士们的言行不一: 他们宣扬安于贫贱 ,却出入大人物之间;他们宣扬苦行 ,实则耽于享受;他们宣扬忍受清贫 ,却竭力搜罗财富;他们貌似和平忍让 ,却为了一个大学的位置争得不可开交。这些宣称摒弃尘世生活的人对权势垂诞欲滴 ,渴望有朝一日成为“诸侯、高级教士和伯爵” (《邪恶与美德的成斗》 )。为了攫取社会和政治权势 ,他们无视道德和正义 ,比“狮子、熊和蛇”更加残酷 (《虚伪之歌》 )。吕特伯夫之所以不惜笔墨来批判托钵教士 ,就因为他们在诗人心目中是这个堕落、虚伪的世界的操纵者。吕特伯夫在思想上是保守的 ,他对托钵修会的讽刺 ,对十字军东征的鼓吹 ,在创作上所采用的传记形式和寓言形式以及他对基督教的虔诚态度都反映了他的传统思想。他深深地怀念着过去 ,无可奈何地看着过去一切正面、美好的价值观土崩瓦解、荡然无存。他的诗中经常出现论为废墟的建筑物、千疮百孔的物体、空荡破败的房子等 ,这便是世界不稳定、教会分崩离析、世风江河日下的写照。他怀念史诗中的英雄们 ,如罗兰、奥利维、查理曼、奥杰等 ,但捍卫传统美德的骑士制度也气数已尽: “很久以前 ,骑士制度 / 首先在希腊发端 , /以后传到英吉利和法兰西 , /长期以来风光无限。/如今它的军队已作鸟散 , / 因为没人再使之续延: /俱往矣 ,奥杰和查理曼” (《君士坦丁堡的诉说》 )。英雄们从世界上消失了 ,也带走了他们所体现的勇敢、荣誉感、友谊、正义等价值观。这些美德的消失也是基督教信仰的熄灭 ,它宣告了世界未日般灾难的降临: “在所有基督徒的心田 /仁慈的火焰已经冷却” (《海外诉说》 )。昔日备受推崇的价值观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观念 ,如吝啬、嫉妒、自私、冷漠、恶毒、虚伪傲慢等。在诗人心中 ,这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黑与白、善与恶、真诚与虚伪的对立贯穿于吕特伯夫的所有诗中。过去 ,人们依靠对基督教的信仰而生活 ,如今 ,恶战胜了善 ,价值观念被颠倒 ,金钱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无钱举步维艰 ,有钱可获得一切: 尊重、荣誉、地位等。钱可以使人把驴子葬于基地 (《驴的遗嘱》 ) ,而空空如也的钱囊招致的是别人的黑脸和白眼: “滚出去 ,滚出去 ,穷光蛋” (《天堂之路》 )。有钱可赢得别人的奉承 ,没钱就没人理睬 ,亲人也一个个离去。金钱腐蚀了人的灵魂 ,也颠倒了是与非。在吕特伯夫的诗中 ,善与恶始终处于一种激烈的交战状态 ,这从诗的题目中就可看得出来: 如《邪恶与美德的战斗》、《十字军与反十字军的斗争》、《大学和多明我教派的争执》……恶的化身有时是118托钵教士 ,尽管他们表面宣扬和平仁慈 ,实则口是心非;有时是有钱人 ,他们通过放高利贷 ,欺诈等不正当手段 ,将穷人剥夺得一干二净;有时是吝啬、贪婪、傲慢、虚伪等邪恶形式 ,它们不停地围堵、偷袭、进攻美德的阵地。没有人挺身捍卫善、圣土、上帝 ,而是任邪恶肆虐。恶的化身—— 狐狸 ,横行于动物王国中 ,“能够发动一场可怕的战争 ,而国家完全可以避免” (《狐狸的变化》)。面对得寸进尺 ,节节进逼的恶的进攻 ,善显得束手无策 ,吕特伯夫的全部作品回荡着传统真善美行将消失的丧钟声。恶的各种化身篡夺了所有权力 ,在《天堂之路》和《虚伪之歌》中 ,虚伪、吝啬、嫉妒统治着具有寓意色彩的城市。世界上充斥着谎言和虚假的诺言 ,诗人或抨击、或讽刺、或哀叹 ,揭露这个世界的虚伪面目。
《狐狸的变化》一诗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狮子国王的四位谋士—— 狐狸雷纳尔、狼伊桑格兰、狗罗奈尔和驴贝尔纳迷惑并俘虏了狮子 ,最终狐狸统治了动物王国。狐狸的胜利是谎言和卑鄙的胜利。狐狸代表着欺骗法兰西国王和教皇的托钵教士们。正直和不幸的人遭到遗弃 ,耶路撒冷被骑士们忽视 ,诗人被亲人和朋友们疏远 ,教会被孩子们蔑视 ,上帝为世人鄙弃。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不再是日常生活的简单反映 ,而是一种萦绕心际、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抒发。而且 ,这还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在诗人笔下 ,世界有时象紧闭的阴森森的地狱 ,穷人永远走不出贫困的状态;有时是一个紧闭的空间 ,人们无法进入: 诗人去那些达官贵人家求助遇到的是紧闭的大门。