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善政天下,良治中国 | 政治学人系主任说
系主任说
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
政治学是我们时代不可或缺的学问。为理解和认识政治学专业,“政治学人”团队特此推出全国高校政治学“系主任说”系列专访,为莘莘学子介绍政治学学科系所,追溯高校政治学系历史,探寻政治学人精神,共话政治学学科的价值和使命。截至目前,我们已推出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政治学系介绍,本期我们介绍的是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政治学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广东法政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目前,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拥有一支近20位优秀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研究覆盖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等领域,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编者按
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一以贯之地践行“善政天下,良治中国”的培养宗旨,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在学术研究的专业化、学缘结构的全球化、知识资源的多元化、学术生产的国际化方面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那么,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具有怎样独特的学术理念与治学风格,培养的政治学人又有怎样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本期政治学人“系主任说”专栏,专访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主任王清教授,带领大家感受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山大学政治学人的风采。
1
政治学人: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参加政治学人“系主任说”专访。您博士毕业后便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到现在也有十余年了,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您觉得又是什么吸引着莘莘学子报考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
王清:
非常感谢政治学人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向各位同仁、各位同学推介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就你所提问的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的魅力而言,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百年法政:中大政治学学科的历史十分悠久。从1905年广东法政学堂成立到现在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整个发展进程中,学科结构体系不断完备,本、硕、博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备。这都是学科前辈同仁为我们提供的良好平台。
第二,让一个古老的学科保持思想和学术上的新锐气象。我们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吸收新方法,与全球的前沿学术成果展开对话,开展科学、专业化的探索。例如,我们举办的“中国政治新锐研究”系列,就体现了这个导向,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第三,中大政治科学系的同仁们对于什么是好的学术研究有公认的标准。如同韦伯所提的“以学术为业”一样,我认为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是一个以政治学的学术为业的专业共同体。在这样一个共同体里,大家对于什么是好的研究有着共同的判断,这对于个人成长与相互激励有非常正向的作用。我在中大工作13年,从同事身上学到很多,现在还在不断地学习中。
第四,丰富包容的治理实践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不竭的实践源泉。如果我刚才所说的以学术为业的同事为学术追求提供了同伴激励,那么丰富、广阔、包容、开放的环境为理论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实践源泉。中山大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丰富多样的治理实践,为理论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实践中出现的悖论、现有理论无法解释实践等等,这些恰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我一直从事中国政治、地方治理研究,2015年开始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研究地方治理与基层政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地方治理实践,常常带给我理论的火花。2
政治学人: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可上溯至1905年的广东法政学堂,历经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于1988年得以复建。从深层次意义上讲,中山大学政治学的百年历史,实际也是中国政治学、行政学沧桑历程之缩影。百余年法政学科,文脉悠悠三十载,为中山大学政治学建设留下了怎样的历史积淀?
王清:
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中是一个比较基础的学科。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有两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百年法政、文脉悠悠。我们从1905年广东法政学堂开始,到现在已经有百余年历史。1924年广东大学法科中就有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1927年法科改为社会科学,后来又改为法律科和政治经济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一开始就有学科交叉。1985年中山大学恢复设立的政治学专业最早归属在哲学系。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大政治学科与法学、经济学、哲学多个学科融合发展。当下,我们系的专业方向也体现学科融合,包括政治哲学、针对转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从人才培养来说,中山大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今年申报并获批PPE(政治、经济与哲学)本科专业,这是学科交叉在人才培养上的体现。
第二,政治学学科结构体系不断完备。在中大政治学学科发展进程中,有非常重要的节点。在1981年至1985年,全国不同院系的政治学科复办的时间略有不同,中山大学政治学专业复办还是较早的。我们学院的夏书章教授,我们称夏老,今年已经一百零五岁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振臂一呼,提到要把政治学和行政管理重建提上历史日程。夏老是政务学院荣誉院长,担任第一到第三届中国政治学会的副会长和终身荣誉副会长。今年六月份学生毕业的时候,夏老还参加毕业庆典,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不同的寄语,启发人心。1988年中山大学成立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学科平台不断健全。2003年,政治学理论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政治学获评广东省重点学科;2009年,政治学获得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政治学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政治学获评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3年,政务学院与传设学院共同设立政治传播学博士点;2019年,政治学与行政学系获批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在老中青几代学人共同努力下,政治学学科结构体系完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
3
政治学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老师刚才提到夏书章先生,他也被誉为中国的MPA之父,现在也是中大政务学院的荣誉院长。同时还有一批著名的政治学人任教于此。他们的笔耕不辍与认真求索,形成了中山大学政治学人怎样的精神气质?新生代的政治学人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时代风貌?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知名学者团队及其研究特色吗?
