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霍拉山下】四十一、双喜临门​(董克荣 )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知青情缘 2024-02-02




霍拉山下


作者:董克荣 



       

语音:刚哥


四十一、双喜临门

                      

自从我调去街道事业组工作后,上班时就不再从复兴东路走,因为以前工作的商店在大东门,现在上班的地点在小南门,再走复兴东路那就转圈多走路了。


每天我从方斜路出发到方斜支路拐弯,走过中华路可以看到古老的文庙大殿。再往前不远,就见到老城厢的旧房子了。我踏着弹硌路穿行在曲曲弯弯像迷宫一样的小巷去上班。那些弹硌路是真正的弹硌路,石头是大大小小没有打磨过的鹅卵石铺成的。古人为什么不铺上平整的石板,而要将路面整成高低不平,难道他们很早就知道踩卵石可以健身?不过古人的想法现在是无法考证了。这里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我熟悉每一条小路,多少年来这里一点变化都没有,走在小路上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一样。


就是因为走巷穿街,让我见到了童年时不曾了解的许多古迹。在这一平方公里左右的老城厢里,有着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那些沿街的破房子和深深的弄堂里都掩藏着过去的名人名居。那一条条弹硌路上有许多路名也都和名人与古建筑有关,是可以考证的。


例如那条‘乔家路’,就是以十六世纪抗倭名将乔一琦命名的。那时他从川沙迁到老城厢,建造了一座名为‘修仁堂’的宅院,他的家属们都聚居在这里,以后就有了乔家路这个路名。



乔一琦故居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工人运动的领导人王孝和烈士曾经住在乔家路俞家弄71号。他在194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时被捕,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里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就在上海解放的前夕被敌人杀害了。


乔家路234号是徐光启的诞生地,他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和水利等方面的研究,为沟通中西方的文化作出过不朽的贡献。这栋房屋为明代崇桢年间建造,距今已有五百多年。


徐光启出生地


还有爱国华商领袖陆伯鸿、工商巨头关炯之、报人邹韬奋、海派书画名家王一亭等都曾经是这里的居民。甚至还留下过外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足迹。其中有许多人的历史我不知道,以后到图书馆去查资料慢慢了解。

画家王一亭故居


晚清商船大王郁泰丰故居


现在中华路上大名鼎鼎的点心店‘乔家栅’,过去就是在乔家路凝和路口的老房子里起家,小时候我的祖母会去那里买最便宜的糯米赤豆糕给我们弟兄两个解馋。后来‘乔家栅’的生意逐渐做大,于是就向老西门繁华的地方迁移。


在乔家路药局弄口还有一座乾隆年代的‘药王庙’遗址,俗称‘神农殿’,从清代开始成为上海最早的慈善机构,是中药同仁工会祭奠神明的地方。


仅这一条乔家路上就有许多古迹,在整个老城厢里住过的名人更是数不胜数。正是古时候有众多的海派文化,为南市老城厢留下了许许多多很有价值的传奇故事。我上班出门早,每天就像探宝一样在那些小街弄堂里尽情地转悠。

一天,我兴致勃勃地看过巡道街‘道教水仙宫’遗址后,刚拐进小南门街道的大院,迎面遇到在街道开小货车的驾驶员俞伟。他也是从新疆回来,在上海已经工作了多年,但仍然能看出边疆的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印痕。他说话的声音沙沙的,做事看上去大大咧咧,但粗中有细。这次街道刚添置了一辆小货车,他正在擦洗车子,见我来了说,小董,你帮我在车门上写上街道的名称吧,毛笔和红油漆我都准备好了。早上大院里静悄悄的,俞伟那低沉的声音传得很远。


