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全文字数 | 5918
阅读时间 | 18 分钟
2018年12月2日,乡村委联合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乡人民政府,共同于贵州贵阳举办“2018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贵州基地)初赛阶段评审暨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特邀苏州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范凌云教授做题为《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邰维九、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殷清眉、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速记稿整理,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范凌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苏州科技大学 教务处副处长
总体报告分为几个部分展开:乡村规划教育的背景,乡村规划教育探索与尝试,当前乡村规划教育存在问题,以及对未来乡村规划教育的思考。
①
乡村规划教育的背景从社会转型、学科发展和政策引导三个层面展开;
②
教育探索包括改革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建设平台载体和加强同行交流;
③
存在的问题方面,分析了目前乡村规划教育存在的价值观偏离、乡村认知不足、城市思维教学以及继续教育薄弱;
④
对未来思考分别从价值观、强化乡村认知、改革教学体系和加强继续教育方面展开。
一
乡村规划教育的背景
2014年,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总的来说,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中,即从传统的城镇化模式转变为新型城镇化模式。
这个过程不再是一种吞灭村庄发展城市的模式,而是由增量扩张为主转变为存量优化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保留村庄数量会逐渐增多,如2007年苏州做的镇村布局规划,可以看到那时候就是传统城市化模式,自然村从两万多个骤减到两千五百多个,也就是90%左右的村被灭掉了。但是目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村被保留了,所以许多村需要做规划来引领。
2007年苏州市乡村布局规划(第一轮)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新版学科目录,把城市规划专业改为“城乡规划”专业,并把城乡规划专业提升为一级学科。
这个改变绝不仅仅是一个字的改变。从一级学科的发展来说,“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学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事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乡村规划不应是现有城市规划教学体系的局部增加,应形成体现乡村规划教育内涵的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所以,整个规划思路、教育体系都应该进行变革。
3
政策引导:培养乡村规划专业人才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村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对乡村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量”和“质”的双重需求。
二
乡村规划教育探索与尝试
乡村规划教育问题已经受到很多高校的重视,同济大学等各个高校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所在单位都做了很多尝试,结合实践和调研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独立课程,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面。
本科生课程中分理论课、设计课和实践课,在很多高校有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比如理论课是村镇规划、乡村规划原理、村镇规划与建设等等;设计课有乡村规划设计、毕业设计;实践课包括乡村认知调研和村镇规划与建设。
研究生层面也开展了很多课程设置,包括乡村规划理论与方法、乡村规划设计、乡村规划与建设等,很多学位论文选题也是结合乡村展开的。
改革课程体系
第二,非独立课程。比如城乡规划原理原来可能是城市规划原理,在课程当中增加了乡村部分的内容,还有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导论、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这些课程都增加了很多乡村部分的内容。
第三,除了常规独立和非独立课程之外,还有很多高校结合地域、民族特色设置了一些短期乡村专题课程,比如湖南城市学院的湖南地域特色城镇规划与建设专题,苏州科技大学的江南传统聚落环境与民居。还有学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设置的特色课程,比如说南京林业大学的乡村生态修复技术等。
