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考试Ⅲ卷”:为什么我们需要生命故事与画像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三毕业生写一段自己的故事,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1500字。
现在,考试开始。
整个疫情期间,当高考的弟妹们埋头考场,已毕业两年的我也正在家乡,开始进行青少年性教育的传播工作。本以为自己也迎来美好的人生新篇章,却发现现实社会原比想象复杂。
【胡闹】、【没必要】、【丢人现眼】。初次表露志向时,我遭受过外界甚至家里人的质疑。
【有趣】、【惊喜】、【不再孤立无援】。亲自返高中演讲后,我却意外收到无数条感谢,亦或求助的信息。来信的学弟学妹大多希望了解更多我的成长经历,并悄悄向我分享他们的生命故事。
笔者回高中母校进行性教育分享的“课件”
“互联网把对话和拓展现代性的行动者落实为个体,具化为个体对本真理想、积极生活、生活政治和生活世界的建设。也因此可能在最彻底的意义上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路线。”《说服与认同》一书中,胡百精老师如是描述互联网时代【重申启蒙】的特征。
简单来说,社会信息八方涌现的年代,真实的个体画像仿佛更深入人心。热闹的B站生活区,vlog博主兴起,传播者通过讲述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以获得公众的讨论与认同。
记录自我生活的B站百大UP主
而当一个命题对人如此重要,却被社会构建为“羞耻”时,这种基于【分享】的传播,为性教育实践者们开辟了新思路。
因此,在本篇读书日记中,我将和两个致力于青少年性教育的朋友,复盘这个夏天以来所做的“小实验”,展现如何通过分享生命故事,寻求自我亦或他人的说服与认同。
阅读下文,我们将一起结合书本与生活实际探讨以下内容:
●分享:数字空间中的个体生命画像。
● 说服:“边缘化”少年的存在感、身份感、意义感和归属感。
●认同:从独自言说到社群对话,我们通过改造个体生活来改造社会。
01
当“羞耻”弥漫数字街头
“我从15岁起会拿晚饭钱偷买酵素(减肥产品),因为这个社会在告诉我一个女生胖 = 不自律、懒惰又无能。”
当投屏上我75公斤的照片和全场唏嘘同时出现,我意识到谈说服或认同之前,分享本就是艰难的第一步。
返校分享“课件”之黑历史当场徒刑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忏悔小组”,推动7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到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分享】(sharing)作为从一种自我治疗性的沟通方式,逐渐与关怀(caring)、权利平等联系了起来。
运用到性教育领域中,它意味着你要直面真实的过往,“曝光”自我成长的问题,和倾听者进行平等的交流。
“分享能使人相互连接。”
图源/新传研读社
所以面对“身体焦虑”板块,我复盘了自己因外貌受挫的经历,并在网络上搜集了12个素人“培养自信”的故事,和学弟学妹进行分享。
“我把脸摔进厕所坑!”“亚洲女孩不喜欢自己的身体?“腋毛涂鸦大赛比赛”,不同的博主用vlog、科普动画或行为艺术展示各具特色的生命故事。Ta们像伙伴般邀请你一起发掘人类身体的特点,传递用自爱铸就多元时尚的价值念。
时尚博主讲述自己从小到大的“身体焦虑”
“耶!我可以在网上‘自学成才’了!”面对学妹的兴奋,我才哭笑不得地意识到,自己对于“身体”、“性别性向”等的认知,竟然大多源于青少年时期的媒体使用。
不可否认,现实社会已出现公开的“性讨论”,但往往单趋向于风险化。当大人直接告诉我们“要预防性侵”后,关于性的“对话”便到此结束。尊严、权力、性别认同···这些性教育内容很少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去爱,怎么去平衡性愉悦与责任感。
于是,在这个信息的真空地带,部分网络和媒体便将这些“羞耻”带上街头。越来越多的传播者“花式过审”分享真实的生命故事,一是为脱离“教科书”式教学,二是以真诚舒适的互动,去消解人们对“性”话题的误解,填补中国青少年成长中缺席的鼓励和爱。
公众号“BIE别的女孩”曾推出“身体焦虑”话题的播客分享
图源/BIE别的女孩
02
更多群体需要“被看见”
“我不需要什么社会怨恨曲高和寡,只是想补齐LGBTQ人群在校园这个最简单的场景中太久的‘不在场’罢了。”傍晚刷朋友圈,小妖对于电影《The half of it》的影评引起了我的注意。
2020年Netflix青春校园电影《The half of it》
(中文名译《校园情圣》)
仅用一年时间创办“看见观影社”,还在广州念高三的他,每个月都会在学校放映带有LGBTQ(性少数人群)元素的影视作品。
《艾伦秀》、《爱你,西蒙》、《摩登家庭》···不同于晦涩的高分经典,小妖偏好真实、有亲和力的生活剧。跟随人物的生命旅程,同学们会感受到性少数人群和普通人如一的情感,对真实存在的生活困境有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同理心。
小妖社团的部分“影单”
然而,【说服】不仅只是功利性的沟通,它潜隐着知识、权力、关系、文化等要素对话语的多重建构。学校不仅一次要求社团查封,作为教师的母亲也多次劝说小妖。拒绝“硬碰硬”,小妖带着老妈追完11季《摩登家庭》,最终坦白自己从小因为“娘娘腔”被同班男生拖去厕所殴打的遭遇。
“我又和我妈打了一个赌,让她在她班里分享我创办LGBTQ观影社的故事···”电话那头的小妖有点激动:
“结果那天,有7个学生找她聊天!比我想的超了2倍!”
