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在花园喝露水,不在丛林披兽皮(杜课729期)

杜骏飞等 杜课 2019-08-22

全文共 2098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Q&A


如何摆脱“被动内疚”?

黄牧宇问

 

当一个人主动伤害了他人,或违反了道德准则,而产生良心上反省,并且希望对行为负有责任的心态,这是霍夫曼(M. Hoffman)所说的内疚(Guilt)。

 

心理学认为,如果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干预缺失或关怀缺失,则是一种被动内疚。这种本不应产生、不适当的内疚,是一种极端的负面情绪。这类人通常被称为老好人,因为他们过于关注他人的感受,会努力做出更多“补偿性行为”来弥补自己对他人造成的本不存在的“伤害”,而这种“被动内疚”往往是最大的负能量。

 

美国心理咨询师Peter Breggin说,生活在强势、暴力、冲突、战争、争执等环境中的人容易通过内疚来展示弱小,作出退让,以此换取和谐。另外,受到严苛家教,道德意识较强的人也更会主动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已经被糟糕的过往培养出了不健康的“被动内疚”,应该如何改正过来呢?为何总有老好人被人欺负且会让人无可自拔呢?我们要不要摆脱老好人的标签?


Q&A


宁在花园喝露水,不在丛林披兽皮

杜骏飞


“被动内疚”并不被动,而恰是一种自己主动唤醒的心理情绪。真正被动的是,内疚者曾在不健康的环境压迫下,被动地内嵌了一种惯性心理机制,我们姑且把这类不适当的内疚心理惯性称之为“内疚人格”。

 

“内疚人格”者看上去温和而无害,他们勤勉、怯场、软弱,甚至常常成为集体里的受气包和背锅侠。但实际上,并非一概如此,更非一直如此。

 

“内疚人格”的内疚,是一种守弱的社交策略,即使在优势条件下,他们依然会习惯于依赖这一路径:退让,自责,以图息事宁人。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内心深处对这一结果自我认可,相反,“内疚人格”导致的言行还会激发自怜、自责。

 

即使是十足的“老好人”,也会有负面情绪爆发的时候,因为,“内疚人格”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但就像砍伐山林一样,树木是有穷的,心理上的自我牺牲也毕竟是有临界点的。

 

因此,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内疚人格”的救赎,往往不在其人本身,而在于他们的社会环境。

 

倘若人的社交对象有理性、讲规则、举止文明、富有同情心,“内疚人格”便没有太多机会导向心理上的自我伤害。但倘若他们的社交氛围显著地非理性,缺乏合理规则,其社交对象蛮横粗野、毫无同情心,“内疚人格”者便会日渐沉沦下去。

 

“内疚人格”者自我伤害的极致,要么的重度抑郁,要么是报复环境。事例太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了。

 


可惜,人类尚未进化出足够均衡而美好的社会,更多的时候,坏环境在绵绵不断地生成“内疚人格”,且不断以损害心理弱势者的习性,维持着诸人格类型之间的“生态平衡”。

 

所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的社会,即是如此。

 

因此,“内疚人格”者的首选解决方案,是尽自己所能,去往更文明的社交环境。在那里,马善亦有人怜悯,人善更有人爱惜。我曾经劝一些典型的书生,不要去往社会化程度高的企业,而留在学校里做学问,而且是留在文化传统好的学校里,此番道理,你们大概已经明白了。

 

如果只是从保护心理健康的视角看,我们宁可在善意的花园里喝露水,也不要在蛮荒的丛林中披兽皮。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能来到或去往“善意花园”,那么,“内疚人格”就需要对抗自己的惯习,更要与不公正的对待展开斗争。

 

理想的方法是人能心物合一,以法为据,合情合理地斗争,善于抗辩,懂得逆转,学会博弈。但“内疚人格”不会一下子能做到这么好。因此,他们就需要反向强化,逐步锻炼出冷静、强壮、钝感的反应神经。


我设计了几个思想练习题,来帮各位做言行上的矫正,希望由此逐步建立健康的应激反应:

 

1、将心比心。这也是我昨天说的镜像法——每遇到一事,不知罪错是否在自己,也不知对方的责罚是否合理,那么,可以假设自己处在对方位置上,面对同样情景,你会做如何裁判?由此得到正确的结论。是自己的责任则坦然承担,不是自己的责任则不必承担。即使不能直言抗争,也要学会不轻易表态退让。

 

2、利益无涉。要时常假设自己处在非己、非彼的状态,秉持第三者立场,面对此一情景,会做如何裁判?由此得到正确的结论。自然,若周围有可能寻求到公正裁判,那是最好不过。这一路径,要求有公认的规则,若无规则,则要求我们能自己寻求理据,这只有通过受教育而完成。

 

3、时空相异。你还可以假设自己处在与对方相异的时空,虽然你有息事宁人的动机,但却爱莫能助,因此不会轻易退缩迁就,即使面对对方的进逼,也要假设跟对方隔着异时空的玻璃。学着抱元守一,心在事外,逐步拥有静心为净的基本能力。这其实就是“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的真谛。

 


“内疚”,原本是人类正常的思想感情,它象征着人的文明素养和道德养成。但是,人要有内疚,不意味着你自我苛求在规范之外承担责任,更不意味着要被不正当地戴上道德枷锁。

 

我们要做的,是懂道理的文明人,而不是老好人。

 

我们只承认平等的社会,而不会对恶秩序逆来顺受。


我们要有清新、刚健、恭而不侮的品格,而绝不摧眉折腰,甘居社会压迫的底层。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精选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夜谈王国维陈寅恪九章秋瑾岂是关巧红民国“毒舌”大夫吴孟超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谈“出丑效应”我们就是那少数人论沉默读诗三境界|戊戌一百二十年祭哈哈!“旅行者”类型学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天下何处无夜叉毕业说什么?士的表达真理网络幸存者谈“怂”互联网绝不会是“平等”的如何做个社会人?交友箴言杜骏飞:七夕管得最少的政府——读梭罗九戒“共情”与反“共情”不读莫言乌尔班尼的牺牲看看你的洛阳铲记者节的终结感恩课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如何理解俞飞鸿?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杀死一只啄木鸟九谈拼多多|为了忘却的记忆乡野咪蒙传媒与第一课|公共青年消失的冰冰不论贾与胡为什么是胡锡进|范长江的生与死|忘得干干净净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上弦月击鼓传花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  乐群 悲悯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胡沙沙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标星+置顶杜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