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君达:寻找蔡金涛
1955年8、9月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有一张全所人员在中关村原子能大楼南侧的合影,这是一个重要的科技史瞬间,汇集了中国最知名的核物理、电子学、计算技术科学家。半个世纪之后,科学史学者和科学家的后人陆续注意到了这张合影,其中就有黄武汉先生的儿子黄洪亮。2019年秋,黄武汉先生的夫人凌君达在美国度过百岁生日,她从这张照片开始,回顾了黄家在中关村的日子和抗战、留学时期与同学们及这些科学家结下的友谊。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挚友就是蔡金涛先生,回顾黄、蔡两位的情谊,寻找蔡家后人也就成为凌君达先生的心愿。
黄武汉(二排左七)和计算机组夏培肃相邻就坐。这张照片首次刊载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溯源中国计算机》。
黄武汉先生
黄洪亮回忆说,先父黄武汉,1953年回国后就在三强先生麾下进入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后来近代物理研究所一切四:筹建电子,计祘机,半导体(开始为研究室),原子能研究所。……原子能所与计祘所留下较为详细的所史,而蔡、黄两位所在的电子所拆分又拆分,机构和人们的经历也从紧密到分散,覆盖了更多的领域去建功立业。
蔡金涛与黄武汉是相识多年的挚友,也是他进入通信科研的引路人。
黄武汉是1955年中科院电子研究所筹委之一。李强为主任、马大猷、孟昭英、陈芳允为副主任,筹委有蔡金涛、张恩虬、应崇福、严济慈、黄武汉等11人,参与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共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随后先父在电子学研究所任微波技术研究室和量子电子学研究室主任。从1956年底到1957年,黄武汉曾出访苏联、东欧。以严济慈、顾德欢为正副团长的中国政府科学技术代表团共34人,其中电子学组6人:顾德欢、孟昭英、陈芳允、黄武汉、张恩虬、张志诚,他们在苏联、东欧考察、谈判。
1957年,反右后钱伟长、孟昭英等11位知名学部委员被定右派,黄武汉明确被告之,所从事的尖端科研项目,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禁止与戴帽之人有任何往来!幸好聂帅拍板,在五院二分院任职的蔡金涛勉强过关,蔡伯还有一个国家科委(电器)标准件组委员的任命。蔡伯与老爸相识在抗战的桂林;1955至1966年,在国家科委、国防科委系统中及电子学会依旧一起工作、会面。
先父黄武汉正在成就辉煌的时期,遭遇文革,不幸于1968年7月16日含冤离世。1978年3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隆重举行了黄武汉同志骨灰安放仪式,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国家科委电子学组委员聘书
国防部五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委员聘书
短暂人生中的成功探索,不停歇的进军开拓
在他48年短暂的人生中,共有四个主要职务、二个建立和三件大事是他最重要,也是引以为荣的标志:
四个主要职务: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研究室研究员,英国考文垂国家研究室无线电工程师及Hk大东电报高级无线电责任工程师;(海归后为中科院原子能所、电子所、光机所研究员)两个国家级职务——国家科委电子学组委员,国防部五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二个建立:一是参与筹建中科电子所,是十二位筹委之一;二是提议并领导了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筹建,是该所奠基人,是科研业务主要领导者,1963年向中央和中科院的建所报告由他拟就。
三件事:一、建立新中国第一套微波量子放大器/MASER的科研团队,取得了100,80,30mm红宝石微波量子放大器在低温条件下的成功发射,与美国当时水平相差不及二年,与苏俄水淮相当;二、与总参陈太一院士共同提出了全国激光/光量子通信,激光雷达等实施计划与方案;三,做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系量子电子学专业的教授和责任人,培育了1959/1964级的学生和数名研究生;其中出众的有神光Ⅱ总师林尊祺院士,他和楼祺洪的毕业论文都是黄先生亲自指导的。