我在小货车的周围转了一圈看了看,笑着对他说,你现在拽了,怪不得现在挺胸吸肚走路也开始摇摆起来啦。俞伟说,开这个车有什么好拽的,又不是开飞机。


我对他说,等我去找一张硬纸片,在上面刻上空心字,然后放在车门上刷油漆,这样两扇门上刷出来的字就一模一样了。


俞伟说,我马上就要出车,来不及了,不写上单位名称上路,交警要拦的。


我只能由着他,就用他准备的小排笔,在两扇门上写了‘小南门街道’几个字。刚写完俞伟就说,你帮我把油漆放到办公室去,我发车了。说完他就坐上了驾驶室。


小货车从我的面前开过去,只见车门上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很难看。心想,他太匆忙了,等我空的时候一定帮他刻一张纸,将原来写的字洗掉重新再刷一下。


俞伟的车开出了大院,我还呆呆地站在院子里,脑子里忽然转回到过去的事情上去了。


那时农场里每年秋收后,连队要上交粮食到粮库。记得仓库张保管每次到团部去送粮,回来总是要丢失不少空麻袋。张保管年纪大了,人又老实,麻袋常被别的连队职工浑水摸鱼拿走,回来后就不时地唠叨。我说要不要在麻袋上写‘林园三连’几个字,那就不会搞错了。


张保管曾经工作过的仓库,如今已坍塌。


张保管赶忙说,好呀好呀!


于是我就在旧报纸上写好字,找机耕班的杨新峰帮忙。小杨是开东方红链轨式拖拉机的,年轻,心灵手巧,他的钣金工水平很高,刻几个字手到拈来是不成问题的,这天他正好空班,我对他说明了要求,他就把我写好字的纸片贴在铁皮上,很细心地用凿子将字刻成空心字,不一会儿就做好了。


那几天,张保管一上班就用红油漆在麻袋上染字,把新的旧的麻袋全都染上‘林园三连’这几个字,然后放在空地上等油漆吹干,弄得手上脸上都是油漆,五十多岁的人了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一改平时整天板着脸非常严肃的模样,着实可爱。染完以后他就将那张铁皮挂在仓库里,高兴地说,以后买了新麻袋还可以用它来刷。从此张保管送粮回来再也没有唠叨过。….


我还站在院子里的火警钟楼下遐想,这时上班的人都纷纷走进大院。


小南门火警钟楼


销售科的科长罗光宏见我站在院子里过来对我说,今天你跟着蒋义兰、刘爱娣与街道办公室的路嘉诚一起到基层去走访。我说好的。那时街道干部经常要去居民区察看,如有问题就可以现场解决,人手少的时候就会让我们事业组的人去帮忙。


于是我把油漆放回办公室后跟着他们一起出发了。在路上我对蒋义兰和刘爱娣说,你们是事业组里的老同志,到居民区要做些什么我不知道,你们多多指导。她们笑了起来:说什么老同志呀我们还不老啊!我说,不好意思,我想说的是你们经验丰富呀。


我们走了几个居民区后,在一个弄堂的公用水笼头下看到地坪的水泥破碎了,不小心会绊脚,地上还有一滩脏水,大概是阴沟堵住了。


蒋义兰说,这里的地坪要修补一下吧?路嘉诚说,是的,那我回街道去拿一些水泥和黄沙来,说完就匆匆地走了。刘爱娣找了一根木棒往阴沟里捅,捣鼓了半天积水还没有流下去,又黑又浑的脏水都冒了出来。


小南门街道事业组合影。后排右一:王美英;左起:刘爱娣、蒋义兰;前排右三:罗光宏;前排左二:董克荣、左三:杨群豪。


我说,让我来试试吧。于是我挽起了袖子,将手伸到阴沟里摸索。刘爱娣在一边惊呼:你这样不行的,水那么臭!我说不要紧的。她又说,小心里边有碎玻璃。我说好的。心想,在新疆那么多年,干过无数脏和累的工作,像这样的事情应该不算不什么事。


我慢慢地往下面掏,阴沟很浅,向下不足一尺深就拐弯了,难怪刘爱娣用木棒捅没有用,问题就出在弯道里。没有工具,只能用手伸向弯道,于是上身就浸在污水里了,不一会捞出了许多垃圾,积水一下子就流下去了。