《摩登家庭》中Mitchell和相伴多年的男友Camron举行婚礼
如小妖所经历,有时我们努力去说服,并不在于对自己有多少表现欲,而是因为有太多人被忽略。贫困、性取向、校园霸凌···如果不说出来,你很难意识问题潜伏在身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在提高“可见性”的过程中获得存在感、意义感和归属感。
资深作家Peggy Orenstein提倡将青少年性教育融入日常对话中
03
每个人都有多样性的渴望
【认同】暂分三类:沟通中形成的信息认同,基于互蒙其惠达成的利益认同,和在情感、伦理、灵韵和精神信仰层面达成的价值认同。
从个体分享到构建群体的价值共同体,同龄中少有人比Lengyi更在行。
Lengyi在“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恐双日”的活动
图源/706青年空间
日常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线上便化身为“性别友善校园”“青年HUG计划”的工作者。无数次参与LGBT青少年教育项目的她,相信分享生命故事不仅是说服的策略,更是用真诚去连接媒体报道、数据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Lengyi所在的公益团队
图源/GLCAC03
“性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在聆听他人或讲述自己真实经历的过程中,会发现原来自己不是孤单一人,从而有勇气打破偏见。”
13年,18个高校性别社团,100多位青年领导,400多名友善教师,600余场故事分享···Lengyi和她所在的团队看到了同伴支持的力量。全国各地的参与者开始构建社群沟通,年轻的声音像炬火漫步燎原。
人脉、教育、经济,社群能逐步撬动大范围的社会资源,而这些能量,正是打下公共领域中群体对话空间的重要基础。
“HUG拥抱”计划是中国第一个以讲故事为基础的青年与教育领导力项目。参与者以简单的演讲为起点,以真诚的对话改善校园内的欺凌和歧视。
图源/GLCAC03
“这份‘工作’,赋予了我生命更多的意义。”Lengyi的语气温和又认真。
“怎样赋力年轻人,怎样去推动每一天的对话?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公益才会走下去,人与人之间才有实现认同的可能。”
04
写在最后
记录至此,我不由想起高中毕业时听到的一个故事。
年轻的小鱼在海里游泳,遇到一条大鱼,大鱼说:“嗨小伙子,今天的水怎么样啊?”小鱼便惊诧地问:“啊?水是什么?”
当昨天看到三卷的命题,已经毕业两年的我不由地笑了出来。当我们从校园的保护伞下离开后,再看生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我开始反思自己,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宏大的知识,却很少如前人般诚挚关注身边发生的事。
“每一个孩子都有合法权利,成为就造社会的成年人。”
——Stephen T. Russell
图源/公众号GLCAC03
20年不到的阅历,难以让人做对每一个选择。而若可以去某个领域遇见更多的人,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生命故事中的酸甜苦辣,去探索公共关系中“人”与“意义”为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最后,只愿和各位分享《说服与认同》里最喜欢的一段话:
“在新的文化生态中,有人追求知识、真理、确定性、同一性、灵韵,有人‘戏弄碎片’、任意自在、捍卫多样性。其实每一个人都同时怀有多样性的渴望,而这才是人本来该有的样子,才是人真正的进步、自由和解放。”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做科普和教育的意义吧。
它无关于知识,而在于你简单的意识,意识到生命中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你想要去做的事。
图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公共关系学哦~
快保存今日笔记吧~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 胡百精.说服与认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新传研读社.数字社会的隐喻:分享 . 2020-04-21
[3] Stephen T. Russell, Joseph Kosciw, Stacey Horn, Elizabeth Saewyc. Safe schools policy for LGBTQ students.
[4] Peggy Orenstein.Sex education(性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TED.2017
[5] 参考媒体(公众号名称):GLCAC03、706青年空间、性别友善校园、BIE别的女孩、517校际工作组
文案 | 刘思怡
排版 | 孙昌荣
【往期热文推荐】
【重磅书评】
沉默的螺旋 | 规训与惩罚 | 幻影公众 | 鼠疫
文化反哺 | 交往在云端 | 消失的地域 |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舆论 | 乌合之众 | 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
【公关资讯】
搜狗讯飞 | 中北大学生跳楼 | 微博热搜停更 | 五菱 | 爱奇艺 | 仝卓自爆 | QQ音乐
丰巢收费 | 岳云鹏 | 池子 | 后浪 | 明星与公共资源 | 当当 | 罗志祥
回应“中国病毒” | 方舱医院 | 肖战与227事件 | 完美关系 | 孙杨禁赛
【大咖讲座】
【营销解析】
文化IP | 信息流广告 | 情感营销 | 搜索引擎营销 | 禁忌营销
【传播科普】
CMC | 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网络迷因 | 意义协调管理 | 符号互动论 | 知沟假说
流瀑效应 | 信息茧房 | 议程设置 | 恐惧诉求 | 修辞三要素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