可以学习很多学校的做法,比如同济大学有独立课程,将乡村规划原理也就是城乡规划原理C和乡村规划教学实践纳入城乡规划教学课程体系。设计课也将乡村规划设计课程和总体规划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还有实践环节,乡村认知实习。在其他对应课程中非独立课程也把乡村部分进行融合,包括城乡规划导论、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都增加了乡村领域内容。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1991年就开设了村镇规划相关理论课程,后来在本科开放式设计、毕业设计中开设了部分村镇规划的选题,实践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研究生规划设计研究也是围绕村镇规划和发展自选专题开展深入的专项研究。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苏州科技大学也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设置独立课程。八十年代立足于苏南小城镇特色开设了小城镇规划,结合学科发展扩展到乡村领域,还有在城乡总体规划中参照同济大学设置了乡村规划与设计。在研究生课程当中也融入了乡村领域相关的内容,承接小城镇规划,但这个层次上更多以研究能力为主,在本科期间更多是认知和设计为主。与此同时,也结合地域特色开展了一些与乡村有关的课程,比如城乡遗产保护理论与规划,结合江苏很多历史传统名镇名村展开。苏州是国家唯一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所以我们开设了城乡一体化理论与政策课程。与此同时,在研究生教学中也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此外,苏州科技大学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开发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本科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学术学位、城市规划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2
校际之间共促乡村规划联合教学
——创新培养模式
除了改革课程体系之外有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和尝试,就是校际之间共促乡村规划联合教学,为校际之间联合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交流平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是非常有益的,校际之间联合教学有一些是地域性的,有一些是全国性的,比如四校乡村毕业设计联盟,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成立,囊括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等不同的专业。
四校乡村联合毕业设计联盟
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设计竞赛的前身是由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同济大学、海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和江苏省海永镇共同承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和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提供支持,江苏省美丽中国(空间)建筑设计产业园协办的2015年海永镇美丽乡村创建规划竞赛暨第一届长三角乡村规划教学竞赛。2016年苏州科技大学承办了第二届长三角地区高校乡村规划教学竞赛。2017年就把地域性的经验推广到了全国。
长三角地区高校乡村规划教学竞赛
除了现在看到的乡村联合教学方式之外,在毕业设计环节也有一些探索。由苏州科技大学、华侨大学以及台湾的一些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院校建筑联合毕业设计,分别选取了苏州的苏三村,金门一些村,还有华侨海边的村来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乡村联合规划教学,而且每次会引入地方设计院以及村所在地政府负责人进入开题、中期和答辩环节,并同时组织海峡两岸开展相应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
海峡两岸建筑类院校联合毕业设计暨设计竞赛
3
建设平台载体
建设平台载体包括贵州民族大学建立的基地报京村,中国人民大学郐艳丽老师在内蒙赤峰建立的乡村规划教育与研究基地,浙江工业大学小城镇协同创新中心创建的产学研创新基地,还有苏州科技大学在树山村创建的包括政产学研基地即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
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是软性的,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比如2017年4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在安徽泾县举办的教学研讨会上,大家都特别有热情,会议开到半夜十二点,大家在交流各个学校的教学经验,也是在这个会议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段德罡老师说:“其实我们也很想跟着东部一起玩。”此后,我们将乡村规划方案设计竞赛推向全国。
还有,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以及小城镇学委会主办,教育部全国高校专指委、住建部评估委支持下,2017年6月在同济大学举办了乡村规划教育论坛,并首次发布了《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行动倡议书》。
乡村规划教育主题研讨会
三
当前乡村规划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乡村规划价值观以城市发展为本位,“去乡村化”趋势明显。实际上有时在做乡村规划时,不是在为乡村做规划,而是在发展乡村旅游,希望通过旅游带动乡村经济。但这是否是在迎合城里人口味为他们寻找乡愁做规划设计?旅游业如果没有一个合理机制设计和非常好的运营可能就是被资本攫取,对当地到底有什么意义?怎样为当地农民考虑?都说为村民做规划,为乡村做规划,在这过程中有没有人保证最后使乡村通过规划得到发展,村民在规划中受益,这点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应该考虑一个问题,乡村规划为何往往核心内容演变为旅游发展规划,乡村规划是为谁做的?城市游客或是村民?
缺少“乡村地域特性”认知、缺少乡村生活经验、缺少乡村规划实践经验。在做乡村规划设计时,对乡村的地域性有多少认识?例如自然山地地形,本地的建筑特点等。
在浙江台州天台县举办的省内竞赛评审中发现,参赛者做的很多建筑看起来都很好,但是当地评审专家就提出这其实不是天台地方该有的形式,应该是四合院的形式,而方案中设计的是苏州两层小楼形式,这属于对乡村地域性认识不够。
