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俄罗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Ахматова),原姓戈连科(Горенко)。俄罗斯女诗人。1889年6于23日生于敖德萨一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俄海军舰队的机械工程师;母亲出身贵族,受过上层社会的传统教育。刚满11岁便随家搬迁到彼得堡近郊皇村,在那读中学,并开始写诗。
每年夏天,阿赫玛托娃都要随父母到南方的克里米亚别墅度假。1905年父母离异后,她随母亲移居耶夫帕托利亚,由母亲辅导在家自修中学高年级课程。此间写有许多情调低沉的抒情诗。一年后,她寄居基辅亲戚家中,继续就读,1907年毕业于基辅符杜克列耶夫中学,并考入彼得堡女子高等学校法律系。仍酷爱文学,尤对诗歌创作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她父亲却十分厌恶文学,曾明令禁止女儿用“戈连科”姓发表任何文学作品,故她则取有鞑靼血统的外曾祖母的姓氏“阿赫玛托娃”作为笔名。
1910年高校毕业后,阿赫玛托娃与著名诗人古米廖夫结婚,并到国外旅行,先后到过法国、瑞士、意大利。外国的文化艺术、名胜古迹开阔了她的视野,扩大了她的艺术思维范围,这对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1911年,她在彼得堡阿克梅派诗人杂志《阿波罗》上首次发表组诗,并逐渐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12年她的第一本诗集《黄昏》问世;1914年又发表了第二部诗集《念珠》。这两部宣扬唯美主义诗集的出版,使其名声大振。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俄国政治形势极不稳定,所有知识分子正处在选择道路、决定命运的时刻。她的另一部诗集《白色的云朵》于此间发表,自然没有引起轰动。
十月革命初期,由于阿赫玛托娃在政治上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加之与丈夫感情破裂,使她心情十分压抑。在这段时间她创作的诗歌里,多袒露出其复杂的内心矛盾,如诗集《车前草》和《耶稣纪元》里所收入的诗歌。20年代中期,她开始研究普希金的创作技巧。
卫国战争期间,阿赫玛托娃先后被迫撤离到莫斯科和塔什干等地,出于对法西斯的痛恨,她写过一些保卫俄罗斯,宣传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的诗篇,如《勇敢》、《起誓》、《胜利》等,受到红军战士们的喜爱。战后,她继续写抒情诗,主要发表在《星》和《列宁格勒》杂志上。1946年,由于她的诗歌“无思想性”和某些消沉的因素,使她受到联共中央的点名批判,并殃及两家杂志社。
50年代后期,阿赫玛托娃被恢复名誉,苏联先后出版了她的多部诗集,其中包括她于1940—1962年间的组合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该部作品以现代人的眼光对过去的时代进行了反思和审判。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在西欧也备受赞赏,在国际诗坛享有很高声誉。不少年轻诗人纷纷效仿其诗风。1964年,她荣获意大利的“埃特内·塔奥尔米诺”国际诗歌奖。1965年又获英国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66年3月5日,阿赫玛托娃因病在莫斯科逝世。她死后20余年中,许多遗作被陆续整理出版,其中包括1987年首次公开发表的长诗《安魂曲》,该诗以其深邃的思想性、哲理性和艺术上的新颖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苏联一些著名诗人和批评家高度赞扬她的诗歌创作,公认她是“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20世纪俄罗斯诗坛屈指可数的诗人之一”。除诗歌创作外,她还翻译过许多外国古典文学著作。



安魂曲


代前言


不,不是在别人的天空下面,
不是在别人的庇翼下面——
当时我和我的人民一起
待在我的人民不幸所在的地方。
1961年
在可怕的叶若夫年代,在列宁格勒,我有十七个月是在排队探监中度过。一天,有人“认出”我来。当时有个嘴唇发青的女人排在我的后面,当然这女人是从未听说过我名字的。她从我们大家所特有的麻木中清醒过来,凑着耳朵问我(在那个地方大家说话都是悄声细语):
“这些,您能写出来吗?”
我说:
“能。”
于是,一种似乎想笑的表情从她那如一张皮的脸面上掠过。




