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马保国”:审丑狂欢的背后
还有不到10天时间,2020年就要结束了。相信对很多读者来说,这一年过得都比以往沉重许多。而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或许我们只有通过传播Meme来寻求为数不多的快感与安慰。
所以,站在新年交界,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年最火的Meme——“马保国”。
“这两位年轻人不讲伍德。
来,骗;
来,偷袭。
我六十九岁的老同志,这好吗?
这不好
我劝这位年轻人耗子尾汁,好好反思。”
至今读到这句话,恐怕大家还会想起那段被马保国支配的日子。
请大家自行脑补字幕
如果评选年末最火的顶流明星,“马保国”这一名字必须要被提及。从出现到爆火,马保国的热度令人咋舌。
自称“混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的马保国,和丁真一样成为现象级的明星。但二人的命运却迥然不同。被《人民日报》点名后便销声匿迹的马保国,其走红的背后,究竟是人们对其不屑与嘲讽?还是人们真的在心理上需要他?
你对马保国是厌恶、无感、抑或觉得亲切、喜欢?
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人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对于马保国的走红,迷因理论是理解这一现象的重要视角。
“迷因”,是英文“meme”的音译。这个概念是由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自私的基因》中最先提出。
《自私的基因》
【英】理查德·道金斯
中信出版社
2012-9
在道金斯看来,人类社会的进化除了依靠基因的复制实现生物进化外,还需要在文化方面,依靠行为的复制实现传递。而这个被人类行为所复制的对象,就是迷因。也就是说,任何文化活动都可能成为迷因。
而迷因能够被大量复制的根源,则出自于人类模仿的本能。“人的本质是复读机”这句话可谓是十分精辟,人的模仿行为具有自发性,这是人们被所在社会文化接纳的最低成本方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由于互联网海量的素材以及即时快捷的技术特性,更是为迷因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文字、表情包、鬼畜视频等各种形式,都属于迷因的范畴。
从“元芳你怎么看”、“臣妾做不到啊”、“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等网络流行语,到“给我的爱人来一杯mojito”、“如果你乖就给你买条街”、“兄弟啊,想你了”等洗脑神曲,再到抖音上各类“拍同款”的模仿视频,互联网迷因一次又一次从我们面前刷屏而过。
记得给本文双击么么哒哦
对于马保国的走红,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耗子尾汁”这一谐音梗。有研究表明,谐音梗在传播中,普遍能够获得持续的关注,流行时间相比于热门事件、娱乐节目等来源的网络流行语较长。
但并不止于此,“蓝瘦香菇”也是谐音梗但很显然其爆火的时间并不长。这是因为马保国除这一梗外,还有其“30秒被KO3次”、“闪电五连鞭”等其他强势迷因相互助力,并通过各种形式被人们分享。
如果这篇阅读量不破千,你觉得小编会蓝瘦吗?
当然,网友在这次马保国迷因狂欢中也体现了以下传播特性:
首先是共享性。每一个人都是网络中的中心节点,大家可以轻松地在各种网络平台中将马保国的鬼畜视频转发、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而当朋友又再次分享时,这一迷因就会呈病毒式的扩散。
其次是变异性。网民有时并不单纯地浏览转发,而是跟风模仿。不论是文字、语音或是视频等形式,都促使马保国这一迷因实现了不断地再生产。
毕导模仿马保国的闪电五连鞭......