上海嘉定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楼
黄武汉的祖父是广东从化街口镇的客家籍秀才,与康有为同窗。因其与康南海等人的车公上书失败后,弃官隐居佛山一带。而黄武汉之父黄君任从小就不喜满鞑之治,13岁入香港工务局学徒直到技工领班。而黄武汉从小接受港英教育,也尊父命:13岁进入HK邮政署无线修理厂学徒,一面在香港电机工程学院攻读。
抗战爆发,日军肆虐南粤与香江
1940年未,香港无线电科的技师与工友大都选择北上抗日,当有二种方式:两广东江纵队或国军抗日武装。酷爱无钱电科学的黄武汉不肯放弃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机会,与巳是HK特支地下党的大姐黄蕊秋商量后,决心寻找国府无线科研单位。而此时在港的同胞无线技师文星辉准备到东纵报到(追随贺龙元帅的武汉通信兵司令员文星辉死于WG中的1967年。为此,空司还专程派人找老爸调查)。
同年未,黄武汉先去了粤北坪石的中山大学机电系实验室任无线电技师。1941年夏,香港沦陷,日军兵锋所向韶关/坪石,中大分散北撤。此时,黄武汉与中大同学午餐小酌时得知:国府资委会无线电的几个工厂都在桂林市,其中最有名的是上海交大哈佛留学生蔡金涛专员领导的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研究室,正在招聘科研人员。
老爸心中大喜,当日下午即启程桂北,碾转半个月,好不容易找到了漓江边的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研究室。次日先父更换干净衣服进厂应聘,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蔡金涛先生,这是他们第一次相见。废话无多,蔡老开门见山:本研究室应聘的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与无线变频定位仪的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考试三大内容:无线电射频与变频的相关原理和数学;无线电工程技术英语;无线收发机的维修/trouble shouting.…老爸以十分优异的考绩通过,不过在理论部份花了较多时间。第二天,蔡先生通知他到研究室的无线定位与测试总成段工作,职称为助理研究员。年方22的HK青年无线技师黄武汉终于以出色的考核成绩应聘成功,进入国内首屈一指的无钱电机构。
住宿安排为四个助研一间宿舍,有位深圳布吉老乡凌宏璋,另外二位是王安和郑钧;他们三位都是交大同窗。
在1941年这个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在已近中年的蔡先生领导下的中无研究室和研究所聚集了黄纬禄、黄武汉、王安、郑均、谢家麟、黄足、蒋家仁、张连华、冯世璋、乔石琼、沈家楠、陈德仁、凌宏璋、莫根生、张梓昌、何午山、陈克恭等一批年轻有为的科技工作者,廿多位之后蜚声海内外的青年才俊,成为当时研发军用无线电设备的精英人选。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一个志在精忠报国,专业对口的热血青年,又同杰出的青年精英共组无线电团队的黄武汉如鱼得水,如猛虎添翼!为中国抗战健儿及中缅远征军装备的无线收发机,定位仪……大量的军用无线电设备源源不断输往前线。在黄武汉的世界里:哪有什么白昼与黑夜,什么下班与加班!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抗日拼命干!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光有抗倭热血激情,在无线电的高科枝领域内是不够的。1940年之前,香港就是当代亚洲最大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其所用的电子通信设备相当于英国伦敦大都市的水平。负责大港区府、商业和公众电信服务与当时最先进的英国电信高度一致。历炼了十年专业发展的黄武汉,把生平所学的电子学理论与维修实践创造性地结合,做出了卓越非凡的工作,受到了蔡先生的赏识和同事的交口称赞。不到半年,黄武汉就成为中央无线研究室(所)从助研越级提升为研究员的第一人。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阅尽长安花
经同室好友凌宏璋介绍,先父得到了上海交大的美女学霸的垂青:黄武汉与凌君达这对来自天南地北的抗战科技愤青,不但收获了科研成果,而且还收获了並不知未来变化的凄美的爱情!