献词


在这哀痛面前

高山会弯下腰来,

浩瀚的大河不再流淌,

然而监狱的门闩是这样坚固,

它后面是“苦役者的号房”

和致命的愁苦。

我们不会知道,

清风在为什么人徐徐拂动,

落日在为什么人嫣然舒张,

无论到哪里我们都是外人,

只听到钥匙开锁那刺耳的扭转

和士兵们那沉重的脚步声音。

我们起床来像赶早祷一样

走过变成野性的首都,

在那个地方相聚,比死人还要死样,

太阳更加低了,涅瓦河变得更加模糊,

而我们的希望都还在远方歌唱。

判决……马上眼泪迸涌,

她已经和大家离得远远,

好像从心里和痛苦一起掏走了生命。

好像被粗暴地打得仰面朝天,

然而她在走着……踉踉跄跄……孤苦伶仃。

现在都在哪里?我的那些不自由的女友。

在我那凶险的两年里我认识了她们。

在西伯利亚的暴风雪里她们有什么感受?

瞧着月亮的晕环她们看到了什么幻影?

我给她们寄去我的惜别的问候。




序曲


那时候,只有死人才发出微笑,

才为获得的安宁高兴,

列宁格勒像是多余的添头,

摇晃在自己的监狱附近。

街上走着被判刑的犯人的队伍,

他们被痛苦夺去了理性。

机车的汽笛唱起

短促的、离别的歌声。

死神之星悬在我们头上,

无辜的罗斯满怀惊慌,

痉挛在沾着血的皮靴下面,

在黑色的囚车的车轮下面。



黎明的时候你被带走,

我跟在你的后面,好像是在送葬,

狭小的房间里孩子们在啼哭,

神龛上的蜡烛蜡泪在流淌。

你的嘴唇上留着圣像的寒冷,

额角上淌着临死的汗水……不要忘记!——

我会像射手们的妻子一样,

在克里姆林宫的塔楼下面悲啼。




静静的顿河静静地流淌,

房子里面进来昏黄的月光。


昏黄的月光歪戴着帽子走进,

看见一个模糊的人影。


这个女人害着疾病,

这个女人孤独一人。


丈夫在坟墓,儿子在监牢,

请你们为我祈祷。




不,这不是我,这是别人在揪心痛苦。

我可不会这样,凡是发生的事情,

愿漆黑的呢绒把它掩盖,

愿人们把街灯拿走……

夜。




取笑朋友还被朋友宠爱的女人,

皇村里的、愉快的、罪孽深重的女人,

你要知道,你的命中

将要发生怎样的事情:

你要拿着将托别人转交的探监的物品,

排在三百号,站在克列斯特监狱门前,

用自己滚烫的眼泪

把新年的层冰烧穿。

任监狱的白杨怎样频频摇影,

也是音耗全无——而那里

正在结束着多少清白的生命……




一十七个月我在寻找和哭喊,

千呼万唤叫你回来,

我曾经扑倒在刽子手的脚下,

儿子啊,你是我的祸胎。

一切永远地弄得黑白混淆,

我现在分辨不出来

谁是野兽谁是人,

是不是要长久地等待死刑。

于是只有华美的鲜花,

只有香炉的丁当声音,

只有走着却无处可走的脚印。

一颗巨大的星星

凝视着我的一双眼睛,

威胁着:死亡已经临近。




几个星期轻轻地掠过。

发生什么事了,我不会明白。

儿子啊,监狱里的那些白夜

曾经怎样瞧着你?

如今它们又在怎样

瞪着鹰隼般灼热的眼睛

把你那高高的十字架

和你的死亡谈论。



Ⅶ判决


石头似的语言落在

我这还有生命的胸上。

算不了什么,因为我已经准备

好歹也要把它承当。


我今天有许多事情:

要把记忆彻底消磨,

要叫心灵变成石头,

要重新学会生活。


也许……夏天发出热烈的絮语,

我的窗外好像是过节。

我早就预感到了,会有

晴朗的一天和荒废的家宅。



Ⅷ致死神


你反正要来——为什么不是现在?