最后是互文性。很多人不只是在模仿马保国,而是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网友们将马保国嫁接到其他素材中去,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了新的变种。
欢迎来到马保国的神奇宇宙
二、因为你需要马保国
正如中国新闻周刊的那篇文章的标题所言:“马保国火了,不是因为你喜欢他,而是因为你需要他”。马保国的走红,完美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首先,那些浏览或转发的网友,大多希望能够通过参与这场网络狂欢,从而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
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群体性孤独的心理尤为突显。面对“马保国”这场如此目眩神迷的狂欢派对,很难有人能够抵制住诱惑,站在一旁去冷眼观看他人的欢乐。
在群体中选择成为“异类”是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的。所谓“乐队花车效应”是指为了不让自己在社会中孤立,人们常常不经思考就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以此获得群体身份认同
大家只有热烈地参与其中,才能消除自己对于落单的恐惧。
于是,网民通过走近马保国,转发其恶搞视频,甚至在朋友之间模仿马保国的话语和行动,寻找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因而也就获得了短暂的归属感。
对于安全感的渴望促使人们实现了身份认同,寻找到了自己所在的共同体,这在充满不确定的当下更为难得。这正如齐格蒙特·鲍曼所说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新世相发起的“晚安计划”,它的走红或许正是洞察到了当今城市打拼者的孤独
另一方面,体验模仿他人的乐趣以及获得他人更多的关注也是又一重要原因。
马保国的流量如此火爆,很多人都想来蹭一蹭。网民们通过拍摄自己模仿马保国“闪电五连鞭”的视频,或者“耗子尾汁”等口音,都是为了获得一种扮演他人的乐趣。
这种颠覆现实生活的自我呈现,正是一种游戏式的身份建构。
这也印证了斯蒂芬逊提出的“传播的游戏观”。史蒂芬逊认为,传播本身即是一种游戏,受众不过是借用传播来参与游戏,并在游戏中体验快乐。
斯蒂芬森的《大众传播游戏理论》目前在国内尚无译本,宗益祥的这本《游戏人、Q方法与传播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传播的游戏观”
游戏自然是虚拟的。人们沉浸在虚拟世界进行角色扮演的欢乐之中,忘记了现实的烦恼与琐碎。网友们通过模仿马保国幻想自己成为一位武林大师,体验着一种挥手即可击倒他人的超能力。
朋友圈之前刷屏的军装照、学生照、年老的模样等传播案例均类似于此。人们参与其中,好玩儿是出发点,并以此逃离现实生活的压力。当然,这并不会影响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清醒认知。
曾在朋友圈刷屏的“我的军装照”
三、“审丑狂欢”的另一面
对于网友对马保国的改编与传播,一些文章认为这是人们对其行为和发言不满的表现,是对马保国欺骗和盲目自信的嘲讽。这是有道理的,马保国最开始之所以能够走红,一定与其公开的招摇撞骗而又大言不惭有关。
但需要强调的是,马保国或许并没有真正冒犯到大家,以至于引发人们深层的反感,相当大一部分网民甚至留言表示“自己是真心喜欢马保国”。
相对于人们通过恶搞蔡徐坤以发泄对其律师函警告的不满,马保国的招摇撞骗似乎并没有完全击中网友的对立情绪
如果并非完全出于嘲讽的目的,那么马保国又为什么如此受网友追捧呢?
这还要从“审丑狂欢”说起。1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直接点名马保国,指斥其哗众取宠、招摇撞骗,并称“审丑狂欢,不能无底线”。
这一评价十分肯綮。在大众文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丑”的追逐大多是带着对“丑”的猎奇和刺激的心理。用娱乐的态度参与其中,追求一种表层的低俗快感。
有学者就指出,当今审丑已发生异化,失去了批判意义,这使得人们对事物进行有意义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并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甚至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人们参与马保国这一网络迷因游戏中,往往在获取模仿的快感中,逐渐丧失了自主性。尊崇享乐原则的网友,渐渐趋同,变成了同一个面孔。
在对giao哥的模仿中,人类逐渐giao化
大家的这种“无脑”重复,往往会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利用。很多商业资本会根据受众的心理去不断地生产迷因,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圈套之中。“病毒营销”就是特指利用迷因以捕获受众心智的有效方式。
这篇文章也点名了助推这一审丑狂欢的背后各种力量。有专业的营销团队为其出谋划策,有跟风蹭流量以博人眼球的网络大V,还有用算法推荐不断助推其传播的互联网平台……这些都是这场狂欢闹剧成形的重要主体。
某手大张旗鼓地广而告之
但是我们不禁想问,网民又为何如此乐在其中、不知疲惫呢?这背后的社会心理如果不是为了嘲讽马保国的丑恶嘴脸,那又是什么呢?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或许能够给一些启发。在狂欢世界中,平民百姓们颠覆了现实中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逃离了那种重复乏味、谨小慎微的庸俗日常。人们彼此平等亲昵地交流,消灭了对一切神圣之物的崇敬,言所欲言,尽情地释放去自己的情感。