王清:
是的。健全的学科结构得益于一代代学者的积累与努力,前辈给我们奠定了完备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前述已经有所回顾,接下来我就把重点放在现状,即你刚才提到的研究特点和特色。我们前几年准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时提炼了十六个字:结构健全、特色鲜明、思想厚重和方法精当。这既是中大政治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愿景。接下来我围绕结构健全与特色鲜明,谈谈中大政治学的三个研究板块。
第一,政治理论板块。政治学理论聚焦政治哲学基本问题与中西政治思想史,在正义、权利、民主、政治义务等理论领域成果显著。该方向在现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些核心领域,包括社会正义、公共理性、商议民主、权利理论、政治义务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中英文论文,在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权威出版机构出版了多部重要专著。对西方十八世纪以来的商业社会与共和政治、《春秋》《穀梁传》的政治思想史研究成果突出。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板块。当代中国政治是中大政治科学系的研究特色,这个领域的师资较多。当代中国政治方向在中国党政体制、中国市场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有独到研究。其一,中国党政体制。跳出西方的理论框架,以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党政体制”从纵横两个维度出发,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的体系结构与运作机制进行富有解释力的分析。其二,中国市场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围绕商业社会、政企关系、监管体系、数字治理等领域,探讨中国市场转型的道路与逻辑。其三,基层政权建设。立足地方治理和港澳治理,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在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设方面为全国提供引领示范,揭示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
我们注重政治思想与中国政治研究的对话,立足长远,探索真正的自主知识创新。例如,同事们开始把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上关于商业社会、现代商业共和国的理论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研究结合起来,开展跨领域的协作、对话,努力开拓兼具问题意识、理论厚度与现实感的学术领域。
第三,比较政治板块。中大的政治学学科分布在两个学院,分别是政务学院政治科学系和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科学系近几年在比较政党制度和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形成新的理论生长点。国家关系学院在中国-东南亚、中国-大洋洲关系研究、华人华侨与公共外交上具有研究优势。
4
政治学人:您刚才提到中大的政治科学系比较关注政治理论和中国政治。相较于国内其它高校大多数以“政治学系”或者“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命名,从这个学系的名称设置上来看,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的名称确实很有特色,这是不是与中山大学政治学的研究特色有关?
王清:
我们的系叫“政治科学系”,这个系名确实很有特色,凸显它的社会科学属性,注重社会现象的因果解释。因果解释需要变量思维。一项研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不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都需要变量思维。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存在哪些理论的PUZZLE?竞争性解释是什么?如何与理论进行对话呢?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因此,“政治科学系”的系名特别强调政治学的实证研究。
当代中国政治是中大政治学学科的研究特色。从师资力量来看,这个领域的师资最多,我们在中国党政体制、中国市场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地方治理、港澳治理等方面有独到研究。
5
政治学人:我们有了解过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身心健康,德才双修,领袖气质,天下情怀”是学院对学生的期许,那么,这一目标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希望培养具有何种能力与精神的政治学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政治科学系有哪些培养计划与方法?
王清:
我们学院有两大学科——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对学生采用融合式培养,有很多理念共享的理念。“善政天下,良治中国”是学院的院训,我们希望学生能逐步实现三问。第一个是问学,第二个是问政,第三个是问德。第一,问学是指立言,希望学生能够探究古今的善政之道。第二,我们学院的学生,其中包括政治科学系毕业的学生,有一部分会进入到公共部门。对于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学生,我们希望他们有责任心,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公共政策的践行者,还是未来的决策者,他们应该求天下良治之策,这就是问政。第三,问德。无论是对公共管理者还是普通公民来说,无论何种职业,我们要学会立本,要培育现代基本公民素养和精神。问学、问政、问德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政务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政治科学系也在不断践行。
6
政治学人:中山大学政治学设置了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研究生设置政治学理论与中外政治制度两个专业方向。老师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大政治科学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吗?有哪些特色课程?
