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危机(杜课749期)
全文共2226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人设
黄牧宇
我们常能听到“某明星人设崩了”的说法,究竟何为人设?人设有两个维度构成,第一个是社会人格,这是当事人自己主观希望呈现在他人面前的自我形象。社会人格主要来自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塑造,是类似“超我”的“道德我”存在。对社会人格的捍卫,即是在努力效仿社会对一个“好”人的评判标准。人设的第二个维度是人格标签,即是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或“界定”。无论这个标签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人格,并降低了标签之外的可能性。我们对标签的维护也是在试图回应他人的期待。
人设对他人而言是认知我们的基础,对我们而言也是建构自我同一性的前提。固有的完美人设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但人设的固着又封堵了未来的更多可能性。这就是所谓“成就你的,往往也会限制你。”“这个形象带给你多少力量,脱离这个形象就有多少恐惧。”
那么,如何摆脱固有的人设呢?为何“人们总是只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人们又为何喜闻乐见明星人设的崩塌呢?
人设危机
杜骏飞
你知道,人设,就是“人物设定”,原本是动漫设计里的术语,意为创建剧本角色的人物造型、服装样式,及至眼神、表情,以凸显角色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等。
这里,设计好而独特的外貌特征,就关系到他能否被识别、被记住;而性格特点也很重要,没有性格,无法激起共鸣,也找不到利基市场。
问题是,这样一种演戏逻辑,被如此频繁地用在形形色色的现实人物身上,何也?我想,起因大概是这个时代的资本化与商业性日益增强。你看,粉丝经济势不可挡,流量红利不可限量,大部分的社会人也不再是原初的自我,而成为了媒体镜像中人,并各自渴望成为“叙事化”的社会“角色”。
今天,人设如此流行,人人争先恐后地自设、他设,互设、群设,从演艺界到文化界,从经济到政治,从个体到群体,其间,所折射出的种种特异社会现象,我称之为“泛戏剧化综合症”,这里,不是指戏剧化,而意在说综合症。
社会生活的戏剧化,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六十多年前,戈夫曼的拟剧论(dramaturgical theory)已揭示过这类人类行为中的尬舞一面。戈夫曼说,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要努力展示自己,以各种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行动者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某种技巧塑造自己给人的印象,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来制造印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并据此作出符合行动者愿望的反应。
他用的核心概念是“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前几天我们还在杜课里提及过。
普通人尚且要苛求自己的“印象管理”,何况演艺圈本身就是一个靠乔装打扮而存在的世界?因此我们倒也不必太抱怨那些制作人设的明星,毕竟,他们本人,实际上也是文化工业上的一件产品,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原也身不由己。
明星人设在现代影视圈,基本就是经纪、公关团队包装炒作的文化道具而已,常卖的人设基本都是“广受欢迎”的记号,例如吃货、好爸爸、国民老公、少女感.......诸如此类。这些人设,单纯又好记,活泼又俏皮,像极了卡通商品的畅销属性。
说起来,这种带着彩妆以身赴秤的演艺人生,在哲学上也不无悲凉,不是吗?只是,金钱在前,纸醉金迷的排场足够吸引人,令圈内人一时顾不上嗟叹自身的“物化”而已。
过度商业化的人设,能够帮助明星迅速吸粉,也利于媒体炒作,但这种人设路线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走进失真、失信、失焦的套路,最后成为双刃剑,令当事人被平淡的真相所杀死。那时,结局就是人还在,人设已崩。
毕竟,我们是真实的人,不会那么扁平,不会那么虚幻,不会那么高级,更不会那么卡通,不是吗?
演艺人士,被商业化的人设所裹挟,多少属于行业使然,但粉丝因之确信,因之迷醉,因不真实的人设推广而兴奋,又因一星半点的真相而嗟叹,那就不只是集群的幼稚了,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原始。什么样的观众,会忽略艺术本身、只顾聚焦明星人设呢?是的,那就是文化原始人。
话说回来,粉丝们如此,也就罢了,如果社会中人人尽皆如此呢?如果我们中有很多文化原始人,我们的社会是文化原始社会,因为我们不真不确,但靠拟剧而相互联系。同理,人类的政治也可能是原始政治,如果我们会只靠拟剧而迷恋仪式;当下的教育也可能是原始教育,如果我们会只靠拟剧而假装培养人。
最不幸的是,我们大概都会因年深日久而不知不觉。我们看戏,自己也唱戏,不知心灵有本相,但将虚名当人生。那时,我们这个过度拟剧、人人拟剧、事事拟剧的世界,就难免也要走上艺人的过度商业化的老路,一旦人设崩,社会信任亦崩,文化与历史的基础也难免要溃散而去。
更宽广一些看,其实国家也是如此。原本,国为何国,一如人为何人一样,当以实事求是为好;即使是印象管理,也要切合实际,留有余地。可惜,有时我们错把想象当事实,错把自励当宣传,错把满世界夸饰当形象管理。拟剧时间长了,我们自己也会入戏太深,我们只是担心,万一稍有不慎,“人设”崩了怎么办?万一满世界以假为真,信了这些“人设”,心存嫉恨又怎么办?
可惜,没人担心。毕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人们不爱贵重而艰涩的真实,只爱漂亮而轻易的拟剧。
你问我,为何“人们总是只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因为这是最廉价、最不费力气的心理赋能。
但是,你又问我,人们又为何喜闻乐见明星人设的崩塌呢?——因为,如果群众发现,事实后果与他的幼稚的想象不符时,他宁愿否定他曾信奉的一切人设,而不愿从心智上否定半点自己。
一厢情愿的历史,那才是最大的人设,历史的崩溃,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附言:今天,网上风传作家二月河的消息,谈起他吹捧康熙、雍正、乾隆王朝的大作,当下读者,如若稍读文史,当已知道那是不辨牛马,不识东西的妄语,是一个作家乱入历史而作的政治人设,而已。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精选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夜谈王国维|陈寅恪九章|秋瑾岂是关巧红|民国“毒舌”|斯文|大夫吴孟超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赵举报|我们就是那少数人|论沉默|读诗三境界|戊戌一百二十年祭|哈哈!“旅行者”类型学|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天下何处无夜叉|毕业说什么?|士的表达|真理|网络幸存者|谈“怂”|互联网绝不会是“平等”的|如何做个社会人?|交友箴言|杜骏飞:七夕|管得最少的政府——读梭罗|九戒|“共情”与反“共情”|不读莫言|乌尔班尼的牺牲|看看你的洛阳铲|记者节的终结|邻里如何决定了你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如何理解俞飞鸿?|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杀死一只啄木鸟|九谈拼多多|为了忘却的记忆|乡野咪蒙|传媒与第一课|公共青年|消失的冰冰|不论贾与胡|为什么是胡锡进|范长江的生与死|忘得干干净净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上弦月|击鼓传花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韩红伟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标星+置顶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