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女生与皮格马利翁(杜课754期)
全文共 692 字,阅读大约需要 2 分钟
男生女生与皮格马利翁
黄牧宇
一项著名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展现了教师期望的影响力,证实了教师的积极期待会引发学生的积极反应,这是因为赞美、信任和期待是激发他人潜力的力量。
在一所高校中,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专业的男女比例往往是严重失衡的,某些学科在许多人眼中甚至成为了某个性别的“专属”。
男性与女性或许固然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但必然造成某些领域的性别倾向吗?社会期望的因素会否起到主要的作用?那么,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对男女生保持同样的积极期待,社会会如何变化呢?
社会期待六问
杜骏飞
今天这个题目,我们再上一次讨论课。
为了引起大家的谈兴,我先提出一些思考框架:
1、男女有能力的不同吗?如果有不同,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作为女性(男性),你是否从内心上认为自己在某些能力上不如(优于)异性?
2、你认为,社会期待对一个人的成长能起多大的作用?你遇到过哪些因性别导致的社会期望压力?你是如何应对的?
3、类似于“男生应该学理科,女生应该学文科”之类的劝诫和观念,为什么会影响全社会?它是否已经影响了你的人生抉择?你会把它传递给其他人吗?为什么?
4、你如何看待性别刻板印象?它的内部有利弊得失的差别吗?给予男生女生同等的期待,是对性别特质的压抑,还是对性别潜力的释放?
5、我们是否应该把他人的期待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把他人的偏见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6、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对他人期待的被动反应,还是对自我实现的主动追求?如果它是一种确定的效应,你会怎么做?
我认为今天的问题,可以从以上框架中找到解答路径。
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明天,我也会在你们的留言后面,尽可能给出我的评论。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精选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夜谈王国维|陈寅恪九章|秋瑾岂是关巧红|民国“毒舌”|斯文|大夫吴孟超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赵举报|我们就是那少数人|论沉默|读诗三境界|戊戌一百二十年祭|哈哈!“旅行者”类型学|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天下何处无夜叉|毕业说什么?|士的表达|真理|网络幸存者|谈“怂”|互联网绝不会是“平等”的|如何做个社会人?|交友箴言|杜骏飞:七夕|管得最少的政府——读梭罗|九戒|“共情”与反“共情”|不读莫言|乌尔班尼的牺牲|看看你的洛阳铲|记者节的终结|邻里如何决定了你|人设危机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如何理解俞飞鸿?|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杀死一只啄木鸟|九谈拼多多|为了忘却的记忆|乡野咪蒙|传媒与第一课|公共青年|消失的冰冰|不论贾与胡|为什么是胡锡进|范长江的生与死|忘得干干净净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上弦月|击鼓传花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许艳艳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标星+置顶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