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辨浅释60——条辨187-188
为防止失联,请关注备用公众号:
一八七、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前文中提及:如果太阳证和阳明合病,葛根汤可以治疗有表证的下利;病在表的时候,被误下或自己吃坏肚子,能形成协热利,可以用葛芩连汤治疗。此条辨讲的是太阳和少阳的合病被误下后形成的下利,这时候需要用黄芩汤治疗。“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若有呕吐的症状,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
前文提及治疗下利的方子有葛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葛芩连汤是热利用的,桂枝人参汤是寒利用的。桂枝人参汤的下利没有太多的臭味,白水很多,食物都没有消化。寒利的原因是它并没有病毒,而是肠胃都没有蠕动,谷物水液自己滑出来形成下利;葛芩连汤拉出来的大便很浓稠,很臭。无论是葛芩连汤还是桂枝人参汤的下利,都没有肚子痛的症状。热性下利伴随肚子绞痛的症状,需要用黄芩汤治疗,临床上的肠套迭疾病属于肠热证的,可以用黄芩汤治疗;属于寒证的,可以用附子粳米汤治疗。
总结:热利如果有兼有一点表证,或纯热利没有表证也没有腹痛,用葛芩连汤治疗;如果热利而且兼有小腹痛,用黄芩汤治疗;如果热利有小腹痛兼有呕吐的症状,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一八八、伤寒,胸中有热,胃下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肠子发炎,腹中痛的时候使用黄芩汤治疗,胸膈发炎的需要用黄连汤治疗。此条辨中的腹中痛的位置应该在上焦、中焦,下焦腹痛一定会用到芍药。芍药是可以治疗腹痛的,小建中汤的疗效之一就是治疗虚寒腹痛。芍药也可以补阴,芍药甘草汤治疗静脉瘤与静脉曲张。黄连汤中没使用芍药就知道疼痛的位置不在大肠和小肠的部位。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治疗的胃病没有疼痛的症状,黄连汤治疗的胃病有疼痛的症状。胃中有炎症,所以上部很热,又有下利的症状,代表下部寒冷,黄连汤是治疗的上热下寒的方剂。经方用药的使用原则:无论是纯热、表实里虚、里实表虚、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的症状,开处方的时候去寒的药和去热的药都可以同时使用。半夏泻心汤和黄连汤的差别是黄芩换成桂枝,用桂枝把胸阳往下降,半夏止呕,黄连消炎,上焦的热靠黄连去掉,肠胃里面的寒靠炙甘草、干姜来温。炙甘草、干姜就是下焦腹寒所用的甘草干姜汤,能够让肠子蠕动起来。黄连、半夏、桂枝把上面的虚热往下导,再用人参、大枣来补充因为吐下而丧失的津液。
当胃热有吐血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用桂枝,但是因胃炎而胃痛的时候,桂枝还是可以配合黄连使用。由此可见黄连汤呕吐的症状一定比泻心汤更严重,所以把黄芩换成桂枝;胸满、恶心、呕吐的时候一定把白芍拿掉,这也是医圣张仲景的用药思路,希望大家学者习伤寒论的过程中通过方剂中药材的加减变化去感悟经方药材的药性之所在。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旦三服,夜二服。
同学医案:女62岁,胃痛住院一个星期没有缓解,2020年10.20来诊,饭后胃痛到哭,脉左关沉无力。
处方:党参30克,炙甘草30克,半夏30克,黄连45克,桂枝45克,干姜45克大枣12枚。3天疼痛减轻,7剂后不痛,喝了21剂,至今没痛。
缅怀倪海厦老师中药篇——四逆汤和麻黄汤回阳救逆之差异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