蒋义兰说,小董,你快回去换一件衣服吧。我说这里有水笼头,用水冲冲就可以了。


蒋义兰找了一把扫帚,将水笼头下的碎石和垃圾扫成堆搬到垃圾桶里,又把地上的脏水冲干净,这时路嘉诚拿来了水泥黄沙,我们拌好沙浆后将地面铺平,问题就算解决了。


参加了多次这样的巡视,我知道这是街道为民服务的一项内容,回去不用我们汇报写情况,路嘉诚都一手解决了。虽然这项工作挺琐碎,但我还是很愿意参加,因为它与农场里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


有一次我从居民区回来,刚走进地下室,科长罗光宏就对我说,楼上王书记让你去一趟,有事找你。我说,什么事情你知道吗?他说不知道。


我们的办公室在地下室,事业组的办公室在楼房的底楼,街道办事处在二楼。平时大家习惯将街道办事处说成‘楼上’简单顺口,所以找谁谁的名字前都会加‘楼上’两个字。


我心里嘀咕,党委书记王美英找我会有什么事?



南门街道办事处


当我走过事业组办公室门口时,里面的同事都朝我笑,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看他们的样子像是知道什么事情,我想应该不是坏事情吧。


走到王书记的办公室门口,见她正在擦桌子,我说王书记你找我?她说你先坐,我马上就好。


王书记下基层多,平时我很少见到她。她的个子不高,脸瘦瘦白白,头发剪得短短的,梳理得整整齐齐,看上去有点像《红岩》电影里‘江姐’的模样。那个年代女同志的发型不分老少都差不多。


这时她擦完桌子把脸盆里的水倒在几个花盆里,然后就坐下来问我,说,上次开会说过有考大学的机会,你怎么不报名?


我一下子没法回答王书记。


上大学是我曾经的梦想。1972年在林园三连时有工农兵上大学的机会,因为个人的成分问题连队没有推荐我去。1977年恢复高考后,报考年龄是有限制的,当时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这次高考据说内部掌握在40岁以内,等到报考时我的年龄也就超过了。而且家里学习条件也不允许,孩子做作业都没地方坐,以后我怎么看书。况且街道下属各个单位有条件的人报名无数。我怕报了名不予考虑,顾虑很多。于是对王书记说,我年龄大了,过去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怕考不上。

王书记说话的语速很快,讲话干脆利落。她说,街道根据你的条件准备推荐你去,如果你同意我们就报上去。考试前还有一段复习时间,不要错过这一次机会喔。我还想说些理由,王书记接着说,你回去考虑一下,明天告诉我,有些情况我们正在了解。


我想起不知道是谁说的一句话:只要努力,机会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如今上海正在掀起改革开放的大潮,全国乃至世界上有眼光的精英们都纷纷聚集到上海参加建设,难道我们身在上海却袖手旁观吗?在镜子上照见自己前额上的头发已经向后脑挺进,如果不抓紧,再过几年什么机会都没有啦。于是我就下决心报了名,即使考不上也算努力过了。


进入到夏天,上海的天气热得难受,身上出的汗干不了,不像新疆热得爽快,再热的天气,出汗再多,身上的汗一会儿就干了。


一到晚上整条方斜路上都是乘凉的人,平时我也会和他们一起天南地北地聊天。现在有了压力,或者说有了任务,要开始复习准备迎考,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也不能辜负领导的期望。


吃过晚饭冲好凉,我拿着书本在阁楼里复习,一边拿着扇子搧,不一会就大汗淋漓昏昏欲睡,没办法记住书本上的东西,只能到外面路边去休息,直到半夜,乘凉的人纷纷回屋,路上的行人稀少了,整条马路静悄悄,我就在昏暗的路灯下继续看书。


记忆这个东西挺奇怪,自己以为时间过了那么久,学过的知识一定都忘记了,谁知道当我重新拿起书本时,学过的东西竟像过电影一样慢慢地找了回来,这就让我增加了不少信心。


有一天下班回家,岳母对我说,今天你们事业组有两个人来我家,一个是戴眼镜的男同志,另一个是女同志。我对岳母说,街道里有公房要分配给困难户,他们是在了解情况。那位男的是单位里的工会主席叫杨群豪,女的也是工会的叫方雅芬。岳母说,他们问我,说家里有六个人,怎么床上只有两个枕头?