还有就是缺乏乡村基层实践,同学们都很有热情,但是可能在城市长大,没有乡村生活经验,不知道乡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
还有就是缺乏乡村规划实践经验。评审时会发现,有的参赛者会在村里做一个老年大学,这个可能就是缺少乡村生活经验、乡村规划实践经验的结果。所以这方面还是需要大力加强。
① 基于城市思维架构课程体系
目前部分高校的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置还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加一点跟乡村有关的课。如果没有举办这些竞赛的话,就很难去解决学生对乡村认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相关课程非常少,到了大学三四年级参加竞赛才接触到这些东西,所以还是城市规划思维方式。
② 囿于城市思维进行乡村规划设计
大部分教学中仍是参照城市规划方法进行乡村规划设计,忽视乡村空间异质与地域性,生搬硬套城市标准。有些学校是高年级参加乡村规划竞赛,可能参加过教育部全国高校专指委城市规划设计竞赛,这方面就特别明显,设计套路包括理念生成,会用很图像化抽象总结,而不是真的立足于乡村的社会性去提炼最后的发展思路。
③ 缺少乡村一线的实践教学
现在即使同学来参加竞赛,也是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进行短时间调研。因此如果在当地没有教学基地的话,那么对乡村的认识还是会非常有限的。受时间、经费限制以及在考虑安全的情况下,组织系统的乡村一线实践教学相对来说确实比较有难度。
4
乡村规划继续教育薄弱
还有一块非常重要,乡村规划继续教育,目前这块也很薄弱。实际上现在很多村庄规划是规划设计院而非高校师生做的,在这过程中会发现他们在用城市表皮和尺度做乡村,例如乡村的建筑和肌理等,非常让人担心。
其实不只是规划设计部门,还有管理部门,包括为乡村发展做决策的部门,参与乡村规划继续教育都比较少。
此外,目前高校老师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的实践较少,也会直接影响乡村规划教育的质量,并且导致有经验的老师参与到继续教育培训当中也会比较少。
四
对未来乡村规划教育的思考
乡村规划必须以乡村为本位,重视城乡空间异质性、区域空间差异性,强调以村民为本进行规划,而不是游客或者城市居民。
以乡村发展和村民的发展为需求,真正与村民交流,而不只是形式上的调研,去了解村民最希望得到什么,想要的就业机会是什么,想要的设施是什么,基于村民诉求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而不只是旅游设施。
2
师资队伍的乡村规划再认知
中国乡村规划教育需要从源头抓起,必须完善、提升师资队伍。教师需依托研究课题及项目实践,深入乡村现场,强化乡村一线调研,加强乡村特性及规划设计的认知。具体包括:
①
要加强乡村价值的认知,理解乡村空间生产特色场所。有一些是大家会忽略掉的,比如在贵州报京基地,去发掘报京基地特色场所到底是什么,可能是别的侗寨或聚居区没有的,需要找出来。
②
加强乡村发展规律认知,研判乡村发展趋势。在浙江基地的实践中,有时候为了保护一个村而在另外的基地上新建,新建的规模就需要通过判断乡村发展趋势而得出。
③
加强乡村发展定位研究,探求乡村发展活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规划当中策划的部分。乡村未来发展的愿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乡村发展活力,解决老年化、空心化的问题,怎样把人唤回来等,但是绝对不是天马行空移植过来。要从乡村发展的基础出发,分析其发展趋势,研究其发展定位。
④
要加强乡村社会空间研究,研读乡村空间使用者。有些乡村老龄化很严重,那么就要考虑这个问题。另外,浙江天台张家桐基地,这个村是吴冠中去过的,是一个特色“写生村”,一些外来的写生人常住在这里,因此对于他们的需求,以及新村民和老村民共同使用的设施,怎样协调并在空间落实就非常重要。
3
在校师生的乡村规划教学
建议围绕乡村规划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课程设计。
第一是建议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体系各有侧重,本科生强调基础和对乡村规划的普及性教育,从独立理论课到非独立理论课以及设计课程。比如做一个镇的城乡总体规划时,抽一个村作为乡村规划设计对象及综合实践基地,从低年级乡村认识实践到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毕业实习,规划师业务实践等,形成一个体系。
研究生可以开展小城镇与乡村规划课程和一些结合地域乡村特点的课程,包括规划设计课,从研究到规划设计实践,结合投标竞赛和学位论文展开,建构从理论到设计到实践的城乡规划综合课程体系。
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体系侧重
综合城乡规划课程体系
第二是建构“理论”+“设计”+“实践”的综合城乡规划课程体系。由于城乡规划专业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还是应该突出规划设计核心地位,理论课和实践教学整体相结合形成系统,尽量做到大学五年的乡村教育不断线。
第三是针对乡村规划特性,优化教学方法。比如跨单位积极组织学生实地体验乡村,比如高校、运营单位、开发单位联合组织体验乡村。还可以跨学科开展协同的乡村规划教学,例如规划更偏宏观,但是建筑学落在建筑本题上,还有景观设计等。另外还有跨区域组织等多种方式。
第四要增加乡村规划教学互融,完善培养模式。实现联合教学常态化,联合教学规范化和联合教学扩大化。常态化即固定时间、流动班底持续进行乡村规划联合教学;规范化即制定乡村规划联合教学章程,并不断吸收前一次联合教学经验及教训,进行章程规范的持续完善;扩大化即不再将乡村规划联合教学局限在某一小范围地域内,开展跨区域交流,促进师生重视乡村规划的地域差异。
4
在岗人员的乡村规划继续教育
在岗人员的乡村规划继续教育也要注意,教育师资尽量选择高校乡村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以及一线乡村规划师。教育方式可以是专题讲座、集中培训还有现场走访等,教育内容可以各有侧重,根据听众决定内容,例如,基层管理人员重在规划管理能力,大学生村官重在发展治理能力,乡村规划师重在乡村建设能力,规划设计人员重在规划设计能力等。
图文 | 邰维九、殷清眉、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