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140)威宁彝族婚俗散记

作者:罗勇 云上毕节 2022-03-30


▲印象乌撒丨彝爱(视频来源:威宁融媒)

彝寨分布在山里,绿树掩映,地畦环绕,细长的山路像一缕缕飘带,连接了村,连接了寨,连接了彝家人彼此的心。心与心相连,创造了彝族不朽的历史,心与心相通铸就了彝族辉煌的文化,心与心相融,谱写了彝家儿女醉人的爱情乐章。


▲威宁板底乡的彝族火把节(阿铺索卡   摄影)
▲威宁彝族男女青年在对歌 (叶光良   摄影)

彝家人的爱情,像野花,散落在山路上、地垄间、村落旁,点缀在劳动、聚会、休闲的时光里,绽放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四季常开,幽香四溢,沁人心脾,把慵常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

▲威宁彝族青年载歌载舞 (叶光良   摄影)


彝家青年男女,在生活里的某个场合,发现了心仪的人儿,心里种下了爱情的种子,在月夜清风里萌芽,在小桥流水边滋润,在赶场天或者是赛马场上抽枝,在表情达意的酒礼歌里成长,爱情的花骨朵儿已经含苞待放,可离绽放的花期还有一段距离呢。

▲威宁彝族男女青年对歌现场(叶光良   摄影)


这段距离就是按部就班完成婚俗的日子,两个人的爱情,必须遵循双方父母的意愿、辈分、支系等约定俗成的规矩。彝族古老的婚俗中,同一支系不能通婚,父母反对不能结婚,父母的意愿占据了一门婚事的主导地位,与其他民族不能通婚,认为和异族通婚是对祖先和民族最彻底的背叛。相反,近亲的姑表之间通婚一度十分盛行,彝族夫妻双方没有叫对方的父母为“爸爸”“妈妈”的习惯,大多以姑舅相称,可能和近亲通婚有一定关系。

▲能歌善舞的威宁彝族青年(叶光良   摄影)

这些封建思想的习俗,上演过许多棒打鸳鸯的悲剧,曾使无数含苞待放的爱情花蕾,还没盛开就生生凋谢了。好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彝家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俗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那些桎梏情感和心灵自由的条条框框逐渐被封存入历史。

▲威宁彝族青年载歌载舞 (叶光良   摄影)


今天,彝家儿女们恋爱是自由的,婚姻是自主的,婚俗作为民族文化或者说民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间彝寨里还被人们传承,禁锢人性自由的部分被剔除了,剩下崇尚爱情和传统美德的精华,像雨露甘霖,将彝家儿女的爱情之花,滋养得愈发的美丽动人了!

一对彝族青年男女之间产生了爱情,要走进婚姻的殿堂,必须经过订婚、烧鸡吃、送期程(彩礼)、嫁娶几个步骤。

▲即将出嫁的威宁彝族新娘在梳妆打扮(孔宁康   摄影)


无论男女双方是否私订终身,订婚都是走进婚姻殿堂的必经之路。彝族的婚俗里,私订终身得不到认可,要经过订婚仪式,恋爱关系才能公之于众,这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继承。订婚之前,必须有媒人上女方家提亲,媒人由男方敲定,人选圈定熟悉男方家情况、与女方家关系良好的人。请媒人,代表男方对女方的诚意和对女方家人的尊重,不能掉以轻心。

▲威宁彝族婚俗之——打亲 (孔宁康   摄影)


男方打好酒,亲自到选中的媒人家中,请求为其做媒,如果选中的人愿意收下男方的酒,就表明愿意出马做媒,不收酒则表示没有把握成人之美,男方得另请高明。媒人应下男方,会选择吉日(一般是农历双月双日),带领男青年,带上两瓶酒和其他礼品到女方家提亲。

▲威宁彝族婚俗之——打亲 (孔宁康   摄影)


彝族是崇尚酒的民族,酒文化贯穿了整个彝族的发展史,婚俗自然离不开酒,酒是敲门砖,酒是问路石,“成不成,酒两瓶”,婚姻未动酒先行是彝家人世代相传的订婚规矩。如果女方家收下男方的酒并在当晚的餐桌上与客人共饮男方家的酒,这门亲事就十拿九稳了,如果收下酒当晚不喝,这事还有待商榷,男方已被列为重点考察对象,尚需继续努力。女方家什么都不收,人依然是热情的,饭要吃酒照喝,把男方当客人招待,吃过饭后沟是沟桥是桥,互不相干,各走各的路。喝了男方的酒,男方还要送些钱物给女方,女方以精心绣制的鞋垫或者手帕回赠,彼此拥有了信物,一门亲事基本敲定。