前几天居委会主任来我家,见我们的阁楼实在太小,将居委会一间清洁工放扫把等工具的简易棚子腾出来让我们临时住,前两天刚搬过去,所以房间里只有两个枕头。于是岳母就带他们到对面那间棚子去看了。


过了不久,在一次学习会结束后,事业组主任叶奋力让我留下来,他告诉我,经研究这次街道分房有你一套,但是在浦东比较远,你去看一下,如果不喜欢那就等以后再说。


浦东上南三村公房


没想到喜事突然从天而降!能分到房子是多么大的喜事,哪有不喜欢的。我说,谢谢领导的关心!


叶主任说的远,是因为当时浦东还没有大开发,生活设施交通购物都不完善,住在浦东上下班就麻烦许多。那时上海流传一句话说‘宁睡浦西一张床,不住浦东一间房’,有许多人宁愿挤在小屋里,享受市区生活的便捷和繁荣。可是对我来说有一间房子太重要了,什么困难我都不怕。浦东有新疆远吗?生活有农场艰苦吗?都没有。经历过过去的艰苦就知道眼前的幸福了。


1984年真是我的幸运之年,双喜临门!不过其中有一喜还在大门外,那就是高考。


最开心的是有了复习的地方,从拿到房门钥匙那天开始,我吃过晚饭后就坐轮渡过黄浦江到浦东,那时还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大约要走半个小时的路才到毛坯的新房,走楼梯时两步并一步直奔六楼,打开窗户向外眺望。透过浦东星星点点的灯火,看见远处浦西方向灯火辉煌,在那里,有许许多多人在为改革开放夜以继日忘我地工作,正是由于那么多人的付出,才让上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让浦东的今天如此的美丽。


如今人们争先恐后涌向浦东定居,想当初一定要睡在浦西一张床上的人,今天一定是悔不当初时不再来。


当年我报考大学时每人只能填报两个志愿,一个是区办党校,招收本区的学员;一个是面向全市的市属大学。我还不知道成人上大学是‘带薪全脱产’,原来我还担心上大学以后停薪会减少收入影响家庭生活,后顾之忧没有了,我全身心投入复习,信心满满。


统考后不久录取通知来了,我以南市区考生第十名的成绩被上海大学政治学院录取,我的心里万分激动,终于有机会上大学了,大家也都为我高兴。


上海大学校徽


从新疆回到上海工作了三年,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从最初踏上城市的混混沌沌到今天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我在不经意间的闲逛时见到了历史的厚重,从中体会到时代的责任;又在同事们的身上学到了勤奋和仔细,他们职位不分高低,事情不分巨细,都会把工作做到精致和完美。


这三年,不管是在小商店还是在事业组工作,我都是在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带领和帮助下慢慢跟上城市生活的节奏。如今我要暂时离开他们,依依不舍的心情涌上心头。我非常感激他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依然非常的留恋和想念。


上海大学政治学院这一期在全市共招生五个班,我分在8414班,全班有31名从各行各业来的学员,今后我们将在一起学习。全日制的学校在向我招手,在那里我将度过一生中最快乐最有意义的校园生活,在学习中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要去克服。


我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


(上海大学8414班全体师生)






读者精彩留言



《双喜临门》跟帖,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张禾笙———机遇总是钟爱有准备的人。对既聪明又好学的小董来说,双喜临门是名至实归。小董天性聪颖,学啥会啥,学啥像啥。而后天的勤勉好学、积极向上使他更超人一筹。他会在上班路上将沿途的老建筑及古迹的来龙去脉了解得一清二楚;在工作实践中,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小董一步步迈向成功。成功不是机遇的恩赐,而是奋斗的必然。


马家林―――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走来,一个不平凡的榜样的力量赫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只有具有坚强意志力和顽强毅力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受住无数次的考验。从不退缩,永不放弃,迎刃而上,做出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朝着目标不断奋斗,体现出自我的价值。积累经验,因为“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得到领导的赏识,从而道路扩展起来。“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的,无论结局如何,他都是成功的人。感谢董老师的辛勤付出!