对于诗人来说 ,紧闭的大门不是抵挡外来袭击、构筑幸福巢穴的象征 ,而是阻止他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困走向富裕、从世俗走向神圣、从无知走向顿悟的障碍。诗人处于一种无法与任何人交流的遗世独立的彻底孤独状态中。在这个封闭的世界中 ,黑暗战胜了光明 ,诗人乞求上帝点燃圣火: “啊 ,耶稣基督 ,求你 /点燃那蔑视你的人 /所熄灭的圣火” (《神圣教会之歌》 )。吕特伯夫的思想是极端悲观的 ,这不仅体现在他对社会的看法上 ,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观点上。他认为 ,死亡时刻窥伺着我们 ,随时有可能向我们袭来 ,它就象悬于每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悲剧的发生只在一瞬间 ,任何力量都无法避免死亡的降临: “如果以为找到了保护伞可以避免死亡 , / 那真是痴心妄想 , / 死亡可不管什么美丽、智慧和力量 (《征服突尼斯》)。在现实社会中无所不能的金钱面对死亡也无能为力。人生是短暂的 ,脆弱的 ,一切都处于不稳定的变化之中 ,人能够肯定的只有死亡。死亡是痛苦的 ,不仅在身体上 ,而且在精神上 ,因为在死神面前 ,人们会感到曾经无所事事、虚度一生 ,两手空空地去见上帝。吕特伯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尽管命运对他十分不公 ,他对上帝仍抱着满腔热情。财富既不能避免死亡 ,死后也不能带走 ,所以人应当把爱献给上帝 ,而不是金钱 ,人死后要接受审判 ,上帝根据每个人的所作所为 ,来决定每个人的命运 ,进天堂还是下地狱。那时 ,现实世界中被颠倒的是非观念将被调整过来 ,善将战胜恶 ,一切邪恶之人将受到上帝的无情审判 ,在审判台面前瑟瑟发抖。吕特伯夫的这种思想体现在对耶稣基督的刻画上 ,耶稣把好人和坏人区分开来 ,让坏人站在左边 ,即站在地狱一边 ,与此相关的词语是“黑暗”、“禁闭”、“火焰”、“肮脏”、“泥潭”等。然而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可怕的结局呢? 吕特伯夫认为: 人应根据自身的条件 ,牺牲自己 ,敬仰上帝 ,洗清自己的罪过。对于教士来说 ,就是潜心修行 ,在物质上、精神上帮助周围的人;对于骑士来说 ,就是选择一个新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 ,对于诗人来说 ,就是要揭露丑恶 ,宣传真理 ,为世人作出榜样。吕特伯夫在英雄史诗中找到了偶像 ,即匈牙利的圣伊丽莎白 ,她终生与魔鬼博斗 ,宣扬上帝的福音。她死时心中充满快乐 ,尸体散发出香味 ,各种奇迹竞相出现。所以吕特伯夫认为 ,死亡也为人提供了回归自我 ,皈依上帝的机会。因此 ,每当诗人谈到上帝 ,便一改他所惯常的讽刺、调侃和语气 ,采用一种严肃谦恭的语气。《吕特伯夫的悔恨》一诗可谓情真意切 ,诗人119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服侍上帝 ,健全灵魂 ,改变自己的生活: “上帝已经显示了他的大恩大德 /他赋与我理性和知识 /也按他的面貌塑了我” ,“它(死亡 )即不放过强者 ,也不放过弱者 , / 不论人献上多么大的财富 , /当身体化为灰烬 / 应当把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 , /全部汇报于上帝” (《吕特伯夫的悔恨》 )。他自己正是忽视了对上帝的爱而悔恨莫及: “我的心里充满泪水 , /因为我从未尽心尽力地服侍上帝。/我把聪明才智都用于 /赌博和玩乐游戏 , /从未朗诵过一首赞美诗”(同上 )。这首充满痛苦的呻吟和疑问的诗是诗人对其一生的反思和总结 ,其中对上帝的真挚之情不禁让人想起了魏尔仑那首《天空在屋顶上面》: “主啊 ,那边就是人生 / 单纯、宁静 /那和平的嘈杂之声 , /来自市井”。“你在这里 ,为什么/哭个不停? /说 ,你在此怎么度过 /你的青春?”
吕特伯夫的一生是不幸的 ,生活的贫困、社会的不公使他对现实世界彻底绝望 ,他是一个失去物质和精神家园的孤独的流浪者 ,最后在一个虚无缥缈的上帝那里找到了安慰和归宿 ,这是诗人的不幸 ,也是诗人的无奈。(杨 国 政)