▲威宁彝族婚俗之——祭祀(孔宁康   摄影)

“烧鸡吃”是迈进婚姻殿堂的第二步,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订婚局限于男女双方的家人中得到认可,“烧鸡吃”是对双方整个家族和所有社会关系公开婚事的仪式。相传,远古的时候,彝族先民每办一件大事,都要“烧鸡吃”,用鸡翅骨占卜吉凶,称作“鸡卦”,鸡卦成为成就大事的信誓凭证,将“烧鸡吃”引入婚俗之中,足见彝家人对婚姻的重视。


现在,“烧鸡吃”已经没有了“烧鸡”的过程,订婚之后,男方家选定吉日,由媒人带领男方及其家长,仍然带上双瓶酒,和订婚不同的是,男方还要预备好衣服布料之类。女方家请来家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亲戚和近邻,杀公鸡、母鸡各一只,热情款待所有到场的客人。到场的都是证婚人,酒桌上双方家长交换意见,辈分威望高的人要说一些教导男女双方忠于爱情、相亲相爱、勤俭质朴、尊老爱幼的话。一桩婚事,就此正式公开。


▲威宁彝族婚俗之——送新娘(孔宁康   摄影)


“不开亲是两家人,开了亲是一家人”是彝家人遵循的传统。从此两家人融为一体,彼此的亲戚朋友因为这门亲事又都成了亲戚朋友,大事小事相互往来,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曾经在某个场合吵过嘴红过脸的事自此烟消云散,该喝酒的喝酒,该吃肉的吃肉。


和其他民族一样,彝族也有送彩礼的婚俗,叫“送期程”。男方家请精通经文和礼规的“布摩”推算出结婚的日子,写在红纸上,准备好一定数量的现金和许多礼物,在媒人的带领下去女方家送彩礼。这一次,女方家更加热情,至亲的人都要来作陪,女方家还要请一位熟悉礼数的人,专门为客人斟酒,并代表女方和男方请的媒人做进一步的沟通,将男女双方的意愿表达清楚,尽量平衡双方的分歧,统一意见,达成共识。酒过三巡,媒人把用红头绳扎好的彩礼钱和结婚日程贴放进托酒盘里,慎重交给女方父母,把男方家准备好的丰厚礼品送给女方的至亲长辈,酒是必备的,另有衣服布料等物,表示男方家对女方亲朋好友的敬意。收到礼物的人家要杀鸡宰羊,热情款待男方家送礼的一干人,这个过程,通常要持续几天,家族大的人家,会持续十几天。

▲威宁彝族新娘出娘家门(孔宁康   摄影)


嫁娶是彝族婚俗的最后一道环节,也是最为隆重的环节。尤其是男方家,喜庆的婚宴要大办三天,杀鸡宰羊,张灯结彩,唢呐声声,鞭炮阵阵,热热闹闹的气氛让彝家山寨彻夜不眠。出嫁对于女方家却是一件悲戚的事,彝族中流传着一句这样的趣语:“说起出嫁你就哭,说起接(娶)媳妇你就笑。”同一桩婚事,在嫁出去和娶进来之间,悲喜有着本质的区别。

▲威宁彝族婚俗之——哭嫁(孔宁康   摄影)

出嫁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了,即将出嫁的姑娘临近婚期的半个月前就开始哭嫁,一脸愁容,茶饭不思,以酒礼歌的曲调,边哭边唱,诉说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艰辛,兄弟姐妹手足般的亲情,亲戚朋友无微不至的关爱……一切生活的过往皆入歌来。歌词都是姑娘内心的所思所想,曲调忧伤,质朴动人,充满了对亲人的感恩和对过去生活的无限留恋,生离的悲怆,在缥缈的唱腔里回荡。

▲威宁彝族婚俗之——接新娘(孔宁康   摄影)