吴立盼―――真好,好运从天而降,那是他勤奋,聪慧,不怕吃苦的精神换来的。真不容易呀,生命不止,奋斗不停。这是他应得的双喜临门,必得的幸福生活。为他高兴。


崔紫君―――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回忆过往,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易和艰辛!我们都在用平常的心态去经营最美好的生活,作者是生活的强者!他用画笔描绘出了自己绚烂的人生!


克 玲―――這裡作者讓我們跟隨著他走上班的小路,一面懷念著曾經居住在這裡或經過的古人及前輩,一面讓我們領會到作者對他們為社會進步變遷所作的付出而感到欣慰和景仰。其實作者自從踏足新疆及回來參與社區事務,一直也在作建立社羣的工作,像浸着半身在污水𥚃清理溝渠,修理水龍頭及舖破爛的地面,都是運用著從新疆那裡裝備下來的毅力和勇氣,值得我們效法。機遇到來,作者不怕將面對負擔家庭同時上學的困難,決志增值自己去建立社會。雙喜臨門,一是分到新居,改善生活環境;另一更可喜的是作者能把握上大學的機會,可喜可賀!


韩沧新―――《双喜临门》让人回味的滋味浓浓的,我们几个姐妹聚会时还在夸小董是千里挑一的能人,三百六十行,我估计他全做得到,一个秀才书生还会挖又脏又臭阴沟?难怪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什么人,什么单位都重用他,当之无愧啊!没想到他曾读过大学,我和他也算是好友,但考大学之事我看了文章才知道,真是双喜临门,为他送去晚到的祝福!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小董拿起笔挥写往事,歌颂祖国,争取出版一本书,世代流传。人动笔,千人拜读,赞!



杨佩芬―――小董说的小南门确实如此,是有很多名人名居,他真是脑子好用,我在那里住了二十几年还不知道那么多,他却记得很清楚,佩服。小董还是个有心人,在大学里深受同学的喜爱,班里的事只要有董克荣在没解决不了的,而且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临走还要关好窗户,灯全关了,才关门离开,我认识他班上的同学对他的评价很高,真是走到那都受欢迎,是个人见人爱的人。


彩 虹―――董先生的文章记录了自己从新疆回到上海一路的艰辛,从他平凡的生活记载中,能看出董先生当年是一个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事业人。


吕志中―――中了秀才住进公馆他都遇上了。好事成双!


陆春燕―――看了《双喜临门》,我很钦佩小董的勤奋和努力。他过去住的老房子我和唐小毛都去过,确实非常艰苦。后来经过他的不懈地奋斗,辛勤劳动,房子越换越大,现在住花桥空气好房子大,每次搬新家我都去过,幸福满满。


金玉珍------人生能遇到这样的双喜临门,真是喜从天降,董老师侬真是个幸运儿,太棒了,能走进大学门,多不容易呀,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了不起,发生在你身上的奇迹太多了。有了房子,能安居乐业 ,生活真精彩 ,为你点赞!


阿 铭―――写的真棒!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是一次学习机会。谢谢共享!


狄凤仪―――希望能看到后续,文章写得很有味道!


郭爱莲―――好文章。看到了文章里优秀的董老师!


王文芝―――好文!谢谢分享!


周宝妹―――作者三四十年前的事都会记得一清二楚,不管什么事都会用心去做,所以会有好的结果,得到双喜临门。我想起了我女儿凌宏毕业的那年,她在洛阳上学,户口迁回上海要有上海单位接收,还要挂号信限时限刻收到才能把户口迁到上海,我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急,她的父亲拫本不高兴做求人的事情。我把情况讲了以后,他答应帮我想办法,我感觉有一点希望,到了第二天中午,作者就把一封挂号信寄到我家里,还把另外一封挂号信寄往凌宏的学校,就在这时我身上一块石头落地了。凌宏一直在说这是她一生最难忘的事。


