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课】随笔 | 微博掐架定律:一个关于网络社会心理机制的素描(二)(总第93期)

2017-02-20 杜骏飞等 杜课

微博掐架定律(二)


文|杜骏飞 教授


互联网的掐架”,距离人类理性讨论有多远这一幅网络社会心理的众生相和流民图能看得明白吗

11、耗散定律:一场掐架的耗散率,决定于双方的体力而非脑力消耗的进程。


12、热力学第九定律:观众的热度与掐架的深刻程度成反比,与掐架的新鲜度成正比。


13、Narcissus(水仙)定律:相较于真理,掐架者无疑更喜欢自己。


14、Echo(回声)定律:掐架者通常不能正常说出想说的话,而只能不断的重复别人的言语——包括对手的错的言语。


15、Moebius(莫比乌斯)定律:越有能力掐架者,越不愿意掐架;越不愿意掐架,就越没有能力掐架。


16、测不准定律:对于大多数的掐架,我们无法测量其讨论文本的价值。


17、测不准第二定律:对于大多数可以测量的掐架文本,我们无法测量文本作者的真实立场。



18、测不准第三定律:对于大多数可以测量其立场的掐架者,我们无法测量他在第二天的态度转变。


19、羊群定律:一场掐架中,观众最终所采取的立场通常会与他所认为的大多数保持一致。


20、人数定律:一般来说,掐架人数越多,掐架越没有结果。


21、切贝雪夫大数定律:但当掐架人数成为成为一个大数时,掐架将很快分出结果,但是其结果只匹配常人心智,而非创见或真知。


22、修辞定律:如果争论演化为掐架,那么其原因一定不在观点,而在修辞。


23、军规定律:如果你发生在线掐架,而非理性的讨论,那或许不是语言能力不足,而是大部分的在线讨论根本不适合于任何人的理性表达。


读后感

文|张斌

微博从来不是一个探讨严肃问题的地方,其中的内容大多是被参与者消费。微博掐架容易引起围观,置身其中的人总会有意无意对自己的言语进行修饰,而围观的人也会在群体中逐渐失去自我。这就使得掐架成为一场“秀”,因为被注视下的人具有演员性质,他们会无意识的迎合观众,以赢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


围观的人总是喜欢新鲜,当事件不再新鲜,围观的人数也会逐渐减少。掐架中的言辞不都是为了辩驳真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格的释放,一种价值观的展现。这样的掐架是很浅显直白的,对观众的门槛几乎为零,这也是明星绯闻的传播速度异常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不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就可以很快了解和明白这场掐架中矛盾双方和冲突焦点,也使得观众可以很轻易的选择阵营。反之,掐架的深度过深,会使很大一部分观众失去围观兴趣,因为大部分微博用户习惯了直接获取信息,较为深刻的掐架会使得围观成本变高,从而围观人数相对较少。

微博掐架涉及的多是一对一,当然微博掐架也不乏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情况。微博掐架的原理其实和打架类似双方叫来的人越多,这场架越是打不起来。因为人数会降低两个人冲突的激烈程度,但凡事都有限度,当人数突破一定数量,结果会很快得出。“法不责众”,一旦矛头指向大多数人,事情就会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使得微博热点有一定关注周期,超过周期人们就会转移他们的关注点。


真正有能力去掐架的人,并没有很大的意愿去掐架。他们往往掌握更多的信息、更有发言权,但是掌握的信息越多,他就越发觉得去掐架毫无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微博掐架都是一些量级基本相同且总体能力不算很高的人的秀场。其实这在某种层面上与学识不谋而合,内涵深厚的人往往韬光养晦、虚怀若谷;而有一些能力却算不上大师的人,却总想与人争论一番。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我们缺少的是潜心学习的实力派,而不是言辞犀利的演技派。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人生百问


孤独 | 焦虑 | 爱的态度 | 金钱观 | 爱的选择 | 书单 |

失去 |  “诚” |研究生 | 职场 | 谈阅读  ( 1 ) (2)(3)|

异地恋 | 存在感 谈奢侈(1)(2)(3)|

新年计划 | 专业课与公共课 | 寒假攻略 | 催婚 |

闲话PX | 面试 | 大屠杀 | 提问 | 友情 | 新闻理想 |

阅读到解释 | 亲子关系 | 粉丝(1、2) | (3、4)|(5、6)单身大学规划投资自己吃瓜群众恋爱准则 | 师生关系

时事热评


【美国大选】关注 | 媒体偏向 | 人工智能 |

【罗尔事件】|【霸凌事件】沉默者 | 社会化法则 | 


故事随笔


【采访对象】(1)|(2)|(3)|(4)|(5)|(6)|

【和唱歌的朋友聊天】|【微信】| 【虚拟人类】|【娱乐新闻】|

【路的禅】(1)(2)(3) | (4)【读诗】(1)(2)

传媒思考


盲从 | 谣言 | 社区报 | 新媒体 | 国家形象 | 网络暴民 | 公共领域 | 战略 |

创新扩散 | 网络政治 | 网络游戏 | 网络言论 | 新闻政治 | 严肃新闻 |

【网络写作】(1)|(2)|(3)|(4)微博七宗罪【理解新媒介】泛媒介新媒介即人结构即内容虚拟即存在

特别关注


高华 | 科恩 | 感恩节 | 新年 | 莎翁情诗【评“脱不花的建议”】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张斌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