推荐阅读:

亨里克·诺德布兰德诗5首

西蒙·欧迪斯诗7首

帕特丽夏·凯瑟琳·佩奇诗4首

史蒂文斯诗60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26首

根塔斯.古丁斯诗10首

李晟馥诗7首

希尼诗6首

玛丽安·摩尔诗10首

鲍尔·马尔登诗3首

安德拉德诗3首

诺德布朗德诗15首

艾略特诗9首

爱德华多·卡兰萨诗11首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诗14首

埃德温·缪尔诗7首

吉行理惠诗3首

山本道子《背运的椅子》

会田千衣子诗2首

阿米亥诗12首

丽玛·卡扎科娃诗27首

杜尔斯·格仁拜因诗5首

马斯特斯《匙河集》10首

米歇尔·维勒贝克诗12首

叶甫图申科诗6首

梅厄·魏塞贴尔诗3首

让·萨尔扎纳《欲望·姐妹》

米沃什诗集《此》17首

松本杏花俳句30首

k.塞奇达南丹诗10首

阿米亥诗8首

阿米亥诗11首

弗拉基米尔·霍朗诗3首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诗3首

安妮-迈克尔诗5首

阿米亥诗25首

阿米亥诗10首

品特诗7首

洛尔娜·克罗齐诗8首

图维亚·鲁伯纳诗14首

叶莲娜·亨里霍芙娜·古罗诗10首

尤金·奥尼尔诗6首

扎加耶夫斯基诗10首

阿米亥诗歌15首

阿米亥诗33首

弗拉迪米尔·霍朗诗16首

米罗斯拉夫·霍卢布诗4首

伊希·沙切克诗4首

布劳提根《悉尼绿色大街的布鲁斯》

安妮·米开尔斯《双河湖》

安德拉德《白色上的白色》

穆罕默德·达维什诗30首

米洛斯拉夫·赫鲁伯诗14首

弗丽德里克·迈吕克诗7首

加瓦兹·加弗里诗3首

杰顿·凯尔门迪诗4首

纪伯伦《论孩子》

布罗茨基《我坐在窗前》

曼德尔施塔姆《哀歌》17首

聂鲁达《疑问集》

佩索阿诗5首

罗伯托·朱亚罗兹诗9首

本·琼森诗3首

郑浩承诗3首

查尔斯·西米克诗3首

大卫·圣约翰诗4首

托马斯·哈代诗12首

查尔斯·西米克诗14首

艾吕雅诗10首

黛博娜·艾泽诗13首

米罗斯拉夫·赫鲁伯诗3首

托马斯·默顿《沉默中》

瓦尔兹娜·莫特《访客》

达尔维什诗5首

艾吕雅诗17首

查尔斯·西米克诗18首

赫塔·穆勒诗9首

穆罕默德·达维什诗4首

苏珊娜·罗伯茨诗4首

瓦尔兹娜·摩尔特诗3首

西尔维亚·波恩《突然一击》

伊凡娜·米兰科维诗3首

索德格朗诗13首

黛博拉·艾泽诗26首

道格拉斯·邓恩诗6首

塞弗尔特诗6首

加西亚·马尔克斯诗3首

法罗赫扎德诗3首

罗伯托·胡亚罗斯诗5首

路易丝·格鲁克组诗3首

乔治.鲍威林诗12首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 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