王丹珠―――《双喜临门》看似董克荣运气好机会多,但是“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董克荣基础知识扎实,他爱学习、爱动脑、爱动手哪怕是一件小事他都能认真对待,正因为他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所以能在实践中更上一层楼。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托•福勒说“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宋丽敏―――房子是一家子的梦想,勤奋和努力带来了有新房住的好运, 还带来了上大学的好运,让自己的梦想得以实现,这些都离不开勤奋的学习和努力的工作喔。


徐正魁―――董哥,人品大爆发、喜迎大礼包!真材实料,步步高,高人也!高”考中榜(区十佳状元)“高”瞻远“住”大浦东,捷足先登,抢占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启大鹏展翅、前程似锦模式!


郑 大―――为董老师的双喜临门点赞!好人一生平安!祝你健康!


陈美玲―――这篇文章仿佛又把我带回学生时代,在读中学期间,那条老城厢的路一天要走两个来回,从来也不知这里有名人古居和古迹,通过看了这篇文章涨知识了,从中也了解了老城厢中的名人古迹。我触动最大的是文章中所写到的那幢浦东的居宅,看着历历在目。我与作者在这幢楼里做了14年的邻居,那时我曾经去深圳打工,家里留下了空巢老人和孩子,他们夫妻两人不但要忙自己的孩子,还要去照顾我家的老人和孩子,对我家旳帮助深深留在我的心中,在此深表感谢。祝他们夫妇俩身体健康,好人一生平安!


龚春英―――不知道董克荣大学毕业后去干什么工作了,真的好想看下去。



作者简历


董克荣,1944年出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一团,曾当过农工、团宣传队演员、炊事员、文化教员、小学校长。1981年回上海在街道集体单位当营业员。1985年考入上海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后调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工作。曾担任区人大代表、上海市侨联委员、区侨联副主席。曾在《上海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上海侨报》、《上海法制报》、《经济时报》、《书评报》、《中国仪电报》、《南市报》、《南市外贸报》、《计划管理通讯》、《浦江同舟》、《国家安全通讯》、《黄浦侨音》、《花溪》、《炎黄子孙》等报刊和杂志刊登文章200余篇。2004年退休。



作品荐读

霍拉山下(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一、收工曲(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送饭(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失  书(董克荣 )

【霍拉山下】四、一封航空信的启示(董克荣)

【霍拉山下】五、小乐队(董克荣 )

【霍拉山下】六、献血(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七、苇子湖的故事(董克荣 )

【霍拉山下】八、豫剧团里的高手们(董克荣 )

【霍拉山下】九、绝  配(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伙房学艺记(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一、厨师人生(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二、老友一民 (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三、成长(董克荣 )

【霍拉山下】 十四、向往宁静的生活 (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五、奔向查通沟(董克荣 )

【霍拉山下】 十六、夜行(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七、打井(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八、临时卫生员(董克荣 )

【霍拉山下】十九、那山、那水和那驴(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种植‘百号’(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一、鸡倌(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二、为了水(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三、‘老牛班’里那些人(一)(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三、‘老牛班’里那些人(二)(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三、‘老牛班’里那些人(三)(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四、电影迷(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五、老猪头(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六、一块欧米茄手表(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七、情殇(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八、养猪协奏曲(董克荣 )

【霍拉山下】二十九、取邮之路(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好老师任秀丽(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一、改变(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二、只差一步(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三、贺礼(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四、一斤黑木耳(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五、造房子(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六、连长贾焕章(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七、返城记(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八、八十年代夫妻装(董克荣 )

【霍拉山下】三十九、奋斗的脚步(董克荣 )

【霍拉山下】四十、机遇(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一、黄河路的女人(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二、孔来福的幸福晚年(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三、谜案(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四、“厕所”梦(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五、文字工具的演变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六、循环农业村诞生记(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 七、鸟儿情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八:幸福养老 (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九:台湾行(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动物的野性(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一、与时俱进的大妈们(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二;长寿的秘籍(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三、又见芨芨草(董克荣 )

《我的左邻右舍》十四 、踏着‘地标’游法国第戎(董克荣 )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霍拉山下】四十一、双喜临门​(董克荣 )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