王清:
你提到的课程体系应该是指我们本科的课程体系。对于我们的本科生,我们只招收一个本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具有特色,体现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的融合式发展。除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外,我们大致有四类专业课程。第一,大类基础课。大类基础课是公共管理大类学生在大一开设的基础课程,包括政治学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导论、社会学概论、经济学基础等基础课程,同时还会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第二,专业基础课。这一部分主要是思想与制度,思想板块包括中国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思想,制度板块有中国政治制度史与比较政治制度。我们也会开设政治哲学、比较政治等专业课程。第三,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会体现我们的一些特点与特色。我们会开设全球治理、政治科学研究方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课程采用阶梯式学习,基础统计是必修,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修中级统计和高级统计。第四,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面向全院学生开放,政治学和行政管理的本科生都可以任选课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专业基础课部分,我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这是立德树人目标的体现,我们做得非常扎实。导读课由系里专业老师们带着大家一起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国家与革命》《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集》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
总之,我们培养方案至少有两个特色,第一,政治学与公共管理融合式发展。除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之外,两个学科共享大类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每位本科生入学就配备全程导师,负责引领本科生阅读经典原著,并指导毕业论文。全程导师跨专业配备。第二,强调方法论训练,方法训练具有进阶性,学生根据意愿和对方法的掌握程度,选修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课程。
7
政治学人:我们看到本科生的培养是完备且有特色的。那对于研究生方面,尤其对于硕、博士的培养,中大的政治科学系有怎样的特色和优势呢?
王清:
在硕士与博士的培养上,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我们的学制,硕士是三年,博士是四年。在博士生的培养上,我们发现了一个“痛点问题”:博士生只读与博士论文有关的狭窄的文献,对其他领域不熟悉,专业积累不够,影响学术沉淀和发展后劲。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最近几年我们设置博士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强调阅读量,每个同学可在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领域任选一份阅读书单,之后我们通过考试检查学生对本领域文献的掌握程度。另外,博士生还需要阅读相近学科的文献,比如一个同学选的考试是中国政治,那同时还要求他任选政治理论或比较政治,做一个主题的文献综述。中期考核全年多次开放,没有达到指标可以再次申请。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阅读量和更为扎实的专业训练。
8
政治学人:谢谢老师。刚才一直听您说学科融合,中大政治学也有这个历史基础在,其实这也是社会科学很强调的一个问题,经常体现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有就是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所以,我们想了解一下中大的政治学有没有这种联合培养的模式,或者与其它专业之间的这种联合培养项目?
王清:
好的。刚才其实也提到了,我们和哲学系、岭南学院一起,向国家申请开设PPE(政治、经济、哲学)的本科专业,现已获批。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有几个目标。第一,宽口径。跨学科人才培养,比如专业学生的大类基础课中有经济学基础、政治社会学等;PPE是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的跨学科培养。第二,厚基础。我们今年也碰到了一些从其它学校类似PPE专业毕业的学生,发现他们确实基础比较扎实。在这里我特别想对青年政治学人说一句:读文献,不是只读论文,还要读原著。尤其刚刚开始接触一个领域的时候,我们对该领域的体系掌握不清晰,此时一定要读原著。当我们对领域的体系有所了解时,再读论文,就容易建构该领域的知识树或知识谱图,能够将不同的观点放进知识图谱,从而实现理论对话。第三,强调实践能力。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是指学生的思维与研究能力,比如有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与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也吻合。另外,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我们也一直有这种学科的融合,我们开设政治传播学,就是通过政治学和传播学一起来推动政治传播学这个方向。
9
政治学人:作为政治学人,时代的发展既是我们关注的主题,也与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在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接下来要继续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全球风险的不断上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内国际复杂形势,现代化建设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政治学人大有可为。面对未来,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绘制了怎样的发展蓝图?又当如何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王清:
时代深刻地烙印在政治学学科发展的身上,学科也有使命回答时代带来的基本问题。时代发展对政治学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想从两个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是宏观的层面,第二个是具体的层面。从宏观层面来说,学科需要回应时代所提出来的重要问题,自觉建构中国政治学的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比如,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着积极作用,地方政府即厂商、地方公司主义、地方市场社会主义等理论,提供了市场转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然而,新时代国家开启政权再建设,地方政府的自主空间变小,作为国家代理人的角色更加凸显,这与已有理论的分析不符合。鲜活的实践要求理论对其进行提炼、概括、解释与分析。实践为理论发展提供经验材料,理论需对其进行概括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西方概念与中国实践的关系,如何安置经验材料与一般理论的关系,这些都是考验政治学者的共同问题。
从比较具体的角度来看,我们接下来的发展愿景非常强调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做出特色。比较政治一直是我们希望发展的方向;欢迎受过扎实的方法论训练,特别是擅长定量研究的学者;欢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等方向的研究者。
10
政治学人:您之前提到了“问学、问政、问德”三问,我们想了解一下现在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学生的就业结构是怎样的呢?学校是否和相关政府部门、政策咨询机构建立有良好的合作机制?