在抗日战争艰难岁月,桂林郊区一座山谷中的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的生活是清苦的。除了躲避日机的轰炸,要跑入漓江边的斯喀特石灰岩溶洞内。这些无线电科技精英除了偶尔在班后打几手罗马叫法的英式桥牌外,暇时大都在集体讨论最新无线电子学的进展,特别是这一期间发展的雷达理论与应用,以及其它量子力学,微波及量子电子学的相关基础理论与前景。
1944年10月28日,日军发动进攻,11月10日桂林沦陷,黄武汉随着逃难人流进入重庆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属下的成都电信器材修造厂谋生,此时周边充斥投机自肥、贪污中饱,他只得独善其身地潜心于电子学技术的学习和钻研。
蔡金涛也离开桂林,转赴贵州遵义任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随后同样入川,在资委会中央无线电厂重庆分厂任职。日本投降后,回到上海资委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任总工程师兼公司研究所所长,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此时黄武汉已赴英、美留学。
机会属于有准备之人,越大洋留学深造
1944年,国府资源委员会预见到抗战胜利和战后重建,委托教育部与考试院进行公费留学考试:选拔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黄武汉、陈芳允等同时考取了英/美留学,而中央无线电器材厂、中央机器总厂的王安,郑钧,钱维翔,莫根生,扬天一等也是这209 名公费生中的首批出发者。而后王安,钱维翔,莫根生等以实习工程师身份改签留学生身份(1945年美读研生人数严重不足,允许改签)。然而,留英实习工程身份不能换成读研生。黄武汉,陈芳允没觉得有什么遗憾,反正学一门最尖端而实际的学科就很满足。他俩以及后来的秦恰纯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微波/无线电雷达专业。如同欧美业界同仁的行话:原子弹结束了二战,而雷达战胜了德,意,日。
1945年初,先父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获得公费赴美实习和留学英国的双重资格,先在英国海军雷达厂研习大半年,在英国GEC.研究所广播实验室获得电子技术工程师职称,被推荐到英国国家考文垂(Coventry)试验室专修电子学技术两年,在那里被授予该试验室的无线电责任工程师称号,实为行业荣誉。1948年,在HK大东电报公司(世界电讯五强)任职时,发现1944年考入的留美资格依然有效,于是离职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工厂实习。在波士顿的林肯中心雷达/微波部门进修与研习,又转往国际电报电话公司(ITT)实验室进修微波技术。当年底返回香港,升任大东电报局香港海缆通信部高级责任工程师。
1953年,黄武汉应聘北上,从香港的别墅进入北京几家合住的四合院,心情舒坦地全身心地投入向往已久的工作,在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迎来了我国微波技术研究的起步。1956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
黄武汉更大的贡献还在于在量子电子学研究的成就,建国十周年前夕,首次在液氦温度下获得了10厘米波段的量子放大结果。理论研究取得了成功,著作《微波固体量子放大器》等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邮电部在京津间成功进行微波传输中间试验,然后在全国建设。
1964年7月,赴上海以副所长身分,筹建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组建化学激光研究室,把激光应用于测距、测速、通信等领域,带动国内多家科教单位投入研究。黄武汉通过与北京邮电学院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协同攻关,开拓了我国激光通信应用和化学激光研究的两大领域,1967年由黄武汉主持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是一种当今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最有前途的高能量化学激光器。
与黄武汉赴上海建光机所的同时,蔡金涛正在西北创业,1964年6月29日成功地进行了导弹飞行试验,迈开了独立研制中近程导弹的步伐,使中国弹道导弹控制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
蔡金涛还做出了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的选择,对促进中国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发展发挥了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专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980年蔡金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蔡金涛和黄武汉两位科学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时代做出独特的贡献。
凌君达先生2019年在美国度过了百岁生日,得到亲友们的热烈祝贺!
凌君达先生自1947年到1953年,就在香港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她不时回想起香港、内地抗战、中关村和上海嘉定时期与黄武汉一起的艰苦岁月与拼搏经历,殷切地怀念老朋友,特别希望寻找蔡金涛家的后人。这个期望交给了黄洪亮及计算机史学者徐祖哲。
联系邮箱:271201315@qq.com
手机:13520732101
附录:
蔡金涛(1908.7.1-1996.11.28),江苏省南通县人,无线电电子学专家,是我国电信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我国导弹控制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36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科学硕士学位,1937年回国。历任重工业部电信管理局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七机部二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北京电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黄武汉(1919.11.26—1968..07.16),生于香港,微波技术和量子电子学
专家,中国激光技术先驱,是我国微波和量子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开展激光纤通信的最早倡导者。13岁时,进入香港工务局电器厂,1937年毕业于香港工程学院电机工程专业夜校,1945年至1947年在英国邮政总局电讯研究所学习,1948年在美国电讯工厂进修,1953年回国,历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原子能所研究员、电子学研究所室主任,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本文由徐祖哲根据黄洪亮原著整理)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