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音乐=文化课差?丨看人类学博士马友友怎么说丨与乔布斯的友谊丨音乐的终极目的是用音乐语言去感染人,而绝非用艰深奇诡的技术去唬人!

2016-06-19 新读者请戳→ 每晚一张音乐CD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05mwltpn&width=500&height=375&auto=0
马友友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乔布斯与马友友

   有一位古典音乐家,乔布斯尊敬他的为人,又欣赏他的艺术造诣,这就是马友友。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人就像他的大提琴曲一样和蔼而深邃。他们在1981年相遇,乔布斯被马友友追求“纯粹”艺术的精神深深打动,并成为了他的乐迷。他曾邀请马友友去他的婚礼上演奏,但是马友友当时去了外地演出。

   几年之后,马友友来到乔布斯的家,坐在客厅里拿出了他的十八世纪的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据说曾属于杜·普累),演奏了巴赫的曲目。他告诉乔布斯夫妇:“这是我本来希望在你们的婚礼上演奏的曲子。”乔布斯泪流满面,并告诉他:“你的演奏是我听过的最棒的,有如上帝驾临,因为我不相信一个凡人能做到这样。”在后来的一次拜访中,他们围坐在厨房里,马友友让乔布斯的女儿摸了摸他的大提琴。当乔布斯被确诊癌症后,他请求答应在他的葬礼上演奏。——摘至《乔布斯传》

   往期马友友:

  1. 弦和弓的故事丨马友友谈艺录

  2. 马友友母亲卢雅文专访丨马友友的家教

  3. 马友友和他的“一带一路”丨拒绝把音乐束之高阁丨不停探索才能越来越自信


  在这次家庭聚会中,马友友为乔布斯演奏了巴赫的曲目(“B小调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及“荣耀颂”等)。当乔布斯被确诊癌症后,他请求马友友在他的葬礼上为他最后一次演奏。2011年10月7日,乔布斯的追悼会在斯坦福大学纪念教堂举行,活动以私人聚会形式进行。追悼会上,马友友为他演奏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片段(Suites For Solo Cello)。


乔布斯与古典音乐


   许多人都知道,Apple创办人乔布斯很喜欢披头士(The Beatles)和鲍伯·狄伦(Bob Dylan),那么古典音乐呢?乔布斯喜欢的作曲家是巴赫,演奏家除了马友友之外,便是古尔德(Glenn Gould)。

   往期节目:

  1. 鲍勃•迪伦是谁?

  2. 为何要听鲍勃•迪伦?

  3. 鲍勃•迪伦:他如何成为六十年代的气象人?

  4. 五首鲍勃·迪伦经典名曲和一张最新翻唱专辑

  5. 鲍勃•迪伦的抗议民谣:他如何将革命植根人心?

  6. 作家鲍勃•迪伦: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

  7. 鲍勃•迪伦:“我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去与时代同步”

  8. 画家鲍勃•迪伦:绘画让我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乔布斯生前最喜欢的10张唱片,其中包括古尔德所录制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乔布斯热衷于聆听比较哥德堡1955和1981年这两个版本。乔布斯的评价是这样的: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古尔德1955年版本

   “它们就像白天和黑夜。第一版热情洋溢、年轻有活力,弹奏速度很快,像是神示;而第二个版本更加简洁,主题鲜明。你可以感受到一个经历丰富的灵魂,更加深沉而充满智慧。”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古尔德1981年版本

往期节目:【演绎视频】1955和1981年的《哥德堡变奏》

马友友和乔布斯的共同经历:辍学


 乔布斯辍学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马友友辍学的故事,就知道的人不多,一些细节,包括喜欢马友友的人都不大清楚。

   马友友是华裔,1955年生于法国巴黎,4岁起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并和家人迁居纽约。中学时就读世界一流的朱丽亚音乐学校(美国)师事李纳德-罗斯(Leonard Rose),学到第七年要拿文凭时,他却毅然退学,去哈佛大学读与大提琴 “毫无关系”的人类学。1976年,他获“人类学博士”后,却又“抛弃”人类学重新拿起了大提琴,几经奋斗,终于成为国际音乐界勿庸争议的首席大提琴演奏大师。且不谈马友友在古典音乐界里做出的贡献,即便在普通大众心目中,他也是上帝派来的耶稣,是音乐教义的布道者。