王清:
就业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是我们学生的就业情况还是很不错的。我们的就业大致有这几种去向:一部分同学从事公务员工作,有些同学参与选调,也有去事业单位;一部分同学会去企业,比如今年就业我们有同学去华为、字节跳动、今日头条这样的企业任职;还有很多学生选择深造,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在硕士毕业生中,读博占很大的比重。一类前往国外的高校,今年我们有同学去了爱荷华大学,国内高校也有北大、清华、复旦。
我们为同学们就业或深造提供了哪些条件呢?如果继续深造的话,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国际化的师资为进一步的深造提供基础。很多老师毕业于海外知名大学,我们与海外有长期的学术交往,为学生去海外留学提供便利。同时,我们有非常正式的合作交流项目,尽管由于疫情原因有些中断,我们还是有一些项目在推进中。
11
政治学人:对于接下来有兴趣报考和就读中山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您作为系主任有哪些话想对他们讲?对政治学人的读者,您可以分享给大家哪些宝贵的经验?
王清:
非常欢迎大家选择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我们至少有三个优势。第一,学校优势。我们是双一流学校,百年法政,文脉悠悠。第二,学科优势。结构健全、特色鲜明、思想厚重、方法精当的学科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无论大家之后从事什么职业,政治学的扎实训练都能为下一步的就业和深造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三,地理位置。很多同学可能会考虑未来就业或升学,现在国家非常重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山大学地处大湾区。广州是千年商都,既富于历史,又包容开放,大湾区活跃的经济为未来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欢迎大家!
政治学与行政学系非常欢迎两类群体。一是对政治实践非常感兴趣,非常关心公共问题、关注时事,甚至想参与现代国家建设的人,非常适合攻读政治学。二是,对于政治的研究感兴趣,有志于研究理论的同学,也非常合适学习政治学。
政治学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当前的时代下,它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于政治学的关心者、实践者、研究者来说,政治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与诸位共勉之。祝“政治学人”越办越好。谢谢!
“系主任说”系列特色专访
更多精彩文章回顾
■ 学人专访采编集锦:
包刚升|曹海军|陈超|段德敏|费海汀|耿曙|郭台辉|郭忠华|郭道久|郭定平|黄琪轩|季乃礼|金安平|荆学民|郎友兴|李春福|李辉|李路曲|李石|吕德文|刘建军|刘伟|马得勇|欧阳静|孙磊|唐世平|佟德志|汪段泳|王立峰|王正绪|吴冠军|吴晓林|肖晞|谢岳|徐勇|徐湘林|郇庆治|熊易寒|杨光斌|杨雪冬|杨阳|殷冬水|颜德如|游宇|张星久|周平|朱光磊|朱天飚|张国清|张贤明
■青年学人访谈集锦:
■ 特色访谈栏目集锦:
阿富汗田野调查|俄乌冲突评议|六周年访谈|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化
■编译与转载之集锦:
陈国权|李强|马啸|任剑涛|桑玉成|唐士其|王绍光|项飙|俞可平|周振鹤|朱光磊|阿里夫·德里克|埃里克·沃格林|安东尼·吉登斯|道格拉斯·凯尔纳|菲利普·佩蒂特|弗朗西斯·福山(上)|弗朗西斯·福山(下)|哈维·曼斯菲尔德|克劳斯·泽格伯斯|克里斯托夫·贾弗雷洛|昆廷·斯金纳|罗伯特·达尔|马克·里拉|迈克尔·桑德尔|乔尔·米格代尔|斯拉沃热·齐泽克|西达·斯考切波|希尔·斯坦纳|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约翰·米尔斯海默
采 编:李小雨 蒲 洋
采 访:高梦冉 欧阳星
编 辑:沈 琰 陈 卓
校 对:史清渠
审 核:大 兰
本文核心内容系政治学人平台首发,文章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网站链接;媒体转载(包括网站、微博、微信号)请联系政治学人微信后台。识别二维码可添加编辑团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