婚期的第一天叫“待姑娘”,这是姑娘在娘家享受最高礼遇的一天,父母好吃好喝的招待女儿,亲戚朋友们为姑娘清理嫁妆,姑娘的姐妹们寸步不离的和她厮守在一起,陪她哭陪她笑,陪她唱深情哀婉的哭嫁歌。第二天,女方家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当总管,待人接物、安顿客人、摆布婚宴等事务,全权由总管打理。谁是姑娘的长辈至亲,谁是姑娘的姑妈舅舅,总管必须了如指掌,入席的时候根据亲疏远近和辈分高低按先后顺序进行安排,辈分高的、至亲的坐首轮,坐上席,这是至关重要的,男方女方都一样。体现的是主人家为人处世之道,稍有疏忽,会成为彝寨里的笑谈,主人家人前人后就抬不起头,总管的威信也会一落千丈。

▲威宁彝族婚俗之——新娘进新郎家院门(孔宁康   摄影)

新郎的迎亲队伍还没到,新娘家在门口的必经之路上用树枝搭好三道篱笆门,意为金门、银门、铜门,当迎亲的队伍走进金门时,新娘的姐妹们便拦住以酒礼歌的形式与迎亲队伍的小伙子们问答,女方提问男方答,问题或机智幽默,或刁钻古怪,全凭姑娘们的兴致。小伙子们唱得好答得妙,博得姑娘们的欢心,就可以顺利通过三道门,若是姑娘们不满意,就会用事先准备好的冷水泼向小伙子们,或者用炭灰锅灰涂黑他们的脸,还要用树枝象征性地抽打他们,小伙子们也不气不恼,任凭姑娘们自由发挥,他们知道,这是姑娘们为他们打掉了身上的邪气,谁多挨了打,是给姑娘留下了好印象,那是荣幸呢。

迎亲的队伍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媒人领队,新郎的弟弟(必须是弟弟辈的人)紧随其后,牵着给新娘备好的马,马上驼着半个猪头,一坛土酒,还有盖头等其他物品。猪头是拜祭新娘祖先的,酒是敬献亲朋好友的,盖头自然是新娘子的了。


▲威宁彝族婚俗之——在新郎家里跳酒礼舞(孔宁康   摄影)


新娘家最热闹的时刻,从晚宴后开始。那时,堂屋两边摆好凳子,酒礼歌对唱即将开始。唱歌的人分两排坐,一边代表新娘,一边代表新郎,对唱《克武克左》(酒礼歌名)。新娘方的歌词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紧张和茫然,新郎方的歌词充满迎娶新娘的诚意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在如泣如诉的歌声里,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将痛哭流涕的新娘背出闺房,绕火塘转三圈,背出堂屋,一直背到大门外。在这里,要为新娘举行“许姑”(彝语)仪式,新娘正式与娘家的生活和自己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作别,踏上新的生活道路。此时,新娘的哭声更加悲切,她的姐妹们边唱劝嫁的酒礼歌边把一床崭新的披毡披到新娘身上,新娘不愿意,推来让去好半天,但最终还是披上了,表示新娘接受了新的生活,正式出嫁了。

▲威宁彝族婚俗之——众亲朋在新郎家院坝中跳酒礼舞(孔宁康  摄影)


大门外的空地上,燃起熊熊的篝火,火光映红了天空,新娘和客人们团团围坐在篝火旁,她的眼泪还没干,客人的酒礼歌已经唱响,劝嫁的、宽慰的、惜别的、祝福的、诉说新娘身世的、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歌颂劳动和赞颂祖先的。歌词以叙事方式,佐以手手相传的“转转酒”,边歌边跳“撒麻舞”,歌声此起彼伏,古朴深沉的唱腔漂浮着朴实无华的唱词扑面而来,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像晶莹剔透的星星,在深邃的夜空里闪烁。

人们在歌声里等待“发亲”的时刻到来,发亲的时间是“布摩”推算出来的。时间一到,新娘的哥哥或弟弟抱新娘上马,马交给新郎的弟弟牵着,迎亲的小伙子们背上新娘的嫁妆走前面,新娘的马走在中间,娘家的送亲队伍走在后面(送亲的人数为双数,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浩浩荡荡的上路了。

▲威宁彝族婚俗之——迎娶新娘(孔宁康   摄影)