   马友友在美国茱莉亚音乐院学习时,拿的是头等奖学金,但面对众多和自己一样优异的同学,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大三时,他决定辍学,用一年的时间思索未来。一年后,马友友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学习。马友友说:“那时候我大概16岁,生活经验很少,不能马上在音乐界里做事,我真的需要学到别的,知道世界上有什么,所以我在哈佛大学学了四年,对历史、人类学和艺术史都很感兴趣。我是学古典音乐的,我学得越多看得越深,不管是哪种音乐,我都会从中找到其世界性的传统。”

 马友友说:“音乐是什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音乐不止是声音,音乐是讲到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人的个性,讲到社会共同的东西,如何把古典的音乐变成今天活的东西,如何用音乐表达出真实的东西?怎么样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地表达出来?能不能找到一种沟通,传达给别人?我总是想这些问题,我相信每一位音乐家都是这样,不但要吸收很多,也要能够表达出来,当然技巧很重要,但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你的工作只有在别人接受了以后才算完成。”

 马友友永远记住老师们教给他的,“想一想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他相信,“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有音乐,音乐是表达我们心理最可贵的思想感情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不同地方国家的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沟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马友友从一个顶级的大提琴演奏家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致力于各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推广教育工作。

人类学对马友友的影响


   有人曾问马友友:“你为什么要去哈佛大学读人类学?” (言外之意是:你连音乐学院的文凭都没有为什么琴拉得这么好?)没想到大师一点都没有“生气”,十分平静地说:“文学、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学科都是音乐的‘背景’,了解这些学科对音乐本身就有很大的帮助。”

   台湾《管理杂志》1998年第3期发表高明智的《专家与赢家》。文章里说:马友友年轻时选择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就是避免陷入音乐专家的盲点,为拓展自己的视野与厚植更大的思维空间所做的一个很好的决定,对其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音乐生=文化课差劲?

   国内音乐学院(包括综合大学音乐系)专业成绩要求很高,但文化课(高考)只需二百多分便可过关;有“艺术特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享受加分(实为扣减)的“优待”;音乐院校的附中(初中及高中)不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在我采访过的一些音乐家中,“副教授”说起话来词不达意,“讲师”连自已的名字都写不连贯,“研究生”不知莫斯科在北京的哪个方位,的确真有其人。

   数年前,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德国一位钢琴家(可惜名字忘了)开了场独奏会。前半场放映科技幻灯片,由于是德文,当时没过多地留意。下半场,真正的音乐会开始了。他演奏了李斯特、肖邦、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其中不乏技巧高深之作。他的演奏层次分明,逻辑性极强,处处流露出超人的睿智,很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绝对是大师级的风范,行家们都报以热烈掌声!后来一打听,原来此君并非职业钢琴家,他是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开头放的幻灯片就是介绍他诺贝尔奖的成果。哦,原来如此!

   我经常把这个故事讲给音乐人听,以此来说明我对音乐的看法:音乐不仅仅是技术和能力的结合,更需要有来自各方面的“文化”去滋养。音乐的终极目的,是用音乐的语言去感染人,而绝不是用艰深奇诡的“技术”去吓唬人!

   在小提琴界,能够演奏“帕格尼尼”(一种技巧十分艰深的作品)的人满大街都是,但最终成为演奏大师的,却少之又少。反过来,一些公认的大师如大卫·奥依斯特拉赫、西盖蒂、克莱斯勒、梅纽因等,很少演奏帕格尼尼,却丝毫无损大师的形象。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健康的人,只要方法得当,练琴刻苦,就能学到一手好技术。而想成为演奏大师,则必须要具备“音乐之外”的功夫的!