我把你等待——我感到极其费力。

我熄灭灯火给你把门敞开,

你啊,这样朴素又这样不可思议。

随你采用什么形式:

带毒的炮弹一般冲来,

或者惯匪似的手执铁锤潜入,

或者化作伤寒瘴气把人伤害。

或者讲个想起来的故事,

哪怕大家熟悉得恶心——

让我看到蓝帽的帽顶,以及

房管员被吓得脸色发青。

我现在什么都无所谓了。

叶尼塞河卷起旋涡,

北极星闪耀着光芒。

亲爱的眼睛那蓝色的光华

把最后的恐惧遮挡。




疯狂张开一面翅膀

把我的心灵遮盖了一半,

还拿火一般的琼浆灌我,

把我诱进黝黑的山谷。


我已经清楚地知道,我必须

无条件承认它的胜利——

我老是听着自己的胡话

好像倾听别人的梦呓。


无论一点什么东西

它也不会允许我带走

(不管怎样向它祈请,

不管怎样没完没了地哀求):


无论是儿子的那一双

恐惧的眼睛——石化了的苦情,

还是雷雨在头顶轰鸣的那个日子,

或者牢里相见的那个时辰。


无论是双手的那亲切的凉意,

还是菩提树的那激动的摇影,

或者最后的、安慰的话语——

这久已不闻的轻柔的声音。



Ⅹ钉在十字架上


“母亲,不要对我哭泣,

我会在坟墓里生存。”


1


天使的合唱把伟大的时刻歌颂,

苍天都在烈火中消熔。

我对父亲说:“为什么把我遗弃!”

我对母亲说:“你不要对我哭泣……”


2


玛格达林娜在痛哭,捶胸顿足,

亲爱的门徒变成了一块石头,

母亲默默无言站着的地方,

谁也不敢投去自己的目光。



尾声


1


我已经明白:颜容怎样消损,

眼睑下边怎样露出恐慌,

痛苦怎样在双颊

写出楔形文字严厉的一章,

鬓发怎样从浅灰和黝黑

突然变成银白,

温顺的嘴唇上的微笑怎样枯萎,

干瘪的笑里怎样颤抖着惊骇。

我不是为我一人祈祷,而是

为了大家:冒着冬日的严寒

和七月的酷暑,我们曾经一起

站在炫目的红墙下边。


2


追悼的时刻又已临近,

我看着,听着,感觉着你们:

有被勉强带到窗口的你,

有不能够踏上故土的你。

还有你,把美丽的头摇了一下,

说过:“我来这里好像回家。”