接下来,好戏即将在新郎家上演。新郎家算好“进亲”(新娘到来的时间)时刻,在家门口用不剥皮的五倍子树搭一座“迎亲门”,新娘到了迎亲门,“布摩”站在门里,为新娘念一段经文,然后杀一只公鸡从门上方扔出去,意为将一路上附在新娘身上的邪气驱之门外,保佑新娘平安幸福,新娘这才可以通过迎亲门。

此时,鞭炮轰响,唢呐齐鸣,人声鼎沸,喜气弥漫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在热闹的气氛里,新娘的哥哥或弟弟把新娘抱下马,揭了盖头,由新郎家事先物色好的彝族妇女(条件是只结过一次婚,且夫妻和谐,儿女双全的妇女)牵了新娘,跨过置于门槛之外的马鞍,踩碎一只倒扣的碗、一枚鸡蛋、一把小木勺,进入新郎家的堂屋。

▲威宁彝族婚俗之——扶新娘上马(孔宁康   摄影)


彝族的婚俗里没有拜天地拜父母的仪式,新郎新娘只拜供奉家神的神龛。进入洞房后,婆婆立刻端来一碗稀饭,女性长辈们齐聚洞房,劝新娘吃稀饭,吃过稀饭,就表示端了婆家碗,吃过婆家饭,成为婆家人了。新娘要向长辈们分赠自己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布鞋或鞋垫,这是对新郎长辈的敬意,也是新娘看家本领的自我展示,新娘在新环境里的地位和人缘,从这时起就开始奠定了。

从娘家带来的一箱一箱的核桃、熟鸡蛋、葵花籽,是新娘为同般等辈、孩子和辈分更小的人预备的,这些东西轻易得不到,要抢才能到手,“抢鸡蛋”的仪式就开始了,这是姑娘小伙子们的最爱,相当于城里人的“闹洞房”,抢的人越多,抢的场面越热闹,主人家越高兴。

▲彝家迎亲队伍(孔宁康   摄影)


第二天,送亲的队伍要在新郎家“耍”一天,新郎家杀鸡宰羊招待送亲的人。这一天,送亲的姑娘们成为了主角,走到哪里都会有一群群小伙子脚跟脚的追随着表现自己,说笑话、献殷勤、表演赛马或者“扭扁担”、唱酒礼歌。于是有那彼此心动了的人儿,眼神越过人群,在虚空里纠结,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即将到达男方家中的彝族新娘(孔宁康   摄影)

第三天早上,总管将送亲的人和新郎新娘及新郎的父母至亲等人请到堂屋里就做,新娘的哥哥或弟弟代表新娘的家人向每人敬一杯酒,双方的至亲长辈说一些祝福和教诲的话,新娘新郎的优缺点在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时都要说出来,一对新人当众表一下好好过日子的决心。

▲即将踏入新房的彝族新娘(孔宁康   摄影)

新郎家“打发”(赠送)一些钱给送亲的人,送亲的队伍就上路了,新郎家的亲戚朋友一起送到家门口,新郎给送亲的人每人敬上一杯酒,叫“上马酒”,辈分比新娘高或同辈中年龄比新娘大的人,这时会把新郎家打发的钱退还新郎,回赠他们助一对新人一臂之力的心意。喝空的酒杯,都被喝酒人摔碎在地上,不是发脾气闹情绪,这是他们的衷心祝福,叫“打口嘴”,祝福新娘新郎在今后的日子里不吵不闹,阖家幸福,白头偕老。


▲新娘与伴娘坐在新房里(孔宁康   摄影)


热热闹闹的婚礼就此圆满结束了,淹没在接踵而至的平淡岁月中,在人们的视线里,一朵盛开的爱情之花慢慢凋谢了。在一对新人的心里,那花儿却永远绽放,成为他们一生抹不去的最美的记忆!


作者罗勇简介




罗勇,男,彝族,1978年生,威宁大华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四届高级研讨班(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威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我是差生》、《擦亮阳光》、《爱情选择题》。2008年开始散文创作,有作品入选《新世纪贵州作家作品精选》,曾获贵州省政府文艺奖。《在茫茫人海里看见我最亲爱的弟弟》于2010年3月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散文奖,为该奖项唯一获奖散文。其作品被翻译成藏、维、蒙等语言出版发行。


作   者:罗   勇编   辑:朱   薇  石明芝(实习)
编   审:秦   恒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