   各门学科与音乐相融造就大师的事例,早已有之。指挥“帝王”卡拉扬的主要专业是绘画和雕塑,因此他的音乐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雕塑般的音乐造型;与卡拉扬不分伯仲的指挥大师伯姆,具有法学博士学位,因此他的指挥具有端庄、严谨、清晰、紧凑和深邃的风格;被称为“罗曼德之声”的瑞士罗曼德交响乐团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指挥大师安赛尔梅(ANSERMET)是著名的洛桑大学数学专业的高材生,有人评论他的音乐对节奏、音色、力度等控制出神入化,具有精密严谨的逻辑和万花筒般的色彩,毫无疑问,这应当归功于他在数学方面的造诣;今年4月20日刚刚谢世的意大利著名歌剧指挥大师西诺波利( SINOPOLI)是一位脑神经外科医学博士,他和他的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的演绎被行家评为大胆、镇定、细腻和精确,将埋藏在乐谱中没有被人们发现的魅力全都表现了出来,这无疑与他的“手术刀”的“修养”有很大关系。再来看看小提琴演奏大师:梅纽因没进过音乐学院;克莱斯勒曾是维也纳著名的外科医师;斯特恩几乎是靠自学成才;胡伯曼、里奇等大师的“专业”与音乐并无联系。但是,这些大师对小提琴的贡献之大,是无法用词汇去抽象归纳的!钢琴界也“好不到”哪里去。有一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世纪最杰出的四大钢琴家,依次为:鲁宾什坦、塞尔金、霍洛维茨和李赫特(相信这个名单不会引起争议)。“巧”的是,四位大师中,前两名都不是学院科班出身。鲁宾什坦学识渊博,通晓八国语言,“一战”时曾任盟军司令部翻译;塞尔金早年遍访名师,除钢琴之外还学习作曲(他是勋伯格的学生),后来成为美国几所著名音乐学院的教授,其创办的马尔波罗音乐节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活动之一;霍洛维茨少年时就读基辅音乐学院(中学),但同时还在普通中学读文化课(这一点十分重要);李赫特早年是自学钢琴,并曾做过合唱团辅导教师及乐队指挥助理,22岁才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正规教育。

   以上列举的音乐大师的名字,任何一个对古典音乐稍有了解的人想必都不会无动于衷吧!(感谢这个部分的原作者。)


欢迎关注我们的新公众号

听课

热爱音乐岂能不加强人文素养

古典音乐群开放加入,请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往期节目:卡蒂雅拉赫玛尼诺夫《悲歌》李帕蒂阿什肯纳齐朱晓玫西蒙·拉特夸斯托夫海菲兹巴赫养成记(上)曹秀美富特温格勒卡拉丝:“为艺术、为爱情”科莱里:“多么冰凉的小手”【古尔德专题】【王西麟专题】【邓泰山专题】索尔蒂、伯恩斯坦、卡拉扬争论谁是最伟大指挥家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普莱斯纳的灵魂之歌:纪念基耶斯洛夫斯321巴赫生日快乐丨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兰多芙斯卡丨钢琴家霍夫曼丨东德指挥家克格尔丨钢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罗斯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丨焦元溥对话傅聪丨傅聪还能更拼吗?丨傅聪家史珍贵视频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丨王健丨必听之曲丨年华易老,及时行乐丨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男高音范竞马的中国雅歌丨荷兰女高音阿美玲丨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中文钢琴演奏及作品研究书目大全丨梅纽因百年诞辰丨“创造贝多芬”的施纳贝尔是如何成才的丨钢琴家陈必先丨鲁宾斯坦九十岁访谈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1985年肖邦头奖得主布宁丨席夫谈巴赫丨巴赫的音乐是空气而非生日蛋糕丨资深表情帝郑京和也有“中国梦”丨舒曼《女人的爱情与生命》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乐评人郑延益的《春风风人》丨海菲兹了不起的几个原因丨巴伦博伊姆和学生郎朗丨巴伦博伊姆大师课丨郎朗钢琴大师课丨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谈艺录丨钢琴家鲍蕙荞访谈丨纪念马勒丨马勒的爱情宣言丨柔板要表达的是比死亡更有力量的爱情“虎爸”傅雷如何与傅聪一起成长丨很难找到这样的父亲了丨“爸爸打得我真痛,但播的种子在我心中扎得真深”不忘初心的吕思清丨阿格里奇75岁生日快乐丨郎朗走进高考丨追忆用小提琴歌唱的西盖蒂丨纪念阿劳丨欧洲杯来了丨但昭义采访获奖后的张昊辰丨学音乐的为什么要学文化课?什么是“学够”呢?什么是“最好”呢?答案是“永远没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