我本想叫出大家的姓名,

可名单已被夺去,没有地方打听。

我用从他们那里偷听来的不多的吐露

为他们织成了一幅巨大的盖尸的盖布。

我随时随地都在把他们回忆,

即使新的灾难临头也不会把他们忘记。

如果我苦难的嘴被人箍紧,

——我是用它呼喊着亿万人民,

在我被埋进墓穴的前夕,

让他们也这样把我想起。

如果在这个国家会有那么一日

人们想起要为我把纪念碑建立,

对于这样的凯旋我表示同意,

但是有个条件——它的建立

既不要靠近我出生的海边,

因为我和大海的联系已经最后切断,

也不要靠近皇村花园我念念不忘的树墩,

因为无可慰藉的影子在那里把我找寻,

而要建在这里:在我站过三百个小时的地方,

在他们不曾为我打开过门闩的地方。

因为即使混入了极乐的死亡,

我也担心忘记黑囚车的轰响,

忘记讨厌的牢门关闭的撞击,

忘记老太婆受伤时野兽般的嚎泣。

愿不会转动的、青铜的眼睑

流下融化的雪水,如同眼泪潸潸,

愿监狱的鸽子在远处咕咕低鸣,

愿航船在涅瓦河上静静地航行。

陈 耀 球 译




阿赫玛托娃年表


1889年6月23日 出生在敖德萨附近。(新历23日)
1910年 与著名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结婚;加入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诗歌流派阿克梅派。
1912年 第一本诗集《黄昏》问世,获得评论家们的赏识;儿子列夫降临人世。
1914年3月 第二本诗集《念珠》出版,曾引起轰动。
1917年 与古米廖夫离婚;出版诗集《白色的一群》。
1921年 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并被枪决;出版诗集《车前草》。
1922年 出版诗集《耶稣纪元》(即ANNO DOMINI)。
1923年 因《耶稣纪元》中的一些诗篇激怒了当时的政府官员,她的诗歌被禁。在这段“沉默”的时期内她研究了彼得堡的建筑和普希金的创作,并翻译了许多外国诗歌。
1935至1941年 创作《安魂曲》,这是一部长期只在地下流传的作品(直到1987年,才得以全文发表在《十月》杂志上)。
1941年 卫国战争开始阶段,被迫困留列宁格勒。在9月底,封锁已经开始后才乘飞机到莫斯科。
1946年 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日丹诺夫作报告,给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扣上“颓废”“色情”的帽子;她本人也被苏联作协除名,直到1952年才得以平反。
1956年5月 儿子列夫被释放回家。
1962年 完成自传体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历时二十二年,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64年 在意大利接受“埃特纳·陶尔明诺”国际诗歌奖。
1965年 英国牛津大学授予她名誉博士学位。诗人的艺术得到世界的认可。
1966年3月 因心肌梗塞病逝。
1989年 在她百年冥诞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




新 式 教 育 对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发 生 所 起 的 作 用

所谓新式教育就是指清末民初所采用的世界通行的现代大学、现代中小学和现代出国留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新式教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一个必要环节。
首先,新式教育中的出国留学制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西方思想,并掌握了现代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正是从这批人中分化出致力于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积极倡导者和切身实践者。这些人中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如果没有这些掌握了现代教育文化的先觉者们的大力鼓吹和积极践行,以及他们与保古派或复古派的论战和斗争,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是不可想象的。
新式教育培养起了以白话文为阅读、学习、写作和科学活动武器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其中诞生了运用白话文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文学主体。像巴金、老舍、曹禺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就直接得益于新式教育。
新式教育培养的第三代学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主体,是新文学之所以能够迅速从文化市场上或文化受众上取代旧文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第二代学生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差异,他们是顺承着晚清新政和中华民国政体确立后成长起来的,这就使他们比第二代学生带有更为深刻的西学知识背景。特别是西学中民主、自由、博爱和个性等话语的认同。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五四文学的接受主体,成为五四文学磅礴汹涌大潮的主要动因。”  
新式教育给受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改造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机制,推动了中国文学从整体上由古典向现代的根本转型以及现代文学的多次转化。
可以说,新式教育所培养出的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建构及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新式教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催生剂和驱动力。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的 民 族 化 特 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化问题的难点,是处理好现代化过程中保持民族特色和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文学的动态机制进行自我调节,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民族性的同时,接受并消化域外文学异民族性的因素而产生新的裂变,并由此转化为新层次上的民族化特征。因此现当代文学的民族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本质意义在于强调文学的发展必须扎根于民族生活土壤,在借鉴域外文学的过程中,既要积极继承弘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又要剔除域外文学中固有的不适合本民族的风格情调和审美意识,在新层次上铸造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着力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开掘民族善美特点,使民族性达到新高度,如鲁迅一系列小说中塑造的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类形象就非常具有民族典型性,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等人物形象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第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人情的反映上达到了相当的民族化程度,如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小说对老北京文化的生动摹写,沈从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精准刻画,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所谓山药蛋派对晋中地区风土人情的反映,《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对冀中地区人民抗敌斗争生活的反映等,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民族化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第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学创作也在民族化方面取得很多成果。阿来的《尘埃落定》、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获奖作品就是突出代表。在民间文学方面,《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三大民间史诗的发掘和整理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增添了新的美学内容。
世界文学思潮的涌入惊醒了民族意识,更新了人们对新文学的认识,影响到文学观念、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新变,出现了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大众文学和先锋文学、后现代等文化思潮及其孕育出的文学形态或文学流派,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异质文化的引入及其对民族文学传统的丰富和改造,将在民族化与世界化相互变奏的制导性传统中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完善。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与 地 域 文 化 的 关 系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中,由当地族群自然形成和创造的,反映当地族群人文特征和风土人情的特色文化。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决不仅是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包括历史的、人文的种种因素,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领域。地域文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民族化的重要标志,是文学作品富有文化氛围、超越时代局限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刻。地域文化不仅影响了作家的认知态度、审美选择、创作倾向,还影响了作家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并且地域文化也孕育出了特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如海派、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京味小说等。具体来讲,如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老舍的北京故事、赵树理的山西农村小说等,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之所以成就卓然,绝不仅仅因为主题提炼、题材选择和技巧运用的独特性,还因为那独特的本土之性(湘西的青山绿水、北京的逼仄胡同、山西的厚厚黄土)中孕育了独特个性(如湘西人的坦荡、北京人的淳朴知足、山西人的幽默精明等)。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神采各异的民风民俗,不同的民风民俗又导致了不同的文风。如湖南乡土文学就受到湘楚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复杂,在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文学创作之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深远影响。独特的风俗人情、独特的方言对于文学营造氛围、塑造人物特性、传达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常常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推荐阅读:

里尔克《从没遇到的你》

里尔克《爱的歌曲》

里尔克《天鹅》

里尔克《瞪羚》

里尔克《音乐》

里尔克《罗马喷泉》

普希金诗15首

华兹华斯诗8首

弗朗西·耶麦诗12首

席勒诗52首

魏尔伦诗10首

安娜·阿赫玛托娃诗32首

万叶集Ⅰ

泰戈尔《病榻集》

古今和歌集:秋歌

阿赫玛托娃诗21首

洛尔迦诗20首

辛波丝卡诗23首

布伦南《徘徊者》

雪莱诗11首

博尔赫斯《老虎的金黄》

博尔赫斯《大海》

玛丽·吉尔摩《年迈的植物湾》

玛丽·吉尔摩《别闷闷不乐》

玛丽·吉尔摩《民族主义》

曼努埃尔·多斯·桑托斯·利马《归来》

埃布·沙迪《从天上来的》

邵基《尼罗河》

普希金诗21首

谢默斯·希尼《个人的诗泉》

勒热夫斯基诗2首赏析

史耐德诗2首

泰德·休斯诗21首

施家彰诗7首

瓦科特诗7首

波格丹诺维奇诗2首赏析

拉季舍夫诗2首赏析

涅列金斯基-梅列茨基诗2首赏析

卡拉姆津诗3首赏析

莎士比亚诗7首

菲利普·拉金诗15首

茨维塔耶娃诗3首

佩脱拉克诗4首

卡萝·莫朵诗2首

波洛茨基诗3首赏析

苏马罗科夫诗2首赏析

毕尔格诗2首赏析

博尔赫斯诗5首

短歌行咏掌旗官基道霍·里尔克之爱与死

特列佳科夫斯基诗3首赏析

德尚诗2首赏析

吕特伯夫诗2首赏析

阿拉玛农《破晓歌》

加米涅夫《梦》

德米特里耶夫《一只灰鸽在呻吟》

汉斯·埃贡·霍尔特胡森《里尔克传》①  

唐纳德·霍尔诗30首

帕斯卡·葩蒂诗2首

乔伊·哈尔乔诗2首

莎朗·奥兹诗2首

塔杜施·鲁热维奇诗9首

约翰·海恩斯诗2首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诗7首


是以植杖翁 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 所保讵乃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