图为名画《狂欢节与四旬斋之战》,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在狂欢节这一天打破严格的等级秩序,同一切人随意不拘的交往,随心所欲地妆扮自己,狂放不羁地载歌载舞,自由自在地说说笑笑,纵情于食欲声色
在狂欢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们对“粗鄙”的热爱。也就是说,“审丑”正是狂欢的内在特质。人们将“国王打翻在地,而小丑加冕为王”,获得了战胜对各种压迫的勇气,表现出强烈的反体制、反规范的活力。
而社交媒体的发达,使狂欢从广场走上了网络。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人们“双向、平等、去中心”的交流。又因为匿名性,人们在这里获得了自由表达自己的权利。
巴赫金,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代表作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拉伯雷和他的世界》等,其阐述的“狂欢”、“对话”等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每个人既是传者又是受者。“凡人皆可说话,弱者尽情狂欢。”人们可以毫无顾忌、自由自在地宣泄自己的抑郁和苦闷。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近年来这种“审丑狂欢”越来越常见了。从“奥利给”的朝阳冬泳怪鸽,到“一给我里giaogiao”的“giao哥”,再到“耶斯莫拉”、“集美们”、“迷hotel”等独特口音而走红的郭老师……
“迷人的郭老师”走红后,还涌现出一大批“郭语十级”的郭门子弟
人们越来越多地喜欢这种“土味网红”,正是由于青年群体面对社会现实的令人喘不过气的无助和烦闷。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网民们通过网络中这些颠覆日常生活话语、将荒诞演绎地淋漓尽致的网红,寻找到了排解现实苦闷情绪的发泄地。
这些“审丑”迷因的层出不穷,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网民希望逃避现实、对抗精英话语,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绝望。在现实的苦闷无法排解的情况下,人们只有跑到虚拟世界中通过“马保国”去发泄。
“打工人”这一迷因,似乎透露了年轻一代对现状的无奈与嘲讽
所以,马保国走红的背后,与其说是网民对“伪大师”的反抗,不如反思一下整个社会背后的深层结构性原因。
【参考文献】
[1]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2):32-39;
[2]钱璐.制造亢奋:解读社交媒体时代的“迷因”[J].传播力研究,2018(13):61;
[3]陈莎.传播游戏理论视野下的社交迷因文化[J].现代视听,2019(2):53-55;
[4]高丽.网络热词的传播及社会功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7;
[5]张頔.互联网迷因的流行病传播模型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6;
[6]张亮,杨闪,张頔.互联网迷因传播的实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12):81-85;
[7]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8]唐静.话语狂欢与审丑异化:“郭语”网络走红现象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0(12):80-82;
[9]圆咕隆咚.马保国走红:当我们在模仿时,到底在模仿些什么?[OL].知著网. https://mp.weixin.qq.com/s/z-Crp9cBptxqVFP_uTVQ4w;
[10]胡克非.马保国火了,不是因为你喜欢他,而是因为你需要他[OL].中国新闻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NJxqvsGA6cSGM9QfpCOXUg
主笔:李绍宾
排版:李绍宾
【往期热文推荐】
【重磅书评】
沉默的螺旋 | 规训与惩罚 | 幻影公众 | 鼠疫
文化反哺 | 交往在云端 | 消失的地域 |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 童年的消逝 | 数字麦克卢汉 传播与社会影响 | 乡土中国 | 狂热分子 舆论 | 乌合之众 | 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公关资讯】
小米 | 杨超越 | 万豪 | 蛋壳公寓 | 乐华 | 大润发 | 网易严选
双十一 |茶颜悦色 | 周震南 | 朱一旦 | 江苏师大 | 杜蕾斯 | 上海名媛 | 萤火虫漫展 | 文章标题 | 极限挑战
拼多多 | 舒克贝塔 | 小米十周年 | 杨迪 | 美团 | 网抑云
【大咖讲座】
廖永红 | 左跃 | 徐茂利 | 王兵 | 刘云鹏 | 沈健
邓关禹 | 朱丽阳 | 戴宏伟 | 李蕾 彭兰 | 黄河 | 陈力丹 | 喻国明冷凇 | 陈昌凤
【营销解析】
善经济 | 文化IP | 信息流广告 | 情感营销 | 搜索引擎营销 | 禁忌营销
综艺营销 | 会员卡营销 | 社群营销短视频营销 | “她”经济 | 病毒营销 | 跨界营销饥饿营销 | 促销营销【传播科普】
自我呈现 | 生命故事与画像 | 传播学科普 | CMC | 媒介环境学
拟像理论 | 网络迷因 | 意义协调管理 符号互动论 | 知沟假说可能性模型 | 认知基模 | 社交货币 | 使用与满足 流瀑效应 | 信息茧房 | 议程设置 恐惧诉求 | 修辞三要素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